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雜錄
- 明倫匯編皇極典紀元部
- (清)陳夢雷
- 5356字
- 2015-12-27 00:25:12
蜀志后主傳評曰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
豎則為昏暗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
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南齊書海陵王本紀論曰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
之象而隆昌之號亦同焉案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
便改元為光熹張讓段珪誅后改元為昭寧董卓輔
政改元為永漢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
王乂事敗成都王囗改元為永安囗自鄴奪河間王
颙復改元為永興一歲三號也隆昌延興建武亦三
改年號故知喪亂之軌跡雖千載而必同矣
五代史漢隱帝本紀干佑二年
注
隱帝即位至此宜
改元而不改元帝名承佑年名干佑舉國臣民共稱
而不改避當時莫大之失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后
世自見也
周世宗本紀顯德二年
注
五代亂世以嗣君即位者
五而改年不依古者四梁末帝晉出帝即位逾年宜
改元而不改又明年然后改漢隱帝周世宗皆仍稱
先帝年號終其世不改而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自
見其失也
歸田錄國朝百有余年年號無過九年者開寶九年
改為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大中祥符
九年改為天禧慶歷九年改為皇佑嘉佑九年改為
治平惟天圣盡九年而十年改為明道
老學庵筆記晉人所謂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
音永嘉正始乃魏晉年名胡武平上呂丞相啟云手
提天鐸鏘正始之遺音夢授神椽擯奪朱之亂色蓋
不悟正始為年名也
野客叢談前漢諸君末年甚有異者文帝十六年改
為后元年其說出于新垣平之詐候日再中以為吉
祥故改元以求延年之祚繼而詐覺被誅景帝猶且
因之景帝即位元年至七年稱中元年又六年稱后
元年至三年而終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屢更年號最
后更為后元而以二年終不知當時何所據而分中
與后謂之后則疑若有盡乃不諱何邪自是之后不
復建后元之號矣然宣元哀三帝末年抑有甚異者
宣帝末年號黃龍元年正月匈奴單于來朝二月歸
國十二月帝崩元帝末年號竟寧元年正月單于又
來朝五月帝崩哀帝末年號元壽二年正月單于來
朝六月帝崩事之符合有如此者或謂匈奴從上游
來厭之故中國輒有大故此事殆不可曉也
貴耳集本朝年號或者皆曰有讖緯于其間太平有
一人六十卒字太宗五十九而止仁宗劉后并政天
圣曰二圣人明道曰日月同道徽宗崇寧錢上字蔡
京書崇字自山字一筆下寧字去心當時有云有意
破宗無心寧國靖康曰十二月立康王嘉泰曰士大
夫皆小人有力者喜
聞見后錄古者人君即位稱元年始終之意漢武帝
乃加建元之號后因以名年已非是又數更易其號
寧有人君即位稱元年之后再稱元年之理唐之太
宗即位稱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而終為近古云
井觀瑣言宋史筆斷依阿全無發(fā)明劉氏宋論勝之
然有不厭人心者如論太宗之事而援其不逾年改
元為戕其兄之證且謂名其年曰太平言致治由我
也曰興國言創(chuàng)業(yè)由我也夫年號或出臣下所議定
未必太宗自制藉令果出太宗則既親行囗逆掩諱
文飾之不暇矣又名其年以陰播其事于天下豈人
情哉
愧郯錄昔唐德宗以貞觀開元之盛慨想前烈改元
貞元庶幾二祖本朝因之如近世隆興之用建隆紹
興淳熙之用淳化熙寧紹熙之用紹興淳熙慶元之
用慶歷元佑開禧之用開寶天禧皆是也珂按呂陶
凈德集記聞曰元佑之政謂元豐之法不便即復嘉
佑之法以救之然不可盡變大率新舊二法并用貴
其便于民也議者乃云對鉤行法朝士善謔乃云豈
獨法令為然至于年號亦對鉤矣然詼謔之談亦有
味珂謂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為盛德陶言近肆不
可以訓
游宦紀聞改元始于共和紀號刱于漢武后世遵用
之我宋年號無過九年者惟天圣盡九年至十年十
二月改明道熙寧亦盡十年紹興乃三十二年淳熙
亦十六年而后揖遜高廟居德壽者二十六年孝廟
居重華六年光廟居壽安七年寧宗嘉定十七年
癸辛雜識余向聞林竹溪先生曰歐陽修唐書作武
后紀依前漢例也天授以后唐雖改號為周而史不
以周新之蓋黜之也晦翁病其唐經亂周史遂有嗣
圣二十四年之號年之首書曰帝在某蓋以春秋之
法正名也每年下又細書武氏所改年號垂拱則曰
武氏垂拱天受則曰周武氏天授此意甚嚴但武氏
既革唐命國號為周既有帝而又有周有周則無唐
矣無唐則無帝矣同一疆域也而帝與周同書則民
有二王天有二日矣豈無窒礙若春秋公在干侯則
魯國未嘗有他號
西蒙野話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干元之義也建元
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
偃曝余談昔人云年號毋論正統(tǒng)僭偽自漢武至晉
大都承襲劉宋以后間亦有之干德后及于元皆前
代所未有而實不然余嘗總考之
漢武建元晉康建元劉聰僭號建元苻堅僭號建元
蕭齊高建元
漢武太始晉武太始張元靚僭號太始
漢宣甘露孫皓甘露苻堅僭號甘露
漢宣黃龍孫權黃龍
漢元永光南宋廢帝永光
漢成永始高云僭號永始
漢哀建平石勒慕容盛慕容德皆僭號建平
光武建武晉元建武石虎僭號建武蕭齊明建武
漢明永平拓拔恪永平王建僭號永平
漢章建初西涼李皓后蜀李特俱僭號建初
漢章元和唐憲元和
漢和永元蕭齊東囗永元張茂僭號永元
漢和元興孫皓元興晉安元興
漢安永初南宋武永初
漢安永寧晉惠永寧石祗僭號永寧
漢順永建李恂僭號永建
漢順永和晉穆永和沮渠牧犍僭號永和姚泓僭號
永和閩王延鈞僭號永和
漢沖永嘉晉懷永嘉
漢桓建和利鹿孤僭號建和
漢桓元嘉南宋文元嘉
漢桓永興晉惠永興苻堅拓拔嗣皆號永興
漢桓永康晉惠永康慕容寶乞伏熾盤皆僭號永康
漢靈中和唐僖中和
漢后主建興孫亮建興慕容垂李雄皆僭號建興
晉武太康遼道宗太康
晉惠永安孫休永安張軌拓拔攸沮渠蒙遜皆僭號
永安
晉帝奕太和曹睿太和禿發(fā)烏孤石勒拓拔宏李勢
楊溥皆僭號太和又唐文太和
晉孝武太元張駿僭號太元
晉恭元熙劉淵僭號元熙
蕭齊和中興拓拔朗中興
蕭梁敬太平孫亮太平馮跋隋末林士弘遼隆緒皆
僭號太平
陳后主至德唐肅至德
石晉天福劉漢天福
宋太祖干德王衍干德輔公祏反江東亦號干德
張重華五季蠻賊張遇賢及方臘皆偽號永樂隋翼
衛(wèi)郭子和反亦稱永樂王元太子阿速吉八改元天
順西夏王干順改元正德以上皆歷歷可考而我朝
襲之何也明昌三年太后不豫上侍疾隆慶辛酉太
后崩而穆廟襲朱泚僭號改元應天而南京亦襲之
何也
寓簡凡改元紀號最忌與前世謚號陵名相犯本朝
熙寧崇寧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也亦當時
大臣不學之過
并觀瑣言胡粹中元史續(xù)編又下于陳桱續(xù)編德佑
北遷閩廣繼立宋之統(tǒng)緒猶未絕也乃遽抑景炎祥
興之年于分書非綱目書蜀漢東晉之例矣開卷謬
亂如此何以繼紫陽筆削之旨哉
補衍中天皇氏號曰天靈姓望名獲頎贏平初紀元
年一萬八千歲地皇氏岳姓名鏗太始紀元年一萬
八千歲人皇氏即泰皇氏一曰居方氏姓愷名胡洮
太平紀元年一萬八千歲
丹鉛總錄古者天子諸侯繼立逾年而始稱元年終
一主為一元未有一主而再稱元者也漢文帝信新
垣平之言再稱后元自后武帝更十數紀元歷代皆
然俗諺有亂主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之譏然予
觀長歷云秦惠文十四年更為元年則其謬不始于
漢文矣又晉惠大安二年長沙王乂事敗成都王囗
改年為永興是一歲而二號齊郁林王改元隆昌海
陵王改元延興明帝改元建武是一歲而三號史冊
書法混淆俗諺云亂誠是也然則本朝之制豈不度
越漢唐哉
孫之翰唐論中宗景龍四年睿宗即位未逾年而改
元景云之翰書去其元字而書景云年慎謂前若書
景龍四年正月至五月自五月后上書景云六月至
十二月庶得其實而貶亦在其中矣之翰之論曰古
之人君即位必逾年而改元者先君之年不可不終
也后君繼位不可無始也一年不可二君也不終則
忘孝矣不始則無本矣一年二君則民聽惑矣故書
景云年戒無禮而正不典也噫凜凜乎春秋之筆也
之翰名甫吾蜀人所著唐論筆力在范祖禹之上與
王當所編春秋名臣傳皆有史遷之風今罕傳于世
惜哉
今言紀元有號起于漢武帝至今千數百年正統(tǒng)分
裂僭逆不知凡幾紀元一帝一紀元實自洪武始然
亦有同于前者張重華王則皆永樂元出帝天順夏
崇宗正德唐高祖太宗止武德貞觀一紀元
近峰記略年號犯前代者涼張重華五代蠻張遇賢
宋方臘皆僭永樂元武宗太子阿速急八即位僭天
順夏主李干順僭正德紀元詔下馬冢宰試選人題
曰宰相須用讀書人論蓋用宋事譏內閣也
日知錄年號當從實書正統(tǒng)之論始于習鑿齒不過
帝漢而偽魏吳二國耳自編年之書出而疑于年號
之無所從而其論乃紛紜矣夫年號與正朔自不相
關故周平王四十九年而孔子則書之為魯隱公之
元年何也春秋魯史也據其國之人所稱而書之故
元年也晉之乘存則必以是年為鄂侯之二年矣楚
之梼杌存則必以是年為武王之十九年矣觀左傳
文公十七年鄭子家與晉韓宣子書曰寡君即位三
年而其下文曰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則自稱其國
之年也襄公二十二年少正公孫僑對晉之辭曰在
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而其下文遂曰
我二年我四年則兩稱其國之年也故如三國志則
漢人傳中自用漢年號魏人傳中自用魏年號吳人
傳中自用吳年號推之南北朝五代遼金并各自用
其年號此之謂從實且莽篡漢而班固作傳其于始
建國天鳳地皇之號一一用以紀年蓋不得不以紀
年非帝之也
春秋傳亦有用他國之年者齊襄公之二年鄋瞞伐
齊注云魯桓公之十六年僖之四年子然卒簡之元
年士子孔卒注云鄭僖四年魯襄六年鄭簡元年魯
襄八年
漢時諸侯王得自稱元年漢書諸侯王表楚王戊二
十一年孝景三年楚王延壽三十二年地節(jié)元年之
類是也淮南天文訓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謂淮
南王安始立之年也注者不達乃曰淮南王作書之
元年又曰淮南王僭號此為未讀史記漢書者矣
又考漢時不獨王也即列侯于其國中亦得自稱元
年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祖六年平陽懿侯曹參
元年孝惠六年靖侯窋元年孝文后四年簡侯奇元
年是也呂氏考古圖周陽侯甗鍑銘曰周陽侯家銅
三習甗鍑容五斗重十八斤六兩侯治國五年五月
國鑄第四文選魏都賦劉良注文昌殿前有鐘其銘
曰惟魏四年歲次丙申龍次大火五月丙寅作蕤賓
鐘魏四年者曹操為魏公之四年漢獻帝之建安二
十一年也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八年乃明洪武元年也直書
二十八年自是以下書曰后一年曰又一年四月丙
戌帝殂于應昌是時明太祖即位三年而猶書元主
曰帝且不以明朝之年號加之深得史法疑此出于
圣裁不獨宋王二公之能守古法也
英宗命儒臣修續(xù)通鑒綱目亦書元順帝至正二十
七年不書吳元年
史書一年兩號古時人主改元并從下詔日為始未
嘗追改以前之日月也魏志三少帝紀上書嘉平六
年十月庚寅下書正元元年十月壬辰吳志三嗣主
傳上書太平三年十月己卯下書永安元年十月壬
午晉書武帝紀上書魏咸熙三年十一月下書泰始
元年十二月景寅宋書武帝紀上書晉元熙二年六
月甲子下書永初元年六月丁卯文帝紀上書景平
二年八月丙申下書元嘉元年八月丁酉明帝紀上
書永光元年十二月庚申朔下書泰始元年十二月
丙寅唐書高宗紀上書顯慶六年二月己未下書龍
朔元年三月丙申朔中宗紀上書神龍三年九月庚
子下書景龍元年九月甲辰睿宗紀上書景龍四年
七月己巳下書景云元年七月己巳元宗紀上書先
天二年十二月庚寅朔下書開元元年十二月己亥
韓文公順宗實錄上書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庚子下
書永貞元年八月辛丑若此之類并是據實而書至
司馬溫公作通鑒患其棼錯乃刱新例必取末后一
號冠諸春正月之前當時已有譏之者
春秋定公元年不書正月杜氏曰公即位在六月故
正義曰公未即位必不改元而于春夏即稱元年者
未改之日必承前君之年于是春夏當名此年為昭
公三十三年及六月既改之后方以元年紀事及史
官定策須有一統(tǒng)不可半年從前半從后雖則年初
亦統(tǒng)此歲故八年即稱元年也漢魏以來雖于秋冬
改元史于春夏即以元年冠之是有因于古也按溫
公通鑒是用此例然有不可通者春秋于昭公三十
三年之春而即書定公元年者昭公已薨于上年之
十二月矣若漢獻帝延康元年十月始禪于魏而正
月之初漢帝尚存即加以魏文黃初之號則非春秋
之義矣豈有舊君尚在當時之人皆稟其正朔而后
之為史者顧乃追奪之乎
史家變亂年號始自隋書大業(yè)十二年十一月景辰
唐公入京師辛酉遙尊帝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帝
改元義寧而下即書二年三月右屯衛(wèi)將軍宇文化
及等作亂上崩于溫室按此大業(yè)十三年煬帝在江
都而蒙以代王長安之號甚為無理作史者唐臣不
得不爾然于煬帝紀書十三年于恭帝紀書二年兩
從其實似亦未害
明朝太宗實錄上書四年六月己巳下書洪武三十
五年六月庚午正月史臣實書與前代合但不明書
建文年號后人因謂之革除耳英宗實錄上書景泰
八年正月辛巳下書天順元年正月壬午旬有六日
而不沒其實且如萬歷四十八年九月以后為泰昌
元年若依溫公例取泰昌之號冠于四十八年春正
月之前則詔令文移一一皆當追改且上誣先皇矣
故紀年之法從古為正不以一年兩號三號為嫌
年號古今相同水經注谷水下千金堨前云太和五
年曹魏明帝之太和也后云朝廷太和中元魏孝文
帝之太和也
割并年號唐朝一帝改年號者十余其見于文必全
書無割取一字用之者至宋始有熙豐政宣建紹干
淳之語已是不敬然猶一帝之號自相連屬無合兩
帝而稱之者又必用上一字惟元豐以元字與元佑
無別故用下字本朝文人有稱永宣成弘嘉隆合兩
帝之號為一稱近又有去上字而稱慶歷啟禎更為
不通矣
通鑒書改元晉書載記十六國時嗣位改元者皆在
本年此史家取便序事連屬書之其實皆改明年元
年不容十六國中數十王皆不逾年而改元者也
金石錄據趙橫山李君神碑石虎建武六年歲在庚
子與載記合若從帝紀則建武六年當是己亥今此
碑與西門豹祠殿基記皆是庚子以此知帝紀之失
此是差一年之證然載記亦不盡合昔人作史但存
其年號而已初不屑屑于歲月也
續(xù)綱目景炎三年五月以后為帝昺祥興元年非也
黃溍番禺客語改元在明年正月己酉朔蓋亦是即
位之初改明年元耳史家省文即系于前年月日之
下曰改元祥興以此推十六國事必當同此
后元年漢文帝后元年景帝中元年后元年當時只
是改為元年后人追紀之為中為后耳若武帝之后
元元年則自名之為后光武之中元元年梁武帝之
中大通元年中大同元年則自名之為中不可一例
論也
元順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號后人追紀之則曰
后至元元年
李茂貞稱秦王用天佑年號通鑒后唐莊宗同光二
年封岐王李茂貞為秦王比得薛昌序所撰鳳翔法
門寺碑天佑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稱秦王則前乎同
光之二年矣蓋必茂貞所自稱又史言茂貞奉天佑
年號此碑之末亦書天佑十九年而篇中歷述前事
則并以天復紀年至天復二十年止亦與史不合五
代史李彥威傳是時昭宗改元天佑遷于東都為梁
所迫而晉人蜀人以為天佑之號非唐所建不復稱
之但稱天復前蜀世家則云建與唐隔絕而不知故
仍稱天復其說不同按此碑則岐人亦稱天復史失
之也
又今陽城縣有后周顯德二年徐綸撰龍泉禪院記
內述天佑十九年按此地本屬梁此記乃追削梁號
而改稱天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