第27章
- 傷寒論條辨
- 方有執
- 4903字
- 2015-12-27 00:57:48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頸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
咽喉塞。若發汗則戰 。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脈濡而緊。濡則胃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 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
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谷。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以上六條。皆不見有不可下之言。倫類不清。疑非叔和之舊。亦后人之紛亂耳。不敢強為之說。闕疑以待博識。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傷寒。冬病也。若謂可以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為大法。則三法者。其如寒之傷于冬何。
而仲景傷寒之治。大法。實不外乎三者。然則三言之意。豈不與仲景之旨相矛盾乎。嗟乎。仲景之言。經也。權在其中。三言者。不知為誰。經不經。權不權。 揭三篇條目之首。與傷寒例。
妄六經前之逆同。傷寒例以當簡篇前也。故削之。削之則叛經之跡泯。而三言者。以皆揭條冊首。不能削。只得存之。存之亦亂經之罪著。著與泯皆所以為狂妄戒也。后之覽者。宜鑒于斯。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此亦叔和語。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三部脈皆平。血氣和可知矣。心下硬。實也。所以急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不欲。猶惡也。宿。陳久也。猶世俗所謂積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承上文復設問答。言脈以申明之之意。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二條亦承上文。又以脈之變者言。以詳明之之意。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實者。邪氣甚之謂也。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其。期也。謂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傷寒后。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承氣湯。
沉以候陰。再言沉者。謂深沉在里陰之意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雙弦。謂左右皆然也。弦則為陰。遲則為寒。心下硬者。謂客寒結滯于膈也。大為陽虛。緊為陰勝。陽以腑言。陰以寒言。謂陰寒之邪。內實于胃腑也。
辨發汗吐下后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證。前三陰三陽篇中。悉具載之。(此與第十七十八語意同。)上記十一篇。叔和分經及述經外之余言。附己意以撰次之。合經亦十一篇。共目二十二。以為全成仲景氏未韋之遺書者也。而第十七。十八。二十二。三篇。則又皆抱空名而擁虛位。無冊條之可檢。實則一十九篇之條冊耳。皆叔和所紀之舊額如此。世固有少此以為非仲景之全書而起其說者。嗚呼。是書也。仲景之作于建安。漢年號也。出自叔和之撰述。晉太醫令也。相去雖不甚遠。蓋已兩朝相隔矣。是仲景之全書。非仲景之全書。誠不可曉也。然縱非全是。不是全非。
斷可言也。是是非非。全責在我。反我自責。則是不是。非不非。全不全。自有可見者在也。見一焉。則仲景之所以為仲景者。可寤寐皆得全見之矣。其神其妙。又何待言。凡我同袍。尚期同勉。
附廬山劉復真脈訣捷要
脈者。天真太和之氣也。王叔和七表八里之說。形狀浩繁。學人無條理可據。夫持脈之道。
圖不盡言。存乎心會而已。先師崔紫虛真人。面命心傳。撮其樞要。但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知風氣冷熱為主病。且如【浮】脈。有力者風。無力者虛。
【沉】脈。有力者積。無力者氣。
【遲】脈。有力者痛。無力者冷。
【數】脈。有力者熱。無力者瘡。更看三部所屬。如寸部屬上焦頭面胸膈之病。關部屬中焦肚腹之病。尺部屬下焦腰腿足之病。又看五臟六腑所主。以浮中沉表里消息也。學人當以義理精別。不致按寸握尺之誚云。
【浮】脈。為陽。屬表。言外得病。有力主風。無力主虛。舉指在皮便見。與芤滑洪脈同。
【沉】脈。為陰。屬里。言內得病。有力者積。無力者氣。下指按至骨方見。與弱伏濡脈同。
【遲】脈。為陰。主冷。有力者痛。與緩微澀脈同。
【數】脈。為陰。主熱。無力者瘡。與弦緊實脈同。
上焦病屬寸口脈浮風 主頭面眼目。浮腫風寒。牙疼。口眼 斜。
沉氣 主胸膈痞滿。咳嗽喘急。膈氣翻胃。胸痛不食。
遲冷 主嘔吐隔痞。不納水谷。虛汗拘急。疼痛不已。
數熱 主上壅煩燥。口苦咽干。客熱煩渴。頭痛口瘡。
中焦病屬關脈浮風 主兩臂拘攣。不能舉運。背脊筋痛。身體麻木。
沉氣 主腹膨鳴。心腹疼痛。上下關格。不思飲食。
遲冷 主 癖。痛走不定。上下攻刺。翻胃吐食。
數熱 主口渴咽干。嘔吐霍亂。煩躁不寧。
下焦病屬尺脈浮風 主腰痛。腿膝麻木。足脛腫痛。大便不利。
沉氣 主腳腫疼痛。下重。麻木。小便不利。
遲冷 主小腹急疼。外腎偏。大小便頻數。大便泄瀉。
數熱 主小便不通。大便秘結。腎癰。煩渴不止。
傷寒但有腳脈不死。在腳背上腕中。是沖陽脈也。有此脈則氣盛。又有大溪脈。在內踝側動脈是也。又有一脈在手虎口合谷穴。此脈盛則傷寒有汗。劉復真先生纂七表八里之玄。集為四脈。
曰風氣冷熱也。復變為八。曰虛風。積氣。痛冷。熱瘡。凡八部。以定其何部得之。則知病之所在。先生掃除冗蔓。直顯真源。得傳者。慎之寶之。
附嚴三點捷法
脈浮得病。宜發散。脈沉得病。宜疏利。脈遲之病。宜溫中。脈數之病。宜汗解。右寸有力者。可吐。右尺有力者。可下。左寸有力者。可汗。丈夫寸口脈須浮。關部脈須緊。尺部脈須沉。
婦人寸部脈須沉。關部脈須緩。尺部脈須浮。
神圣功巧括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
【望】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謙體則知腰內痛。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疼腰間。叉手按胸知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
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 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煎。
【聞】第二應聲清與濁。鑒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塞。聲清內冷是因緣。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墻壁。胸膈停痰證癇癲。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問】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服過藥堪憑。飲食稍通容易治。不進之時不易寧。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是臟中寒。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削傷寒例
成無己本舊有傷寒例一篇。今削之。存此以備后照。醫道之方法具備。自仲景始。故世稱仲景方法之祖。傷寒論。乃其書也。考求其方法。義例明甚。何謂例。如中風。一也。傷寒。二也。兼風寒俱有而中傷。三也。三病不同。以皆同在太陽。故皆發汗。發汗云者。非以例言乎。何謂義。如發中風之發。發之以桂枝湯。發傷寒之發。發之以麻黃湯。發兼風寒俱有而中傷之發。發之以大青龍湯。一例發汗。而三湯則不同。非以其各有所宜之義乎。然則方法者。道之用也。例者。所以行其方法也。義則其行而宜之之謂是已。
是皆相須而不相離。一致之謂道也。啻此為然哉。其余各屬。悉皆類此。條目具在也。夫何無己之注解。不省義例原屬方法中。法外又獨有傷寒之例。獨例傷寒而置諸各屬。舍義而獨曰例。豈仲景之言。其為后人之偽。明亦甚矣。偽例者誰。或曰叔和。謂叔和者。以其編述也。編述論而出始。則叔和之于論。誠功之首也。乃若又偽此例。則后之醫傷寒者。不知通求各屬。但務專擬于傷寒。仿例而行。仲景之道。反愈晦。而至今愈不明。究其叛亂不由厄于此例以至如此乎。以此言之。則叔和者。亦一罪之魁耳。賢如叔和。愚意其智不乃爾也。或曰無己。謂無己者。以其注解也。此則近似。何也。已任注解。則當精辨論之條目。詳悉各屬本義。以迪諸后。不當愎強茍且。一概徇己。朦朧訓為傷寒。比之于例。儼然一家口語。以此擬己。夫復何疑。且例茍在己前。亦當暴白其非。不令得以迷誤繼述。是也。奈何懵此不為。乃固為尾之以阿順可乎。律以春秋大義。譬如專國政之趙卿。以不討賊而直受弒君之惡。罪不能辭。己亦有也。雖然。事屬久遠。
理在難明。必欲求其人以實之。斯亦鑿矣。偽不容有。無之可也。既應無之。削之是矣。故從削。
跋
昔人論醫。謂前乎仲景。有法無方。后乎仲景。有方無法。方法具備。惟仲景此書。然則此書者。盡斯道體用之全。得圣人之經而時出者也。后有作者。終莫能比德焉。是故。繼往開來。
莫善于此。愚自受讀以來。沉潛涵泳。反復 繹。竊怪簡篇條冊。顛倒錯亂殊甚。蓋編始雖由于叔和。而源流已遠。中間時異世殊。不無蠹殘人弊。今非古是。物固然也。而注家則置弗理會。
但徒根據文順釋。譬如童蒙受教于師。惟解隨聲傳誦。一毫意義。懵不關心。至歷 聱牙。則又掇拾假借以牽合。即其負前修以誤后進。則其禍斯時與害往日者。不待言也。所謂舟。一也。操之而善則有利濟之功。不善。則不惟適足以殺人。而反并己亦淪胥以自溺者猶是也。是故。君子慎術。不亦可懼也夫。于是不憚險遙。多方博訪。廣益見聞。慮積久長。晚忽豁悟。乃出所舊得。
重考修輯。屬草于萬歷壬午。成于去歲己丑。倩書謄脫。方幸字得頗佳。而校討點畫。則又率多訛謬。自慨今年七十一矣。不免強拭眵昏。力楷 梓。復客留后。凡若干萬言。移整若干條。考訂若干字。曰傷寒論者。仲景之遺書也。條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條還之之謂也。嗚呼。仲景圣當時而祖百代。其神功妙用。聞而不可得見。所可見者。僅存是書。 是書以求其道。由其道以纘其宗。亦惟系乎人之心志用不用何如耳。今也以生乎千五百年之下。而欲淵源千五百年上人之遺言。鍵發其神妙以懋率由。豈可以容易言哉。然時世雖殊。人心則一。不一者事。至一者道。
誠能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則道在是也。道得則仲景得矣。尚何時世之間。可以二言邪。是故具述其本末。粗陳大義。俟諸來哲。大家精詳。允期斯道。協陟重明以之修己治人。進之拱盛順化。念茲在茲。施于有政。庶幾將來。雖或時災。平循通轍。克綏正命。則仲景在我。而圣賢之宗風不墜。是非吾人顧念天之所以與我。而我當求盡其所以體之全之之一事邪。他固非愚之所可豫知也。曷敢道哉。抑揣余景衰肘。丑 何可以入人目。
而乃劬劬若是。以取身后嗤唾邪。不然也。蓋亦不過遠。惟或者得徹觀于有道。在任。則亦尚可以少見。競競專致。操存于一筆之不敢茍云爾。
萬歷二十一年歲次癸巳仲冬閏辛巳朔粵三日癸未 新安方有執自跋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應三才而合四時。此本草之所以權輿也。厥義尚矣。梁陶隱居。進明醫別錄。倍之為七百三十種。而義猶在焉。迨夫唐本圖經。
蜀唐慎微證類。以至宋嘉 政和。重定重修。義皆不論。旁搜遠訪。務在增多。凡見聞所及。有關用驗者。莫不兼收并錄。實總一千七百四十六種。而藥無遺品。本草稱大備。疾病之需。衛生之具。天下至今為永賴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種耳。舊本皆一一注性味于各方藥下。煩冗無義。今具鈔而附說。以為初學倉卒。易于檢對之便。余則略云。
桂枝 桂。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霍亂轉筋。頭痛出汗。止煩。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神農本經。有牡桂菌桂。辛溫無毒。無桂枝。桂。別錄以下有桂。上文鈔者是。皆無桂枝。別說云。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愚按諸家本草。桂雖云辛甘大熱。本經則言辛溫。皆無發散之說。經于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