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853字
  • 2015-12-27 00:03:19

張煌言,字符箸,號蒼水;鄞縣人。能文章,善騎射。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于鄉。錢肅樂集師,遣至天臺迎魯王監國紹興;賜進士,授編修。閩中頒詔之役,自請為使,釋二國嫌。丙戌師潰,與富平將軍張名振扈監國入閩;又與名振搗吳淞。舟山城破,扈監國再入閩,次鷺門。時成功兵獨強,于監國修寓公之禮;惟煌言以名振軍為衛。嘗曰:『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終為魯,與吾豈異趣哉』?與參軍羅子木徘徊兩島間,日從紀許國諸公游,唱歌酬答。許國贈詩,如『十年棲海風濤遍,一念酬君鐵石知』;『淵明常愛籬邊菊,杜甫空悲亂后官』:煌言讀之淚下。

后招軍天臺,會名振之師趨丹陽。成功興師江南,煌言以監軍會之,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兵敗,自義烏、東陽出天臺,復樹纛招集流亡;永明王遙拜兵部尚書。辛丑復入閩,成功已抵澎湖;遣羅子木以書責其出師。壬寅滇中陷,成功亦卒;哭曰:『已矣!吾無望矣』。復間關江、浙,結茅懸岙,隱圖起兵;被獲,死杭州。年四十五。國朝謚曰「忠烈」。

子木名綸,溧陽人,從死(「南畺繹史」;參「異人集」)。

按從監國再至中左所者,沈宸荃、張煌言及富平將軍定西侯張名振三人。名振,江寧人。后以軍入長江;抵金、焦,遙望石頭城,祭孝陵,題詩慟哭。又掠瓜、儀,深入江寧之觀音門,還。屯軍南日,病;以所部歸煌言,卒。雖至鷺島,未嘗久寓也;不載。

徐孚遠,字闇公;華亭人。崇禎十五年壬午鄉薦;故太師階之支孫也。

當明之季,江左社事最盛,而松江幾社以經濟見,孚遠與夏允彝、陳子龍、何剛尤為社中之杰;頗求健兒、俠客,聯絡部署,為勤王之備。及陳子龍為推官,引東陽許都見之;既而東陽激變,殺許都;以書責子龍。馬、阮亂政,惡之;杜門不出。南都亡,贊夏允彝起兵。之閩,道信州,謁黃道周;道周極為疏薦,又以張肯堂薦,進兵科給事中。會監國再出師,孚遠獨身周旋義旅間,欲令之協和;而悍帥如鄭彩、周瑞之徒,勿聽。已乃返浙東,入蛟關,結寨于定海之柴樓;魯監國授左僉都御史。

辛卯舟山破,從監國浮海至鷺門。鄭氏待以客禮,每以忠義激厲;成功大事皆諮而后行。嘗自嗟曰:『司馬相如入夜郎,平世事也;以吾亡國大夫當之,傷如之何』!永明王自滇晉左副都御史。戊戌冬,隨周金湯赴滇,失道安南;安南王要以臣禮見,不屈而還。因與葉后詔、鄭郊輩結為方外七友,浮沉島上十四年。著有釣璜堂等書(「南畺繹史」;參「交行摘藁」)。

按闇公傳見于各書者,詳略互異。「明史」謂其因松江破,遁入海,死島中。「泉州府志」謂其居廈之曾厝埯,卒。「福建通志」本「龍溪縣志」,謂游龍溪后,不知所終。「南畺繹史」則謂其歿于臺灣。「鷺江志」亦言自去江澨,棲星槎幾二十年;垂老更適臺灣,挈家佃于新港,躬耕歿世。「同安縣志」因之。而考臺灣郡邑「流寓」志,無闇公傳焉;豈失傳歟?野乘又謂康熙癸卯島破,諸縉紳多東渡;獨闇公駕船歸華亭。「明詩綜」引「靜志居詩話」,亦有『乘桴遠引、騎鶴重歸』之語。似闇公固未嘗渡臺矣。「藝海珠塵」編闇公「交行摘藁」,后附林霍、王澐所撰二傳,言癸卯之變,擬歸故鄉,不果;轉徙入潮之饒平山中,以歿。其稱說年月及死狀,甚悉。霍、澐同時人,見聞當確;是闇公未嘗渡臺,并未嘗重歸華亭也。諸說不同,錄以備考。

辜朝薦,字在公;潮州人。崇禎元年戊辰進士,授江南安慶推官。歷掌科垣,晉卿寺;與郭之奇、羅黃杰、黃奇遇號為四駿。明亡,依鄭氏初棲金門、廈門;后移寓臺灣,卒。孫文麟,康熙三十九年庚辰進士(「臺灣府志」、「鷺江志」、「縣志」)。

謝元忭,字途野;潮州進士。官兵科給事中。韜晦入廈,削發為僧(「東平紀略」)。

陳瑞龍,湖廣人;程應璠,浙江人。并由武進士,歷官都督。解兵退隱,與徐闇公輩游。紀許國詩云:『勛追盛世麒麟閣,人是深山布褐翁』;殆有湖上騎驢風。后陳卒于廈,而程不知所終(「異人集」;參「東平紀略」)。

林英,字云又;福清人。崇禎歲貢,積學負文名。任昆明令,有神明之稱。永明王時,為兵部司務。壬寅,削發為僧;從云南遁至廈島。旋入臺灣(「東平紀略」)。

鄭郊,字牧仲;莆田人。明貢士。值明季閩變,避難入廈門。清介博雅;出入方巾、布衣,與里人鄭慕生、義門王肖槐交善。弟郟,字奚仲;亦負氣節(「鷺江志」)。

曾世袞,字長修;興化平海衛人,尚書楚卿子。天啟四年甲子舉人。砥礪名行,有古君子之風。戊子,破產聚師;兵潰,遯居嘉禾。手不釋卷,日夕吟詠;感事懷人,流連三嘆,繼以涕淚。尋以憂憤死。所著「海山集」(節紀許國「海山集序」)。

周金湯,字憲洙,號榖城;莆田人。少折節讀書,善詩賦。及壯,好孫、吳兵法,因學劍槊、弓馬,皆精其能。崇禎十三年庚辰,以武經成進士。見四方亂起,慨然以身許國,歸訣妻子。謁選,得上湖守備,累著戰功。永明王時,開鎮晉爵。丁酉,從桂林出龍門,航海來廈,與紀石青輩盤桓吟詠者幾兩載。尋同御史徐孚遠間道入滇,后死節于粵(「通志」;參「石青遺藁」)。

許璟,字得璟;莆田人。崇禎元年戊辰進士。初授南昌推官,歷守詔州,累遷湖廣參議,皆有平寇功。以疾歸,卒于廈(「通志」、「東平紀略」合參)。

唐顯悅,字子安,號枚臣;仙游人。天啟二年壬戌進士;累官嶺南巡道,丁艱歸。唐王起為右通政,以兵部右侍郎進尚書,致仕。乙未,全家入鷺島,隱于云頂巖,自號云衲子;以壽終(「仙游縣志」)。

林蘭友,字翰荃,號自芳;仙游人。崇禎四年辛未進士;授知縣,行取南京湖廣道御史。疏劾輔臣張至發、薛國觀、冢臣田惟嘉、樞臣楊嗣昌負國之罪,忤旨連三上,留中;禍且不測。詹事黃道周等交章論救,譴謫浙江按察照磨。直聲震京師,時有五諫之謠。既而賜環,歷考功員外郎。北都失守,賊抄迫群臣,樹青、紅二幟,令降者立紅幟、不降者立青幟;蘭友竟立青幟下。賊怒,縛而曬諸烈日中;有道士乘閑投以襦怕咽之,得不死。及賊西遁,乃脫歸。唐王起為太仆少卿,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總理撫討軍務、糧餉,督師泉、漳諸郡。丙戌秋,奉老親、挈妻子遯入鷺島。羈窮飄泊凡十五載,卒(「明史」;參「仙游縣志」)。

黃驤陛,字陟甫;尚書道周從侄。天資淳篤,讀書數百遍乃成誦;誦即焚之,終身不忘。與同里林蘭友為莫逆交。舉天啟四年鄉試。及流賊之亂,匿跡不仕。與蘭友抗賊南旋,相率入島,偕徐孚遠諸人放浪憑吊,以卒(「通志」)。

洪思,字阿士;龍溪人。年方舞勺,隨其父游黃道周之門,為所器賞。道周既歿,逃于敬身山,不入城市;日以詩歌自放。時買舟過江東,登鄴山,撫石齋墓,哭而去。同門友紀許國結茅吳莊,溯洄從之;虎溪夜月,相對忘言。晚復入山而卒(「通志」;參「異人集」)。

涂仲吉,字德公;漳州鎮海衛人,黃道周門人,萬歷間,入太學。一日,在金陵聞道周下獄,投觴而起,赴闕上書。帝怒,詔杖之于長安門外;下錦衣獄,論戍。尋赦歸,歷翰林待詔。唐王入閩,授御史。丙戌秋,祝發為僧。居廈門,與紀許國往返。己丑將卒前夕,忽夢天上召修「國史」;明日,果以憂憤嘔血卒(「通志」;參「異人集」)。

李茂春,字正青;龍溪人。領明末鄉薦,寓居廈門。富著述;風神秀整,跣足岸幘,旁若無人。甲辰,同盧若騰、郭貞一諸鄉紳扁舟渡臺,居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臺灣府志」;參「東平紀略」)。

張若化,字雨玉,號蒼巒;漳浦人。性孤潔,師事黃道周。崇禎九年丙子,舉于鄉。道周以言事下北寺獄,若化適在京師,微服雜廝役中進獄左右之。燕都陷,唐王入閩,征拜御史。退隱丹山,與弟若仲蓑衣、竹冠,往來島上。年八十六,無疾而卒。

若仲,字聲玉,號次巒。崇禎十三年庚辰進士,授益府長史。以母病,乞休歸。明亡,焚棄筆硯山居,五十年,清修獨善。同邑倪俊明遯跡鷺江,時相過從,與流寓諸君游。后回丹山,卒。俊明,崇禎十六年癸未進士,兵部員外郎(節「通志」、「漳州府志」;參「異人集」、「臺灣外志」)。

王忠孝,字長孺,號愧兩;惠安人。崇禎元年戊辰進士,授戶部主事司,轉薊州餉內監。鄭希詔欲自設兵置餉,忠孝謂『升斗皆官物,安得餉』?希詔曰:餉司能無額外征耶』?忠孝正色曰:『吾戴吾頭來,豈以頭易升斗哉』!希詔銜之刺骨,遂摭其未兌濕米,疏論之;緹騎逮治。故事:緹騎所至,不厭其欲,則楚毒隨之。忠孝不能具一餐,索署中不能滿十金,校以其廉且免之;京師相傳為怪事。入獄,抗詞無撓,廷杖擬戍;都察院王志道疏救,得釋。

甲申聞變,哭嘔血,舉義興化。福王監國金陵,史可法特疏首舉;以疾辭。永明王自肇慶拜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疏辭;不許,忠孝感泣。居廈門曾厝埯者十三年;尋徙浯之賢聚村,復徙后豐港。康熙三年,偕盧若騰入臺;肆意詩酒,翩然方外。居四年,卒(「泉、臺府志」;參「海紀」)。

沈佺期,字云又,號復齋;南安人。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人,明年成進士,授吏部郎中。唐王召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州破,遯跡廈門。后往臺灣,累征不就,以醫藥濟人。所著詩文集,卓然名家。居二十余年,卒(「泉州府志」)。

蔡鼎,字可挹,號無能;晉江諸生。精「易」學,深明象緯,能知未來。出而走遍九邊。孫承宗督師薊遼,征鼎參謀;贊襄區處,數年安靜;帝賜號「白衣參軍」。因疏陳魏忠賢之奸觸怒,潛避。莊烈帝即位,命繪像訪求,復原職,辭;帝稱為蔡布衣。見國患日深,發憤伏闕陳疏極論邊事,與時枘鑿,竟為所格。乙酉,唐王馳詔三聘,拜左軍師。值鄭芝龍跋扈,退隱。

嗣入島,日從紀許國尋幽選勝仙洞、虎溪間,游屐折焉。乙未秋,自知死日,潔身憑幾而卒。著有「易蔡集解」、「萬遠堂稿」(「泉州府志」;參「異人集」)。

諸葛倬,字士年;晉江人。明季恩貢。唐王入閩,薦授翰林待詔;加監軍道,監鄭鴻逵師,出兵浙東。轉光祿寺卿。閩變,避居兩島。郡有貴人為書相招,謂「幡然肯來,監司可立致』;倬回書力辭。貴人乃以禍患危之,復書謂『圣主隆唐、虞之德,小臣守箕山之操,代有其人。新朝政尚寬大,須彌大千,何問微塵?必欲相強,便當刳胸著地,勿問是肝是肉矣』!貴人得書惘然,知其志堅。自是一意著述,有集二十卷藏于家。二子璐、晃,俱能詩,有集(「府志」;參「海紀」)。

許吉燝,晉江人。崇禎十六年癸未進士;授知縣,歷刑部主事。國變,居廈門;后隱于臺,勵節以終。同時郡人寓廈者,并南安林其昌,崇禎十二年己卯舉人;黃維璟,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人;潘賡鍾,字道宣,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人;馮澄世,字亨臣,丙戌鄉薦(并采「東平紀略」)。

張士〈木郁〉,惠安人;進士。礦孫。八歲,為諸生;崇禎六年癸酉副榜。閩變,避難于浯、廈、漳、澄間。后居臺之東安坊,杜門不出,日以書史自娛。辟榖三年,惟食菜果。卒年九十九(「臺灣府志」)。

張正聲,字長正,號鏘至;惠安人。崇禎七年甲戌進士;授推官,入為戶部主事,歷職方郎中。李自成陷北京,為賊所執,榜掠拘囚。及賊西走,家人理其瘡痍,護以南歸。抵里,盡散家財,募兵勤王。事壞,遯跡廈門。卒,登「忠臣錄」(「泉州府志」)。

蔡國光,字士觀,號賁服;金門人。崇禎七年甲戌進士;由巨鹿令召對稱旨,擢禮科給事。闖賊陷京師,執使降,不屈。賊拷掠極楚,索其財;從者貸與之,始脫歸田里。與同鄉許明廷流寓鷺門,焚香卻掃,徜徉以終。

明廷,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明經教授(「同安縣志」;參「東平紀略」)。

張灝,字為三;大嶝人。巡撫廷拱長子。進士(按「通志」及郡、邑「選舉志」系萬歷戊午鄉薦)。唐王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后與弟遁跡廈島。庚申,自廈隱于臺。后卒于澎湖,年九十五。

弟瀛,字洽五。崇禎十五年壬午順天〔鄉〕試。唐王召為工部司務。從灝渡臺,越明軍年以病卒,年八十四(「臺灣府志」)。

郭貞一,字符侯,號道憨;同安后郭人。崇禎十三年庚辰進士;行取監察御史,巡按浙東。福王擢都察院右都御史。負氣敢言,內監不遵朝班,立疏糾之;宦侍屏息。按時勢,條陳屯田、保甲,洞其源委。疏薦夏允彝、陳子龍及原任吏部尚書徐石麟、詹事徐〈氵幵〉、春坊沈延嘉、郎中葉廷秀、科臣熊開元、袁彭年、知縣林之蕃等皆具忠君愛國之誠,并乞召用。選郎劉應賓黷貨鬻爵,特疏劾請論贓正罪;以賄遷官,如憲長王夢錫數輩,皆指參不恡。一時風采凜然。丙戌以后,歸隱廈門;尋渡臺灣(同安縣「藝文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宝应县| 德保县| 平塘县| 辽阳市| 清水县| 秦安县| 阳原县| 巴彦淖尔市| 清丰县| 井冈山市| 凤山县| 咸阳市| 开封县| 兴城市| 吉安市| 阜平县| 二连浩特市| 澄城县| 台北县| 钟山县| 隆化县| 大竹县| 合肥市| 扎鲁特旗| 临泉县| 诸城市| 开原市| 湘潭县| 建始县| 都兰县| 唐河县| 久治县| 林周县| 龙泉市| 永丰县| 阿荣旗| 红安县| 阜阳市| 崇义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