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990字
- 2015-12-26 19:08:39
顴臉部
凡屬顴臉、腮頰、頤鼻一切癰疽瘡毒,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面部望色辨證門主論
面顴頰赤,在午后,此虛火上升,不可作傷寒治。
面赤,脈數無力,此伏陰病,假熱也。
面赤,脈沉細,此少陰病,外熱內寒,陰盛格陽,宜溫,誤用寒涼者死。
面赤,脈弦數,此少陽病,宜小柴胡和解。
面部通赤色,此陽明表證未解,宜解肌不可攻里。
面唇青,是陰寒極。
面青兼舌卷囊縮,是陰寒。
面青兼小腹 痛,是夾陰傷寒。
面目身黃,兼小水短澀,是濕熱。
面目身黃,小腹脹滿硬痛,小便利,是蓄血傷寒。
面白而無神,或汗多,是脫血所致。
面白人不宜大汗。
面黑人在傷寒內涉虛,不宜參術大補,蓋氣多實故也。
面熱門主論
《靈樞》曰∶手面與身形也,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墮,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東垣曰∶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獨燎其面,蓋陽明經多氣多血,又兼挾風熱上行,諸陽皆會于頭面,故令面熱如醉。治宜先散其風熱,或以調胃承氣湯加黃連、犀角,疏下兩三行,徹其本熱,散其風熱,以升麻湯加黃連主之。
馮魯瞻曰∶手足六陽之經,皆上至于頭,而惟陽明胃脈,起鼻交 中,入上齒中,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陽明之所屬也。其或胃中有熱,有郁火,則面熱,升麻湯加黃連;若風熱內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腫,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隨證治之。
面熱門主方
升麻加黃連湯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炙甘草 白芍 生犀角 川芎 荊芥穗 薄荷(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水煎溫服。
面寒門主論
馮魯瞻曰∶胃中有寒則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湯,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湯加附子主之。
面寒門主方
升麻加附子湯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 熟附子(各七分) 炙甘草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連須蔥頭二莖,水煎溫服。
面痛門主論
馮魯瞻曰∶面痛為火,蓋諸陽之匯,皆在于面,而火,陽也;心之華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實,久痛多因血虛,蓋胃主正面,而以腸胃為市,因飲食之熱毒聚于中,則發于外,故為痛。更有過勞與饑則痛者,此中氣不足也。
粉花瘡門主論
澄曰∶粉花瘡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癢,旋滅旋起。亦有婦女好搽鉛粉,鉛毒所致。兼有欲后汗出,迎風揮扇而生。
粉花瘡門主方
婦女面上粉花瘡鉛粉(五錢) 輕粉(五分) 枯礬(三分)研勻,菜油調稠涂磁碗底內,外用蘄艾一兩,放炭火上燒煙熏碗內,待艾盡為度,覆地上出火毒。逐早搽面上,瘡自愈。
驗方 上凈桶出恭時,用粗紙先從臉往下一揩,再揩恭,隨手擲凈桶內,數次自消。
又方 干荷葉揉碎,每用五分,每日沖滾湯服之,久服之自消。
面游風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面游風毒,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濃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足陽明胃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經。(《準繩》)《心法》曰∶此癥生于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細如魚鱗,次后極癢;抓破濕熱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皆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濃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搽摩風膏。
面游風毒
面游風毒門主方
摩風膏麻黃(五錢) 白檀香 白芨 當歸身(各一錢) 升麻 防風(各二錢) 羌活(一兩)香油五兩浸五日,文火熬黃去渣,加黃蠟五錢,熔化絹濾冷涂。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論
書曰∶面上熱毒惡瘡,乃醇酒炙 ,飲食熱毒,聚于胃腑,故發于外,宜柏連散主之。
面生熱毒惡瘡門主方
柏連散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研末,豬脂調敷。
肺風粉刺門主論
申斗垣曰∶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啟玄》)粉刺即粉疵。乃肺熱而風吹之,多成此疵,雖無關人累,然書生嬌女,各多此病,亦欠豐致。治以滅瘢丹為之添容。(《秘錄》)馮魯瞻曰∶肺風,是鼻生紫赤刺、癮疹。(《錦囊》)陳實功曰∶肺風屬肺熱,粉刺、酒 鼻、酒刺,屬脾經,此四名同類,皆由血熱郁滯不散。又有好飲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臟而成。經所謂有諸內形諸外,當分受于何經以治之。(《正宗》)又曰∶酒刺俗名谷嘴瘡。
又曰∶面上酒刺并酒 ,切忌手搔手擠,只用無灰好鹽炒過,如癢,即將炒鹽擦之;如出血出水,即將鹽按在傷處立止。久即除根。
肺風粉刺門主方
面上粉刺(《肘后方》) 搗菟絲子絞取汁涂之。
滅瘢丹(岐天師)輕粉 白附子 黃芩(微火略炒) 白芷 防風(各等分、研細末)蜜丸。于每日洗面之時多擦數次,臨睡之時又重洗面擦之,不須三日,自然消滅瘢矣。
肺風、粉刺、酒 鼻、鼻頭腫、面赤杏仁(二十粒,去皮,瓦上焙,勿焦) 油核桃(二枚連皮,瓦上焙,勿焦) 大楓肉(三粒) 水銀(三分,唾津在手掌心內研成黑水)共研勻搽之,二三次即愈。
面部鼻臉生瘡赤風粉刺神方(《準繩》)生硫黃 白芷 栝蔞仁 膩粉(各五分) 蟬蛻(洗) 芫青(去翅、足) 全蝎(各七枚)上研細聽用。以麻油、黃蠟火熬化,離火入藥在內,每用少許涂面上,勿沾眼內。
清肺散 治谷嘴瘡。
連翹 川芎 白芷 黃連 苦參 荊芥 山梔 黃芩 貝母 桑白皮(各一錢) 河水煎服。
面上酒刺枯礬(一兩) 白附子 硫黃(各二錢)研細末。臨晚以唾津調搽,朝上洗去。
肺風、酒刺、赤鼻大楓子仁 木鱉子仁 輕粉(各等分)研細,夜以唾津調涂。
酒刺、粉刺、面生 黠、小瘡,并能去垢潤肌皂角(三斤) 桃花瓣(一升) 升麻(八兩) 楮實子(五兩) 白芷 天花粉 綠豆 白芨(各一兩) 砂仁 白丁香 甘松(各五錢) 三柰(三錢)共為細末,糯米飯搗丸或加肥皂肉搗丸。洗面時擦之。如擦下部,換用煉蜜搗成團擦洗。
滿臉肺風、酒刺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杭粉(各三錢) 花椒(五分) 膠棗(一枚) 白果(三枚)共研細為丸。清晨洗臉時擦。
酒刺榧子肉(一千個) 甘菊花(二兩)水酒各一碗同煮干,再用微火烘脆。每日嚼食,食完自愈。
顛倒散硫黃 大黃(各等分)研末,涼水調敷。
肺風瘡 無灰酒于砂缽內,磨鹿角尖濃汁敷。
雀斑門主論
陳實功曰∶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于上,火滯結而為斑。治當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搽洗兼施。(《正宗》)又曰∶面生黑斑,乃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用玉容丸早晚擦之。
雀斑門主方
玉容丸 男婦雀斑、酒刺及身體皮膚粗糙。
甘松 明天麻 本 北細辛 白蘞 白僵蠶 防風 山梔仁 川椒 香白芷 荊芥 密陀僧 山茶枯白礬 白芨 檀香末 羌活 甘菊花 獨活(各一錢) 紅棗肉(七枚)磨細末,用去凈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錢,如皮膚粗槁加牛骨髓三錢。早晚洗之,肌膚自然瑩潔如玉,溫潤細膩。
玉肌散 一切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作癢。
白附子 白芷 滑石(各二錢)加綠豆半升研細。每用三匙,早晚洗面。
改容丸大貝母(去心) 白附子 菊花葉 防風 白芷 滑石(各五錢)共為細末。用大肥皂十莢蒸熟,去筋膜搗丸,同藥做丸,早晚擦面。
又方白丁香(五錢,即小鵲糞) 鷹糞(三錢) 羊蹄根(二兩) 白附子(一兩) 白蘞(八錢) 白芨(七錢)共研末。肥皂一斤去皮弦,同藥搗丸擦于面上。
又方雄雀糞 瓦花(各等分)研細同菜油調,搽一月即光。
又方霜梅肉 櫻桃枝 牙皂角 紫浮萍共搗丸,擦面。
又方 萆麻仁同肥皂捶擦。
又方白丁香 白蘞 白僵蠶 白芷 白附子 白梅肉 夜明砂 皂角 白芨 甘松共研細,蜜搗做餅,洗面時擦之。
玉盤散 男婦面上雀斑、粉刺。
白牽牛 甘松 香附 天花粉(各一兩) 本 白蘞 白芷 白附子 宮粉 白芨 大黃(各五錢)肥皂一斤捶爛同藥和勻,每日擦面有效。
玉容肥皂 去白瘢、黑點、白癬、諸般瘡痕,令人面色好。
白芷 白附子 白蒺藜 白僵蠶 白芨 白丁香 甘松 草烏 杏仁 綠豆粉(各一兩) 兒茶(三錢)密陀僧 樟腦(各五錢) 白蘞 三柰 豬牙皂(各四錢) 肥皂(去裹外皮筋并子,只取凈肉一茶盅)輕粉(三錢)先將肥皂肉搗爛入雞子清和,曬去氣息,將各藥末同肥皂雞子清和丸,擦面。
澡豆方(洛生) 雀印或面生瘡癤,疤痕色變赤黑,大效。
密陀僧(另研) 甘松 杏仁(生用) 白芷 蛇床子(各一兩) 白果肉(四十個) 萆麻仁(四十九粒) 白蒺藜(杵去刺) 白牽牛(酒浸,各三兩) 白僵蠶(二兩) 肥皂(去皮弦子三斤,搗細)同藥末為丸,早晚擦面,洗去。
面生黑斑門主論
陳實功曰∶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爍結成黑斑,色枯不澤。婦人生此,不利于夫主。又疑事不決者,多有之。治當朝以腎氣丸以滋化源,早晚玉容丸洗擦自退。當戒憂思、動火勞傷等事。(《正宗》)古一人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云∶不出月必死。一良醫令以沉、檀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門,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蓋臭腐屬水,香屬土,土勝水也。
面生黑斑門主方
驗方白僵蠶 黑牽牛(各二兩) 北細辛(二兩)研細蜜丸彈子大,日洗數次。一月后其斑自退,并治雀斑面生黑點。神效。
面生黑斑玉容散 面上黑點雀斑。
甘松 三柰 茅香(各五錢) 白芷 白僵蠶 白芨 白蘞 白附子 天花粉 綠豆粉(各一兩) 肥皂(二個) 防風 本 零陵香(各三錢)為細末,每洗面用之。
痣門主論
陳實功曰∶痣名黑子,此腎中濁氣,混滯于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
凡人生此,終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正宗》)又曰∶冰螄散點之,自落。
《心法》曰∶痣,乃孫絡之血滯于衛分,陽氣束結所致。
痣門主方
點痣法 糯稻數粒去殼,用銀爐灰少許入水拌勻,以糯米插灰中,將痣用針挑破,將稻米點之,任其自脫。
又方 糯米七粒搗爛,鍛石和勻,挑破點之,即落。
又方 用櫟炭灰半盅,以水調不干不稀,以手按實;入糯米數粒按在灰中仍按實;將碗覆于地上勿動,俟明早灰中流出白漿如飴,用盞取下,看痣大小點之。聽其自落。
又方 夏至或冬至用酵堿同鍛石搗勻水磨,點之,自落。
又方 白降丹水調少許,點之,自落。
臉發門主論
申斗垣曰∶臉發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其瘡發于眼下臉上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 穴。(挾鼻旁八分,直目瞳子。)色似葡萄,形漸大或生子母瘡者,八日死。在左用內托藥加當歸兩倍,右加三倍,妙在斯也。(《啟玄》)臉發周文采曰∶氣血上壅,結聚脾經,故毒發于面,名曰面毒。(《集驗》)竇漢卿曰∶面發毒,多起于房勞太過,乘虛風入經絡,陽明經虛,發于面也。或面生癤瘰,患者欲求速愈,而庸醫或以毒藥敷點,或以艾火炙之,或以針刀刺之,或犯尻神惡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風霜雪寒露暴戾之氣,或服金石草木諸部惡毒相攻相反之劑,以致病癥日劇。殊不知面為諸陽之首,禁火、禁刀、禁毒,況耳目口鼻之官,總系一處,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難生。何也?面為陽,火氣入之,熏蒸肌肉;刀針刺之,即傷經絡;毒藥點之,暴剝皮肉。輾轉為患,繼之以風邪入之,則頭面虛腫,目鼻腫脹,患處日腐,其臭穢難聞,脾胃日削,寒熱交作,痛楚萬狀,難以盡言。若有五善而無七惡,外敷清涼拔毒之藥,內服參術內托之劑,再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積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則難生。(《全書》)奎光曰∶面癰,大抵屬郁,防內攻,宜用碧丹。(方載咽喉門)兼服煎藥,外敷三黃散。
臉發門主方
犀角郁金散(竇漢卿) 治面發毒。
犀角 郁金 珍珠 西牛黃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噙化。
顴癰門主論
《心法》曰∶顴癰,初小漸大如榴者,發陽分,由風熱而生。初起 紅、浮腫、疼痛,七日即潰,為毒輕、根淺,易愈。顴疽者,發陰分,由積熱而生,色紫漫腫,堅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潰,為毒重、根深,難愈。俱發于顴骨尖處,不論左右,皆屬小腸經。
澄曰∶治法悉同癰疽,但不可妄用追蝕之藥。蓋顴部骨多肉少,防其穿潰過深,致令顴骨倒陷之患,不可不慎。
顴骨肉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顴骨肉疽,顴骨內卒然而痛,經宿而痛甚,寒熱大作,屬上焦與陽明經郁火所致。汗之可消,藥宜水酒同煎。(《準繩》)顴骨肉疽《靈樞經》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然則當察其色赤者,宜以黃連安神丸降心火,補心丸養心血;黑者,宜以地黃丸滋腎水,未可專委之陽明郁火也。
疔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兩腮及鼻下 腫生瘡,惡血淋漓,此名疔疽,屬足陽明胃經。三日口噤如痙,角弓反張,按之如疔釘著,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緩,則毒攻心,嘔吐不食,昏迷躁亂,譫語者死。(《準繩》)疔疽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濃味,或誤食自死牛馬、宿茶陳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針,當照疔瘡門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托腮癰門主論
奎光曰∶托腮癰,生腮下,乃飲食濃味,醇酒熱毒所結而成。
腮頷發門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