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紀事五

元史塔本傳本伊吾廬人人以其好揚人善稱之曰

揚公父宋五設托陀托陀者其國主所賜號猶華言

國老也

趙復傳復家江漢之上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

漢先生

張傳學弘深微密南北之士鮮能及之至元中

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學宮俾子弟受

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書者皆遣從

游或辟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學者尤眾遠近翕然

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導江先生

陳天祥傳天祥少隸軍籍善騎射中統三年李叛

據濟南結宋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

為千戶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罷歸居偃師南山

有田百余畝躬耕讀書從之游者甚眾其居近緱氏

山因號曰緱山先生

朵兒赤傳朵兒赤字道明西夏寧州人父斡扎簀世

掌其國史初守西涼率父老以城降太祖有旨副撒

都忽為中興路管民官國兵西征運餉不絕無毫發

私時號曰滿朝清

金履祥傳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

劉整傳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整

沉毅有智謀善騎射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

麾下珙攻金信陽整為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

登城襲擒其守還報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

騎洛陽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陽乃書其旌曰賽

存孝

許謙傳謙嘗以白云山人自號世稱為白云先生

胡一桂傳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

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又號云峰先生

廉希憲傳世祖為皇弟希憲年十九得入侍見其容

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

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

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

牟應龍傳應龍為文長于敘事時人求其文者事轍

交于門以文章大家稱于東南人擬之為眉山蘇氏

父子而學者因應龍所自號稱之曰隆山先生

董樸傳樸家近龍岡學者因稱之曰龍岡先生云

張德輝傳德輝性不喜嬉笑與元裕李冶游封龍山

時人號為龍山三老云

王玉傳玉趙州寧晉人長身駢脅多力金季為萬戶

鎮趙州太師國王木華黎下中原玉率眾來附領本

部軍從攻邢洺磁三州濟南諸郡號長漢萬戶

張特立傳世祖在潛邸受王印首傳旨諭特立曰前

監察御史張特立養素丘園易代如一今年幾七十

研究圣經宜錫嘉名以光潛德可特賜號曰中庸先

虞集傳集早歲與弟盤同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

淵明詩于壁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

故世稱邵庵先生

李之紹傳之紹平日自以其性遇事優游少斷故號

果齋以自勵

姚天福傳天福字君祥絳州人父居實避兵徙雁門

天福幼讀春秋通大義及長以材辟懷仁丞至元五

年詔立御史臺以天福為架閣管勾尋拜監察御史

每廷折權臣帝嘉其直錫名巴兒思謂其不畏強悍

猶虎也仍厚賜以旌其忠

阿沙不花傳阿沙不花戰杭海有功成宗即位會大

宗正札魯火赤脫兒速以贓污聞詔鞫問之脫兒速

伏罪就命代之成宗目之曰阿即剌阿即剌譯言閻

羅王也

熊朋來傳朋來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

也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

陸文圭傳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囗悟讀書過目

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

藥筭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鄉選

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墻東先生

察罕傳察罕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

中書省事乞歸解州立碑先塋許之暮年居德安白

云山別墅以白云自號嘗入見帝望見曰白云先生

來也其被寵遇如此

王英傳英字邦杰益都人性剛果有大節膂力絕人

善騎射襲父職為莒州翼千戶父子皆善用雙刀人

號之曰刀王

劉秉忠傳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

居齋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

明外史顧佐傳佐擢為右都御史賜敕獎勉之命甄

察諸御史佐性嚴重守正嫉邪人皆敬憚之每入內

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群坐人稱為顧

獨坐云

魯穆傳穆遷福建按察司僉事孤立行一意不可干

以私民間呼為魯鐵面

王哲傳哲官至湖廣布政使居官峻厲廉潔民為之

歌曰王捕虎最執古心無私人不苦囊無錢衣無補

哲善治奸猾不避豪貴故以捕虎稱

王弼傳弼有膽略善用雙刀號雙刀王

丁德興傳德興歸太祖于濠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

羅復仁傳洪武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

基同位在帝前數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

質直呼為老實羅而不名

常遇春傳遇春沈鷙果敢善撫士卒出則推鋒入則

殿后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而用兵決勝輒與古合

長于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必聽約束惟謹一時

言名將者率推遇春配達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

十萬眾橫行天下故軍中又稱常十萬云

方孝孺傳孝孺幼警敏雙眸囗囗如電讀書日盈寸

鄉人目為少韓子

王琎傳琎授寧波知府清廉強干自奉尤儉約一日

饌兼魚肉琎怒謂內曰若不憶吾草根時耶命撤

而埋之人號埋羹太守

周忱傳忱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明年成祖擇其

中二十八人進學文淵閣應二十八宿忱自陳少年

乞預帝嘉其有志許之時人謂之挨宿

陳繼傳繼父汝言洪武初官濟南經歷坐法死繼生

甫十月遺書數萬卷母吳躬績以資誦讀比長貫穿

經學人呼為陳五經

周新傳新洪武中以諸生貢入太學授大理寺評事

成祖即位改監察御史敢言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目

為冷面寒鐵長安中至以其名怖小兒小兒群戲于

道或駭之曰冷面寒鐵公來輒恐皆奔匿

陳諤傳諤授刑科給事中遇事剛果彈劾權貴無所

避每奏事大聲如鐘帝令餓之數日奏對如故曰是

天生也每見呼為大聲秀才

岳正傳正博學能文章自號蒙泉學者稱蒙泉先生

萬安傳安成化五年兼翰林學士入內閣參機務七

年冬彗見天田犯太微廷臣多言君臣否隔上下不

交宜時召大臣議政大學士彭時商輅因力請司禮

中官乃約以御殿日召對比見時言天變可畏帝曰

已知卿等宜盡心時又言昨御史有疏請減京官俸

薪文臣自無言武臣不免觖望乞如舊便帝可之安

遂頓首呼萬歲欲出時輅不得已皆叩頭退中官戲

語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四

方傳笑謂之萬歲閣老

葉盛傳盛授兵科給事中尋進都給事中廷臣議事

盛每先發言往復論難與議大臣或不悅曰彼豈少

保耶而若是因呼為葉少保

高明傳明拜南京右僉都御史以親老乞終養歸十

四年上杭盜發時明親沒免喪久矣詔起明巡撫福

建督兵往討前后擒獲四百有奇明清介絕俗不樂

仕進常言孔戣三宜去司空圖三宜休吾無才一宜

去有病二宜去親老無兄弟三宜去以治盜宜再起

賊平宜再去因自號五宜居士

徐舫傳舫筑室江皋日苦吟于云煙出沒間翛然若

與世隔因自號滄江散人

倪瓚傳瓚工詩善書畫四方名士日至其門所居有

閣曰清閟幽迥絕塵藏書數千卷古鼎法書名琴奇

畫陳列左右四時卉木縈紆繚繞而其外高木修篁

蔚然深秀故自號云林居士

楊恒傳恒退居白鹿山戴梭冠披羊裘帶經耕煙雨

間嘯歌自樂因自號白鹿生同時有陳洄者初欲以

功名顯既而嘆曰人生百歲能幾時所難遂者適意

耳他復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復與塵世

接所居近大溪多修竹自號竹溪逸民

張詩傳詩初學舉子業于呂楠學詩文于何景明試

有司令自持坐具詩遣家僮代之主者不可遂拂衣

去終身不復試詩才故高至是益肆力于詩自號昆

侖山人

方太古傳太古歸隱金華解石山結棲真樓居之九

年老乃返寒溪故里自號寒溪子

彭年傳吳中多隱士其以文學著者有岳岱顧元慶

岱先世以武功官蘇州衛遂家焉至岱父始好讀書

辟草堂于陽山去滸墅數里花木翳然修竹萬挺岱

嘉隱其中自稱秦余山人元慶好詩書自經史以至

叢說多所纂述所居在大石山麓因自號大石山人

高濲傳濲絕意進取結霞上之居自號石門子又號

霞居子

姜昂傳昂為人方潔在官日市少肉供母而自食菜

茹既家居室不蔽風雨粟匱則啜麥粥鄉人呼為姜

麥粥焉

黃應甲傳海濱故有蜑戶以舟為家業端捕魚或編

蓬附水而居性習水有急則自投于水須臾復出海

上號為水獺

李滄傳滄天資近道樂善如饑渴嘗以鄉薦入南國

子監從祭酒章懋論學及官南都日益潛思六經及

宋儒遺書既沒鄉人表其里門曰清修吉士

張瓚傳瓚為兵部尚書屬時政污濁與郭勛嚴嵩胡

守中肆意為奸利中外號四兇

胡東皋傳東皋家居六年以身任鄉邦利害浙人倚

之同縣孫升語人曰吾邑登顯仕而清貧若寒畯者

三人胡公東皋宋公冕胡公鐸也時因號姚江三廉

王應鵬傳應鵬同縣汪玉剛介廉直或有過纖毫不

自蔽見柔者疾之若仇與同里聞淵張邦奇余本

相友善時稱甬上四君子

囗杲傳有京師人張龍者遷登州知府時山西左布

政倪天民右布政陳逵右參議孫清與龍并務貪殘

天下目為四害

廣東通志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各

五千里去岸二十五萬里上饒山川及多大樹樹乃

有二千圍者一洲之上專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又有

仙草靈藥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風山山恒震聲

有紫府宮天真仙女游于此地洪武初長洲高啟因

號青丘生

滄江野史朱公裳少勵清節為諸生衣食不續裕如

也后學于京師旅于郊寺無仆從自炊汲同門生或

辦甘脆而食之不去讀朱氏詩諷誦不輟口登進士

積官至九卿大夫寒約如一日自號貧子既顯改安

齋自都御史守制還居無賓堂土壁席門自奉嘗茹

菜連旬無肉食為御史按山東山西有風采人稱為

長齋御史云

見聞錄正德時代州有劉鐵漢者長蘆鹽運使斗山

劉公繹也公總理遼東糧儲兼屯種劉瑾初擅權正

急于貪或告瑾曰文官富有惟邊郎耳瑾明言指意

而公弗從瑾怒械至京師枷號示眾時他枷者多十

余日即死獨公枷月余不死一日公夢仙人自霄而

下以一丸藥納之口中覺而口尚有藥香監守者俱

言見老人送藥忽不見于是喧聞九市上達朝堂而

西麓張太宰乘此異言之瑾得釋為民后太宰又言

宜起用以示公道遂授監察御史未幾而瑾敗朝野

稱為鐵漢云

蔣恭靖公瑤正德時守維揚適大駕南巡時游擊將

軍江彬太監丘得素惡公不能殷勤會上出觀魚得

巨魚一戲言直五百金彬從旁言請以畀守促值甚

急公即脫夫人簪珥及綈絹服以進且曰臣府庫絕

無緡錢不能多具上目之為酸儒

張公諱賢字思齊永樂乙酉舉鄉試屢赴會試不第

謁選授吏部司務薦陟驗封司郎中公在部剛廉自

持權貴不避關節不通親友饋遺一無所取部中呼

為板張

瑯琊漫抄閣老保定劉公屢為臺諫所論而上寵眷

不衰人因稱為劉棉花謂轉彈轉可用也

駒陰冗記莆田愧齋陳公音性寬坦在翰林時夫人

嘗試之會客至公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罷又呼

干茶夫人曰未買公曰也罷客為捧腹時因號陳也

書蕉閩越黃撥沙善視墓畫地為圖即知休咎因號

黃撥沙

妮古錄陳惟寅高士有雅宜山居其弟陳惟允亦長

山川寅號大髯允號小髯

杜綰號云林黃長睿亦號云林子倪云林又嘗號倪

幻霞

云林遺事倪瓚署名曰東海倪瓚或曰懶瓚變姓名

曰奚元朗字曰元鎮或曰元映別號五曰荊蠻氏凈

名居士朱陽館主蕭閑仙卿云林子云林多用以題

詩畫故尤著

珍珠船有姓李人世世人見之不知其名因號李常

太平清話鄭元佑少脫骱任左手號尚左生

香案牘摸先生束雙髻于頂攜小竹笥賣藥有疾者

手摸之輒愈人呼為摸先生

白石生煮白石為糧問之何不霞舉笑曰天上多有

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間爾時號為隱遁仙人

稱號部雜錄二

謔名錄井底蛙公孫述也伏鸞鄧艾也隱鵠陸云也

十錢主簿元慶也齄奴宋武帝也癩兒刺史后魏瀛

州刺史崔暹也餓彪將軍魏元暉也饑鷹侍中魏盧

昶也被賧刺史宋益州刺史垣閎也黑面仆射元魏

元欽也瞎虎魏谷楷也細眼奴文中子謂房元齡也

羊鼻公唐魏征也鬼婆武后也人貓李義府也銅山

大賊李義府也捉船使君唐末橫州刺吏郭氏也四

明遂老賀知章也紫袍主事唐韋君素也偽荊卿唐

甄戈任俠也酒可郎唐節度使王詔鼎也補唇先生

方干也醉部落唐倪若水也地藏菩薩唐史思明李

光弼也人頭羅剎唐御史李全交也亦號鬼面夜叉

伏獵侍郎唐戶部侍郎蕭靈也侏儒郎中唐兵部侍

郎常慎也縮蔥御史唐御史侯思正也美唐博士唐

楊也判詩博士王仁裕也癡宰相楊再思也拗木

枕措大唐仇士良謂學士崔慎由也足谷翁唐相韋

宙也麻膏宰相崔引也僂鑼兒漢劉銖謂李業也曲

子相公晉和凝也風月主人蜀歐陽彬也酒囊飯袋

五代馬氏子也邊和尚南唐邊鎬也浪子宰相李邦

彥也

實賓錄負心門生唐宦者楊復恭也秦婦吟秀才五

代蜀相韋莊也素臣謂丘明也醉士唐皮日休自謂

也辨士王稽云張祿天下辨士范雎言蔡澤辨士太

史公謂陸賈辨士望士晉葛曰顧榮天下望士貧

士晉劉實也寒士齊司徒褚彥回謂劉詳曰寒士不

遜又褚彥回謂謝超宗曰寒士不遜后周張綰因酒

詬杜杲曰寒士不遜進喜馬唐李玚也白兔御史唐

王洪義也太牢御史牛曰太牢謂牛僧孺也土山頭

果毅唐諸郎中不自員外拜者之謂百蟲將軍浴水

九山洛百蟲將軍顯靈碑碑云將軍姓伊氏諱益蠻

府參軍晉郝隆也圍棋州都大中正宋明帝好圍棋

五日京兆前漢京兆尹張敞也筭博士唐楊囗也瘦

羊博士后魏博士甄宇也侍芝郎吳工人黃也驄

馬御史后漢桓典也

輟耕錄嘗見人戲呼一嘩訐者為鄧思賢初不可曉

后讀筆談始得其說云世傳江西人好訟有一書名

鄧思賢皆訟牒法也其始則教以侮文侮不可得則

欺誣以取之欺誣不可得則求其罪劫之蓋思賢人

名也人傳其術遂以名書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

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按北齊魏愷自散騎常侍遷

青州長史固辭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就

又段成式廬陵官下記韋令去西蜀時彭州刺史被

縣令密論訴韋前期勘知屈刺史詣府陳謝及回日

諸縣令悉遠迎所訴者為首大言曰使君今日可謂

朱研益丹矣刺史笑曰則公便是研朱漢子也

吾鄉稱舟人之老者曰長老長上聲蓋唐已有之矣

杜工部詩云長年三老歌聲里白晝攤錢高浪中古

今詩話謂川峽以篙手為三老乃推一船之最尊者

言之耳因思海舶中以司舵曰大翁是亦長老三老

之意

俗謂不通時宜者為方頭陸魯望詩云頭方不會王

門事塵土空淄白纻衣

今人謂駔儈者為牙郎本謂之互郎謂主互市事也

唐人書互作牙互與牙字相似因訛而為牙耳

世稱鄉胥為書手處處皆然報應記宋衎江淮人應

明經舉元和初至河陰縣因疾病廢業為鹽鐵院書

手蓋唐時已有此名

今人以居士自號者甚多考之六經中惟禮記玉藻

有曰居士錦帶注謂道藝處士也吳僧能改齋漫錄

云居士之號起于商周之時按韓非子書曰太公封

于齊東海上有居士任矞華仕昆弟二人立議曰吾

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吾無求于

人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仕而事力云然則居士云

者處士之類是已

平江記事吳人自相呼為呆子又謂之蘇州呆每歲

除夕群兒繞街呼叫云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

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蓋以吳人多呆兒輩

戲謔之故耳

近峰聞略今人呼謔之語皆有所本如宋都汴有何

家數者其下行貨濫惡故呼何數今越人云數頭者

當是南渡之遺也吳人善治豆豉遂以呼之所謂千

里莼羹未下鹽豉者也閩人多疥呼綿錦襖故曰癩

子見類說粵人善食蛙蛇秦少游謂蛙蛇當家口故

粵有蛇呼秦人不識豹稱為程故秦有豹呼衛地產

驢呼驢為衛故洛有驢呼中州謂蜀人誕故稱川囗

苴見山谷集老鼠其訛語也褚遂良諫立武后昭儀

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注西南夷曰獠今山

西人呼獠疑此青齊人呼以貌言也于布尺亦云

滇人善馴象呼象奴荊人善治魚海錄碎事作鮑

呼干魚元南人仕于朝者多以醋雞為贄見草木子

今特江右呼臘雞或曰吉安畜老雞能療病其價數

倍故乃云

日知錄唐書回紇傳加冊可汗為登里頡咄登密施

含俱錄英義建功毗伽可汗含俱錄華言婁羅也蓋

聰明才敏之意酉陽雜俎引梁元帝風人辭云城頭

網雀樓羅人著南齊書顧歡論云蹲夷之儀婁羅之

辯北史王昕傳嘗有鮮卑聚語崔昂戲問昕曰頗解

此不昕曰樓羅樓羅實自難解時唱染千似道我輩

五代史劉銖傳諸君可謂樓羅兒矣(

今本作僂羅鶴林玉露僂羅

俗言猾也)

宋史張思均起行伍征伐稍有功質狀小而精

悍太宗嘗稱其樓羅自是人目為小樓羅焉

白衣者庶人之服然有以處士而稱之者風俗通舜

禹本以白衣砥行顯名升為天子史記儒林傳公孫

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后漢書崔骃傳憲諫以

為不宜與白衣會孔融傳與白衣囗衡跌蕩放言晉

書閻纘傳薦白衣南安朱沖可為太孫師傅胡奮傳

宣帝之伐遼東以白衣侍從左右是也有以庶人在

官而稱之者漢書兩龔傳聞之白衣師古曰白衣給

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蘇伯玉妻

盤中詩吏人婦會夫稀出門望見白衣謂當是而更

非續晉陽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于宅邊菊叢中坐

望見白衣人乃王弘送酒是也人主左右亦有白衣

南史恩幸傳宋孝武選白衣左右百八十人魏書恩

幸傳趙修給事東宮為白衣左右茹皓充高祖白衣

左右

唐李泌在肅宗時不受官帝每與泌出軍人環指之

曰衣黃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則天子前不禁白

清波雜志言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

跨馬及吊慰不敢用

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衛則不然史記趙世家愿

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漢書谷永傳擢之皂衣之

詩麻衣如雪鄭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時未有棉布凡

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麻絲以為布帛是也(

杜子美詩麻鞋

見天子)

然則深衣亦用白

郎者奴仆稱其主人之辭

通鑒注門生家奴呼其

主為郎今俗猶謂之郎主

唐張易之昌宗有寵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晉卿

等候其門庭爭執鞭轡呼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鄭杲謂宋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

當為卿足下非張卿家奴何郎之有安祿山德李林

甫呼十郎王繇謂王為七郎李輔國用事中貴人

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程元振軍中呼為十郎陳少

游謁中官董秀稱七郎是也其名起自秦漢郎官三

國志周瑜至吳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江表

傳孫策年少雖有位號而士民皆呼為孫郎世說桓

石虔小字鎮惡年十七八未被舉而僮隸已呼為鎮

惡郎后周書獨孤信少年好自修飾服章有殊于眾

軍中呼為獨孤郎隋書滕王贊周世以貴公子又尚

公主時人號曰楊三郎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時

文武官人并未署置軍中呼太子秦王為大郎二郎

自唐以后僮仆稱主人通謂之郎今則輿臺廝養無

不稱之矣(

韋堅傳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元宗行第三以天子而謂之三郎亦唐人之輕薄

也)

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謂之郎北史節義傳李憲

為汲固長育至十余歲恒呼固夫婦為郎婆

后漢書賈逵傳皆拜逵所造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

國郎是弟子與門生為二歐陽公孔宙碑陰題名跋

曰漢世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嘗數百人其親受業者

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今宙碑殘缺其姓名邑

里僅可見者纔六十二人其稱弟子者十人門生者

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故民者一人愚謂漢人以受

學者為弟子其依附名勢者為門生郅壽傳時大將

軍竇憲以外戚之寵威傾天下憲常使門生赍書詣

壽有所請托楊彪傳黃門令王甫使門生于京兆界

辜榷官財物七千余萬憲外戚甫奄人也安得有傳

授之門生乎

南史所稱門生今之門下人也宋書徐湛之傳門生

千余人皆三吳富人之子姿質端妍衣服鮮麗每出

入行游涂巷盈滿泥雨日悉以后車載之謝靈運傳

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南齊書劉懷珍傳懷珍北

州舊姓門附殷積啟上門生千人充宿衛孝武大驚

其人所執者奔走仆隸之役晉書劉隗傳周嵩嫁女

門生斷道斫傷二人建康左尉赴變又被斫南史齊

東囗侯紀丹陽尹王志被驅急狼狽步走唯將二門

生自隨后妃傳門生王清與墓工始下插劉瓛傳游

詣故人惟一門生持胡囗隨后是也其初至皆入錢

為之宋書顏竣傳多假資禮囗為門生充朝滿野殆

將千計梁書顧協傳有門生始來事協知其廉潔不

敢厚餉止送錢二千協怒杖之二十南史姚察傳有

門生送南布一端花練一匹察厲聲驅出是也故南

齊書謝超宗傳云白從王永先又云門生王永先謂

之白從以其異于在官之人(

陳書沈洙傳建康令沈孝軌門生陳三兒牒稱

主人翁家訓亦以門生僮仆并稱)

而宋書顧琛傳尚書寺門有制八

座以下門生隨入者各有差不得雜以人士其冗賤

可知矣梁傅昭不蓄私門生蓋所以矯時人之弊乎

守門之人亦有稱門人者春秋襄公二十九年閽弒

吳子余祭公羊傳閽者門人也韓非子門人捐水而

夷射誅

府君者漢時太守之稱三國志孫堅襲荊州刺史王

睿睿見堅驚曰兵自求賞孫府君何以在其中孫策

進軍豫章華歆為太守葛巾迎策策謂歆曰府君年

德名望遠近所歸

南人稱士人為官人昌黎集王適墓志銘一女憐之

曰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是唐時有官者方得稱官

人也杜子美逢唐興劉主簿詩劍外官人冷

明制郡王府自鎮國將軍而下稱呼止曰官人

漢初人對人多稱臣乃戰國之余習(

刺客傳聶政稱臣嚴仲子亦稱

臣)

史記高祖紀呂公曰臣少好相人張晏曰古人相

與言多自稱臣猶今人相與言自稱仆也(

西都賦李周翰注臣

者男子之賤稱古人謙退皆稱之)

至天下已定則稍有差等而臣之

稱惟施之諸侯王故韓信過樊將軍噲噲趨拜送迎

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

陳平周勃對王

陵亦曰臣不如君

至文景

以后則此風漸衰而賈誼新書有尊天子避嫌疑不

敢稱臣之說王子侯表有利侯釘坐遺淮南王書稱

臣棄市平棘侯薛穰坐受淮南王賂稱臣在赦前免

侯爵

皆在元狩元年而嚴助傳天子令助諭意淮南

王一則曰臣助再則曰臣助史因而書之未嘗以為

罪則知釘等三人所坐者交通之罪而自此以后廷

臣之于諸侯王遂不復有稱臣者耳(

晉時有自稱民者世說陸太尉

對王丞相曰公長民短)

然王官之于國君屬吏之于府主其稱

臣如故宋書孝武孝建元年十月己未大司馬江夏

王義恭等奏郡縣內史及封內官長于其封君既非

在三罷官則不復追敬不合稱臣詔可齊梁以后王

官仍復稱臣

隋書百官志諸王公侯國官

皆稱臣上于天朝皆稱陪臣

而屬吏亦

不復稱矣

諸侯王有自稱臣者齊哀王遺諸侯王書曰惠帝使

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是也天子有自稱臣者高祖

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

治產業景帝對竇太后言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

及臣即位乃侯之是也

稱其臣為卿則亦可稱其臣之父為先卿宋史理宗

紀工部侍郎朱在進對奏人主學問之要上曰先卿

中庸序言之甚詳朕讀之不釋手恨不與同時此如

商書之言先正保衡蓋尊禮之辭也

人臣對君稱父為先臣則亦可稱母為先妾左傳晏

嬰辭齊景公曰君之先臣容焉戰國策匡章對齊威

王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陳沈囗表言臣母妾劉

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

父母二字乃高年之稱漢文帝問馮唐曰父老何自

為郎是稱其臣為父也(

史記文帝又問則曰父知之乎是當時而言如此漢書以

人主嫌于稱父乃添一字曰父老知之乎失之矣)

趙王謂趙括母曰母置之

吾已決矣是稱其臣之母為母也

人臣有稱人君者漢書高帝詔曰爵或人君上所尊

禮師古曰爵高有國邑者則自君其人故云或人君

郡縣初立亦有君臣之分故尉繚說秦王曰以秦之

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水經注引黃義仲十三州

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今

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

名于君謂之郡

漢書霍光傳鸮數鳴殿前樹上師古曰古者室屋高

大則通呼為殿耳非止天子宮中黃霸傳丞相請與

中二千石博士雜問郡國上計長吏守丞為民興利

除害者為一輩先上殿師古曰殿丞相所坐屋也董

賢傳為賢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開后漢書蔡茂傳

夢坐大殿

注屋之大者

古通呼為殿也

三國志張遼傳為起第舍

又特為遼母作殿左思魏都賦都護之堂殿居綺

是人臣亦得稱殿也鮑宣傳為豫州牧行部乘傳去

法駕駕一馬是人臣亦得稱法駕也舊唐書吳元濟

傳詔以裴度為彰義軍節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營

招撫使以郾城為行在蔡州為節度所是人臣亦得

稱行在也

漢人有以郡守之尊稱為本朝者司隸從事郭究碑

云本朝察孝貢器帝庭豫州從事尹宙碑云綱紀本

朝是也(

三國志孫皓傳注邵疇為會稽郡功曹自言位極朝右晉盧諶贈劉琨詩謬其疲隸授之

朝右李善注朝右謂別駕也)

亦謂之郡朝后漢書劉寵傳山谷鄙

生未嘗識郡朝是也亦謂之府朝晉書劉琨傳造府

朝建市獄是也(

時琨為并州刺史胡三省通鑒注晉宋之間郡曰郡朝府曰府朝藩王曰

藩朝宋武帝為宋王齊高帝為齊王時曰霸朝)

亦有以縣令而稱朝晉潘岳

為長安令其作西征賦曰勵疲鈍以臨朝是也

漢丹陽太守郭旻碑有曰君之弟故太尉薨歸葬舊

陵歐陽永叔以人臣為疑蓋徒見唐盧粲駁武承訓

造陵之奏以謂陵之稱謂施于尊極不屬王公已下

舊唐書

德肇傳

此自南北朝以后然爾按水經注言秦名天

子冢曰山漢曰陵又引風俗通言王公墳壟稱陵書

中有子夏陵老子陵及諸王公妃之陵甚多后漢書

明章二帝紀言祠東海恭王陵定陶太后恭王陵東

平憲王陵沛獻王陵西京雜記董仲舒之墓稱下馬

陵(

李肇國史補武帝幸宜春苑每至此陵下馬時謂之下馬陵歲遠訛為蝦蟆陵也白樂天琵琶行家

在蝦蟆陵下住)

曹公祭橋元文北望貴土乃心陵墓三國志

注陳思王上書言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國之

任屋名為宮冢名為陵則人臣而稱陵古多有之不

以為異也呂東萊大事記墓之稱陵古無貴賤之別

國語管仲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是凡民

之墓亦得稱陵

人臣稱鹵簿石林燕語曰鹵簿之名始見于蔡邕獨

斷唐人謂鹵櫓也甲楯之別名凡兵衛以甲楯居外

為前導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因舉南

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鹵簿為君臣通稱(

杜氏通典有群

官鹵簿南史顏延之傳常乘羸牛車逢子竣鹵簿王僧孺幼隨其母至市遇中丞鹵簿驅迫溝中)

今人以皇族稱為宗室考之于古不盡然凡人之同

宗者即相謂曰宗室左傳昭六年宋華亥讒華合比

而去之左師曰女喪而宗室于人何有魏書胡叟傳

叟與始昌雖宗室性氣殊詭不相附北齊書邢邵傳

十歲便能屬文族兄巒有人倫鑒謂子弟曰宗室中

有此兒非常人也張雕傳北人何洪珍大蒙主上親

寵與張景仁結為婚媾雕以景仁宗室自托于洪珍

后周書裴俠傳撰九世伯祖貞侯傳欲使后生奉而

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薛端傳為東魏行臺

薛循義所逼與宗室及家僮等走免杜叔毗傳兄君

錫及宗室等為曹策所害徐陵集有在北齊與宗室

顏氏家訓論孫楚王驃騎誄云奄忽登遐以為非所

宜言然夏侯湛昆弟誥曰我王母薛妃登遐又曰蔡

其祖

之繼室

登遐則晉人固嘗用之不以為嫌也

人臣稱諒暗晉書山濤傳除太常卿遭母喪歸鄉里

詔曰山太常尚居諒暗

人臣稱大漸列子李梁得疾七日大漸齊王儉褚淵

碑文景命不永大漸彌留任昉竟陵王子良行狀大

漸彌留話言盈耳沈約安陸王緬碑文遘疾彌留囗

焉大漸隋鷹揚郎將義城子梁羅墓志大漸之期春

秋六十有一唐王紹宗為其兄元宗臨終口授銘吾

六兄同人見疾大漸惟幾盧藏用蘇許公神道碑

文大漸之始遺令遵行

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記玉藻凡侍于君紳垂足如

履齊頤溜垂拱是垂拱之云上下得同之也

后漢書韓棱傳竇憲有功還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

稱萬歲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諂下交不黷禮無人臣

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然考之戰國策言馮暖

為孟嘗君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人稱萬歲(

史記但云坐者

皆起再拜)

馬援傳言援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吏士皆伏稱

萬歲馮魴傳言責讓賊延褒等令各反農桑皆稱萬

歲吳良傳注引東觀記歲旦郡門下掾王望舉觴上

壽掾史皆稱萬歲則亦當時人慶幸之通稱而李固

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遂為梁冀所忌而卒以殺

之亦可見其為非常之辭矣

先輩乃同試而先得第者之稱程氏演繁露曰通典

魏文帝黃初五年立太學于雒陽時慕學者始詣太

學為門人滿一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一經罷

遣弟子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不通者聽

從后輩試試通二經亦得補掌故滿三歲試通三經

者擢高第為太子舍人不第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

為太子舍人舍人滿二歲試通四經者擢高第為郎

中不通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為郎中郎中滿二歲

能通五經者擢高第隨才敘用不通者隨后輩復試

試通亦敘用故唐世舉人乎已第者為先輩由此也

今考吳志闞澤傳言州里先輩丹陽唐固修身積學

薛綜傳言零陵賴恭先輩仁謹不曉時事晉書羅憲

傳言侍宴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復問先輩宜時

敘用者憲薦蜀人常忌杜軫等是先輩之稱果起于

三國之時而唐李肇國史補謂互相推敬謂之先輩

此又后人之濫矣

鄭氏詩采薇箋曰今薇生矣先輩可以行也是亦漢

末人語

易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言父又言考書予恐來世

以臺為口實言予又言臺汝猷黜乃心言汝又言乃

予念我先神后之勞爾先言予又言我越予沖人不

卬自恤言予又言卬詩豈不爾受既其汝遷言爾又

言汝論語吾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孟子我善養吾浩

然之氣言我又言吾左傳爾用而先人之治命言爾

又言而女喪而宗室言女又言而史記張儀傳若善

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言若言汝又言而詩王于出

征以佐天子言王又言天子乃命魯公俾侯于東言

公又言侯谷梁傳言君之不取為公也言君又言公

左傳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言公女又言公子史

記齊世家子我盟諸田于陳宗言田又言陳皆互辭

今人但見史記秦閻樂數二世稱足下遂以為相輕

之辭不知乃戰國時人主之稱也如蘇代遺燕昭王

書樂毅報燕惠王書蘇厲與趙惠文王書皆稱足下

又如蘇秦謂燕易王范睢見秦昭王蘇代謂齊愍王

齊人謂齊愍王孟嘗君舍人謂衛君張丐謂魯君趙

郝對趙孝成王酈生說沛公張良獻項王亦皆稱足

下漢書文帝紀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

史大夫臣蒼宗正臣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

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宋書西南夷傳載諸國表文訶羅陀國稱圣王足下

又稱天子足下阿羅單國稱大吉天子足下阇婆婆

達國稱宋國大王大吉天子足下天竺迦毗黎國稱

大王足下梁書諸夷傳表文盤盤國稱常勝天子足

下干囗利國稱天子足下狼修牙國稱大吉天子足

下婆利國稱圣王足下

北人謂醫生為大夫南人謂之郎中鑷工為待詔木

工金工石工之屬皆為司務其名蓋起于宋時老學

庵筆記北人謂醫為衙推卜相為巡官巡官唐五代

郡僚之名或以其巡游賣術故有此稱亦莫詳其所

始也實錄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禮部申禁

軍民人等不得用太孫太師太保待詔大官郎中等

字為名稱

枕譚今人不知措大之說李濟翁載四說其一以士

人貧居新鄭之野以驢負醋而鬻邑人指其醋馱而

名之又曰鄭有醋溝士人多居其溝州之東以甲乙

名族故曰醋大皆自鄭地起也濟翁以為皆謬曰謂

其能舉措大事而已

丈夫按禮十尺曰丈男子成人之極也夫者膚也其

智膚敏弘教也

春風堂隨筆王忠肅公翱字九皋鹽山人為太宰時

每呼二侍郎為崔家尹家至今相傳以公為樸直此

字亦有所本蓋尊敬之詞漢稱天子曰官家石曼卿

每呼韓魏公為韓家若今人則為輕鮮之詞矣

世目薄行人為沒前程此語亦有所自柳子厚作非

國語人以為子厚平生作文得國語最深因知其短

長而持之故謂子厚為沒前程然則以夫子之道反

害夫子從古已然可嘆也

枝山前聞道號別稱古人間有之非所重也予嘗謂

為人如蘇文忠則兒童莫不知東坡為人如朱考亭

則蒙稚莫不知晦庵猥瑣之人何必妄自標榜近世

士大夫名實稱者固多矣自余閭市村曲細夫未嘗

無別號者而其所稱非庸淺則狂怪又重可笑蘭桂

泉石之類此據彼占所謂一座百犯又兄山則弟必

水伯松則仲叔必竹梅父此物則子孫引此物于不

已噫愚矣哉至于近者則婦人亦有之又傳江西一

令嘗訊盜盜忽對曰守愚不敢令不知所謂問之左

右一胥云守愚者其號耳則知今日賊亦有別號矣

此等風俗不知何時可變

見聞錄方遜志與潘擇可先生書云交際之崇卑稱

號之輕重固有常禮矣非尊而尊之過也非稱而受

之愧也故君子之于名必使尊之者無過受斯名者

無愧而后可執事于年則倍蓰也于德則前進也于

分則與先人仕同時也若某之少且愚字之已過矣

于字加稱號焉于稱號加以先生之稱焉于禮得無

不相似乎此其為愧也甚大雖感盛意之厚不敢受

而居也執事信行為學者視效不督教以所不及而

嘉之不遇以后進小子之禮而過稱之則某安所容

乎茍默而不發非惟非某有請于執事之意執事始

欲開曉之者殆不若是是以重有說焉觀方遜志此

書后輩遜前輩即稱號稱先生皆不敢當且反復辯

論如此真可見國初風俗之厚也

菽園雜記吏人稱外郎者古有中郎外郎皆臺省官

故僭擬以尊之今人醫師稱郎中鑷工稱待詔磨工

稱博士師巫稱太保茶酒稱院使皆然此草率名分

不明之舊習也國初有禁

群碎錄下官梁武帝改稱臣為下官

妄一男漢武帝時田千秋以訟太子冤拜相匈奴單

于謂漢使曰漢置宰相非用賢也妄一男上書即得

之矣

書蕉呼奴為邦者蓋僮仆未冠曰豎東魏高歡諱樹

因以奴為邦義取邦君樹塞門句

野客叢談前漢書陳遵傳云時列侯有與遵同姓字

者每至門曰陳孟公坐中莫不震動既至而非因目

其人為陳驚坐王僧虔名畫錄說陳驚坐異是曰陳

遵杜林人善篆書每坐一坐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坐

隨筆云今人呼蒼頭為將軍其事本為彭寵為如所

縛謂妻曰趣為將軍治裝注呼奴為將軍欲其赦己

也余謂此說固是然觀陳勝傳將軍呂臣為蒼頭軍

是則語蒼頭為將軍亦已久矣又衛青為奴后為大

將軍唐至德后官爵虛濫大將軍告身纔易一醉至

有朝士僮仆衣金紫而身執賤役者故岑參歌曰紫

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即是蒼頭奴李商隱詩曰廝養

為將軍則知蒼頭奴為將軍事甚多又按前漢鮑宣

傳蒼頭廬兒注漢名奴為蒼頭知此名起于漢矣觀

后漢注秦人呼為黔首謂奴為蒼頭者以別于良人

又知蒼頭之名自秦已然又讀戰國策魏有蒼頭軍

二十萬又知蒼頭之名不但秦也他國亦然蒼頭廬

兒解在鮑宣傳而顏師古注蕭望之傳謂在貢禹傳

誤矣

錯更令諸侯歡嘩錯父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

位公為政用事云云如淳曰錯為御史大夫位三公

也如淳意其父稱子為公蓋以此爾不知此乃史家

之言非當時之實謂也如史記陸賈傳賈謂其子曰

數烹鮮無久混公為也此亦稱子為公陸賈子何嘗

為三公哉漢書作毋久混汝為也曰公曰汝竟不知

其實謂不獨此也又如史記袁盎傳其兄之子種謂

盎曰君能日飲亡苛漢書作絲能日飲亡何二史所

云不同如此是未可深詰也固雖當時風俗渾厚又

不應以侄對叔輒稱其字之理

晉宋人多稱阿如云阿戎阿連之類或者謂此語起

于曹操稱阿暪余觀漢武帝呼陳后為阿嬌知此語

尚矣設謂此婦人之稱則間以男子者如漢殽坑碑

陰有阿奉阿買阿興等名韓退之詩阿買不識字知

阿買之語有自

武帝末盜賊群起暴勝之為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

逐捕盜賊威震州郡雋不疑上謁曰竊伏海濱聞暴

公子威名舊矣顏注公子勝之字也仆謂此公子者

如言貴公子耳非稱其字也固雖當時風俗之厚不

應以一介之士與部使者初未相識進謁之始稱其

字之理顏之推謂字以表德古者無嫌豈其然乎且

孔門弟子稱仲尼者是退而記其所言非當面之稱

讀書鏡陳繹晚為敦樸之狀時謂之熱熟顏回熙寧

中臺州推官孔文仲舉制科廷試對策言時事有可

痛哭太息者執政惡而黜之繹時為翰林學士語于

眾曰文仲狂躁乃杜園賈誼也客有舉此以告余者

曰今狂躁之士進不得于朝則退而禹行舜趨以踽

踽于鄉是杜園賈誼又欲作熱熟顏回何其不易簡

也余曰此語不詳就中亦大有天下第一等人

觚不觚錄正德中稱謂尤簡至嘉靖中始有稱翁者

然不過施之于三品九卿耳其后四五品京堂翰林

以至方伯憲長皆稱翁矣今則翰林科道吏部以至

大參僉憲郡守無不稱翁矣又其甚者部屬在外及

丞倅司理亦稱翁矣此其諂諛阘冗流穢人目固無

足道而又有一種可怪者往時于麟與余頗厭惡之

與子與輩尺牘相聞以字然不過知己十余人至于

詩文稱字稍廣然亦僅施之年位輩行相若者耳今

貧士書生不見錄有司輸粟富家兒不識一丁口尚

乳臭輒戴紫陽巾衣忠靖衣挾行卷詩題尺牘俱稱

于鱗伯玉而究之尚未識面

余初于西曹見談舊事投刺有異者一大臣于正德

中上書太監劉瑾云門下小廝某上恩主老公公嘉

靖中一儀部郎謁翊國公勛則云渺渺小學生某皆

極卑諂可笑然至余所親見復有怪誕不經者一自

稱不至通家不年家不治下不鄰治不

眷不一自稱牛馬走亦曰通家治下牛馬走一曰

湖海生形浪生一曰神交小子一曰將進仆一曰未

面門生一曰門下沐恩小的一曰何罪生此皆可嘔

穢不堪捧腹

正德中巡撫敕諭尚云重則參提輕則發遣巡按御

史及三司處洎其后漸不復然御史于巡撫尚猶投

刺稱晚生侍坐也辛卯以后則僉坐矣尋稱晚侍生

正坐矣又稱侍教生矣已而與巡撫彼此俱稱侍教

生矣蓋由南北多警遷擢既驟巡撫不必耆宿御史

多有與之同臺者又功罪勘報其權往往屬之御史

積漸凌替故非一朝也

京師稱謂極尊者曰老先生自內閣以至大小九卿

皆如之門生稱座主亦不過曰老先生而已至分宜

當國而諛者稱老師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后門生

稱座主俱曰老師余自丙辰再入朝則三品以上庶

僚多稱之曰老翁又有無故而稱老師者今不勝紀

矣內閣諸老縉紳于外稱呼亦不過曰某老先生而

巳分宜當國多稱之曰相公而華亭余姚與同事則

別姓以異之然不盡爾也至江陵晚年則直稱曰老

相公而他皆別以姓矣二司自方伯以至僉憲稱撫

臺曰老先生稱按院則曰先生大人其語雖不為雅

而相承傳已久二十年來凡宣大之守巡與吾南直

隸之兵備皆以老先生稱按院矣

相傳司禮首珰與內閣刺用單紅紙而內閣用雙紅

折帖答之然彼此俱自稱侍生無他異也近有一二

翰林云江陵于馮珰處投晚生刺而呂舍人道曦云

在制敕房侍江陵者三載每有投刺皆從本房出無

所謂晚生也豈于致謝求托之際間一行之為人所

窺見耶

余行部萊州而過故太倉守毛盤乃故相毛文簡公

紀子也當文簡以少保居內閣而楊文忠廷和梁文

康儲為少師嘗出二公拜刺乃色箋僅三指闊中云

楊廷和拜而已梁公則稱契末或稱老友余怪問之

文簡豈二公門人耶曰非也毛公視二公僅后三科

其答刺則曰侍生亦僅三指闊而已三十年來次輔

投首輔帖無不用雙折者而首輔報之亦絕不見有

直書姓名及契末老友等稱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中西区| 阜宁县| 寻乌县| 阿图什市| 崇左市| 新余市| 闻喜县| 商南县| 上杭县| 秦安县| 保亭| 马边| 琼中| 宽城| 武安市| 乌兰浩特市| 棋牌| 依安县| 巴东县| 栾城县| 潜江市| 旬阳县| 兰考县| 武冈市| 上高县| 阳春市| 股票| 扶风县| 文昌市| 梁河县| 南溪县| 武鸣县| 黄冈市| 内黄县| 长丰县| 德清县| 中阳县| 河间市| 会东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