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問學(1)

  • 呻吟語
  • 呂坤
  • 4136字
  • 2015-12-26 21:28:35

學必相講而后明,講必相宜而后盡。孔門師友不厭窮問極言,不相然諾承順,所謂審問明辨也。故當其時,道學大明,如撥云披霧,白日青天,無纖毫障蔽。講學須要如此,無堅自是之心,惡人相直也。

熟思審處,此四字德業之首務;銳意極力,此四字德業之要務;有漸無已,此四字德業之成務;深憂過計,此四字德業之終務。

靜是個見道的妙訣,只在靜處潛觀,六合中動的機括都解破。若見了,還有個妙訣以守之,只是一,一是大根本,運這一卻要因的通變。

學者只該說下學,更不消說上達。其未達也,空勞你說;其既達也,不須你說。故一貫惟參、賜可與,又到可語地位,

才語又一個直語之,二個啟語之,便見孔子誨人妙處。

讀書人最怕誦底是古人語,做底是自家人。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甚么用!

能辨真假是一種大學問。世之所抵死奔走者,皆假也。萬古惟有真之一字磨滅不了,蓋藏不了。此鬼神之所把握,風雷之所呵護;天地無此不能發育,圣人無此不能參贊;朽腐得此可為神奇,鳥獸得此可為精怪。道也者,道此也;學也者,學此也。

或問:“孔子素位而行,非政不謀,而儒者著書立言,便談帝王之略,何也?”曰:古者十五而入大學,修齊治平此時便要理會。故陋巷而問為邦,布衣而許南面。由、求之志富強,孔子之志三代,孟子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何曾便到手,但所志不得不然。所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要知以個甚么;茍有用我者,執此以往,要知此是甚么;大人之事備矣,要知備個甚么。若是平日如醉夢〔全〕不講求,到手如癡呆胡亂了事。

如此作人,只是一塊頑肉,成甚學者。即有聰明材辨之士,不過學眼前見識,作口頭話說,妝點支吾亦足塞責。如此作人,只是一場傀儡,有甚實用。修業盡職之人,到手未嘗不學,待汝學成,而事先受其敝,民已受其病,尋又遷官矣。譬之饑始種粟,寒始紡綿,怎得奏功?此凡事所以貴豫也。

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噴葉學問;不在獨中慎超,此是洗面工夫,成得甚事。

堯、舜事功,孔、孟學術:此八字是君子終身急務。或問,“堯、舜事功,孔、孟學術,何處下手?”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此是孔、孟學術;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此是堯、舜事功。”

總來是一個念頭。

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

天地萬物只是個漸,理氣原是如此,雖欲不漸不得。而世儒好講一頓字,便是無根學問。

只人人去了我心,便是天清地寧世界。

塞乎天地之間,盡是浩然了。愚謂根荄須栽入九地之下,枝梢須插入九天之上,橫拓須透過八荒之外,才是個圓滿工夫,無量學問。

我信得過我,人未必信得過我,故君子避嫌。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誠惻怛之意如火熱水寒,何嫌之可避。故君子學問第一要體信,只信了,天下無些子事。

要體認,不須讀盡古今書,只一部《千字文》,終身受用不盡。要不體認,即三墳以來卷卷精熟,也只是個博學之士,資談口、侈文筆、長盛氣、助驕心耳。故君子貴體認。

悟者,吾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

明理省事,此四字學者之要務。

今人不如古人,只是無學無識。學識須從三代以上來,才正大,才中平。今只將秦漢以來見識抵死與人爭是非,已自可笑,況將眼前聞見、自己聰明,翹然不肯下人,尤可笑也。

學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識見議論,最怕小家子勢。

默契之妙,越過六經千圣,直與天地談,又不須與天交一語,只對越仰觀,兩心一個耳。

學者只是氣盈,便不長進。含六合如一粒,覓之不見;吐一粒于六合,出之不窮,可謂大人矣。而自處如庸人,初不自表異;退讓如空夫,初不自滿足,抵掌攘臂而視世無人,謂之以善服人則可。

心術、學術、政術,此三者不可不辨也。心術要辨個誠偽,學術要辨個邪正,政術要辨個王伯。總是心術誠了,別個再不差。

圣門學問心訣,只是不做賊就好。或問之。曰:“做賊是個自欺心,自利心,學者于此二心,一毫擺脫不盡,與做賊何異?”

脫盡氣習二字,便是英雄。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也。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天是我底天,物是我底物。至誠所通,無不感格,而乃與之捍隔抵牾,只是自修之功未至。自修到格天動物處,方是學問,方是工夫。未至于此者,自愧自責不暇,豈可又萌出個怨尤底意思?

世間事無巨細,都有古人留下底法程。才行一事,便思古人處這般事如何?才處一人,便思古人處這般人如何?至于起居、言動、語默,無不如此,久則古人與稽,而動與道合矣。

其要在存心,其工夫又只在誦詩讀書時便想曰:“此可以為我某事之法,可以藥我某事之病。”如此則臨事時觸之即應,不待思索矣。

扶持資質,全在學問,任是天資近圣,少此二字不得。三代而下無全才,都是負了在天的,欠了在我的,縱做出掀天揭地事業來,仔細看他,多少病痛!

勸學者歆之以名利,勸善者歆之以福樣。哀哉!

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閑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

君子知其可知,不知其不可知。不知其可知則愚,知其不可知則鑿。

余有責善之友,既別兩月矣,見而問之曰:“近不聞仆有過?”

友曰:“子無過。”余曰:“此吾之大過也。有過之過小,無過之過大,何者?拒諫自矜而人不敢言,飾非掩惡而人不能知,過有大于此者乎?使余即圣人也,則可。余非圣人,而人謂無過,余其大過哉!”

工夫全在冷清時,力量全在濃艷時。

萬仞崚嶒而呼人以登,登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平,賢者之道峻。穴隙迫窄而招人以入,入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博,賢者之道狹。

以是非決行止,而以利害生悔心,見道不明甚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其業成。故曰:雞鳴而起,舜、跖之徒皆有所孳孳也。無所用心,孔子憂之曰:“不有博奕者乎?”懼無所孳孳者,不舜則跖也。今之君子縱無所用心,而不至于為跖,然飽食終日,惰慢彌年,既不作山林散客,又不問廟堂急務,如醉如癡,以了日月。《易》所謂“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果是之謂乎?如是而自附于清品高賢,吾不信也。孟子論歷圣道統心傳,不出憂勤惕勵四字。其最親切者,曰:“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此四語不獨作相,士、農、工、商皆可作座右銘也。

怠惰時看工夫,脫略時看點檢,喜怒時看涵養,患難時看力量。

今之為舉子文者,遇為學題目,每以知行作比。試思知個甚么?行個甚么?遇為政題目,每以教養作比。試問做官養了那個?教了那個?若資口舌浮談,以自致其身,以要國家寵利,此與誆騙何異?吾輩宜惕然省矣。

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個不知,誰說得是?愚謂自道統初開,工夫就是兩項,曰惟精察之也, 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蓋不精則為孟浪之守,不一則為想象之知。曰思,曰學,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問察,曰用中,曰擇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艱、惟行之艱,曰非茍知之、亦允蹈之,曰知及之、仁守之,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

自德性中來,生死不變;自識見中來,則有時而變矣。故君子以識見養德性。德性堅定則可生可死。

昏弱二字是立身大業障,去此二字不得,做不出一分好人。

學問之功,生知圣人亦不敢廢。不從學問中來,任從有掀天揭地事業,都是氣質作用。氣象豈不炫赫可觀,一入圣賢秤尺,坐定不妥貼。學問之要如何?隨事用中而矣。

學者,窮經博古,涉事籌今,只見日之不足,惟恐一登薦舉,不能有所建樹。仕者,修政立事,淑世安民,只見日之不足,惟恐一旦升遷,不獲竟其施為。此是確實心腸,真正學問,為學為政之得真味也。

進德修業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堅定,五十以后愈懶散,愈昏弱,再休說那中興之力矣。

世間無一件可驕人之事。才藝不足驕人,德行是我性分事,不到堯、舜、周、孔,便是欠缺,欠缺便自可恥,如何驕得人?

有希天之學,有達天之學,有合天之學,有為天之學。

圣學下手處,是無不敬;住腳處,是恭而安。

小家學問不可以語廣大,圂障學問不可以語易簡。

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無厭無躁,雖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為學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

學者萬病,只個靜字治得。

學問以澄心為大根本,以慎口為大節目。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

無所為而為,這五字是圣學根源。學者入門念頭就要在這上做。今人說話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來,只為毀譽利害心脫不去,開口便是如此。

已所獨知,盡是方便;人所不見,盡得自由。君子必兢兢然細行,必謹小物不遺者,懼工夫之間斷也,懼善念之停息也,懼私欲之乘間也,懼自欺之萌櫱也,懼一事茍而其徐皆茍也,懼閑居忽而大庭亦忽也。故廣眾者,幽獨之證佐;言動者,意念之枝葉。意中過,獨處疏,而十目十手能指視之者,枝葉、證佐上得之也。君子奈何其慢獨?不然,茍且于人不見之時,而矜持于視爾友之際,豈得自然?豈能周悉?徒爾勞心,而慎獨君子己見其肺肝矣。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事事有實際,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處法,所貴乎學者,學此而已。無地而不學,無時而不學,無念而不學,不會其全、不詣其極不止,此之謂學者。今之學者果如是乎?

留心于浩瀚博雜之書,役志于靡麗刻削之辭,耽心于鑿真亂俗之技,爭勝于煩勞苛瑣之儀,可哀矣!而醉夢者又貿貿昏昏,若癡若病,華衣甘食而一無所用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

天地萬物,其情無一毫不與吾身相干涉,其理無一毫不與吾身相發明。

凡字不見經傳,語不根義理,君子不出諸口。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無才無學,士之羞也;有才有學,士之憂也。夫才學非有之為難,降伏之難。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學如劍,當可試之時一試,不則藏諸室,無以衒弄,不然,鮮不為身禍者。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無一幸免,可不憂哉?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

道學不行,只為自家根腳站立不住。或倡而不和,則勢孤;或守而眾撓,則志惑,或為而不成,則氣沮;或奪于風俗,則念雜。要挺身自拔,須是有萬夫莫當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役一己之聰明,雖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人不能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庆元县| 平和县| 视频| 吉隆县| 绵阳市| 宁德市| 永和县| 安国市| 天祝| 兴义市| 泰安市| 佛教| 腾冲县| 宁国市| 社会| 安阳市| 延寿县| 营山县| 黔南| 宜章县| 汽车| 贞丰县| 太白县| 东阳市| 龙川县| 台江县| 资中县| 哈密市| 青海省| 麻江县| 仁布县| 黔江区| 威远县| 鄄城县| 文成县| 永福县| 新丰县| 潮州市| 阳朔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