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上)
列傳分宦績、武功、忠烈、孝友、義行、文學、寓賢、隱逸、方技、方外為目,有專傳、合傳、附傳,間系論以申之。其可征者征之諸書,采錄者與島上諸君子論定之;復核維實,以期傳信,凡三易稿焉。
目錄
宦績
宋:林棐薛舜俞薛舜庸
明:王讓張悛林應楊逢春傅鎮林大梁(子云映)池浴德池顯京(池繼溥)楊喬椿陳則采林應翔林宗載
國朝:池繼善林云嵐葉沈翥葉其蒼林翼池劉承業(子啟熊)倪邦良王鳳來黃克明
武功
明:池兆銘
國朝:王志陳倫炯(父昂、弟芳、侄塤合傳)魏國泰胡貴林時葉楊超(弟繼芳)陳文會陳啟良林奎章孫全謀陳逢時林六韜李得勝李漢升謝恩詔陳登捷(侄志成)李尚華曾允福趙世芳蒲立勛
忠烈
明:葉翼云(弟翼俊、侄伯奮、伯熊)陳弼心葉爵
國朝:洪有禎卓超歐陽凱張養黃海楊起麟甘瑞龍彭大猷陳國棟陳鳳高胡振聲陳廷梅陳紹芳許廷桂陳建勛張高生
孝友
元:沈祥
明:王德(義門合傳)林大時陳邁質
國朝:陳祈猷林起鳳(曾孫曜華)楊秉忠林德謙陳迪元池皋聲劉承芳余辰樞楊天香(子春條、孫樹功)陳元珩(子廷振、孫榮瑞)賴滋身林陶光陳應清李圖章林嵩陳誠諒王光亨呂仲誥趙孟正(弟孟澤)王夢悅曾邦翰金光輝
列傳一 宦績
列傳二 武功
列傳三 忠烈
列傳四 孝友
列傳一宦績
宋
林棐,字彥忱;店里人。登元豐八年進士第,通判沂州;以治河勞績,遷郡守,部使者薦拔大府(「縣志」作太府)少卿。有詩文行于世。祀鄉賢(「府、縣志」、「鷺江志」)。
薛舜俞,字欽父;嘉禾里人。紹熙元年進士,教授南劍州,未任。三府交薦,差江西漕司干官;堂審除吏部架閣,以言者罷。后起江東常平干官,與其長李道傳賑荒,多所全活;改知金華縣,守督宿逋苛峻,舜俞引誼力爭寬期示信,民悉樂輸。罷歸,卒。
舜俞問學淹貫、議論磊落,挾負才氣。仕數齟齬,里居教授;門人多通顯。著有文集及「易抄詩書指」三百余卷。祠鄉賢(「通志」、「府、縣志」、「閩書」及「道南源委」原傳)。
薛舜庸,字惠父;舜俞弟。紹熙四年進士,調龍溪尉,改分寧丞。嘉定間,知古田縣。民間牛死,例輸錢于官;舜庸嘆曰:『民不幸喪牛,又責入錢,是重困也』!立命除之。增廩餼,建閣藏書,以惠生徒。通判興化軍,未任卒(「通志」、「府、縣志」)。
明
王讓,字丕承;侖后人。永樂二十年壬寅同安歲貢,授廣東提舉司員外郎。子欽星,南海教諭(家乘)。
張悛,湖蓮保人。正德間,以歲貢授徐州訓導。持守貞潔,誨人有方;徐士頌之(「閩書」。「縣志」及「鷺江志」作張俊,任直隸南宮教諭)。
林應,字子唯,號壁峰;塔頭人。貢生;有文名,楊逢春、傅鎮皆出其門。后為湖州司訓;居九月,以母喪去官,士人走送,多泣下者。旋改彭澤,卒于官。所著有「四書解便覽」、「壁峰集」。子大時,有傳(節墓志。杜榮撰)。
楊逢春,字仁甫,號西渠;嘉禾里西厝人。嘉靖四年乙酉舉人,八年己丑進士。
初授仁和縣;未任,丁外艱。起補昆山令,賦籍、獄牒不假胥吏;縣素號富饒,而逢春以清操著。吳俗:大戶領京運,邑令寓書權貴,金縑皆大戶為備;逢春裁罷之,民以此感。逢春最深,行取至部;以錢糧不及緩三年,乃得南京浙江道御史。痛惡依阿淟涊之習,抗疏論兩京九卿大臣之脂韋者十余人,劾退挾賂奔競之濫得官僚者。又陳江北屯田利弊。巡視江南倉,汰黜貪庸,風采振竦。擢廣東按察僉事備兵。嶺南疆界遐曠、猺獞蕃育,將玩卒惰,白日剽行旅。逢春首責郡、縣修政息民,易將選卒,授以方略,賊發輒得,夜戶不閉。事無畏難,諸所剔蠹蘇民,雖不屬己,亦毅然任之。丁內艱,復補四川僉事,專管鹽屯。豪右猾吏穴之,為綜刷成額,按籍考要,偽巧無所飾;課入日進。時敘州戎縣都蠻叛,肆行殺掠,邊無居人,逢春獨抗言御取之策。撫、按會檄委辦,度險要,分兵進剿,陽撫其四鄉,以剿二鄉為師名;果得四鄉最桀者四十人以來,盡殲之。用是兵入有功,俘斬千計。擢湖廣參議,分部潭、邵之間。平賦分役、節冗興教,凡所當為,悉力從之;縱有犯忤,不恤也。
性孝友,不立私財;居鄉敬老慈幼,不以貴倨,鄉人悅慕。升云南按察副使,未任而卒于湖南,民走哭相踵。喪歸,罷市轝聲以過,出境乃止。祀鄉賢祠(「通志」、「府志」、「閩書」;參王遵巖「文集」)。
傅鎮,字國鼎,號近山;中左所人。嘉靖七年戊子舉人,十一年壬辰進士。
由行人,授南京御史。疏諫圣駕數幸山陵,世宗嘉納。有守珰潘真挾私亂政,凌虐軍士;鎮言真不當以嬖幸開利竇,殘朝廷赤子。請按真奸贓,果驗,逮治之。已念母病,請歸。旋補廣東道御史。二十年辛丑,北兵大掠三晉以西地,總督樊繼祖與諸將堅壁自衛,而先后報首功至五百余級。鎮疏其欺罔,言盛張功伐,實未嘗與敵戰;奉旨勘問,果如其言,褫繼祖職。武定侯郭勛之獄,事下錦衣;孫綱推問受賄,歸獄。何英等以脫勛罪,有旨覆治。鎮坐勛、綱交私罪,余分別寬貸之。出按云南,會母卒;服除,補職巡真定,又巡山東。屬妖人謝漢、商大常作亂,擒獲黨與甚多,郡縣概具獄磔;鎮論殺首惡,余脅從者三十余人悉放去。入署河南道,掌計事;嚴相嵩欲黜觀察使一人,鎮不從,憾之。出為河南副使,有治河羨金二千余悉封識之,庫中人指其金曰「傅真金」;從鎮名,表其廉也。轉廣西參政、浙江右布政,遷湖廣左布政。鎮在粵西時,有議逐流民者;鎮曰:『彼亦民也,況間有師儒、醫卜、商賈之屬,可稗我民;奈何驅之』?既轄楚,進南右都御史,提督操江。尋,以病乞歸。
鎮為御史,凜凜風裁,貴戚豪強斂手;時目為傅虎。及行法停讞出于仁恕,人多德之。揚歷藩臬,漸致大位,中外倚重焉。萬歷中卒,賜祭葬。祀鄉賢。弟鑰,有傳(「閩書」、「通志」、「府志」)。
林大梁,字以任,號雙湖;應從子。授業于應虀鹽,攻苦;嘉靖十六年丁酉,舉于鄉。
授寧海縣令。縣無城郭,與黃巖接界。倭寇黃巖,大梁日夜傭工筑城,樹柵其上;編丁壯,訓練固守。倭至,令守者無嘩,臥旗偃鼓伺之;倭疑有伏,逸去。方聞寇時,請筑城;比報可,而役已竟,胡宗憲上其事。時有私為大梁計者,曰:『凡授直,役十私其三以為他費』。大梁瞿然曰:『吾以利民,豈肥己哉』?更擇一謹愿者司出納。工竣,絲毫無所取,民咸德之。歲時或有饋獻,受其細者,曰:『縣令與民親,上下交際,情不能無;吾不敢矯意以拂其情也』。嘗出視役,雨雪凍甚,役者求酒;大梁即令將酒至,各與一大觥而與之同飲焉。寧海至今以陳(名缺)、唐(名俟考)、林稱三賢,蓋陳不增賦、唐以均糧、林以筑城也。官寧海八年,調化州,又調考城;以得罪中貴,罷歸。
子云映,萬歷十七年乙丑歲貢。官建寧訓導,題齋壁曰:『行事勿令琴鶴笑,存心須與鬼神知』;為多士所矜式。孫志遠,進士;自有傳(采家乘)。
池浴德,字仕爵,號明洲;中左所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舉人,明年成進士。
授遂昌令。父戒之曰:『吾家世積德,兒曹努力為清白官』。至則為文誓神,期不負蒼生。設防守、置木皁、澤枯骨,多異政。故事:郡守朝正京師,里甲斂百金為贐;浴德代守卻之。會新守至,搜舊案山積,前令不能決者;日下檄追督。浴德檢三百余案,分別年次輕重平反,勒為數冊上之,逮系悉空;守大喜。追征則詳揭賦額于衢,寬以限期,不事桁楊;人爭樂輸。盜者給以業、賭者榜其家,舊習丕變。初,遂民往衢開礦失利,起為盜。上官申禁:凡入衢者,須有縣符;無則以礦徒治之。后衢與遂民仇者,皆指為礦徒,送之官,無一脫者。浴德白于衢道毛某曰:『一里往來,豈能遍給;十室忠信,豈盡礦徒』?毛立弛其禁。民至訟庭,一毫緡鍰不入官;只袖米半斤,即可結案,咸稱為「池半斤」云。鄰邑有難決者,悉檄剖之。丈量議起,編派既定,有以多為寡者、有全畝隱匿者;先拘豪家置之法,懼乞再丈,許之;無一差漏。有浮額者充學,以贍貧士。縉云諸邑爭告當道,請浴德往丈;編法如遂,百姓歡欣。擢南吏部考工主事,民赴臺乞留編賦;四閱月,匯成黃冊,乃就道。老幼擁繞易靴,輿不得行,壯者奪舁夫爭肩之;至龍游,萬人曳舟,三日不得發。夜半解纜,哭聲遠聞。眾為蓋石亭于西明山水滸,曰「曳舟亭」。后祀名宦。
至南都三月,轉北吏部稽勛司。丁外艱,抵家僅余四十五金。母曰:『諺稱縣令為銀樹花;吾子一樹,乃無花果也』。起補原官;清介端嚴,無敢干以私。遷考功員外,升郎中;調護士類,常與相張居正相左。會汰天下冗員,居正戒部:汰其人,不復職。浴德竭力調停,得不汰者十二、三。有楚司理趙某行取入京,為南部所揭,居正欲斥之;力持不可。居正趣益急,浴德稱疾;而太宰竟逢相意罷之。轉太常寺少卿,有冊封之命。
事竣告歸,屢征不就。諸當道海上事宜皆就決,知無不言;奸宄斂跡,盜賊相戒不入境。家居三十七載,布衣蔬食。自課諸子,嘗曰:『讀書豈盡取科第?時時照管此念頭,無負天地、祖宗,便為天地肖子』。人稱明洲先生。所著有「空臆錄」、「懷綽集」、「居室篇」。年七十九,卒。卒日,大星自南墜有聲,山鳴三夜,城北大石忽摧;人謂是其應云。祀鄉賢。
子顯京、顯方;顯京自有傳(「閩書」、「府、縣志」、「晃巖集」、「處州志」)。
池顯京,字致夫,號念蒼;浴德子。萬歷三十七年己酉舉人,授和州知州。有牛稅,歲入千金;胥役又故橫暴,一紙下鄉,輒盡中人數家之產。顯京至,首革之。旋忤巡按崔呈秀,劾罷。起補湖州通判,督運入都;屬有兵事間阻,囏阨始達。轉懷慶同知,以前運稽期,被議解組。顯京善文章,精草、隸,畫尤絕倫;晚喜禪學。三任皆腴地,而袖風載月以歸。家居二年,卒(「府、縣志」;參「晃巖集」)。
池繼溥,太常浴德孫。康熙二十九年庚午舉人,曲周知縣。著有「然齋詩草」四卷(「府志」)。
楊喬椿,蠔頭人。萬歷十年壬午舉人。初令東流,矢志清白。一日,署中米盡,時已初昏,不欲啟門,第令家人供面而寢。屢囗囗守山東平度州,在州清凈,竟卒于官。兩任牧令,歸橐蕭然(「閩書」、「府志」合參)。
陳則采,號對墀;官兜人。年十二,冠童子軍。萬歷十九年辛卯,舉于鄉。初令應城,以終養告歸。復任揭陽,首敦學校,造就人材;熊汝霖、郭之奇皆所賞拔。有惠愛,揭人立祠祀焉。遷王府長史,不赴。卒年六十九(「府、縣志」)。
林應翔,字源澠,號負蒼,后更號止巖;嘉禾里人。萬歷二十二年甲午順天鄉薦,明年成進士。
知永嘉縣。歲苦疫,春夏尤甚;骨肉周親不相顧,為申收恤之誼。歲旱,縞衣躡屩禱五十里外,甘雨大沛。時采礦中使至縣,多方阻之,民賴以全。丁外艱,起補京山;巡歷勸課,停車決訟。楚藩構逆,郢中騷動;練兵葺城。遷南戶部郎,督儲鳳陽。出守汝寧;汝、黃之交有逋逃主號自在王,應翔殲之,而潴其室。調廣州,決積牘千六百,平反死獄八十余。一日,以閩、廣開糴爭議,棄官歸。復起守衢州,修郡志、造樹建塔、崇宣圣之后、恤趙清獻子孫貧乏者;為龍游民陳利病,罷協濟米本色;訪擒劇盜滕奇兄弟,覆其巢。開化有盜程五龍等戕殺官兵,使者發兵捕治,近村民惶惑,鼓噪逐之;兵歸告使者:『村之千余家,盡勝、廣也』。應翔曰:『無恐』。獨入巢,縶其酋,烏合悉散。良民得全,肖像祀之。遷湖廣副使,未之官卒,年六十二。
應翔好道術,兼通釋氏。嘗自為「念不先生傳」,謂其為文不古不今,功名不沉不浮,仕宦不穢不清,治產不縮不盈,軀貌不高不低,才情不巧不癡,于物不擾不撇,于人不冷不熱,里評不善不惡,人品不雅不俗;死即以志我,毋求他人為也。其文奇矯變化,不可方物;「何鏡山集」多載之。所著有「止嵒存稿」。祀鄉賢(「閩書」;參「何鏡山集」、「清白堂稿」及「府、縣志」、「通志」)。
林宗載,字允坤,號亨萬;塔頭人。萬歷三十七年己酉舉人,榜名鬷言。四十四年丙辰進士。
初令浮梁。有無賴,緣珰棍獻民間田產,假為上用;一邑惶駭。宗載察其奸狀,置之法;厘剔糧弊,人服其精明。
天啟初,以治行,入為兵科給事中;歷戶、刑左右,進戶科都給事。時邊費無度,山海餉費月二十九萬;宗載請旨查檄,省去七萬。又疏『因餉檄兵、因兵檄官』,侃侃切中時弊。進太仆卿,攝太常事。莊烈帝即位,祭告郊廟、陵寢諸大典,皆宗載秩之。升太常寺卿。
疏乞終養歸,書「還淳」二字于里閭,優游泉石者十余年。著有「觀海堂平平編」,蔡復一為之序。年七十卒。祀鄉賢(「府、縣志」)。
國朝
池繼善,字曦侯。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舉人。授達州州同,丁艱;起補原官。前后兩任有惠政,卒于官。歸櫬無資,士民爭賻之。「達州志」稱其學問淵深、經術優裕,割俸改建崇圣祠,講授子弟,多所成就云(「府、縣志」、「達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