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南
1.1《關雎》、文王之妃太姒思得淑女以充嬪御之職,而供祭祀賓客之事,故作是詩。首章于六義中為先比而后賦也,以下二章皆賦其事而寓比興之意。
1.2《葛覃》、此亦大姒所自作賦也。
1.3《桃夭》、周人美后妃終始婦道之詩,皆比而后賦也。
1.4《螽斯》、美周室多男之詩,興也。
1.5《麟止》、文王之子多仁賢,美之,皆比中有賦也。
1.6《卷耳》、文王遣使求賢而勞之以詩,首章先比而后賦也,后三章皆賦也。
1.7《兔罝》、文王聞大顛閎夭、散宜生皆賢人而舉之,國史詠其事而美之,皆比而后賦也。
1.8《樛木》、諸侯慕文王之德而歸心焉,故作此詩,皆比而后賦也。
1.9《汝墳》、商人苦紂之虐,歸心文王而作是詩,首二章賦也,末章興也。
1.10《漢廣》、文王化行江漢而男女知禮,國史美之而作是詩,皆比中有賦也。
1.11《芣》、童兒艸、嬉戲歌謠之詞,賦也。
2 召南
2.1《鵲巢》、諸侯嫁女,其民觀焉,即其事而賦之也。
2.2《采蘩》、美夫人親蠶之詩,賦也。
2.3《江有汜》、諸侯之媵始不容于嫡,終而進之,故作是詩,興也。
2.4《羔羊》、美大夫之詩,賦也。
2.5《采蘋》、內子敬祀,詩人賦之。
2.6《殷其》、武王克商,諸侯受命于周廟,出就終南之館,故作此詩,皆比而后賦也。
2.7《艸蟲》、南國大夫夏聘于周,次于終南,睹王室之多賢,相率以歸心焉,賦也。
2.8《小星》、小臣奉使行役之詩,賦也。
2.9《鄒虞》、美虞人之詩,賦也。
2.10《摽有梅》、女父擇之詩,興也。
2.11《野麋》、昏惡無禮之詩,賦也。
2.12《行露》、強委禽而不受,至于興訟;大夫以禮斷之,而國史美之,一章比也,二章、三章皆興也。
2.13《甘棠》、燕人追美召公之詩,賦也。
3 魯
3.1《鴟鸮》、管及其群弟流言于國,周公避居于魯,殷王祿父遂與十七國作亂。周公憂之,作此詩以貽成王,欲王省悟以備殷,全篇以鳥之育子成巢者,比先王之創業而代之為言也。
3.2《東山》、周公伐武庚,既克而歸,勞其從行之士,故作此詩,皆賦中有興焉。
3.3《狼跋》、周公居于魯,魯人睹其德容而作是詩,先比而后賦也。
3.4《伐柯》、管以殷圍衛大夫議迎周公,乃作此詩,一章全比也,二章比而賦也。
3.5《九罭》、周公歸于周,魯人欲留之不可得,作是詩,興也。
3.6《破斧》、周公至自征殷,四國美之,賦也。
3.7僖公城楚丘以備戎,太史克美之,賦也。
3.8《駉》、史克美僖公考牧之詩,賦也。
3.9《泮宮》、僖公作泮宮而落其成,太史克頌禱之調,前三章皆賦其事以起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3.10《有駜》、燕飲而頌禱之詞,興也。
3.11《閟宮》、魯僖公新作后稷文王之廟于太廟世室及孝、惠、桓、莊四親廟之上,而史克作詩以頌之,非孔子所錄也,十一章皆賦也。
4 邶
4.1《柏舟》、康因管欲害周公,挾武庚以叛,憂之而作,一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4.2《雄雉》、邶之臣諫管而作此,一章、二章皆興也,三章、四章皆賦也。
4.3《匏有苦葉》、邶人刺管之詩,一章比也,二章興而比也,三章、四章全比也。
4.4《北門》、邶之仕者處危國,事亂君,因征役而出門,賦之以自嘆也。
4.5《東兮》、伶官心乎王室而自傷之詩,前三章賦也,末章興也。
4.6《北風》、邶人厭亂之詩,皆比而賦也。
4.7《谷風》、邶之良婦見棄于夫而作是詩,一章比中有賦也,二章賦也,三章比而賦也,四章比而后賦也,五章、六章皆賦也。
4.8《凱風》、邶人母不安其室,七子自咎而作,一章、二章比而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
4.9《靜女》、陳古諷今之詩,賦也。
5 墉
5.1《墻有茨》、墉人刺三監之詩,興也。
5.2《相鼠》、刺三囗之詩,興也。
5.3《伯兮》、墉人有從武庚而伐衛者,室家憂而作,一章、二章賦也,三章比而后賦也,四章賦也。
5.4《考盤》、美隱者之詩,賦也。
5.5《木瓜》、朋友相贈之詩,賦也。
5.6《芄蘭》、刺霍叔也,以童子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亂。
5.7《有狐》、君子于寒夜見貧民與狐涉水而傷之,賦也。
5.8《氓》、淫婦為人所棄,墉人述其事以刺之,首二章皆賦也,三、四(五)〔章〕皆興也,五章賦也,六章賦中有比也。
6 衛
6.1《柏舟》、衛厘侯在位,世子恭伯先卒,恭姜守義,齊武公欲召之歸寧而嫁之,恭姜不許,故作此詩,興也。
6.2《淇奧》、美衛武公之詩,興也。
6.3《干旄》、美武公好賢,賦也。
6.4《碩人》、衛莊公娶于齊,曰莊姜,賢而公不禮焉。國人閔之而作是詩,前一章賦也,二章賦而比也,三章賦也,四章興也。
6.5《綠衣》、衛莊公嬖人生州吁,有寵而好兵,莊姜憂之而作,前二章皆賦也,三與四皆比而賦也。
6.6《終風》、莊姜戒州吁,公不悅;姜憂而作詩,四章皆比而后賦也。
6.7《日月》、州吁弒桓公,莊姜大歸而作是詩,賦也。
6.8《燕燕》、莊姜與娣戴媯皆為州吁所逐,同出衛野而別,莊姜作詩以贈媯焉,前三章皆興也,后一章賦也。
6.9《擊鼓》、州吁伐鄭,國人怨之而作,賦也。
6.10《親臺》、衛宣公為伋娶婦而美,筑親臺而自納之,衛人惡之而賦其事也,末章比中有賦也。
6.11《二子乘舟》、宣公欲立少子朔,使伋壽如齊而沉之于河,衛人傷之而作是詩,賦也。
6.12《君子偕老》、刺宣姜之詩,賦也。
6.13《鶉之奔奔》、刺宣姜與公子頑之詩,興也。
6.14《采唐》、宣姜召公子頑于公桑,久處而遠送之,國人刺之而作是詩,興也。
6.15《載馳》、許穆夫人閔衛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恩,歸唁其兄,義又不得,故賦是詩,前二章皆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
6.16《泉水》、宋桓夫人閔衛之破而作,首興,后皆賦也。
6.17《竹竿》、宋桓夫人之媵和《泉水》而作,首章興也,二章、三章先比后賦也。
6.18《河廣》、宋桓夫人生襄公而出歸于衛,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義不可往,故作此詩,賦也。
6.19《旄丘》、狄逐黎侯,黎侯寓于衛,衛穆公不克納,黎大夫怨之而作是詩,一章興也,二章、三章、四章賦也。
6.20《式微》、黎侯失國而寓于衛,其臣勸之歸,賦也。
6.21《蝃蝀》、衛靈公為南子召宋朝,國人譏之,二章皆先比而后賦也,末章賦也。
7 王
7.1《黍離》、幽王伐申,申侯逆戰于戲,射王,弒之。立平王于申。自申遷洛,命秦伯帥師逐犬戎于鎬京,尋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師過故宗廟宮室,秦人皆墾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詩,賦也。
7.2《之水》、荊子討申侯弒幽王之罪,伐申侵甫及許,平王遣兵戍之,周人怨思而作,興也。
7.3《君子于役》、戍申者之妻所作,賦也。
7.4《葛藟》、王族流散而作,興也。
7.5《子》、王室下衰,學政廢弛,弟子多倍其師,君子傷之而作是詩,賦也。
7.6《何草不黃》、桓王之世伐藤、薛、唐、杞諸國,連歲不息,周人苦之而作是詩,前二章興也,三章賦也,末興也。
7.7《嶄嶄之石》、桓王伐鄭,將帥不堪勞苦而作是詩,賦也。
7.8《采菉》、周人從征,其妻念之而作是詩,賦也。
7.9《大車》、周人從軍,寓其室家之詩,賦也。
7.10《何彼秾矣》、齊襄公殺魯桓公,莊王將平之,使榮錫桓公命,因使莊公主昏,以桓王之妹嫁襄公,周人傷之而作是詩,一章賦中有比也,二章賦也,三章興也。
7.11《唐棣》、僖王者棄賢而諷之,首章興也,二章、三章賦也。
7.12《采葛》、賢者被讒,見黜于野,周人閔之而作,興也。
7.13《無將大車》、周大夫有親信小人者,其臣諫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7.14《君子陽陽》、景王好音而士遂習音,君子諷之而作是詩,賦也。
7.15《黃鳥》、民適異國,見拒于人而思歸故鄉,乃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7.16《苕之華》、景王崩,王室亂兵,連歲饉,民物盡耗,君子自傷生逢其難而作是詩,二章興也,末章賦也。
7.17《中谷》、民饑而流,夫婦不保,君子閔之而作是詩,興也。
7.18《有兔》、趙鞅殺萇弘,周人傷之而作是詩,比而賦也。
8 齊
8.1《東方未明》、齊大夫相戒以勸于公,故作此詩,前二章皆賦也,末比而賦也。
8.2《盧》、齊襄公好田,君子諷之而作是詩,賦也。
8.3《營》、齊俗好田,君子刺之,賦也。
8.4《豐》、襄公無道,即位之四年,公弟小白避之莒,齊人慕之而作是詩,賦也。
8.5《敝笱》、魯桓與夫人文姜如齊而襄公通焉,齊人刺之,比而后賦也。
8.6《南山》、襄公久留文姜,齊人刺之,比而后賦也。
8.7《載(驅)〔驅〕》、齊襄納衛朔抗王人,魯人從之,文姜歸齊以犒師,齊人刺之,賦也。
8.8《猗嗟》、魯莊公朝于齊,遂及齊大夫狩禚,齊人刺之,賦也。
8.9《風雨》、齊桓得管仲以為相,齊人喜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8.10《雞鳴》、齊衛姬勸桓公以勤政,故作此詩,賦也。
8.11《東方之日》、齊莊公好女樂,君子譏之,賦也。
8.12《甫田》、齊景公急于圖霸,大夫諷之,二章興也,末比也。
8.13《著》、齊俗廢親迎之禮,君子譏之,賦也。
9 魏
9.1《伐檀》、君子能,其宦而不用,魏人慕之而作是詩,比而興也。
9.2《十畝之間》、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友歸于農畝,賦也。
9.3《杕杜》、君子教人孝友之詩,興也。
9.4《陟岵》、魏人行役而思其親,故作此詩,賦也。
9.5《園有桃》、君子憂國而嘆之,故作詩,賦也。
9.6《碩鼠》、大夫貪戾,魏人怨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9.7《鴇羽》、民從征役而不得(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興也。
9.8《葛履》、魏之內子儉不中禮,媵者怨之,一章興也,二章賦也。
10 唐
10.1《蟋蟀》、唐人相戒之詩,興也。
10.2《山有樞》、唐人憂國之詩,興也。
10.3《》、唐昭侯封公子成師于曲沃,成師治聚盛強,師服憂之而作是詩,比中有賦也。
10.4《之水》、成師有篡國之謀,唐人知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10.5《無衣》、唐公孫偁弒三君而取其國,盡以寶器賂周僖王,王命之為晉侯,國人作此以刺之,賦也。
10.6《葛生》、晉獻公之時,國人久于征役,室家念之而作是詩,二章興也,后三章賦也。
10.7《采苓》、晉人諫獻公信讒之詩,賦也。
10.8《杕杜》、晉文公好賢而國人美之,興也。
10.9《野有蔓草》、晉臼季薦郄缺于文公,晉人美之,比也。
10.10《羔求》、晉人美其大夫之詩,興也。
10.11《彼汾》、晉人刺其大夫之詩,興也。
10.12《綢繆》、晉亂民窮,昏失時,君子傷之而作是詩,興也。
11 曹
11.1《尸鳩》、曹為政有度,國人美之而作是詩,興也。
11.2《下泉》、東遷之初,曹人閔周而作,皆比而后賦也。
11.3《蜉蝣》、君怠國危,曹大夫閔之而作,皆比而賦也。
11.4《候人》、曹君多任非人,國人諷之,首章賦也,后三章比也。
12 鄶
12.1《羔求》、鄶君不能自強于政治,國人憂之而作,賦也。
12.2《匪風》、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賦也。
12.3《萇楚》、鄶人困于賦役而作,賦也。
12.4《素冠》、三年之喪廢,君子傷之而作,賦也。
12.5《之水》、兄弟為人所間而被讒者訴之詞,比而賦也。
12.6《大路》、棄婦之詞,賦也。
13 鄭
13.1《緇衣》、鄭武公好賢,賦詩貽之,賦也。
13.2《將仲子》、鄭莊公欲陷弟()〔段〕,授以大邑,祭仲諫,陽拒之,大夫原其情而刺之,皆賦中有比也。
13.3《于田》、()〔段〕多才而好勇,大夫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4《大囗》、()〔段〕不義而得眾,大夫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5《有女同車》、鄭世子忽辭昏于齊,祭仲足諫之而作是詩,賦也。
13.6《籜兮》、鄭莊公卒,公子爭立,而齊、楚交伐,忠臣憂之,欲相率獻謀,以救其國,故作此詩,皆先比而后賦也。
13.7《清人》、鄭文公惡其大夫高克,欲遠之,而使御狄于境,久而不召,師將潰散,公子素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8《扶胥》、鄭靈公棄其世臣而任嬖人狂狡,子良諫之而作是詩,興也。
13.9《麥秀》、靈公不聽子良之諫,將逐之,故作是詩,以責狂狡,一章興也,二章賦也。
13.10《褰裳》、子良如晉,作詩以寓靈公,賦也。
13.11《溱洧》、刺亂也,皆賦體。
13.12《羔求》、鄭子皮卒,子產思之,追頌焉,賦也。
13.13《女曰雞鳴》、夫婦相警戒之詞,賦也。
13.14《出其東門》、鄭之貞士宜其室家不染淫俗而作此詩,賦也。
14 陳
14.1《宛丘》、陳人譏其大夫之詩,賦也。
14.2《衡門》、君子樂隱之詩,賦也。
14.3《株林》、陳靈公通乎夏姬,國人刺之,賦也。
14.4《墓門》、泄冶諫靈公,孔寧儀行父譖而囚之,冶作是詩,興也。
14.5《防有鵲巢》、泄冶被讒,內子憂之而作,比而后賦也。
14.6《澤陂》、泄冶諫而死,君子傷之,興也。
14.7《東門之枌》。
14.8《東門之池》。
14.9《東門之楊》。
14.10《月出》、朋友相期不至而作,興也。
15 秦
15.1《無衣》、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賦也。
15.2《小戎》、秦襄公征戎而勞其大夫之詩,賦也。
15.3《車鄰》、襄公初為諸侯,周大夫與燕,美之而作,首章賦也,下二章比也。
15.4《終南》、襄公初為諸侯,秦人祝之而作,興也。
15.5《駟鐵》、秦人從狩而作,賦也。
15.6《渭陽》、晉公子重耳歸于晉,秦穆公送之而作是詩,賦也。
15.7《黃鳥》、秦穆公卒,世子罃以三良殉之,秦人傷之而作是詩,興也。
15.8《蒹葭》、君子隱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詩,興而比也。
15.9《晨風》、秦君遇賢,始勤終怠,賢人譏之,興也。
15.10《權輿》、與前篇同義,賦也。
16 小雅
16.1《鹿鳴》、天子燕賓師之歌,蓋《鹿鳴》、《伐木》、《菁莪》、《隰桑》皆燕賢者而詞有重輕,敬有隆殺,所謂尊賢之等也,三章皆以《鹿鳴》起興而賦之。
16.2《伐木》、天子燕友之歌,興也。
16.3《青莪》、天子燕賓興之士則歌此詩,比而賦也。
16.4《隰桑》、天子燕士之詩,前三章比而賦也,末章賦也。
16.5《白駒》、賢者將隱去,王者留之而作是詩,賦也。
16.6《常棣》、天子燕兄弟之歌,首章興也,二章賦也,三章至末皆賦也。
16.7《頍弁》、此燕王族之詩,賦中有比也。
16.8《嘉魚》、此前二章皆賦也,后二章先比而后賦也。
16.9《魚麗》、此詩全篇皆賦也。
16.10《瓠葉》、全篇皆賦也。
16.11《南山有薹》、大臣頌美天子之詩,興也。
16.12《天保》、大臣祝頌天子之詩,賦也。
16.13《煌華》、天子遣使于四方,歌此餞之,首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16.14《四牡》、天子勞使臣之詩,首二章皆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6.15《杕杜》、勞還戍之詩,前三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6.16《邠風》、周公陳農政之詩,賦也。
16.17《南山》、王者勸農而禱祀之詩,賦也。
16.18《楚茨》、農事既成,乃祭宗廟、燕及王族之詩,賦也。
16.19《甫田》、農事既成,祀田祖而并犒農夫之詩,賦也。
16.20《大田》、農夫報上之詩,賦也。
16.21《斯干》、王者落其新宮,史佚美之,賦也。
16.22《鴻鴈》、王者柔懷遠人,流民喜之而作是詩,比而賦也。
16.23《蓼蕭》、諸侯來朝,天子燕之而歌此詩,興也。
16.24《常常者華》、天子美諸侯之詩,前三章興也,末章賦也。
16.25《湛露》、天子燕同姓諸侯之詩,興也。
16.26《彤弓》、諸侯敵愾獻功,天子賜弓矢,燕之而奏樂歌,賦也。
16.27《桑囗》、天子燕方伯之詩,前二章皆興也,二章皆賦也。
16.28《采囗》、諸侯免喪入朝,天子錫賚之詩,前二章皆興也,中一章賦也,末章皆興也。
16.29《瞻彼洛矣》、天子會武于洛邑,諸侯美之,賦也。
16.30《鴛鴦》、諸侯祝天子之詩,興也。
16.31《魚藻》、亦諸侯美天子之詩,興也。
17 小雅續
17.1《六月》、尹吉甫帥師征獫狁,史籀美之,賦也。
17.2《出車》、宣王再命南仲伐獫狁,遂平西戎,勞其還師,史籀美之,賦也。
17.3《采薇》、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帥)〔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17.4《采芑》、宣王命方叔征荊,荊人來歸,史籀美之,前三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7.5《黍苗》、宣王命召穆公往城謝以遷申伯,史籀美之,此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17.6《車工》、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賦也。
17.7《吉日》、宣王畋獵復古,史籀美之,賦也。
17.8《庭燎》、宣王勤政,史籀美之,賦也。
17.9《沔水》、宣王即位,乞言于群后而作是詩,皆興也。
17.10《無羊》、宣王考牧,史籀美之,賦也。
17.11《車舝》、宣王中興,士得親迎,其友賀之而作此詩,首章賦也,次章興也,三章賦也,四章興也。
18 小雅傳
18.1《鼓鐘》、昭王南游,宴樂于淮水之上,君子憂傷而作是詩,賦也。
18.2《圻招》、穆王西征,七萃之士咸怨,祭公謀父作此詩以諷諫,賦也。
18.3《北山》、大夫行役,不得以養其父母而作是詩,賦也。
18.4《囗蠻》、大夫失位,遠適它國,其過賓之主人閔之而作是詩,興也。
18.5《青蠅》、厲王之世讒言繁興,君子憂之而作,興也。
18.6《小東》、東國困于役而傷于財,大夫作此以告病,首章賦中有比也,次章賦也,三章興也,后四章皆賦也。
18.7《菀柳》、厲王暴虐,諸侯相戒而作,興也。
18.8《小明》、厲王流于彘,大夫之從行者歷時既久,悲傷而作,皆賦也。
18.9《小弁》、尹伯奇為后母所譖而出,其鄰大夫作此詩以諷其父吉甫,首章至第五章皆興也,六章興也,七章賦中有興也,八章興也。
18.10《巷伯》、幽王之時,孟子遭讒而被宮刑,為寺人而作此詩,前六章皆賦也,末章先比而后賦也。
18.11《巧言》、周幽王時大夫傷于讒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章興而比也,五章興也,下章皆賦也。
18.12《小旻》、大夫以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而作此詩,賦也。
18.13《鳴鳩》、此大夫遭周之亂,而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首章興也,二章賦也,此下三章皆興也。
18.14《白華》、幽王寵褒姒,廢姜后,后歸申而作此詩,興也。
18.15《角弓》、王不親九族而好讒佞,宗族相怨之詩,首章興也,下三章皆賦也,五章比也,下三章皆先比而后賦也。
18.16《十月之交》、幽王之時天變見于上,地變動于下,而奸臣亂政于外,嬖妾敗德于內,大夫憂亂亡之將至,故作是詩,賦也。
18.17《正月》、周室喪亂,大夫傷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五章賦也,六章興也,七章賦中有比也,八章、九章皆比也,十章先比而后賦也,十章、十一章皆賦也。
18.18《賓之初筵》、衛武公自警之詩,賦也。
18.19《懿戒》、衛武公自警兼訓國人,首四章皆賦也,五章賦中有興也,六、七章皆賦也,八章賦中有比也,九章興也,至末三章皆賦也。
18.20《四月》、大夫遭讒,流離南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中三章興也,七章賦也,末章亦興也。
18.21《蓼莪》、王室昏亂,讒邪肆行,其大夫士有沒而不得其所者,孝子痛傷而作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賦也,四章賦也,五章、六章皆興也。
18.22《雨無其極》、東遷之初,大夫有不忠于王室者,(囗)御之臣閔之而作,賦也。
18.23《節》、桓王之時任用非人,諸侯咸叛,兵敗民殘,家父憂之,作此以諫王焉,首二章興也,下六章皆賦也。
18.24《谷風》、朋友相怨之詩,興也。
18.25《都人士》、尹伯封作,(問)〔周〕既東遷,見西周風俗之美而傷今之不古若,賦也。
19 大雅
19.1《文王》、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作詩歌奏于清廟,受厘陳戒之時以訓嗣王,賦也。
19.2《生民》、周公制禮作樂,尊后稷以配天,故作此詩以推本其始,命之祥明,其受命于天者,其原如此,賦也。
19.3《公劉》、周報公劉,召公述其事以訓嗣王,使知民事之詩,賦也。
19.4《囗》、周報太王,周公述其事以訓嗣王之詩,首章起句為比,下五句皆直賦之也,下七章皆賦也。
19.5《棫樸》、周公詠歌文王之德以訓嗣王,首章興也,二章賦也,三章興也,四章、五章皆先比而后賦也。
19.6《旱麓》、詠嘆文王之德,前三章皆興也,第四章賦也,五章、末章皆有義之興也。
19.7《思齊》、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賦也。
19.8《皇矣》、詩敘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賦也。
19.9《靈臺》、文王遷都于豐,作《靈臺》,以齊七政,奏辟雝,周公述之以訓嗣王,賦也。
19.10《大明》、周公述文、武受命之功以訓嗣王,八章皆賦也。
19.11《文王有聲》、周公述文、武遷都豐、鎬以訓嗣王,前七章皆賦也,末章興也。
19.12《行葦》、天子祭畢而燕父兄、耆老之詩,首章興也,下三章皆賦也。
19.13《既醉》、王族與燕畣《行葦》之詩,賦也。
19.14《鳧鹥》、祭之明日,繹公尸之樂歌,興也。
19.15《嘉樂》、公尸美王者之詩,賦也。
19.16《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之詩,興也。
19.17《卷阿》、召康公從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作此以進戒。首章總敘以發端也,二章以下凡五章,皆召公陳其歌詠之辭,皆賦體,七、八章皆興也,九章即其所見,賦之以寓進戒之意,第十章承上鳳皇之鳴而賦之以興,下章之義,高岡卷阿之脊,末章賦也。
19.18《大武》、康王大禘,報祀成王,奏《大武》,六成既畢,受厘陳戒之詩,賦也。
20 大雅續
20.1《云漢》、宣王憂旱,史籀美之,賦也。
20.2《崧高》、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謝,尹吉甫詩以送之,賦也。
20.3《烝民》、宣王命樊侯筑城于齊,尹吉甫詩以送之,賦也。
20.4《韓奕》、韓侯來朝受命,將歸,顯父餞之,贈以是詩,六章皆賦也。
20.5《江漢》、召穆公帥師征淮南之夷,史籀美之而作是詩,賦也。
20.6《常武》、宣王親征淮北之夷,既服而歸,召穆公美之,賦也。
21 大雅傳
21.1《蕩》、厲王無道,召穆公賦諫之,賦也。
21.2《桑柔》、芮良夫傷厲王之失國而作是詩,首章先比而后賦也,二、三、四章皆賦也,五章賦中有比也,六、七、八章皆賦也,九章興也,十章賦也,十一章興也,十二章、十三章皆興也,末三章皆賦也。
21.3《民勞》、厲王之時,公卿憂亂,同列相戒而作此詩,賦也。
21.4《板》、厲王用事之臣多懷不忠,以致禍敗,公卿賦此以責之,賦也。
21.5《瞻仰》、幽王嬖褒姒、任奄人,尹伯奇憂亂而作此詩,前三章皆賦也,第四章賦中有興也,五章、六章皆賦也,末章興也。
21.6《召旻》、幽王邇刑人、近頑童巧,用讒慝,諸侯攜貳,戎狄內侵,饑饉因之,國人流散,尹伯奇諫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章比而賦也,五章賦中有比也,六章比而賦也,末章賦也。
22 頌
22.1《清廟》、周公成洛也,奉成王,見諸侯,作明堂,宗祀文王,以配昊天上帝,率諸侯祀之而作此樂歌,賦也。
22.2《維天之命》、亦祭文王之詩,賦也。
22.3《維清》、亦祭文王于明堂而奏《象舞》之詩,賦也。
22.4《思文》、郊祀后稷以配天之樂歌,賦也。
22.5《天作》、周祭岐山,配以大王、文王之詩,賦也。
22.6《我將》、季秋禘上帝于明堂而配以文王之樂歌也,賦也。
22.7《雝》、成王祀文、武之詩,賦也。
22.8《烈文》、成王祭宗廟而獻,助祭諸侯之樂歌,賦也。
22.9《振鷺》、先代之后助祭于周,而勞之之歌,興也。
22.10《武》、《大武》一成之歌,賦也。
22.11《賚》、述武王大封于廟之詩,為《大武》之二成,賦也。
22.12《時邁》、述武王巡守而朝會祭告之樂歌,蓋《大武》之三成也,賦也。
22.13《般》、此述巡守之詩,為《大武》之四成,賦也。
22.14《勺》、亦頌武王之詩,蓋《大武》之五成,賦也。
22.15《桓》、此《大武》六成之歌,賦也。
23 頌
23.1《閔予小子》、成王免喪,始朝先王之廟,作詩四篇以自警,皆賦也。
23.2《訪落》、成王既朝于廟,因作此詩以道延訪群臣之意,賦也。
23.3《敬之》、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賦也。
23.4《毖》、亦訪落之意,賦也。
23.5《載見》、此諸侯助祭于武王廟之詩,賦也。
23.6《有客》、成王既討武庚,封微子啟于宋,來朝于周,見于祖廟,此其燕樂之歌,賦也。
23.7《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之詩,賦也。
23.8《潛》、薦魚于寢廟之樂歌,賦也。
23.9《絲衣》、士執事于王祭而飲以旅酬之樂歌,賦也。
23.10《臣工》、祭先農之詩,賦也。
23.11《豐年》、秋冬報賽之樂歌,蓋祀田祖先農方社之屬,賦也。
23.12《載芟》、亦《豐年》之意,賦也。
23.13《良耜》、與《載芟》同意,賦也。
23.14《昊天有成命》、康王禘成王于明堂之詩,賦也。
23.15《噫嘻》、康王孟春祈谷于東郊,以成王配享之詩,賦也。
23.16《執競》、昭王禘康王于明堂之詩,賦也。
24 商頌
24.1《(囗)〔那〕》、祀成湯之樂歌,賦也。
24.2《烈祖》、與上篇同。
24.3《長發》、大禘之詩,賦也。
24.4《玄鳥》、此亦禘祀之詩,賦也。
24.5《殷武》、祀高宗之樂,蓋帝乙之世,武丁親盡當祧,以其中興功高,存而不毀,特新其廟,稱為高宗而祀之,故作此歌,賦也。
申培詩說
1 周南
1.1《關雎》、文王之妃太姒思得淑女以充嬪御之職,而供祭祀賓客之事,故作是詩。首章于六義中為先比而后賦也,以下二章皆賦其事而寓比興之意。
1.2《葛覃》、此亦大姒所自作賦也。
1.3《桃夭》、周人美后妃終始婦道之詩,皆比而后賦也。
1.4《螽斯》、美周室多男之詩,興也。
1.5《麟止》、文王之子多仁賢,美之,皆比中有賦也。
1.6《卷耳》、文王遣使求賢而勞之以詩,首章先比而后賦也,后三章皆賦也。
1.7《兔罝》、文王聞大顛閎夭、散宜生皆賢人而舉之,國史詠其事而美之,皆比而后賦也。
1.8《樛木》、諸侯慕文王之德而歸心焉,故作此詩,皆比而后賦也。
1.9《汝墳》、商人苦紂之虐,歸心文王而作是詩,首二章賦也,末章興也。
1.10《漢廣》、文王化行江漢而男女知禮,國史美之而作是詩,皆比中有賦也。
1.11《芣》、童兒艸、嬉戲歌謠之詞,賦也。
2 召南
2.1《鵲巢》、諸侯嫁女,其民觀焉,即其事而賦之也。
2.2《采蘩》、美夫人親蠶之詩,賦也。
2.3《江有汜》、諸侯之媵始不容于嫡,終而進之,故作是詩,興也。
2.4《羔羊》、美大夫之詩,賦也。
2.5《采蘋》、內子敬祀,詩人賦之。
2.6《殷其》、武王克商,諸侯受命于周廟,出就終南之館,故作此詩,皆比而后賦也。
2.7《艸蟲》、南國大夫夏聘于周,次于終南,睹王室之多賢,相率以歸心焉,賦也。
2.8《小星》、小臣奉使行役之詩,賦也。
2.9《鄒虞》、美虞人之詩,賦也。
2.10《摽有梅》、女父擇之詩,興也。
2.11《野麋》、昏惡無禮之詩,賦也。
2.12《行露》、強委禽而不受,至于興訟;大夫以禮斷之,而國史美之,一章比也,二章、三章皆興也。
2.13《甘棠》、燕人追美召公之詩,賦也。
3 魯
3.1《鴟鸮》、管及其群弟流言于國,周公避居于魯,殷王祿父遂與十七國作亂。周公憂之,作此詩以貽成王,欲王省悟以備殷,全篇以鳥之育子成巢者,比先王之創業而代之為言也。
3.2《東山》、周公伐武庚,既克而歸,勞其從行之士,故作此詩,皆賦中有興焉。
3.3《狼跋》、周公居于魯,魯人睹其德容而作是詩,先比而后賦也。
3.4《伐柯》、管以殷圍衛大夫議迎周公,乃作此詩,一章全比也,二章比而賦也。
3.5《九罭》、周公歸于周,魯人欲留之不可得,作是詩,興也。
3.6《破斧》、周公至自征殷,四國美之,賦也。
3.7僖公城楚丘以備戎,太史克美之,賦也。
3.8《駉》、史克美僖公考牧之詩,賦也。
3.9《泮宮》、僖公作泮宮而落其成,太史克頌禱之調,前三章皆賦其事以起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3.10《有駜》、燕飲而頌禱之詞,興也。
3.11《閟宮》、魯僖公新作后稷文王之廟于太廟世室及孝、惠、桓、莊四親廟之上,而史克作詩以頌之,非孔子所錄也,十一章皆賦也。
4 邶
4.1《柏舟》、康因管欲害周公,挾武庚以叛,憂之而作,一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4.2《雄雉》、邶之臣諫管而作此,一章、二章皆興也,三章、四章皆賦也。
4.3《匏有苦葉》、邶人刺管之詩,一章比也,二章興而比也,三章、四章全比也。
4.4《北門》、邶之仕者處危國,事亂君,因征役而出門,賦之以自嘆也。
4.5《東兮》、伶官心乎王室而自傷之詩,前三章賦也,末章興也。
4.6《北風》、邶人厭亂之詩,皆比而賦也。
4.7《谷風》、邶之良婦見棄于夫而作是詩,一章比中有賦也,二章賦也,三章比而賦也,四章比而后賦也,五章、六章皆賦也。
4.8《凱風》、邶人母不安其室,七子自咎而作,一章、二章比而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
4.9《靜女》、陳古諷今之詩,賦也。
5 墉
5.1《墻有茨》、墉人刺三監之詩,興也。
5.2《相鼠》、刺三之詩,興也。
5.3《伯兮》、墉人有從武庚而伐衛者,室家憂而作,一章、二章賦也,三章比而后賦也,四章賦也。
5.4《考盤》、美隱者之詩,賦也。
5.5《木瓜》、朋友相贈之詩,賦也。
5.6《芄蘭》、刺霍叔也,以童子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亂。
5.7《有狐》、君子于寒夜見貧民與狐涉水而傷之,賦也。
5.8《氓》、淫婦為人所棄,墉人述其事以刺之,首二章皆賦也,三、四(五)〔章〕皆興也,五章賦也,六章賦中有比也。
6 衛
6.1《柏舟》、衛厘侯在位,世子恭伯先卒,恭姜守義,齊武公欲召之歸寧而嫁之,恭姜不許,故作此詩,興也。
6.2《淇奧》、美衛武公之詩,興也。
6.3《干旄》、美武公好賢,賦也。
6.4《碩人》、衛莊公娶于齊,曰莊姜,賢而公不禮焉。國人閔之而作是詩,前一章賦也,二章賦而比也,三章賦也,四章興也。
6.5《綠衣》、衛莊公嬖人生州吁,有寵而好兵,莊姜憂之而作,前二章皆賦也,三與四皆比而賦也。
6.6《終風》、莊姜戒州吁,公不悅;姜憂而作詩,四章皆比而后賦也。
6.7《日月》、州吁弒桓公,莊姜大歸而作是詩,賦也。
6.8《燕燕》、莊姜與娣戴媯皆為州吁所逐,同出衛野而別,莊姜作詩以贈媯焉,前三章皆興也,后一章賦也。
6.9《擊鼓》、州吁伐鄭,國人怨之而作,賦也。
6.10《親臺》、衛宣公為伋娶婦而美,筑親臺而自納之,衛人惡之而賦其事也,末章比中有賦也。
6.11《二子乘舟》、宣公欲立少子朔,使伋壽如齊而沉之于河,衛人傷之而作是詩,賦也。
6.12《君子偕老》、刺宣姜之詩,賦也。
6.13《鶉之奔奔》、刺宣姜與公子頑之詩,興也。
6.14《采唐》、宣姜召公子頑于公桑,久處而遠送之,國人刺之而作是詩,興也。
6.15《載馳》、許穆夫人閔衛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恩,歸唁其兄,義又不得,故賦是詩,前二章皆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
6.16《泉水》、宋桓夫人閔衛之破而作,首興,后皆賦也。
6.17《竹竿》、宋桓夫人之媵和《泉水》而作,首章興也,二章、三章先比后賦也。
6.18《河廣》、宋桓夫人生襄公而出歸于衛,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義不可往,故作此詩,賦也。
6.19《旄丘》、狄逐黎侯,黎侯寓于衛,衛穆公不克納,黎大夫怨之而作是詩,一章興也,二章、三章、四章賦也。
6.20《式微》、黎侯失國而寓于衛,其臣勸之歸,賦也。
6.21《蝃蝀》、衛靈公為南子召宋朝,國人譏之,二章皆先比而后賦也,末章賦也。
7 王
7.1《黍離》、幽王伐申,申侯逆戰于戲,射王,弒之。立平王于申。自申遷洛,命秦伯帥師逐犬戎于鎬京,尋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師過故宗廟宮室,秦人皆墾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詩,賦也。
7.2《之水》、荊子討申侯弒幽王之罪,伐申侵甫及許,平王遣兵戍之,周人怨思而作,興也。
7.3《君子于役》、戍申者之妻所作,賦也。
7.4《葛藟》、王族流散而作,興也。
7.5《子》、王室下衰,學政廢弛,弟子多倍其師,君子傷之而作是詩,賦也。
7.6《何草不黃》、桓王之世伐藤、薛、唐、杞諸國,連歲不息,周人苦之而作是詩,前二章興也,三章賦也,末興也。
7.7《嶄嶄之石》、桓王伐鄭,將帥不堪勞苦而作是詩,賦也。
7.8《采菉》、周人從征,其妻念之而作是詩,賦也。
7.9《大車》、周人從軍,寓其室家之詩,賦也。
7.10《何彼秾矣》、齊襄公殺魯桓公,莊王將平之,使榮錫桓公命,因使莊公主昏,以桓王之妹嫁襄公,周人傷之而作是詩,一章賦中有比也,二章賦也,三章興也。
7.11《唐棣》、僖王者棄賢而諷之,首章興也,二章、三章賦也。
7.12《采葛》、賢者被讒,見黜于野,周人閔之而作,興也。
7.13《無將大車》、周大夫有親信小人者,其臣諫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7.14《君子陽陽》、景王好音而士遂習音,君子諷之而作是詩,賦也。
7.15《黃鳥》、民適異國,見拒于人而思歸故鄉,乃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7.16《苕之華》、景王崩,王室亂兵,連歲饉,民物盡耗,君子自傷生逢其難而作是詩,二章興也,末章賦也。
7.17《中谷》、民饑而流,夫婦不保,君子閔之而作是詩,興也。
7.18《有兔》、趙鞅殺萇弘,周人傷之而作是詩,比而賦也。
8 齊
8.1《東方未明》、齊大夫相戒以勸于公,故作此詩,前二章皆賦也,末比而賦也。
8.2《盧》、齊襄公好田,君子諷之而作是詩,賦也。
8.3《營》、齊俗好田,君子刺之,賦也。
8.4《豐》、襄公無道,即位之四年,公弟小白避之莒,齊人慕之而作是詩,賦也。
8.5《敝笱》、魯桓與夫人文姜如齊而襄公通焉,齊人刺之,比而后賦也。
8.6《南山》、襄公久留文姜,齊人刺之,比而后賦也。
8.7《載(驅)〔驅〕》、齊襄納衛朔抗王人,魯人從之,文姜歸齊以犒師,齊人刺之,賦也。
8.8《猗嗟》、魯莊公朝于齊,遂及齊大夫狩禚,齊人刺之,賦也。
8.9《風雨》、齊桓得管仲以為相,齊人喜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8.10《雞鳴》、齊衛姬勸桓公以勤政,故作此詩,賦也。
8.11《東方之日》、齊莊公好女樂,君子譏之,賦也。
8.12《甫田》、齊景公急于圖霸,大夫諷之,二章興也,末比也。
8.13《著》、齊俗廢親迎之禮,君子譏之,賦也。
9 魏
9.1《伐檀》、君子能,其宦而不用,魏人慕之而作是詩,比而興也。
9.2《十畝之間》、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友歸于農畝,賦也。
9.3《杕杜》、君子教人孝友之詩,興也。
9.4《陟岵》、魏人行役而思其親,故作此詩,賦也。
9.5《園有桃》、君子憂國而嘆之,故作詩,賦也。
9.6《碩鼠》、大夫貪戾,魏人怨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9.7《鴇羽》、民從征役而不得(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興也。
9.8《葛履》、魏之內子儉不中禮,媵者怨之,一章興也,二章賦也。
10 唐
10.1《蟋蟀》、唐人相戒之詩,興也。
10.2《山有樞》、唐人憂國之詩,興也。
10.3《》、唐昭侯封公子成師于曲沃,成師治聚盛強,師服憂之而作是詩,比中有賦也。
10.4《之水》、成師有篡國之謀,唐人知之而作是詩,比而后賦也。
10.5《無衣》、唐公孫偁弒三君而取其國,盡以寶器賂周僖王,王命之為晉侯,國人作此以刺之,賦也。
10.6《葛生》、晉獻公之時,國人久于征役,室家念之而作是詩,二章興也,后三章賦也。
10.7《采苓》、晉人諫獻公信讒之詩,賦也。
10.8《杕杜》、晉文公好賢而國人美之,興也。
10.9《野有蔓草》、晉臼季薦郄缺于文公,晉人美之,比也。
10.10《羔求》、晉人美其大夫之詩,興也。
10.11《彼汾》、晉人刺其大夫之詩,興也。
10.12《綢繆》、晉亂民窮,昏失時,君子傷之而作是詩,興也。
11 曹
11.1《尸鳩》、曹囗為政有度,國人美之而作是詩,興也。
11.2《下泉》、東遷之初,曹人閔周而作,皆比而后賦也。
11.3《蜉蝣》、君怠國危,曹大夫閔之而作,皆比而賦也。
11.4《候人》、曹君多任非人,國人諷之,首章賦也,后三章比也。
12 鄶
12.1《羔求》、鄶君不能自強于政治,國人憂之而作,賦也。
12.2《匪風》、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賦也。
12.3《萇楚》、鄶人困于賦役而作,賦也。
12.4《素冠》、三年之喪廢,君子傷之而作,賦也。
12.5《之水》、兄弟為人所間而被讒者訴之詞,比而賦也。
12.6《大路》、棄婦之詞,賦也。
13 鄭
13.1《緇衣》、鄭武公好賢,賦詩貽之,賦也。
13.2《將仲子》、鄭莊公欲陷弟()〔段〕,授以大邑,祭仲諫,陽拒之,大夫原其情而刺之,皆賦中有比也。
13.3《囗于田》、()〔段〕多才而好勇,大夫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4《大囗》、()〔段〕不義而得眾,大夫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5《有女同車》、鄭世子忽辭昏于齊,祭仲足諫之而作是詩,賦也。
13.6《籜兮》、鄭莊公卒,公子爭立,而齊、楚交伐,忠臣憂之,欲相率獻謀,以救其國,故作此詩,皆先比而后賦也。
13.7《清人》、鄭文公惡其大夫高克,欲遠之,而使御狄于境,久而不召,師將潰散,公子素憂之而作是詩,賦也。
13.8《扶胥》、鄭靈公棄其世臣而任嬖人狂狡,子良諫之而作是詩,興也。
13.9《麥秀》、靈公不聽子良之諫,將逐之,故作是詩,以責狂狡,一章興也,二章賦也。
13.10《褰裳》、子良如晉,作詩以寓靈公,賦也。
13.11《溱洧》、刺亂也,皆賦體。
13.12《羔求》、鄭子皮卒,子產思之,追頌焉,賦也。
13.13《女曰雞鳴》、夫婦相警戒之詞,賦也。
13.14《出其東門》、鄭之貞士宜其室家不染淫俗而作此詩,賦也。
14 陳
14.1《宛丘》、陳人譏其大夫之詩,賦也。
14.2《衡門》、君子樂隱之詩,賦也。
14.3《株林》、陳靈公通乎夏姬,國人刺之,賦也。
14.4《墓門》、泄冶諫靈公,孔寧儀行父譖而囚之,冶作是詩,興也。
14.5《防有鵲巢》、泄冶被讒,內子憂之而作,比而后賦也。
14.6《澤陂》、泄冶諫而死,君子傷之,興也。
14.7《東門之枌》。
14.8《東門之池》。
14.9《東門之楊》。
14.10《月出》、朋友相期不至而作,興也。
15 秦
15.1《無衣》、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賦也。
15.2《小戎》、秦襄公征戎而勞其大夫之詩,賦也。
15.3《車鄰》、襄公初為諸侯,周大夫與燕,美之而作,首章賦也,下二章比也。
15.4《終南》、襄公初為諸侯,秦人祝之而作,興也。
15.5《駟鐵》、秦人從狩而作,賦也。
15.6《渭陽》、晉公子重耳歸于晉,秦穆公送之而作是詩,賦也。
15.7《黃鳥》、秦穆公卒,世子罃以三良殉之,秦人傷之而作是詩,興也。
15.8《蒹葭》、君子隱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詩,興而比也。
15.9《晨風》、秦君遇賢,始勤終怠,賢人譏之,興也。
15.10《權輿》、與前篇同義,賦也。
16 小雅
16.1《鹿鳴》、天子燕賓師之歌,蓋《鹿鳴》、《伐木》、《菁莪》、《隰桑》皆燕賢者而詞有重輕,敬有隆殺,所謂尊賢之等也,三章皆以《鹿鳴》起興而賦之。
16.2《伐木》、天子燕友之歌,興也。
16.3《青莪》、天子燕賓興之士則歌此詩,比而賦也。
16.4《隰桑》、天子燕士之詩,前三章比而賦也,末章賦也。
16.5《白駒》、賢者將隱去,王者留之而作是詩,賦也。
16.6《常棣》、天子燕兄弟之歌,首章興也,二章賦也,三章至末皆賦也。
16.7《頍弁》、此燕王族之詩,賦中有比也。
16.8《嘉魚》、此前二章皆賦也,后二章先比而后賦也。
16.9《魚麗》、此詩全篇皆賦也。
16.10《瓠葉》、全篇皆賦也。
16.11《南山有薹》、大臣頌美天子之詩,興也。
16.12《天保》、大臣祝頌天子之詩,賦也。
16.13《煌華》、天子遣使于四方,歌此餞之,首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16.14《四牡》、天子勞使臣之詩,首二章皆賦也,三章、四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6.15《杕杜》、勞還戍之詩,前三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6.16《邠風》、周公陳農政之詩,賦也。
16.17《南山》、王者勸農而禱祀之詩,賦也。
16.18《楚茨》、農事既成,乃祭宗廟、燕及王族之詩,賦也。
16.19《甫田》、農事既成,祀田祖而并犒農夫之詩,賦也。
16.20《大田》、農夫報上之詩,賦也。
16.21《斯干》、王者落其新宮,史佚美之,賦也。
16.22《鴻鴈》、王者柔懷遠人,流民喜之而作是詩,比而賦也。
16.23《蓼蕭》、諸侯來朝,天子燕之而歌此詩,興也。
16.24《常常者華》、天子美諸侯之詩,前三章興也,末章賦也。
16.25《湛露》、天子燕同姓諸侯之詩,興也。
16.26《彤弓》、諸侯敵愾獻功,天子賜弓矢,燕之而奏樂歌,賦也。
16.27《桑》、天子燕方伯之詩,前二章皆興也,二章皆賦也。
16.28《采囗》、諸侯免喪入朝,天子錫賚之詩,前二章皆興也,中一章賦也,末章皆興也。
16.29《瞻彼洛矣》、天子會武于洛邑,諸侯美之,賦也。
16.30《鴛鴦》、諸侯祝天子之詩,興也。
16.31《魚藻》、亦諸侯美天子之詩,興也。
17 小雅續
17.1《六月》、尹吉甫帥師征獫狁,史籀美之,賦也。
17.2《出車》、宣王再命南仲伐獫狁,遂平西戎,勞其還師,史籀美之,賦也。
17.3《采薇》、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帥)〔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17.4《采芑》、宣王命方叔征荊,荊人來歸,史籀美之,前三章皆興也,末章賦也。
17.5《黍苗》、宣王命召穆公往城謝以遷申伯,史籀美之,此章興也,下四章皆賦也。
17.6《車工》、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賦也。
17.7《吉日》、宣王畋獵復古,史籀美之,賦也。
17.8《庭燎》、宣王勤政,史籀美之,賦也。
17.9《沔水》、宣王即位,乞言于群后而作是詩,皆興也。
17.10《無羊》、宣王考牧,史籀美之,賦也。
17.11《車舝》、宣王中興,士得親迎,其友賀之而作此詩,首章賦也,次章興也,三章賦也,四章興也。
18 小雅傳
18.1《鼓鐘》、昭王南游,宴樂于淮水之上,君子憂傷而作是詩,賦也。
18.2《圻招》、穆王西征,七萃之士咸怨,祭公謀父作此詩以諷諫,賦也。
18.3《北山》、大夫行役,不得以養其父母而作是詩,賦也。
18.4《蠻》、大夫失位,遠適它國,其過賓之主人閔之而作是詩,興也。
18.5《青蠅》、厲王之世讒言繁興,君子憂之而作,興也。
18.6《小東》、東國困于役而傷于財,大夫作此以告病,首章賦中有比也,次章賦也,三章興也,后四章皆賦也。
18.7《菀柳》、厲王暴虐,諸侯相戒而作,興也。
18.8《小明》、厲王流于彘,大夫之從行者歷時既久,悲傷而作,皆賦也。
18.9《小弁》、尹伯奇為后母所譖而出,其鄰大夫作此詩以諷其父吉甫,首章至第五章皆興也,六章興也,七章賦中有興也,八章興也。
18.10《巷伯》、幽王之時,孟子遭讒而被宮刑,為寺人而作此詩,前六章皆賦也,末章先比而后賦也。
18.11《巧言》、周幽王時大夫傷于讒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章興而比也,五章興也,下章皆賦也。
18.12《小旻》、大夫以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而作此詩,賦也。
18.13《鳴鳩》、此大夫遭周之亂,而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首章興也,二章賦也,此下三章皆興也。
18.14《白華》、幽王寵褒姒,廢姜后,后歸申而作此詩,興也。
18.15《角弓》、王不親九族而好讒佞,宗族相怨之詩,首章興也,下三章皆賦也,五章比也,下三章皆先比而后賦也。
18.16《十月之交》、幽王之時天變見于上,地變動于下,而奸臣亂政于外,嬖妾敗德于內,大夫憂亂亡之將至,故作是詩,賦也。
18.17《正月》、周室喪亂,大夫傷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五章賦也,六章興也,七章賦中有比也,八章、九章皆比也,十章先比而后賦也,十章、十一章皆賦也。
18.18《賓之初筵》、衛武公自警之詩,賦也。
18.19《懿戒》、衛武公自警兼訓國人,首四章皆賦也,五章賦中有興也,六、七章皆賦也,八章賦中有比也,九章興也,至末三章皆賦也。
18.20《四月》、大夫遭讒,流離南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中三章興也,七章賦也,末章亦興也。
18.21《蓼莪》、王室昏亂,讒邪肆行,其大夫士有沒而不得其所者,孝子痛傷而作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賦也,四章賦也,五章、六章皆興也。
18.22《雨無其極》、東遷之初,大夫有不忠于王室者,(囗)御之臣閔之而作,賦也。
18.23《節》、桓王之時任用非人,諸侯咸叛,兵敗民殘,家父憂之,作此以諫王焉,首二章興也,下六章皆賦也。
18.24《谷風》、朋友相怨之詩,興也。
18.25《都人士》、尹伯封作,(問)〔周〕既東遷,見西周風俗之美而傷今之不古若,賦也。
19 大雅
19.1《文王》、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作詩歌奏于清廟,受厘陳戒之時以訓嗣王,賦也。
19.2《生民》、周公制禮作樂,尊后稷以配天,故作此詩以推本其始,命之祥明,其受命于天者,其原如此,賦也。
19.3《公劉》、周報公劉,召公述其事以訓嗣王,使知民事之詩,賦也。
19.4《囗》、周報太王,周公述其事以訓嗣王之詩,首章起句為比,下五句皆直賦之也,下七章皆賦也。
19.5《棫樸》、周公詠歌文王之德以訓嗣王,首章興也,二章賦也,三章興也,四章、五章皆先比而后賦也。
19.6《旱麓》、詠嘆文王之德,前三章皆興也,第四章賦也,五章、末章皆有義之興也。
19.7《思齊》、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賦也。
19.8《皇矣》、詩敘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賦也。
19.9《靈臺》、文王遷都于豐,作《靈臺》,以齊七政,奏辟雝,周公述之以訓嗣王,賦也。
19.10《大明》、周公述文、武受命之功以訓嗣王,八章皆賦也。
19.11《文王有聲》、周公述文、武遷都豐、鎬以訓嗣王,前七章皆賦也,末章興也。
19.12《行葦》、天子祭畢而燕父兄、耆老之詩,首章興也,下三章皆賦也。
19.13《既醉》、王族與燕畣《行葦》之詩,賦也。
19.14《鳧鹥》、祭之明日,繹公尸之樂歌,興也。
19.15《嘉樂》、公尸美王者之詩,賦也。
19.16《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之詩,興也。
19.17《卷阿》、召康公從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作此以進戒。首章總敘以發端也,二章以下凡五章,皆召公陳其歌詠之辭,皆賦體,七、八章皆興也,九章即其所見,賦之以寓進戒之意,第十章承上鳳皇之鳴而賦之以興,下章之義,高岡卷阿之脊,末章賦也。
19.18《大武》、康王大禘,報祀成王,奏《大武》,六成既畢,受厘陳戒之詩,賦也。
20 大雅續
20.1《云漢》、宣王憂旱,史籀美之,賦也。
20.2《崧高》、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謝,尹吉甫詩以送之,賦也。
20.3《烝民》、宣王命樊侯筑城于齊,尹吉甫詩以送之,賦也。
20.4《韓奕》、韓侯來朝受命,將歸,顯父餞之,贈以是詩,六章皆賦也。
20.5《江漢》、召穆公帥師征淮南之夷,史籀美之而作是詩,賦也。
20.6《常武》、宣王親征淮北之夷,既服而歸,召穆公美之,賦也。
21 大雅傳
21.1《蕩》、厲王無道,召穆公賦諫之,賦也。
21.2《桑柔》、芮良夫傷厲王之失國而作是詩,首章先比而后賦也,二、三、四章皆賦也,五章賦中有比也,六、七、八章皆賦也,九章興也,十章賦也,十一章興也,十二章、十三章皆興也,末三章皆賦也。
21.3《民勞》、厲王之時,公卿憂亂,同列相戒而作此詩,賦也。
21.4《板》、厲王用事之臣多懷不忠,以致禍敗,公卿賦此以責之,賦也。
21.5《瞻仰》、幽王嬖褒姒、任奄人,尹伯奇憂亂而作此詩,前三章皆賦也,第四章賦中有興也,五章、六章皆賦也,末章興也。
21.6《召旻》、幽王邇刑人、近頑童巧,用讒慝,諸侯攜貳,戎狄內侵,饑饉因之,國人流散,尹伯奇諫王而作是詩,前三章皆賦也,四章比而賦也,五章賦中有比也,六章比而賦也,末章賦也。
22 頌
22.1《清廟》、周公成洛也,奉成王,見諸侯,作明堂,宗祀文王,以配昊天上帝,率諸侯祀之而作此樂歌,賦也。
22.2《維天之命》、亦祭文王之詩,賦也。
22.3《維清》、亦祭文王于明堂而奏《象舞》之詩,賦也。
22.4《思文》、郊祀后稷以配天之樂歌,賦也。
22.5《天作》、周祭岐山,配以大王、文王之詩,賦也。
22.6《我將》、季秋禘上帝于明堂而配以文王之樂歌也,賦也。
22.7《雝》、成王祀文、武之詩,賦也。
22.8《烈文》、成王祭宗廟而獻,助祭諸侯之樂歌,賦也。
22.9《振鷺》、先代之后助祭于周,而勞之之歌,興也。
22.10《武》、《大武》一成之歌,賦也。
22.11《賚》、述武王大封于廟之詩,為《大武》之二成,賦也。
22.12《時邁》、述武王巡守而朝會祭告之樂歌,蓋《大武》之三成也,賦也。
22.13《般》、此述巡守之詩,為《大武》之四成,賦也。
22.14《勺》、亦頌武王之詩,蓋《大武》之五成,賦也。
22.15《桓》、此《大武》六成之歌,賦也。
23 頌
23.1《閔予小子》、成王免喪,始朝先王之廟,作詩四篇以自警,皆賦也。
23.2《訪落》、成王既朝于廟,因作此詩以道延訪群臣之意,賦也。
23.3《敬之》、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賦也。
23.4《毖》、亦訪落之意,賦也。
23.5《載見》、此諸侯助祭于武王廟之詩,賦也。
23.6《有客》、成王既討武庚,封微子啟于宋,來朝于周,見于祖廟,此其燕樂之歌,賦也。
23.7《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之詩,賦也。
23.8《潛》、薦魚于寢廟之樂歌,賦也。
23.9《絲衣》、士執事于王祭而飲以旅酬之樂歌,賦也。
23.10《臣工》、祭先農之詩,賦也。
23.11《豐年》、秋冬報賽之樂歌,蓋祀田祖先農方社之屬,賦也。
23.12《載芟》、亦《豐年》之意,賦也。
23.13《良耜》、與《載芟》同意,賦也。
23.14《昊天有成命》、康王禘成王于明堂之詩,賦也。
23.15《噫嘻》、康王孟春祈谷于東郊,以成王配享之詩,賦也。
23.16《執競》、昭王禘康王于明堂之詩,賦也。
24 商頌
24.1《(囗)〔那〕》、祀成湯之樂歌,賦也。
24.2《烈祖》、與上篇同。
24.3《長發》、大禘之詩,賦也。
24.4《玄鳥》、此亦禘祀之詩,賦也。
24.5《殷武》、祀高宗之樂,蓋帝乙之世,武丁親盡當祧,以其中興功高,存而不毀,特新其廟,稱為高宗而祀之,故作此歌,賦也。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