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 瘍醫(yī)大全
  • 佚名
  • 3805字
  • 2015-12-26 19:08:39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附分二穴(在第五椎下,附項內(nèi)廉兩旁相去各三寸。)會陽二穴(在陰尾尻骨間兩旁,督脈所發(fā)。)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挾脊陷中。)次 二穴(在第二空,挾脊陷中。)中 二穴(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 二穴(在第四空,挾脊陷中。)白環(huán)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中膂內(nèi)俞二穴(二十椎下,相去一寸五分。)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小腸俞二穴(十八椎下兩旁,相去一寸五分。)腎俞二穴(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胃俞二穴(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厥陰俞二穴(第四椎上兩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 經(jīng)》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各挾脊相去一寸五分。)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下同。)玉枕二穴(在絡(luò) 后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天柱二穴(在頸大筋外廉,挾項發(fā)陷中。)絡(luò) 二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通天后一寸五分。)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后一寸五分。)承光二穴(在五處后二寸。)五處二穴(俠上星旁一寸五分。)曲差二穴(俠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fā)際。)攢竹二穴(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睛明二穴(在目內(nèi) ,手足太陽少陽五脈之會。)

論臟腑經(jīng)絡(luò)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jīng)受病

歌曰∶手厥陰心包之絡(luò),計有九穴之奇,中沖勞宮與大陵,內(nèi)關(guān)間使 門竅,曲澤天泉各二門,天池與天會,總是一般名。

手厥陰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luò)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nèi),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善笑不休,目黃。是主心包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也。

手厥陰心包經(jīng)中沖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勞宮二穴(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大陵二穴(在掌中后,兩筋間陷中。)內(nèi)關(guān)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間使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門二穴(在掌后去腕五寸。)曲澤二穴(在肘內(nèi)廉陷中,屈肘得之。)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得之。)天池二穴(一名天會,乳后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

論臟腑經(jīng)絡(luò)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jīng)受病

歌曰∶手少陽三焦之脈,二十三穴之中,關(guān)沖連開液門,中渚陽池外關(guān),支溝會宗三陽絡(luò),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會肩 相連,天 處天牖之下,翳風讓螈脈居先,顱囟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禾 倒懸,耳門既辟,夏蚋聞焉。

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絡(luò)心包,下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卻出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耳鳴嘈嘈,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手少陽三焦經(jīng)關(guān)沖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陷中。)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外關(guān)二穴(在腕后二寸,別走心主。)支溝二穴(在腕后三寸兩骨之間。)會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三陽絡(luò)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肘上一寸陷中。)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會二穴(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肩 二穴(在肩端 上,舉臂取之。)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上。)翳風二穴(在耳后尖角陷中。)螈脈二穴(在耳本雞足青脈中。)顱息二穴(在耳后青脈中。)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絲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和 二穴(在耳后兌發(fā)陷中。)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

論臟腑經(jīng)絡(luò)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jīng)受病

歌曰∶督脈督脈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督脈,下極之 兮上巔,循素 水溝兮兌端,在于鼻唇齦交,神庭兮通于上星,囟會兮前頂,百會兮后頂,強間腦戶風府, 門大椎陶道,身柱須論神道,靈臺兮至陽之經(jīng),筋縮脊中兮懸樞命門,陽關(guān)與腰 ,長強脊 尋,中行二十七,干道海中行。

督脈起于下極之 ,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見證也,脊強而腰厥。

督脈,都也,行背部中為陽脈之都綱,乃奇經(jīng)脈也。

鼻柱下∶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交會,直唇取之。)兌端一穴(在唇上端。)齦交一穴(在唇內(nèi)齒上,督、任二脈之會。)額上行∶神庭一穴(直鼻上入發(fā)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發(fā)際一寸。)囟會一穴(在上星后一寸五分。)前頂一穴(在囟會后一寸五分。)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脈、足太陽之交會。)頂后至項∶后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后一寸五分。)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頂后一寸五分。)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后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項發(fā)際一寸,腦戶后一寸五分,項大筋內(nèi)宛中。)門一穴(在風府后五分,入發(fā)際五分,系舌本,陽維之會,伸頭取之。)背脊下∶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陽督脈所發(fā)。)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jié)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節(jié)下間,俯而取之,令人傴僂。)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命門一穴(在第十四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陽關(guān)一穴(在第十六椎節(jié)下間,伏而取之。)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長強一穴(在脊 端。)

論臟腑經(jīng)絡(luò)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jīng)受病

歌曰∶任脈二十四穴,任脈起中樞,循腹上關(guān)元,承漿與廉泉,天突璇璣轉(zhuǎn),花蓋與紫宮,玉堂不可緩,膻中名元兒,中庭膺 纂,鳩尾巨闕由上脘,中脘建里又下脘,水分到神闕,陰交氣海須不舛,石門與關(guān)元,中極曲骨亦不遠,循腹而中行,會陰兩陰顯。

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其見證也,若內(nèi)結(jié)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任脈,妊也,行腹部中,為生養(yǎng)之本,乃奇經(jīng)脈也。

任脈頤前∶承漿一穴(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陷中,足陽明之會。)頷下∶廉泉一穴(在頷下結(jié)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膺 ∶天突一穴(一名五戶,在項結(jié)喉下四寸宛宛中。)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華蓋一穴(在璇璣上二寸。)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膻中一穴(一名元兒,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腹中行∶鳩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上脘一穴(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手太陽、足陽明之會也。)中脘一穴(臍上四寸,胃募也,謂上紀也。)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為幽門。)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神闕一穴(在臍中。)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氣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陰交下五分。)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關(guān)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小腸募,謂下紀也。三陰、任脈之會。)中極一穴(臍下四寸,一名氣原、玉泉,三陰會。)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陷毛際中,動脈應(yīng)手,任脈、足厥陰之會。)會陰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屏翳,兩陰間是也。)沖脈沖者,通也。言上至頭,下至足,通十二經(jīng)之氣血,其脈起于氣沖,并陽明經(jīng)夾臍上行,至胃中而散,即臍之動氣脈也。其見證也,氣逆而里急。

帶脈帶者,束也,總束諸經(jīng)之脈也。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其見證也,苦腹?jié)M,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季脅在肋下,接髖骨之間是也。又曰即脅下肋骨之盡處,短骨間是也。

陽蹺脈蹺者,健也,是人動足之所由也。其脈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穴而止。其見證也,陰緩而陽急,陽蹺得之,太陽之列。

兩足蹺脈者,有陰有陽,猶圣人圖設(shè)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泛濫之患。故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猶天地之有河道,血脈之營運經(jīng)絡(luò),猶源泉之傳流河道,河道壅塞,則水勢之泛濫無拘,源泉枯涸,則地道之脈氣閉塞,人身血氣之于經(jīng)絡(luò),亦然也。

陰蹺脈義與陽蹺同。其脈亦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而止。其見證陽緩而陰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

陽維、陰維脈維者,維持之義,為諸脈之綱維。陽維之脈,起于諸陽之會,陰維之脈,起于諸陰之交。二經(jīng)之見證也,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持,驚則癡愚,喜則恍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柏乡县| 手游| 清苑县| 清水县| 天等县| 依兰县| 比如县| 滁州市| 临湘市| 昌宁县| 乐都县| 清原| 廊坊市| 铅山县| 平远县| 丰镇市| 明水县| 东宁县| 江门市| 阳谷县| 广安市| 沙坪坝区| 安塞县| 湟源县| 通山县| 绥中县| 荃湾区| 南汇区| 宜君县| 济阳县| 巴楚县| 玉山县| 临西县| 吉安市| 姚安县| 万年县| 广南县| 吕梁市| 南充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