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體是依處。義稱為因。義依體立。故說十因依十五處 出體性者。初語依處。體唯是語。成唯識云。謂法名想所起語性。由隨見等。能說眾義。此語名因。顯義果故。語體之上。有能詮用。體為依處。用則稱因。故言隨說因依語依處立。觀此文意。乍似依他之語。自言說轉。理實不然。初語是依。后語是因。以語說于所見聞等。名為因故。因想起語。名依處故。欲顯依因。所望各別領受依處。此所觀待能所受為性。能受則受數。所受則一切法。受是遍行。能領納境分位差別。勝余法故。故對所受獨立為性。有得能受而有所受。以能受為依處。有待所受而有能受。以所受為依處。有待能受而有能受。以所得為依處。有待所受而有所受。亦以所待為依處性。總以能待為因之果。即以此義釋今論文。以所觀待。而為因也。故唯識云。謂所觀待能所受性。此中論云。于彼生緣。于彼斷緣。或為遠離。或為求得。等者遠離彼生緣。求得彼斷緣。論文但有染凈二因。略無無記 習氣依處。以有漏無漏內外所有實種假種未成熟位。而為自性。去果遠故。此文唯依雜染種說之。凈不凈業引內外果故。不依無記清凈因說。唯識寬通 有潤種依。體同習氣。但成熟位。與前不同。此亦唯說染。染中唯說業。不說名言種。乘前以說故。亦應如唯識攝受因中 無間滅境界依處。即是二緣。根則六根 依用依。謂作具作業。即除因緣所余疏助。作具作用 士用依。以除因緣外親作現緣。作者作用。此五皆通有漏無漏。故唯識云。具攝受六辨無漏法。此唯說有漏。辨有漏法故 真見依處。以無漏見為性。除引自種。于相應法能助。于后無漏能引。于無為能證。故疏緣攝受。皆除種子 隨順依處。以三性有為有漏無漏。若現若種。自界他界。同品勝品。有為無為。自性生。自乘相引能引為性。此中論云。欲系善法。能引無色界系及不系法者。此依波羅蜜多聲聞獨覺。諸大菩薩。超禪之位。得相引生。對法第五。顯揚十八。許相生故。下第十二。唯云第三劫菩薩及如來能超一切地。據勝者說。亦不相違 又言無記法能引三性名隨順。依處者。謂諸種子。略有二性。攝用歸性。可言無記。將因屬果。性乃通三。唯識依后義。說此依處其性必同。今依初義。無記生三性。除斯以外現行諸法種望種。更無別性。成隨順因故。彼此文不相乖返差別功能依。以一切有為。各于自果。有為能起。無為能證。而為自性。此等同性。及得異性。異熟無記果故。今論總說不違余文。前隨順依。論性即狹。各自性故。談界即寬。引三界故。此差別依。論性即寬。招異熟故。談界即狹。唯各自界。各定別故。前隨順依。望劣非依。此差別依。一切皆得和合依。以第二領受依。乃至差別功德依處為體。此說果寬通生和合。故唯識等。因果俱寬。彼說生住成得四果。成有二種。一立。二辨。攝此成辨無此作因。住謂金輪依風輪等。此論所無。義各別故。所望別故。彼依作用。離體無故。所以不論。此無住者疏故不論。亦不相違也 障礙無障礙二果。皆通二。因寬遍順違有異。法體并同。因依于處。如論自陳。處體既然。因體可悉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等者。唯識有兩說。一云十五依處中。第三習氣。第四有潤。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礙。此六依處中。諸因緣種。并名種子緣依處。依之立因緣。除第三四。外余四依處。所有現行多斷故不說。或亦名種。能辨果故無間滅者。諸依處中。第五無間滅。第十真見。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礙。此四依處中。無間緣義。皆名無間滅依處。依之立等無間緣境界依處者。諸依處中。第六境界依處。第十真見。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礙。此四依處中。境界緣義。并名境界依處。依之立所緣緣。此之二緣。非唯五六。余依處中。有二緣故。除此余處皆增上緣。二云種子。唯屬第四有潤種子依。依之立因緣。親能生果顯故偏說。余名等疏隱故。略而不論。無間唯第五境界。唯第六。如名自顯。余依處中。雖有此二。隱故不說。此三已顯初之三緣故。余十二處。皆增上攝。非唯增上依

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等流果者。唯識別配。此中論云。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依處。得等流果。各別得果。有勝功能故離別說。非習氣處不得等流。唯識釋此得五果中有二說。一云習氣處者。即顯第三第四十二十三十五。此五依處。得異熟果。隨順處者。即顯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十一十三十五。或并第八作用。如是或八或九。此諸依處得等流果。真見處者。即顯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或第八第九。如是或五或七。此諸依處。得離系果 士用依處。復有兩義。一五蘊假者。二別別法。如前果中說。若依初義。即顯第二第九十三十五。此四依處得士用果。若依后義。即顯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此十依處得士用果。所余處者。即顯第一第五第六十四。此四依全。余十一中隨應少分。得增上果。得前四果之所余故。不爾便應大寬大狹。二云習氣唯第三得異熟果。隨順唯第十一得等流果。真見唯第十得離系果。士用唯第九得士用果。所余十一得增上果。若隨義增。其名后顯。獨說得果。非余不得。得果所由及諸義門。論及別章皆如彼說

釋名中。體用不違。能資長彼。順益是因。為由興濟建立是緣。假因藉緣所成所辨。是為果義

三復次解建立因中。初復次。依因于果有親疏義。次復次依因于果有染凈義。后復次依因于果有七相義 初復次中。能生因方便因攝十因盡。唯識二說。一云牽引.生起.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此六因中。若現若種。皆名能生。親辨果故。所余四因。及六少分。皆方便因。疏助起故 二云。唯生起因。名能生因。余之九因。名方便因。生起去果親近偏說。非唯因緣。余多疏助。故作偏說。然菩薩地說。牽引生起。此二種子。名能生因。余方便攝。彼亦兩說。恐繁且止。故此二因攝法周備。后之三因。重顯此二。俱有一種。顯前方便。雖攝三緣。所緣增上二皆俱有。論據增上。且言如眼于眼識等。略不論余。義顯方便攝三緣盡。其能生因。雖因緣性。隱而難故。開之為二。被潤已去種子得果。名無間因。俱時無間。非前后無間。或被潤已轉成有支等。望后生支。亦成無間滅。未潤已前名久遠。由隔潤位其果方生。能所引等。望果遠故。名久遠因緣

第二復次中。流轉即生死因。此有可愛不可愛及增長。還滅謂出世。亦有可愛及增長。可愛不可愛是有支因。增長者名言因。由有支增長故。或先未有今有。名可愛不可愛。先有今逢潤。名增長因

七相中。即是種子六義 一無常是因者。即剎那滅。有取與故。此辨因緣。故除無為 二他性為因者。即果俱有。同念生。與后念自性為因者。即恒隨轉。非此剎那生。此第二因攝六義中第二第三 三已生未滅方能為因者。顯與果俱。及恒隨轉二為因世。不同小宗二因于正滅。三因于正生等。大乘取果與果。必同世故。不現在故 四然待余緣者。即六義中第五待眾緣 五然變異者。顯前待緣而本性異方能生果。更無別義 六功能相應者。即六義中第四性決定 第七相稱相順者。即六義中第六引自果。如是總顯。此中第三第五。六義中無。余五即彼六。如唯識第二。攝論第二等疏。樞要等會釋

上來解此地中。初界門訖。第二釋相中。緣名身等為境者。唯識二說。一云五有。今說意俱境。勝故非五識無。二云唯意識俱。此文為證。但言緣名等義。不說緣色等故

尋伺等起謂發語言者。但顯尋伺能發語言。非說語言必尋伺起。謂佛身中身語業等。不由尋伺。但思起。如說尋伺能起五識。非五識起必由尋伺。故唯識云。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問尋伺引欲五有五非二引。尋伺引欲身語業。亦有欲業非二引。答此難不齊。欲身語必粗。起必由二引。欲五識通細。有起不由生。或齊無失。欲五由二生。有生不由引。欲業由二引。有起不由生

尋伺差別中。唯識第七。有二師義。一依對法。一依此文。廣如彼說

尋伺。決擇中諸尋伺必是分別。唯識第七。亦有兩師。一云分別唯有漏五法之中第三分別也。故尋伺體不通無漏也。二云分別通無漏后得智。俱有分別故。即尋伺體亦通無漏。此分別言。非五法中之分別也。以狹問寬故。順前句答。亦廣如彼

尋伺流轉中。那落迦尋伺。引發于苦。與憂相應。唯識二說。一云。五識有尋伺。意感受名憂。此言引發苦者。意俱尋伺。能引發苦。不說五識無尋伺俱。但言尋伺意識者。勝多相續故。與憂相應。不遮苦俱。亦無過失。二云。五識無尋伺。此文為證。如文可知 不說舍者。一切心所定與俱故。意逼迫受。實是苦根。似憂名憂。或隨他宗意戚受名憂。不相違也 問喜樂寂動。及初定得俱生。憂苦動寂殊。地獄得俱起。答資色資心別適悅。不乖得俱起。迫重迫輕殊逼戚相乖各別轉 問二義常齊。俱生不等。故于此義應設劬勞

初靜慮地喜相應者。雖亦樂俱。而不離喜。總說喜名地

第三大文如理作意中。文分二。初開八相。次別釋前事中難義。其六依處。五十五說。決定時有信。止息染時有慚愧起。作善業時有精進三根。世間道時有輕安。出世道時有不放逸舍。攝眾生時有不害。唯識第六有兩說。一云諸善不俱。以此為證。二云諸善俱時。散位除輕安。決擇分說。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通善心。定地心中增輕安故。今說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說。八種中第三修。四無量也。第六修除無量外余一切修。此八事中初三。施戒修三福業事。外世俗修。次三三慧內勝義修。第七第八。智德恩德。二利圓滿故唯八事

尋伺受用中。不染者。不生煩惱。不住者。不住守與。不耽者。不非分愛樂。不博者。不為系縛舍諸善業。不悶者。不憂苦生。不著者。不貧憂生。亦不堅執。為勝妙等。有解此七唯意識俱。義別說七。或初五種。由意尋伺。引生五識。如其次第。于財不爾。后之兩種。意識相應

第二釋難義中分三。一釋俗所學。施戒修三。教俗修習。二又受施下。釋內勝義。學三慧者應受彼施。教可應受。三復有六種攝益下。釋前七八智德恩德

除匱乏者。施為除他資具闕乏。非為施彼隨他富饒 結橋梁者。出生死河因 不現行者。隱行持戒。不現其相 欲解凈者。意樂凈也 引攝凈者。起神通 勝解定凈者。修四無量等凈 智凈者。生凈智

受施六種中。受學者。學三學時。應受施。活命者。時急濟命 棄舍者。諸欲受施辨舍樂。自已無物。應受他施。不然無得 羈游者。若無居住。受濟所須 耽著者。慳貯戀受故受施。前五應受。后一不應

八損惱等。由此損惱。難以獲安。應受他施

有覆障者。雖有屋宇。眾事闕之。故生損惱

六損惱中。俱生者。有身即染病 逼切者后苦纏身 時變異者。寒暑改節 流漏者。屋宇破壞 事休廢者。無業徑求。如斯損惱應受他施

釋前七八智德恩德中分七。一任持者。與為依止

勇健無損者。威勢引接 覆護者。藏其過失 二善惡支相中。引彼非愛者。愛彼怨家。遮彼所愛者。憎彼智友。引非所宜者。陷以非法 三引接中。引攝離喜樂者。得第四定等。及證無為 四隨轉供事。供事于彼。而隨彼轉。非知舊者。非與相知。亦非舊識。其隨轉者。非彼先時攝屬知舊供事隨轉 五由此供事

依四處得五果。無攝受處。即非知舊者。先非攝受故 無侵惱處。即諸親友。廢供養處即所尊重 同分隨轉處。即福慧者。由具福慧。是眾多人。所共歸趣處。既歸趣已希學福慧。與彼分同名同分隨轉 得五果者。由于四處供事隨轉行施等故。總獲五果。非各別招。或第三四果由供事。第四具福慧者。同分隨轉之所獲得。余如次配。其義可知 于善決定。信而無疑 于善堅固。勇而無退也。戒以一切戒。定以一切定。慧以一切慧。為三學體。各隨自乘。而無雜亂。依其位次。漸次而修。亦非亂錯。若依亂越。所修三學說即不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白沙| 城口县| 西昌市| 醴陵市| 二连浩特市| 和林格尔县| 海丰县| 买车| 绥化市| 莱阳市| 阳春市| 贵溪市| 北流市| 凯里市| 靖远县| 罗城| 卓资县| 进贤县| 安福县| 通山县| 汕头市| 洞口县| 霍邱县| 金山区| 民和| 米脂县| 高要市| 太湖县| 涞水县| 石阡县| 金寨县| 盐边县| 汉寿县| 黑龙江省| 桦南县| 苍溪县| 长治县| 十堰市| 乳源|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