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第四釋妨難者。五識云身相應。意識不說身相應。并不言心地識地。并如釋論出體中解。第一問。何故五合立地。與意離立。亦如釋解。然釋論云。五識同無分別。意地翻此。豈第八識亦分別體。由此更為下翻釋第二問。何故但言有尋無尋地。不言有定無定地。而言三摩呬多及非耶。答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體通有心無心。不須言有。其尋等唯是一不定心所。不通無心。彼以有言表通五蘊故

釋論中。等持對等引為四句。為第三俱。言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三摩地體。唯一別境定數故也。但以尋伺推度不推度粗細位別。體非三學。無勝利益。故以有言顯其分位。定體是學。有勝利益。但言定非地。即顯差別。不須說有以同尋伺。心體亦無殊勝利益。非學法故。亦以有言辨其差別。說為有心及無心地。第三問。何故頌中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有何意也。答意顯等持等引異故。但是等引皆通五蘊功德。恐謂等持亦通五蘊。故言三摩地俱。顯有俱言方通五蘊。等持唯是一定數。故與等引不同。故列其名頌。與長行別也。其理雖爾。設言等持俱。亦與等引長短不同。等引乃是上二界五蘊。等持俱言。體通三界諸五蘊故。由此但應如前義釋。第四問。何故心所乃有眾多。唯以尋伺及定有無。以明分位作用等別。不以慧非慧癡無癡等分位作用。辨差別耶。答理例應然。但以略標增勝位別故無說余。謂有尋等上下地位粗細別故。等引非等引。上下定散界差別故。此二增強故略偏立。由斯釋論云。此中存略且說十七。非依余法不得立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第五問。何故不言善心不善心地。但言有心無心耶。答總勝故。別劣故。第六問。三乘所行有亦福行。何故但說三慧為地。答以慧為首攝一切故。由此論名彼所成地。出世行中慧偏勝故。第七問。何故五乘不說人天。但說三乘。答說極勝乘。不說劣故。說有姓乘非無姓故。第八問。何故有四涅槃及與菩提。唯說二依。答通三乘故但說二滅。無住唯是大乘果故。自性本成故。又即攝盡故。但言二依不言二涅槃。即攝菩提總言二依。不說二滅即攝四盡。其自性清凈涅槃。本舊自有。非今始得。不說為果。釋初標文已

其初五十卷。十地分中。第一卷初半。是五識身相應地。從第一卷半。第二三卷合二卷半是意地。次七卷是有尋伺等三地。次二卷半是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紙余。是非三摩呬多地。次第十三卷中一紙許。是有心無心二地。次第十三卷中。及第十四五合二卷半。是聞所成地。次四卷是思所成地。次一卷是修所成地從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四半卷。合十三卷半。是聲聞地。次第三十四卷中后半卷。是獨覺地。從第三十五至第五十卷半。合十五卷半。是菩薩地。次第五十卷中二紙余。是有余依地。次后兩紙余。是無余依地。彼十七地分為十四段。合有尋等三地為一故。合有心無心二地為一故。決擇分中初七卷合決五識身地意地。次四卷合決有尋等三地。次一卷半決三摩呬多地。次第六十三中一紙余。決非三摩呬多地。次二紙余決有心地。次二紙半決無心地。次第六十四卷決聞慧地。次二卷決思慧地。次第六十七中三紙許。決修慧地從六十七卷下四卷半。合決聲聞地。及獨覺地名中。唯決聲聞地。不決獨覺地。從第七十二卷下至第八十半。合八卷半。決菩薩地。次第八十中后半卷。合決有余依無余依地。故此十七地。分為十二段。合五識身意地為一。有尋等三地為一。聲聞獨覺地為一故。合有余依無余依地為一。故。由此本地決擇相對應為四句。一初合后離。謂有心無心地。二初離后合。謂五識身意地并聲聞獨覺地。及有無余依地。三初后俱合。謂有尋等三地。四初后俱離。謂余六地。即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聞思修所成地。菩薩地。諸論讀者應知。上下諸地卷數相對。披尋上下二文。影略說故。或前無后有。或前有后無。釋盡故無。或前標名后釋體。或前散釋后略標。不便故標。或前略隱后顯廣。或前顯廣后隱略。粗備釋故。依此三例以尋論文。又依五分。隨其所應釋之。名以觀其義解一切經。諸經不決。皆讀此論以解釋彼。無不通了。此論解釋一切五乘三藏義故。其此論文。或空列名。不知體性是何。或雖如名而釋。而不悟其相狀。或雖悟其相狀。而與上下相乖。或雖不相乖。而義意難得。如其次第。可知四理而讀彼文。無不洞矣。頌云。如名起義解。以法屬名同。長披連廣句。隨應或離合

五識地中。大文分二。初別出地體。后總釋法義。初文有二。初總問答地。次別顯。別顯中為二。初總顯五名。后別顯五識。余五門義。依成唯識。以九門分別。第三能變頌文之中。無此不共所依所緣作業三種。今別顯眼識五門義即為五。自性即出體。依眼了別色者。成唯識云。此中且說不共所依。未轉依位見分所了。非盡理也。此中意說。識相難了。舉所依因及所了果而顯自性。自性亦得是因果故。若依處門。識是果故。界門即因。雙對根境通因及果

釋所依中分三。初略顯三所依。次攝之為二。后重出三體。唯識云。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因緣依。彼以四緣名顯故。又云俱有依。開導依。種子依。大勢同此。成唯識第四中。以親疏為次第。此中以顯隱為次第。前后不同也。彼俱有依合有四解。明五識依但有三解。彼第三師。同第二故。一五識無眼等依。唯以意識為依。眼謂種子。二五有二依。謂五色根同時意識。三五有四依。以此為正。謂五色根。六七八識。同境分別染凈根本所依別故。此唯同境。略無余依。六七八識稍疏遠故。略而不述。彼等無間依合有三解。一五識唯以第六為依。二五識用前六識內。隨用何識為依。第三五識各唯取自類識為依。以此為正。彼種子依。雖有二說。解前五識皆無異解。第七卷中解依止根本識中云。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共即依現。親即依種。今此但說依八種子。或此但說依八現行。或復通取執受有三文。如唯識疏。此文三解。一云。種子是所執。所執即所依。與現行為依故。不離第八識。故名異熟。又變異而熟亦名異熟。阿賴耶識所攝。第二解云。由第八識得二種子名。一親因緣。即識中種。二增上緣。即持種識。依止根本能生之義亦名種子。彼論以二緣別故。說現行入俱有依中。此論以能生義故。說現行第八亦名種子。種子是所執。能依現行是能執所依故。亦不相違。第三解云。阿賴耶識與雜染法為二緣。一為種子。二為所依。故今現種二法。皆為彼俱有依。二釋唯于重釋三依中。眼有五義。一所造。二所依。三凈色。四無見。五有對。各有別義。及有所簡。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三釋。如前所引唯識之義

種子識中。樂著戲論等者。一解云。即言說及分別皆名戲論。以現行為因所生種子異熟識。即名言熏習種子是。第二解云。即所生現行異熟識名種子。依熏習因是種故第三解通取現種

解所緣中分六。一出眼所緣體。二別列相。三解形顯表義。四釋除青黃赤白。外余顯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之差別。依四本色。立余差別。故皆是假立。五結三類雖殊。并眼等境界。六釋好惡顯別體中。色名雖標諸色之總稱。即是自處之別名。有對有三。此是障礙有對。解別相中。與余論不同義。并如對法第一疏。并俱舍抄

釋表色義中。生滅相續者。不同正量部。動及日出論者業。由變異者。即發業心。剎那滅故。果隨因變。不同正量等。先滅后生。故先生處不生

或無間者。相續義。有間者。間斷也。近遠可知。或即此處變異生者。如禮佛等。不離處故。釋表業中。業用為依動轉差別者。業用者思業。以此為依。諸有形色動轉差別。說名表色

釋三色中。是眼等所行者。所游歷義。境界者。所矚取義。所緣者。帶行相所籌慮義

釋好惡顯別中。唯言顯者。舉本實色。末假可知

似色顯現者。此之三種依他之色。似所執實色。而顯現故。對法言似色了別。或眼意所取。似本識所變色。故言似色

助伴文有三。一出體。二明所緣行相同異。三種子差別。五識與幾心所相應。此論下文。謂五十三。準成唯識。略有二說。一云有三十。除二十三。謂別境五。善中輕安。煩惱中三。隨煩惱十二(小十及邪欲勝解)并不定二。二云有三十六。除十七。謂煩惱三。隨惑十。不定四。故此說因位。無漏位與二十一俱。遍行別境。并善十一。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唯識又云。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二文不同。如唯識疏第三卷解。具四義名相應。如決擇五十五解

各從自種生者。此據實心所。非彼假者。亦別種生

作業有六。初四后二。初四中。一自他境因果位別故。二自共相。處自相故非余二。三去來今。唯因非果。現在故。四間相續。有二說。一云一切位定爾。一云不據等流心。后二者。一隨他起。自力微故。二得異熟。牽果勢勝故

隨他有三。一自不能起隨意轉。決擇具釋。二自不善惡由意引。三自不能為轉。但能為隨轉發諸業。能得愛非愛果者。不同大眾等部。五唯無記故

聲有四文。第三所緣有六。一出體。二差別。三明同異。四好惡異。五名異。六顯耳等境。俳戲叫者。散樂行主之叫聲也。因俱聲者。二具四大生一聲故。依之有名造故。香味觸分段如聲可知。別科可悉

觸異名中。堅耎動暖。地水風火。如次配之。自余一切總別義門。如對法第一卷疏。香味觸三列差別已

言所嗅等者。合中得故。不同色聲。色聲無之。其五心如下第三。及唯識第四卷釋。并五心章。初說三心者。諸心生時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第三心后。方有染凈。染凈后有等流五識。等流五識不由自力生。由意引故生。故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恒相續轉。意地第二。六七八識。同依意根。略去識身相應三語。故但言意。又實義門。雖有八識。然隨機門。但有六識。六七八識。同第六攝。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離于身。猶如心受故。不言身相應。準前故略不說。又六七八。雖皆有心意識義。心法意處。識蘊攝故。然意義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攝故。八心義強。六識義強。故不說名心地識地。身相應言。皆略不說

地義如前。地文分二。初結前生后。后依問解釋。釋中復二。初以五門分別地體。后第三卷中。復以十門解釋地義

第三卷之中。嗢拖南曰。自性及所依。所緣助伴業。由此五種門。諸心差別轉。后嗢拖南曰。色聚相應品。世相及與緣。善等差別門。巧便事為后。差別門有三。一三性別。二增處別。三釋處名別。故有十門。初文復二。初標列。后別釋

所隨依止性。所隨所依附。依止性者。此中初句。顯第八現識。與有漏種。為所依止。故名所隨。隨成有漏等故。后句顯與無漏種子。為所依附所隨依止性。雖復依止義同。無漏不等。故名依附。又初句。顯有漏種子。隨逐本識。成有漏無記。用依體義。后句顯此種子。雖依本識生善染等功能仍異。非唯全一。故名依附。用各別義。又初句。謂種子。依于現行。名所隨依止性。種子性為能隨。依止現識故。后句顯此現行所隨依止識。附于前種子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由種子具積集義故名心。現行是種子所集起故名心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依者。此中通明過去六識名意。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義故。據實此意唯取第七。如成唯識。攝大乘論。釋心意識三種別義。然薩婆多。以名義業世施設。釋此三異。與此不同。七八兩識。俱以十門。第六意識以九門釋。廣如唯識

彼所依者。俱有。等無間依。謂意者。其俱有依。唯識第四。略有四說。一云。七八無俱依。第六有此依。謂即末那。二云六以七五。為俱有依。七以八為依。八無此依。三云。六七如前第八以第七及五根為依。種子識。以第八及能熏為俱有依。四云。第六意識。以七八為依。七八識更互為依。廣如彼說 此中言俱有依謂意者。前第一師解云。此文唯說第六識俱依。七八無故。第二解云。第六意識所依。七五。內意處中。俱意處故。七依第八。第八亦是意處攝故。故名為意。八無此依。第三解云。六七同前。第八亦以第七為依。種子亦以能熏及第八為依。俱意處故。故名依意。此說三界俱決定依。五根不定。故略不說。第四解云。第六意識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俱意處故。并名為意。由此論云俱有依謂意。若不爾者。何簡別心意識三。有依無依。而今通言俱有依謂意。故第四說。最為中理

等無間依唯識三說。一云。第六識以前六識為依。七八唯以自類為依。二云。第六意識。用前自類。或第七八為開導依。七以自類。第六為依。第八以自類。及第六七。為開導依。三云。六七八識。各以自類。為開導依。最為中理。三釋雖別。并不違此文

種子依如前說者。唯識第七云。依止者。謂前六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故六依八。彼第四卷釋七依八有二說。一云。唯依種子。二云。亦依現行。此第八心既通種現。種現相依。更互無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石楼县| 五原县| 沧源| 莲花县| 上思县| 集安市| 太仓市| 伊吾县| 密云县| 灵璧县| 遂平县| 石林| 长海县| 修水县| 株洲市| 鄄城县| 双牌县| 开江县| 渝北区| 墨玉县| 百色市| 香格里拉县| 康马县| 嘉祥县| 南康市| 正宁县| 甘洛县| 迁西县| 林芝县| 亳州市| 潼关县| 九江市| 中西区| 华坪县| 长汀县| 西乡县| 南川市| 铜鼓县| 垣曲县| 靖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