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3303字
  • 2015-12-27 00:21:39

治肺臟壅熱。喘逆胸滿。仰息不食。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 石膏(一兩)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旋復花(半兩) 半夏(半節(jié)) 甘草(半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喘促咳嗽。心神煩悶。宜服天門冬丸方。 天門冬(一兩去心焙)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人參(一兩去蘆頭) 赤茯苓(一兩)百合(一微黃)貝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食后。綿裹一丸含化咽津。

治肺臟壅熱。久嗽。涕唾稠粘。氣促不能食。宜服天門冬煎方。 天門冬(二兩去心以水一升半煮令極爛候水盡細研)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桔梗(一兩去銼)(以上同白蜜(三上件藥。先下地黃麥門冬藕汁。煎六七沸。次下前散攪令勻。即下酥。緩火煎如餳。收于盒中。每于食后。及夜間。含一茶匙。細細咽津。

治肺臟壅熱。煩悶口干。宜服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三分) 黃連(三分去須) 赤茯苓(三分) 梔子仁(半分) 木通(一兩銼) 子芩(三分) 玄參(三分) 天門冬(三分去心焙)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及夜臨臥時。煎淡竹葉湯下二十丸。

治肺臟壅熱煩悶。宜服此方。 新百合(四兩)上用蜜半盞。拌和百合。蒸令軟。時時含如棗大。咽津。

治肺萎諸方

夫肺主于氣。為四臟之上蓋。其氣通于皮毛。故令風邪易傷也。若人氣血虛弱。動作勞傷。

多吐利者 治肺萎咳嗽。涕唾稠粘。小便不利。宜服紫菀散方。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桔梗(三分去蘆頭) 木通(三分銼) 旋復花(半兩) 桑根白皮(二分銼) 赤茯苓(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茅根(半兩銼) 白蒺藜(三分微炒去刺)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雞豬等。

治肺萎咳嗽。涕唾稠粘。咽喉不利。心神煩熱。宜服百部散方。 百部(一兩) 桔梗(一兩去蘆頭) 射干(一兩) 川升麻(一兩) 天門冬(一兩去心) 木通(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沙參(半兩去蘆頭)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咳嗽。涕唾稠粘。胸膈壅滯。咽喉不利。宜服桑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半兩銼) 桔梗(三分去蘆頭) 木通(三分銼)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檳榔(三分)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咳嗽。吐膿血。胸脅脹滿。短氣羸瘦。不思飲食。宜服生干地黃散方。 生干地黃(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 赤茯苓(一兩) 半夏(三分湯(一兩去苗)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咳嗽。日月久遠。喘息促。肩胛高。仰臥不安。宜服白前散方。 白前(三分) 旋復花(半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 赤茯苓(一兩) 漢防己(半兩) 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五味子(半兩) 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食。

治肺萎。咳唾如稠膠。日夜計升以上。坐臥不安。脅肋疼痛。宜服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三分) 赤茯苓(一兩) 桔梗(三分去蘆頭) 貝母(一兩煨令微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款冬花(半兩) 獺肝(半兩微炙) 紫菀(半兩洗去苗土)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多涎唾。小便數(shù)者。此肺已中冷。必多頭眩。若小便數(shù)。不渴不咳者。宜 服此方白芍藥(一兩半) 干姜(一兩炮裂銼) 甘草(一兩半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吐涎沫。宜服此方。 皂莢(半兩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 桂心(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損敗。氣喘。咳嗽有血。宜服阿膠散方。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熟干地黃(三分) 白茯苓(半兩) 人參(三分去蘆頭)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蛤蚧(一只頭尾全涂酥炙令微黃) 側柏葉(一兩涂酥炙令黃)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肺萎咳嗽。胸中滿而振寒。脈數(shù)。咽干或渴。時時出唾。又吐膿如米粥者。宜 服桔梗桔梗〔三分(兩)去蘆頭〕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赤茯苓(二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宜服此方。 生甘草(二兩)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大腸虛冷諸方

夫大腸合于肺。手陽明是其經(jīng)也。為傳導之府。化物出焉。若虛則生寒。寒則腸鳴泄痢。食不消化。皮膚干燥。則是大腸虛冷之候也。

治大腸虛冷。乏氣拘急。腰痛羸瘦。宜服附子散方。 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 人參(一兩去蘆頭) 干姜(一兩炮裂銼) 赤芍藥(一兩) 桂心(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熱面雞豬魚等。

治大腸虛冷。腸鳴泄利。腹脅氣痛。飲食不化。宜服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當歸(三分銼微炒) 桔梗(半兩去蘆頭)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食前稍熱服。

治大腸虛冷。腸鳴腹痛。食不消化。宜服吳茱萸散方。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炒)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縮砂(一兩去皮) 神曲(一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大腸虛冷。腸鳴腹痛。下痢。不思飲食。宜服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 高良姜(三分銼) 桂心(半兩) 丁香(半兩) 木香(半兩)白術(半兩)蔻(半兩去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食前。以姜棗湯調下一錢。

治大腸虛冷。腹痛腸鳴。食不消化。宜服木香丸方。 木香(一兩) 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 白術(一兩) 附子〔二(一)兩炮裂去皮臍〕 蕪荑(一蔻(半兩去殼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神曲末煮作糊。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姜棗湯下二十丸。

治大腸實熱諸方

夫大腸實實則生熱。熱則腸結脹滿。喜氣喘咳。身面熱。喉中噎。乍實乍虛。乍來乍去。大腸有宿滯。則發(fā)熱寒栗如瘧之狀。秘澀不通。則是大腸實熱之候也。

治大腸實熱。頭痛目眩。驚狂。喉痹。腹脅滿悶。手足煩痛。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 川大黃(一兩半) 犀角屑(三分) 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麥門冬(一兩去心)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石膏(一兩) 丹參(半兩) 檳榔(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熱面炙爆 治大腸實熱。上氣喘咳。心神煩悶。宜服杏仁散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三分) 黃芩(三分) 細辛〔二(三)分〕五味草(一兩炙微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三(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三分) 青竹茹(一兩) 黃芩(三分) 梔子仁(三分) 紫蘇莖葉(三分) 杏仁(三硝(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分(合)。

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大腸實熱。腸脹不通。熱氣上沖。口內生瘡。宜服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二兩銼) 柴胡〔二(一)兩去苗〕 訶黎勒皮(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羚羊角屑(三分) 川樸硝(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氣壅不通。心腹脹滿。發(fā)歇寒熱。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去苗) 赤芍藥(一兩) 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草(半兩炙微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實熱。秘澀不通。心煩悶亂。宜服檳榔丸方。 檳榔(一兩) 羌活(一兩)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木香(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微兩銼研如膏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生姜湯下二十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郑州市| 黎城县| 比如县| 宁国市| 景泰县| 上栗县| 阿城市| 察雅县| 秀山| 睢宁县| 南川市| 永德县| 文成县| 威远县| 临泽县| 岚皋县| 扶绥县| 丹寨县| 永昌县| 静海县| 保定市| 营口市| 登封市| 天台县| 广平县| 榆社县| 遵义市| 修文县| 黄山市| 突泉县| 渭源县| 安陆市| 婺源县| 文登市| 大丰市| 蛟河市| 常熟市| 阿瓦提县| 尼木县|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