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疫疹一得
  • 余霖
  • 11717字
  • 2015-12-26 19:11:36

瘥后二十癥

四肢浮腫

瘥后四肢浮腫,因大病脾土受傷,脾虛不能制水,飲食驟進,氣血滋榮,流于四肢,夜則如常,日則浮腫。脾健自愈,誤用溫補,反添蛇足。

大便燥結

瘥后飲食漸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覺其苦。此因熱病腸胃干燥,血不能潤,氣不能送。

誤用通利,死不終朝矣。

皮膚痛癢

毒火最重之癥,氣血被其煎熬。瘥后飲食漸進,氣血滋生,串皮膚而灌百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兩三日,氣血流通而自愈矣。

半身不遂

疫癥失治于前,熱流下部,滯于經絡,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經驗)

食少不化

瘥后不欲飲食,縱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虛弱,宜健脾養胃。

驚悸

瘥后血虛,肝失其養,膽無所恃,怯而驚悸。

怔忡

病后水衰火旺,心腎不交,故躁動不寧。

失音

瘥后有聲不能言,此水虧不能上接于陽也。

鄭聲

鄭聲者,聲戰無力,語不接續,乃氣虛也。

喜唾

瘥后喜唾不能自止者,胃中有寒也,宜溫之。熱病愈后吐津不止,雖屬胃虛,猶有余熱,不宜溫之,只用梅棗丸噙之立愈。

多言

言者心之聲也。病中譫妄,乃胃熱乘心;瘥后多言者,猶有余熱也。譬如滅火,其火已息,尚有余煙。

遺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瘥后心腎氣虛,不能管攝,故遺。

恐懼

瘥后觸事易驚,夢寐不寧,乃有余熱;熱極生痰,痰與氣搏,故恐懼。

昏睡

終日昏昏不醒,或錯語呻吟,此因邪熱未盡,伏于心胞絡所致。

自汗盜汗

心之所藏,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癥未有不從心、腎而得者。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心神不安

瘥后心血虧損,心失其養,以致心神不安。

虛煩不寐

瘥后氣血兩虛,神不守舍,故煩而不寐。

勞復

大病瘥后,早犯女色而病者,為女勞復。女犯者為男勞復。其癥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四肢無力,憎寒發熱,陰火上沖,頭面烘熱,心胸煩悶。《活人書》以 鼠屎湯主之,有熱者竹皮湯、燒 散主之。《千金》以赤衣散,虛弱者以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最妙。脈沉細,逆冷,小腹急痛者,以當歸四逆散加附子、吳萸,調赤衣散救之。更以吳萸一升酒拌炒熨小腹最妙。凡男卵縮入腹,女乳縮,脈離經者,死不可救。余治勞復,用麥冬湯每每取效。

食復

瘥后余熱未盡,腸胃虛弱,不能食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

陰陽易

男子病后,元氣未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女人病后,元氣未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其狀男子則陰腫入腹,絞痛難忍;婦人則乳抽里急,腰胯痛引,腹內熱攻胸膈,頭重難抬,仰臥不安,動搖不得,最危之癥。

瘟毒發瘡

瘟毒發斑,毒之散者也;瘟毒發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伏者。或發于要地,發于無名,發于頭面,發于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癥,何以知其是疫?然診其脈、驗其癥而即知也。瘡癥之脈洪大而數,疫則沉細而數;瘡癥先熱后寒,疫則先寒后熱;瘡癥頭或不痛,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稽其癥,有目紅、面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燥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干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燥躁如狂者,有忽喊忽叫者,有若驚若惕者,神情多端,大都類是,誤以瘡癥治之,斷不能救。

娠婦疫疹

娠婦有病,安胎為先,所謂有病以末治之也。獨至于疫,則又不然,何也?母之于胎,一氣相連,母病即胎病,母安則胎安。夫胎賴血以養,母病熱疫之癥,熱即毒火也,毒火蘊于血中,是母之血亦為毒血矣。毒血尚可養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癥,胎自熱矣。極力清解涼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無不安矣。至于瘥后以及病中適逢經來,當以類推。若以產后、經期,藥禁寒涼,則誤人性命,只數日間耳!急則治其標者,此之謂也。

疫疹之形

松浮

松而且浮,灑于皮面,或紅,或紫,或赤,或黑,此毒之外現者,即照本方治之,雖有惡癥,百無一失。

緊束有根

疹出緊束有根,如從肉里鉆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于胸背。此胃熱將爛之色,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務使松活色退,方可挽回。稍存疑懼,即不能救。

疫疹之色

紅活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

淡紅

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有嬌而艷、干而滯,血之最熱者。

深紅

深紅者,較淡紅而稍重,亦血熱之象。一涼血即轉淡紅。

艷紅

色艷如胭脂,此血熱極之象,較深紅而愈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之而淡紅矣。

紫赤

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艷,較艷紅而火更盛。不即涼之,必至變黑。

紅白砂

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后多有此癥,乃余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后脫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后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于頷者,死不可救。

疫疹不治之癥

疫疹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面顏青慘,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內擾腸,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百般不足。此為悶疫,斃不終朝矣。如欲挽回于萬一,非大劑清瘟不可,醫家即或敢用,病家決不敢服,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含藥而亡。雖然,難矣哉!

疫疹諸方

敗毒散(《活人》) 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薄荷 甘草疫癥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盤踞經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表多多矣。如口干舌燥加黃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姜,姜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熱之癥,似不宜用,以蔥易之。

此足太陽、少陽、陽明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而發表更以薄荷為君,取其辛涼,氣味俱薄,疏導經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古人名曰敗毒,良有以也。

涼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螈 ,胃熱發斑,發狂,驚急抽風。

連翹 生梔子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竹葉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黃、芒硝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硝、黃之猛烈,必致內潰。予以石膏易去硝、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清瘟敗毒飲(《一得》)治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口干咽痛,大熱干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后附加減。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真川連(大劑六錢至四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生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竹葉 甘草 丹皮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愈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也。

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斑疹雖出于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于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玄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疫疹之癥:頭痛傾側,本方加石膏、玄參、甘菊花。

骨節煩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參、黃柏。

遍體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黃芩、丹皮。

靜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黃芩。

火擾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連。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脈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膽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熱不食,本方加石膏、枳殼。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連、枳殼、桔梗、栝蔞霜昏悶無聲,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 動,本方加生地、石膏、黃柏、玄參。

冷氣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連、犀角、膽草。

口穢噴人,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

滿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犀角、黃柏、生地。

咽喉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參、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 腫,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天花粉。

臉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馬勃、歸尾、丹皮、玄參。

大頭天行,本方加石膏、歸尾、板藍根、馬勃、紫花地丁、銀花、玄參、僵蠶、生大黃(脈實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歸尾、銀花、玄參、紫花地丁、丹皮、馬勃、連翹、板藍根。

頸頜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參,連翹、銀花、山豆根。

耳后痛硬,本方加石膏、連翹、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銀花、板藍根、玄參。

耳聾口苦,本方加生地、玄參、柴胡、黃柏。

嗒舌弄舌,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玄參。

紅絲繞目,本方加菊花、紅花、蟬衣、谷精草、歸尾。

頭汗如涌,本方加石膏、玄參。

切牙,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龍膽草、梔子。

鼻血泉涌,本方加石膏、生地、黃連、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參、棕灰、黃芩。

舌上珍珠,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凈銀花、玄參、花粉。

舌如鐵甲,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知母、天花粉、連翹、玄參、黃柏。

舌疔,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連翹、銀花。

舌長(以片腦為末涂舌上,應手而縮,甚者必須五錢而愈。)舌衄,本方加石膏、丹皮、生地、川連、犀角、梔子、敗棕灰。

齒衄,本方加石膏、黃柏、生地、丹皮、梔子、犀角、川連、玄參、黃芩。

譫語,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黃柏、龍膽草。

呃逆,本方加石膏、柿蒂、銀杏、竹茹、羚羊角、枇杷葉。(不止,用四磨飲一錢,調服本方即止。

四磨飲:沉香、檳榔、烏藥、枳殼)。

嘔吐,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甘草、伏龍肝。

似痢非痢,本方加石膏、川連、滑石、豬苓、澤瀉、木通。

熱注大腸(加同上)。

大便不通(蜜煎導法),本方加生軍。

大便下血,本方加生地、槐花、棕炭、側柏葉。

小便短縮如油,本方加滑石、澤瀉、豬苓、木通、通草、 蓄。

小便溺血,本方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

發狂,本方加石膏、犀角、川連、梔子、丹皮、川黃柏。

痰中帶血,本方加石膏、黃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栝蔞霜。

遺尿,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滑石。

喘嗽,本方加桑皮、黃芩、石膏、羚羊角。

發黃,本方加石膏、滑石、梔子、茵陳、豬苓、澤瀉、木通。

循衣摸床,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梔子、膽草。

狐惑,本方加石膏、犀角、苦參、烏梅、槐子。

戰汗(戰后汗出、脈靜、身涼,不用藥;有余熱即服本方小劑,一藥而安)。

瘟毒發瘡,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紫花地丁、金銀花、(上加)升麻、(下加)川牛膝、(胸加)枳殼、蒲公英、(背加)威靈仙、(出頭)皂刺。

以上五十二癥按癥加減。以下瘥后二十癥,另載各癥諸方于本癥。

四肢浮腫 加味六君子湯人參(一錢) 于術(一錢) 云苓(二錢) 木香(三分) 砂仁(五分) 甘草(八分)薏仁(五錢) 澤瀉(一錢半) 生姜(一片) 黑膠棗(二枚)大便燥結 當歸潤燥湯(氣虛者加人參、黃 )大熟地(五錢) 當歸(三錢) 麻仁(二錢) 郁李仁(三錢) 肉蓯蓉(一錢半) 杏仁(一錢半)白蜜(一匙)皮膚痛癢八珍湯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半) 甘草(八分) 生地(三錢) 當歸(二錢)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半) 生姜(一片) 黑棗(二枚)半身不遂 小劑敗毒飲加:木瓜 牛膝 續斷 萆 、黃柏 知母 威靈仙。

食少不化 加味異功散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山楂(二錢) 谷芽(三錢)甘草(五分) 砂仁(八分) 生姜(一片) 黑棗(三枚)驚悸 茯神鎮驚湯人參(一錢) 黃 (錢半,炙) 當歸(二錢) 茯神(三錢) 遠志(錢半) 龍齒(二錢, )白芍(一錢) 麥冬(二錢) 琥珀(一錢,研沖服) 炙甘草(八分) 龍眼(三枚) 燈芯(三十寸)怔忡 琥珀養心湯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茯神(三錢) 棗仁(錢半,炒) 遠志(錢半,炙) 石菖蒲(一錢)琥珀(一錢 研沖服) 炙草(八分) 麥冬(二錢) 龍眼(三枚)失音 六味地黃湯熟地(五錢) 山萸(一錢) 茯苓(錢半) 丹皮(錢半) 山藥(二錢) 澤瀉(錢半)鄭聲 補中益氣湯人參(一錢) 黃 (錢半,炙) 當歸(二錢) 白術(錢半) 陳皮(一錢) 升麻(八分)柴胡(一錢) 甘草(八分)喜唾 梅棗噙化丸烏梅(十枚) 黑棗(五個;去核,共搗如泥,加煉蜜為丸,彈子大,每用一丸,放口噙化)。

多言 加味參麥飲人參(五分) 麥冬(三錢) 五味子(八分) 通草(八分) 石菖蒲(一錢) 川連(五分)甘草(三分) 白芍(一錢) 燈芯(三尺)遺精 茯神湯茯神(五錢半) 遠志(錢半,炒) 棗仁(二錢,炒) 石菖蒲(一錢) 白茯苓(一錢)川連(五分) 人參(一錢) 生地(三錢) 當歸(錢半) 甘草(五分) 牡蠣(二錢, ) 蓮子(七枚)恐懼 補膽防風湯人參(七分) 防風(一錢) 細辛(五分)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茯神(錢半)獨活(八分) 前胡(八分) 黑棗(三枚)昏睡參麥黃連湯人參(五分) 麥冬(三錢) 川連(四分) 生棗仁(五錢) 石菖蒲(一錢) 甘草(五分)自汗盜汗 加味歸脾湯人參(一錢) 黃 (錢半,炒) 白術(一錢,炒) 茯神(三錢)棗仁(二錢,炒) 遠志(錢半,炒) 甘草(五分) 當歸(錢半) 麻黃根(二錢) 牡蠣(三錢)紅棗(三枚) 浮麥(三錢)心神不安 寧志丸石菖蒲(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三錢) 茯神(五錢) 人參(二錢) 麥冬(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早用米湯飲服三錢)。

虛煩不寐 酸棗仁湯棗仁(五錢,炒) 人參(八分) 甘草(八分) 茯神(三錢) 川芎(八分) 知母(一錢) 遠志(一錢,炒) 龍眼(三枚) 燈草(三十寸)勞復 加味當歸四逆湯柴胡(八分) 當歸(錢半) 白芍(一錢) 枳實(一錢) 甘草(五分,赤衣散:室女經布近陰處一片,燒灰,調服)。

食復 香砂平胃散蒼術(一錢半,炒) 濃樸(一錢,炒) 陳皮(一錢) 木香(五分) 砂仁(八分) 甘草(五分)生姜(一片,有食積加山楂、麥芽、神曲、茯苓)陰陽易 當歸白術湯白術(一錢) 當歸(一錢) 桂枝(一錢) 附子(一錢) 甘草(八分) 白芍(一錢) 黃 (一錢,炙)人參(錢半) 生姜(三錢)燒 散襠(八分,近陰處,男用女襠,女用男襠,燒灰,溫水和服)青竹茹湯竹茹(半斤) 栝蔞根(一兩,水二升,煎一升服) 鼠屎湯韭白根(一把) 鼠屎(十四粒) 水煎服韭根散韭根 栝蔞根 青竹茹 炮姜(各五錢,共為粗末,分八分。用水盞半,煎五分,入鼠屎一錢和服。

治陰陽易危急之癥)。

千金方 治勞復或食復發熱者。

梔子仁(一錢) 生石膏(三錢) 鼠屎(十四粒) 淡豉(半合) 水煎服。

麥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者,用之大效,能起死回生。

麥冬(一兩,去心) 甘草(二兩,蜜炙) 粳米(半合) 蘇竹葉(十五片) 黑棗(二枚,去核)上為細末,水二盞,煎米令熟,去米,約湯盞半,入藥五錢,煎至一盞。溫服,不能服者,綿浸滴口中。此方不用石膏,以三焦無火也。加人參更妙。

疫疹之形:松浮,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緊束有根,本方加石膏、生地、犀角、玄參、桃仁、紫草、川連、紅花、連翹、歸尾。

疫疹之色:紅活,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淡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

深紅,本方加大青葉、玄參、生地。

艷紅,本方加大青葉、生地、石膏、丹皮、玄參。

紫赤,本方加石膏、生地、玄參、川連、犀角、丹皮、桃仁。

紅白砂,本方小劑加生地、當歸、蟬衣。

附驗案

附一紫黑相間治驗

正陽門外,蔣家胡同口內,祥泰布鋪,祁某,晉人也。長郎病疫,原診謝以不治,又延一醫,亦不治。及至邀余,已七日矣。診其脈,六部全伏;察其形,目紅面赤,滿口如霜,頭汗如雨,四肢如冰;稽其癥,時昏時躁,譫妄無倫,嘔泄兼作,小水癃閉,周身斑疹,紫黑相間,幸而松活,浮于皮面,毒雖盛而猶隱躍,此生機也。查看前方,亦用犀、連,大劑不過錢許,乃杯水之救耳!予曰:令郎之癥最險,不畏予藥過峻,死中求活,不然,變在十四日。祁懇甚切,予用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余佐以本方之味,加伏龍肝一兩,滑石五錢,木通三錢,豬苓、澤瀉各二錢,更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歸尾三錢,大青葉二錢。以色紫黑也,連投二服。至九日脈起細數,手足回溫,嘔雖止而泄如舊,仍用本方去伏龍肝,又二服。至十一日,脈轉洪數,頭汗遂止,黑斑變紫,小水亦利,大便亦實,但妄譫如前,身忽大熱,煩躁更甚,大渴不已,以火外透也,仍用本方去滑石、木通、豬苓、澤瀉,加花粉、山豆根。以喉微痛也,更以冰水與服,以濟其渴。又二帖,色轉深紅,熱勢稍殺,譫妄間有,猶渴思冰,投本方減生地五錢去歸尾、紫草、豆根、花粉。又二服,諸癥已退十分之三,藥減四分之一,但飲水而不思食。祁疑而叩曰:病雖減,而十數日不食,尚能生乎?予曰,生矣,按法治之,二十一日方可全愈。

又二服,斑化多半,胃氣漸開,熱亦大減,照本方藥減四分之二,去大青葉。又二服,斑點全消,飲食旋食旋餓,方能起坐,診其脈,尚有六至,猶有余熱,不即清之,其勢復張,更難為力,猶用石膏二兩四錢,犀角三錢,黃連二錢,余亦類減。十九日用石膏一兩二錢,犀角二錢,黃連一錢,加烏梅三個,酸以收之也。予曰:前言二十一日,方能成功,今已十九日矣,令郎如此,可見前言之不謬也。祁某喜曰:若非立定主意,幾為眾口所誤,初立此方,體全堂不肯賣藥,叩其所以,言誤開分兩,以八錢為八兩、六分為六錢耳。予歷指同鄉服此得痊者頗多,雖賣。猶囑以再三斟酌。二十日猶用石膏八錢,犀角錢半,黃連八分,加洋參二錢,麥冬三錢,歸身二錢,川芎一錢,以調氣血。二十一日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立方需大紙一張。昨言初方藥店不肯發藥,今令郎已愈,錄一治法于方前,計服石膏、黃連。犀角若干,使彼知予用藥之奇,即藥鋪亦未之見也。

錄曰:瘟毒發斑,疫癥之最重者,然有必活之方。無如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甚至鋪家不敢賣,有此“三不敢”,疫疹之死于誤者,不知凡幾,可勝嘆哉!令郎之癥,蒙相信之深,邀予延醫。予用大劑連投十五帖,今已全安,計用石膏六斤有另,犀角七兩有另,黃連六兩有另。此前人所未有,后人所未見,故筆之于書,以征奇效。

附一紫黑呃逆治驗

丙午夏四月,塞道掌侄孫兆某者,病疫已十一日,原診辭以備后事。塞公另延一醫,用理中湯,兆某妻舅工部員外伊芳公,素精醫術,不肯與服。曰:若治此癥,非余某不可。其家因有人進讒言予用藥過峻,懼不敢請,伊芳公力爭,懇予甚切。予因知遇之感,慨然同往。診其脈,沉細而數;驗其癥,周身斑點,紫黑相間,加以郁冒直視,譫語無倫,四肢如冰,呃逆不止,舌卷囊縮,手足動搖,似若循衣。此實危癥,幸而兩目紅赤,嘴唇焦紫,驗其是熱。查看前方,不過重表輕涼,此杯水投火,愈增其焰,以致變癥蜂起。

予用大劑,更加玄參三錢,大青葉二錢,使其內化外解,調服四磨飲。本家懼不敢服,伊芳公身任其咎,親身煎藥,半日一夜,連投二服,呃逆頓止,手足遂溫,次日脈轉洪數,身忽大熱,以毒外透也。予向伊芳公曰:按法治之,二十一日得痊。但此劑不過聊治其焰,未拔其根,藥力稍懈,火熱復起。一方服至五日,病勢大減,藥亦減半。服至八日,藥減三分之二,去大青葉。服至十日,藥減四分之三,以后諸癥全退,飲食漸進。計服石膏五斤十四兩,犀角四兩六錢,黃連三兩四錢,舉家狂喜,始悔進讒言之誤也。

附一昏憒呃逆治驗

右營守府費公名存孝者,年近七旬,癸丑四月,病疫已八日矣。診其脈,細數無至;觀其形色,如蒙垢,頭汗如蒸,昏憒如癡,譫語無倫,身不大熱,四肢振搖且冷,斑疹隱于皮內,紫而且赤,幸不緊束。

此疫毒內伏,癥亦危矣。如斑不透,毒無所泄,終成悶癥,斃在十四日。查看前方,不外荊、防、升、葛。

不知毒火壅遏之癥不清,內熱不降,斑終不出,徒肆發表,愈增其勢,燔灼火焰,斑愈遏矣。予用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加大青葉三錢,升麻五分。使毒火下降,領斑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次日,周身斑現,紫赤如錦,精神若明若昧,身亦大熱,手足遂溫,間有逆氣上沖,仍照本方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調服四磨飲。其侄懼逆氣上沖,予曰:無妨,服此即止。進門時,見又帖有堂號,因問曰:又延醫乎?其侄曰:相好請來,但診其脈,不服藥耳。予曰:予治此癥,前人未有,昨日敢服此方令叔活矣。然見者必以為怪,君其志之。后醫者至,果見予方,大叱其非,曰:一身斑疹,不按古法,用如許寒涼水注,斑疹如何能透?急宜提表,似或可救,即用荊、防、升、葛,更加麻黃,連服二煎,及至半夜,呃逆連聲,四肢逆冷,足涼過膝。舉家驚惶,追悔莫及。守城而進,叩門求見,問其所以,曰:變矣。問服何方?曰:他方。予曰:既服他方,仍請他治之。其侄見予不往,權將四磨飲原方,連灌二煎,呃逆頓止,手足遂溫。轉懇予素契者,登門叩懇,予憐其以官為家,又系異鄉人,仍按本方大劑調治,二十一日全愈。計用石膏五斤四兩,犀角五兩二錢,黃連四兩八錢。此癸丑四月間事也。

附一痰中帶血治驗

安徽富藩臺堂夫人病疫,初起但寒不熱,頭暈眼花,腰體疼痛。醫者誤認虛寒,用六味加杜仲、續斷、牛膝、木瓜,兩服后,昏沉如迷,呼吸將絕,并不知其為病所苦。令叔五公,現任兵部郎中,邀予往看。

診其脈,沉細而數;稽其癥,面顏紅赤,頭汗如淋,身熱肢冷,舌燥唇焦。予曰:非虛也,乃疫耳。五曰:種種形狀是虛,何以言疫?予曰:若是虛癥,面顏不至紅赤,舌不焦,唇不燥,通身大汗,乃元陽將脫之象,豈獨頭汗如淋、身熱肢冷哉?大劑決不敢服,暫用涼膈散,清其內熱,明日斑疹微露,癥自明矣。次日斑點隱隱,含于皮內。五見駭然曰:幾誤矣。即投敗毒中劑,加大青葉錢半,升麻五分。次日周身斑見,紫赤松浮,身忽大熱,肢亦不冷,煩躁大渴,即換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大青葉三錢,連投二服,斑轉艷紅,惟咳嗽不止,痰中帶血粉紅。此金被火灼,即按本方加羚羊角三錢,桑皮三錢,棕炭三錢,丹皮二錢,又二服,嗽寧血止,色轉深紅,熱亦大減。照本方去紫草、羚羊、桑皮、棕炭;減生地五錢,石膏二兩,犀角二錢;加木通錢半,滑石五錢,以小水不利也。又二服,諸癥已減十分之六,猶用石膏二兩四錢,犀角二錢,黃連錢半,生地四錢,去木通、滑石。又二服后,用犀角錢半,黃連八分,石膏八錢,加人參一錢,當歸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五分。連服二帖,飲食倍增,精神漸旺矣。

附一目閉無聲治驗

世襲騎都尉常公,系戶部郎中觀公名岱者,中表弟也。癸丑五月病疫。觀公素精醫術,調治半月,斑疹暗回,而諸癥反劇,已備后事。乃弟因一息尚在,復邀予治。診其脈,若有若無;觀其色,目閉無聲,四肢逆冷,大便旁流清水。予謝以不治。闔家拜懇,但求開方,死而無怨。予見嘴唇微腫,紫而且黑,知內有伏毒,非不可救。熱乘于心肺,故昏悶無聲;乘于肝,故目閉;乘于脾,故四肢逆冷;乘于大腸,故旁流清水。查看前方,亦是清熱化斑等劑。觀公素性謹慎,藥雖不錯,只治其焰,未拔其根,當此危急之秋,再一探視,死在三七。予按本方,用犀角八錢,黃連六錢,加滑石一兩,木通三錢,豬苓、澤瀉各二錢,桑皮三錢,栝蔞霜三錢,另用石膏一斤,竹葉一兩,熬水煎藥。連進三煎,次日脈起細數,手足遂溫,旁流亦減,小水亦通,目開而聲出矣。仍用本方去滑石、木通、豬苓、澤瀉、桑皮、栝蔞。又一服,以后逐日減用,七日而痊。觀公登門道謝曰:舍表弟之癥,一百死一百,一千死一千,君能生之,敢不心悅而誠服!

附一譫妄若有所見治驗

工部員外彩公名柱者,令親內務府高某,病疫九日,邀予。其脈浮大而數,身熱如爐,目紅面赤,赤斑成片,忽然大叫,若有所見,卒然驚惕,若有所懼,語生平未有之事、未見之人。舉家驚恐,疑有邪附。

本地風俗,最喜看香送祟,以至異端之術,不絕于門。予進屋內,香煙一室,滿壁符簽咒語。予曰:此邪予能去之,將此一概收去,只用大冰四塊,安置四角。彩問何為?予曰:當此暑熱,病此大熱之癥,加以香燭輝煌,內外夾攻,不狂何待?此邪熱乘于肝膽,故發狂,外用多冰,收其熏蒸暑氣,內服清涼解散之藥,病除而狂自止,焉有邪附者乎?遂用大劑,七日而愈。

附一昏悶無聲治驗

理藩院侍郎奎公四令弟病疫,昏悶無聲,身不大熱,四肢如冰,六脈沉細而數。延一不諳者,已用回陽救急湯,中表兄富公,力爭其不可。及予至,診其脈,沉細而數;察其形,唇焦而裂,因向富公曰:此陽極似陰,非陰也。若是真陰,脈必沉遲,唇必淡而白,焉有脈數、唇焦認為陰癥哉?此熱毒伏于脾經,故四肢厥逆,乘于心肺,故昏悶無聲,況一身斑疹紫赤,非大劑不能挽回。遂用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余佐以大青葉、羚羊角。連服二帖,至夜半身大熱,手足溫,次日脈轉洪大。又一服熱減而神清矣。以后因癥逐日減用,八日而愈,舉家狂喜,以為異傳。

附一鼻血泉涌治驗

癸丑冬月,國子監司業五公名格者,二令媳病疫,惡寒發熱,頭痛嘔吐。請一醫者,用表散藥,加藿香、半夏、蒼術,其癥反極。又延一人,用清涼之劑稍安,次日加石膏三錢,犀角八分,黃連五分,脈轉沉伏,四肢逆冷,昏迷若昧,醫者認為轉陰。謝以不治。五公滿服愁懷,徘徊庭院。夫人曰:數年前活我者誰乎?五公恍然大悟曰:非此人斷乎不可,邀余述其所以。予診其脈,驗其癥色,曰:此易事耳。五曰:明系熱癥,投涼藥反劇,更有何術?予曰:治病猶用兵也,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病大藥小,反增其勢,予按法治之,管教十四日而愈。未幾二令郎亦病,診其脈,觀其色,曰:令郎之癥,受毒已深,較令媳更重。即按法治之,七、八日,種種變癥難以枚舉,好在二十一日。兩服后,周身斑點紫赤相間,有緊有束,有松有浮。五公駭然曰:君言較前更重,何其驗也。即用大劑,石膏八兩,犀角六錢,黃連五錢,更加生地一兩,紫草三錢,歸尾二錢,大青葉三錢。一服三煎,更以四煎熬水,次日煎藥。一方服至六帖,緊者松,束者浮,但鼻血泉涌,譫妄無倫。五懼去血過多。予曰:此熱血妄行,毒猶因此而得發越,止之甚易。即照本方加棕炭三錢,桑皮三錢,羚羊角三錢,兩服血止,去桑皮、棕炭、羚羊。又二服,胃氣漸開,色轉淡紅,漸有退者,用石膏四兩,犀角四錢,黃連三錢,去紫草、歸尾,減生地五錢,大青葉錢半。又二服,斑全消,用生地三錢,犀角三錢,黃連二錢,石膏二兩八錢。又二服,飲食大進,自頸至胸。復泛紅砂,此余毒盡透也,用生地三錢,犀角二錢,黃連錢半,石膏一兩六錢。又二帖,精神漸長,仍用生地三錢,犀角錢半,黃連八分,洋參一錢,麥冬三錢,歸身錢半,石膏八錢,酸梅二個。又三服而安。五公喜而言曰:小兒之生,先生再造矣。

予曰,前治令媳,乃救令郎耳!此癥若初服生姜、半夏、蒼術、藿香,斷不能救。斑乃胃熱之癥,諸藥大能燥胃,火上添油,尚望生乎?嗣后一家連治七人,俱是大險,在我治之無難,五亦服之若素。

附一嘴唇腫治驗

四川聞藩臺二令媛。癸丑冬月一病即斑,其色深紅而松浮,癥原不重,但脈細數有力,此內有伏熱。

即用中劑,加大青葉,連投五服,斑退而神安,再二服,可以無事。因年輕畏藥,不肯多服,又不忌飲食,越七日,身忽大熱,大渴,嘴唇 腫,牙縫流血,口穢噴人。予用大劑,加生地一兩,次日熱渴稍殺,而頸亦紅腫,即于本方加牛子、夏枯草、銀花各三錢,連投三服,頸雖消,右腮又腫,又于本方去牛子、夏枯草,加板藍根、馬勃。又三服而腮腫全消,唇亦稍散,周身泛砂,紅白相間,又于本方去板藍根、馬勃,加大青葉。又三服,嘴唇全消,通身脫皮成片。彼按本方調理十余日方痊。此癥計用石膏八斤有另,犀角八兩,黃連七兩。聞公任部曹時,與予契交,夫人信任無疑,是以得痊。

附一舌甲治驗

正紅旗護軍活隆武者,乃太仆寺員外郎華公胞侄也,系予世好。丙午夏,出疹本輕,尊人畏予用藥過峻,懼不敢邀,及至舌卷囊縮,方邀予治。診其脈,細數有力;觀其色,氣壯神昂,非死候也;及驗其舌,其黑如煤,其堅如鐵,敲之戛戛有聲。因問曰:前醫何以不藥?尊人曰:彼云滿舌皆黑,前人列于不治。予曰:水來克火,焉有苔濃如甲哉?按此起病之初,舌苔必白而濃,此火極水化之象,誤以為挾寒,妄肆溫表,燔灼火焰,以致熱毒阻于中焦,離不能下降,坎不能上升,熱氣熏蒸。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矣。治宜重清胃熱,兼涼心腎,非大苦大寒,不能挽回。即用大劑,重用犀、連,更加生地、知、柏、抑陽扶陰,連投四服,其苔整脫亦如舌大,后用三小劑而痊。

附一半身不遂治驗

癸丑四月,國子監馮公名海粟者,適至舍間,敘及陳令親疫后又痢。予曰:若以痢治之,防變別癥。

及至七月,馮公復至,言陳舍親病痿兩月,百藥無效,相邀起之。及至,診其脈,沉緊弦數;觀其色,若無病然,但偃仰在床,不能反側,自腰以下,痛如火燎。查看前方,總不外滋陰補氣,杜仲、續斷、牛膝、虎脛等類。予曰:以此癥而施此藥,誰曰不然?但以脈合癥,以癥合形,乃熱毒流于下注,非痿也。

遂用小劑敗毒飲加知、柏、木瓜、萆 、川膝、威靈仙、木通。兩服痛減,而足能運動,六服扶起能立,未至十服,能挪步矣。后用湯藥,每送扶桑丸,一月而痊。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温州市| 霍林郭勒市| 洞口县| 西吉县| 玉田县| 敦化市| 长葛市| 台前县| 古丈县| 体育| 固镇县| 丰都县| 神农架林区| 景德镇市| 奉节县| 东源县| 丹棱县| 巍山| 汾阳市| 贺兰县| 德钦县| 谷城县| 钦州市| 广灵县| 宁海县| 广州市| 斗六市| 莎车县| 高青县| 泗阳县| 增城市| 聊城市| 化隆| 子长县| 历史| 金门县| 蛟河市| 阿尔山市| 伊金霍洛旗|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