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4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11)

問、前聞先生講解。有一人來問持家之道。答以要勤儉。銀錢是養命根原。總要保家為重。衣食足。禮義興。凡銀錢不可茍且用一文。即是祖宗之肖子。后又一人問持家之道。答以不要作守財虜。要成人之美。銀錢乃公物。要人用錢。不可以錢用人。銀錢非爾家之私寶也。是上天寄與人辦公益事者。二人同為家務。一事兩說。其理安在。

答、一人是貪花浪子。不知稼穡之難。故教以勤儉保家。一人為富不仁。平日一毛不拔。片善不修。教他莫作守財虜。事雖一樣。要因人而教也。

問、我常被人欺侮。能忍讓之。他人還不知足。如何處之。

答、凡塵世之事。無有無因而至者。君子不重則不威。物必自腐。而后蟲生焉。家必自毀。然后人毀之。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非事多。乃多事。即如我心善。他人以惡感對我。究其中原因。心善而事未必善。任他前世的冤牽。今民之小人。我順天命而行。他其奈我何。孔子遇桓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指天者。即知天命也。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然、你會打。終被人打。你會殺。終被人殺。常言會打官事坐牢房。凡事歸罪於他人。就把他人殺死。究亦無益於己。以己之心責人。莫如以責人之心責己。反躬自問。則自爽然若失矣。不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天地間無有不了之事。總由自己執固不通。釀成終身之患。凡事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不期化而自化也。

問、講修持可有衣食否。可以不還債否。能如此我就信講修持。講道德。真有好處。

答、凡居心騙人。必要受奇禍奇窮。還講甚么修持。講修持者。事壞而心不壞。惻隱之人。人皆有之。餓死者、是死人。人有修持。有道德。有靈機。斷無有餓死的。君子大德受命。福自天申。何慮衣食之有。(問談錄)

問、讀天命談曰。天命者、天道也。方敢言人事。天人合一。乃可謂人道。人事不易也。人道尤難也。天命不易知也。知之而不易合一也。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以孔子之圣。尚五十而知也。君子之道。難為學也。

答、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何難之有。

問、內圣外王。不易言也。內圣外王。分而二。不易也。合而一。尤不易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洵乎大道之難。有如是也。以孔子之圣智。孔子之好學。猶如是其難也。況常人乎。故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天下有君子。天下人之幸也。萬世人之幸也。君子者、大道之寄托也。未可輕易言之也。

答、君子樂得為君子。何難之有也。內圣外王之難。難於內外合一也有之。若夫天人合一。樂在其中矣。何也。天命即道也。

問、人有言曰。知止而后有定。即孔子之三十而立。孟子之有諸己之謂信。定而后能靜。即孔子之四十而不惑。孟子之充實之謂美。靜而后能安。即孔子之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安而后能慮。即孔子之六十而耳順。孟子之大而化之之謂圣。慮而后能得。即孔子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之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信乎其說歟。答、此即盡人合天。天人合一。圣門性與天道之學。誠足一以貫之也。(芻談錄)第一一六禮拜生化成敗皆天命

民國三年六月十八日記

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五十而知天命。惟命不于常。畏天命。莫非命也等。究是何命。請明以教之。

答、命在先天為天命。命在后天為性命。故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又云居易俟命。居易者。知命后居易以行卦爻也。儒家為一貫之傳。道家為抱一守中。佛家為皈依佛法。天命一事。內中包含萬教之精微至理。即夫子之性與天道。諸生須知天命。為人生切要之事。但我今日行期已定。異日歸家。再聚首而談可也。

問、門生等既不能隨侍夫子。親炙其教。請因我們之程度而教之。以免違背天命。

答、生等既有好學之心。吾今略言其概。子思云。天命之謂性。天命者、在上天無聲無臭。上帝也、道也。我之良知良能。即我之性也命也。夫人皆由天命而生。天命既能生爾。即能管爾。孟子云。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即知天命。孔子云。知我者其天。天生德於予。即是知天命。天命者。在天為福命。在人為性命。常云、你不顧性命。不顧性命。即不知天命。故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者。必要知凡事有天命主宰。而不見其形。故畏大人。大人者。世之善人也。凡言行合天理。順人心。其人可以擇善而從。故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能合天命。我效法之。內中有不善者。背了天命。我則改之。見善見惡。或改或從。即是順天命也。畏圣人之言者。圣人之言。皆是天命之模范。為天命之代表。常常要敬畏之。非敬畏其人。是敬畏其天命之所從出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不但忘乎天命。并內而違背父母。外而違背師友。一切恩情不報。凡事同流合污。親小人。遠君子。侮圣人之言。凡所有圣經賢傳。講的仁義道德。三綱五常。不惟不信。而反故意侮慢之。真知天命者。即知天地之大。萬物之繁。皆是受天命而生。茍無天命。不但無人物。而天地俱無矣。夫天命者。道之精華也。故率性之謂道。而道是個空空洞洞之理。惟天命為道之主宰。為理之分判。雖無作無為。其實無所不為。凡物皆能主管。譬如那牡丹之美。亦是天命主持。完全其美。日月之明。亦是天命主持。完全其明。何況人乎。天命者。無論何地何物。非天命不能生。不能化。生生化化。皆是天命。此天命非是有形有象之天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諸天諸地。萬事萬物。莫不有天命為之也。

問、聞先生之言。凡事皆有天命。人生富貴貧賤。亦是天命為之耶。何天命甚不公平也。

答、天命至公至平。無絲毫之偏袒。故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像此等講法。尚費玩索。非將俗情與生等譬喻。萬難知道。夫天命者。非有一物交與爾。即是天地之元氣。諸天諸地。皆是元氣充塞。人在元氣之中。如魚在水中。魚無水必死。人無元氣亦必死。互相對照。方明元氣是天命。天命是元氣。如我作一事。必要在元氣之中。順天命而行。若不順天命。即失了元氣。不但不能成事。而違背天命。還招滅亡。故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問、如此說來。今之得富貴者。皆是順天命而為耶。殺身亡家者。皆是背天命而為耶。

答、然也。

問、然則今有為富不仁。反得富貴。而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反有殺身者。天命不道德耶。答、天命者。道德之精華也。天命不在心善。而在事善。夫心善者。是善人之道。心善而事不善。則善中生出惡。就背了天命。故招殺身亡家。事善而心不善者。事果能完善。因事中生出善心。事完善而心善。故得富貴。即是順天命而行也。

問、先生所解心善而事不善。事善而心不善。門生甚是不明此義。

答、心善者。是仁心也。事不善者。是無智也。故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智也。故心善者是仁。有仁無智。仁而不仁也。譬如從井救人。善心也。仁心也。而不能救他人。己亦死之。是無智也。如用智將他人救起來。己亦不死。他人亦不死。其人亦世世不忘。是智中生而出仁也。世之遭殺身者。多半是違背天命。為善反為惡也。故從井救人。君子不為也。就是此義。智由仁中出。圣人也。大智生出仁。英雄豪杰也。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智中生出仁。故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如其仁。湯放桀。武王伐紂。周公誅管蔡。皆是仁中生出智。故為圣人。智仁勇三者。行之者一也。一者何、大智也。舜亦由仁生出智。不告而娶。智也。德化其親。仁也。故孔子之稱之曰。舜其大孝也與。

問、如先生云。有智仁勇三者。才是不違背天命耶。然則天命非純屬道德已耶。

答、天命純是道德也。道者、理也。路也。德者、實行也。集議所生也。故茍不至德。至道不凝。要有至德。方有至道。道德并行。故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大德受命。即是受天命。何言大德受命。不言大道受命。必智仁勇三者完善。方敢言大德。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德者本也。圣人德配天地。言圣人之德。即是天命也。生等一入圣道。先拜孔子。以孔子為模范。孔子即是天命。學孔子之德。行孔子之行。即是得了天命。茍有違背圣道。即是失了天命。吾今外游。生等勉之。

問、孔子即是天命。何以自古帝王之玉印。皆曰受命於天。不曰受命於孔子。抑即孔子之天命耶。

答、孔子者。天命之代表也。代表天道。以言人道。故為人之師也。即如元主中國。尊奉孔子之道。故能治世安民。是不是孔子的天命。滿清入關。仍尊奉孔子。故人心翕服。是不是孔子的天命付於他。當今天下。凡富強之國。講文明。講道德。雖未明奉孔子之命。而暗亦合之。

問、如此說來。今之天命在孔子。而不在天道耶。

答、上天之命。孔子五十始知。生等今日。何從知之。即吾亦不敢言知天命。不過將孔子為天命之模范說明耳。但非孔子一人是天命。萬教圣人。只要他能成一教。后世有人尊奉。亦是他教之天命。不但行道。士農工商。一技一藝。於后人有益者。亦是天命。不過孔子得天命之完善。故今云萬教歸儒。現在要統一全球。協和萬邦。非儒門至圣為天命。萬不能也。凡人知天命。立心辦事。無有不成者。不知天命。行險僥幸。朝生暮死。不受奇禍。必受奇窮。今人有云。以人多為天命。須看人多之中。是善人。是惡人。夫惡人者。背天命而行。千百萬人。轉瞬化為烏有。順天命而行。匹夫亦可以傲王侯。有天命也。

問、先生言得天命在智。然道德經云。智益多、而天下益亂。此是何義。

答、智多而天下亂者。即是今之言開民智者。純在學狡猾。學機謀奸詐上講。這等智識。這等風氣。是亡國滅種之象。非智也。愚而好自用也。賤而好自專也。反古之道也。違背天命也。老子之言不謬矣。故愚民才為德。愚者、非愚蠢之愚也。使他守本分。不失真性。有才有德。是也。然智仁勇三者。只要一個智字。即能治世。何以又要言仁勇。仁者。智之體也。勇者智之用也。要體用兼賅。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有智而無仁勇。是小人之聰明。徒以敗壞風俗。助民為惡而已。(問談錄)

問、智者、陽也。勇者、陰也。仁者、主也。三者合而為太極。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三者合而為中。故君子允執厥中。太極含三。中為大道。此之謂也。

答、君子之道者三。所以行之者一也。

問、所以行之者一。一者、智也。智為用、為陽、為外王。君子斗智不斗勇。陰不勝陽。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者。以其昭昭也。明也、智也。故君子法天。明明德於天下。天人合一。天下歸仁。中天下而立。作中流砥柱。其以智與。答、智者君子之道也。君子之道本諸身。君子之智出諸仁。故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君子誠正於內。修身於外。所以教天下之民。即所以正天下之民也。(芻談錄)

第一一七禮拜合新舊促進教育

民國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記

問、今之新學。如此其壞。人言舊學腐敗。新學文明。其理是也非耶。

答、非是新學壞。由不知教育之善法也。舊學腐敗。亦非舊學之腐敗。乃是一般書生。將圣人之理。太看執著。直而無禮則絞也。每日埋頭攻讀。入了理障。故迂酸不堪。今日之新學。以為放開眼孔。講優勝劣敗。智識超群。又太過之。正合孔子云。智者過之。愚者不及。過猶不及。皆有流弊。必雙方改進。求合中庸之道。乃俱有益。故本會主張新舊合一也。蓋新舊合一。方能中外一家。作大同之先聲。

問、新學與舊學合一。是為促進教育。天下許多聰明人。豈盡不知耶。

答、今之聰明人雖多。奈有智者無權。有權者又無智。其有權智皆全者。又多畏難。可見教育之良否。不能概歸咎於人。蓋陰極之時。陽氣尚無所倚。非聰明圣智達天德者。代天宣化。不能改不良以歸良善也。今聞政府有將不良教育。改成良善教育之意。但此事關乎天下人之福命。吾乃匹夫。窮則獨善其身。且將外游。若得一二知音。有大福命人。我則從旁相助。或可兼善天下。否則三二年后。亦要退處於山林矣。

問、夫子前游歷三十年馀載。其中費盡千辛萬苦。尚未得知音。今又要出外游歷。豈能必得知音。不如師徒聚首談心。自宏其道可也。

答、吾今聞政府有將不良教育改去之意。人民有五族共和之心。吾豈好游。不得已而為之。以了我之人道而已。

問、夫子視游歷為樂乎。

答、吾非君子。何樂之有。我從前游歷之情況。若不可言。異日稍有成就。將年來歷史。付諸簡冊。見者當必有感於心。但人生誰不苦。只要所作所為。可以對人言。雖苦猶樂。今有孽孽為利者。登山涉水。朝日營謀。苦至終身。不敢對人言一句。乃真苦也。

問、先生游歷之苦狀若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美姑县| 惠州市| 永泰县| 都兰县| 天长市| 水城县| 左云县| 奇台县| 昆山市| 玉林市| 明星| 牡丹江市| 武定县| 凌源市| 南澳县| 五指山市| 囊谦县| 江安县| 馆陶县| 太仓市| 阿城市| 浙江省| 南漳县| 和平县| 浦东新区| 五大连池市| 桦南县| 迁西县| 德昌县| 麻城市| 北票市| 施秉县| 白城市| 沙田区| 苍山县| 历史| 思南县| 双鸭山市| 开远市|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