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3113字
- 2015-12-26 19:08:39
又曰∶流注首尾敷沖和膏最穩,加乳香、沒藥治流注筋不能伸,敷之極效。
又曰∶走散流注發因受寒凍,凝滯血脈而成。一名流注傷寒,又名瓜藤發背,患生于背,遍身皆有之。經云∶傷寒流注尚猶可,流注傷寒急如火。醫者當察其寒熱虛實治之。
胡公弼曰∶流注又曰走注,狀似鱉形,毒因風盛而生熱,氣因熱盛而走散,午前宜四君子湯加芎歸;午后宜四物湯加參 、麥冬、北五味。斷不可用滲利流氣等藥。(《青囊》)又曰∶治流注大法,郁者開之;怒者平之;閃撲及產后瘀血者散之;傷寒余邪者調解之。大要以固元氣為主,佐以現證之藥。
又曰∶流注一個,要表汗一次,如流注三個,須表汗三次,毒自消矣。設治之不早,深為大害。
又曰∶如破潰成膿者,先用降藥降去敗肉,腐盡生肌可也。
《醫林集要》云∶白虎飛尸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者則為終身廢疾矣。
又曰∶又有結核在項腋或兩乳傍,或兩胯軟肉處,名為 癰,屬冷證也。又有小兒宿痰失導,致結核于頸項臀膊胸背之處,亦冷證也。并宜熱藥敷貼。
王西圃曰∶流痰胸腹流于四肢者可治,四肢流入胸腹者難治。
《心法》曰∶流注新發,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凝結日久,微熱漸痛,透紅一點,方是膿熟,即宜用針開破。若濕痰化成者,膿色粘白;若瘀血化成者,膿色金黃粘水;若風濕化成者,膿色白稀如豆汁;若汗后余邪化成者,膿色或黃或黑,稀膿臭穢;以上四證,發于肉濃處可愈,發于骨結及骨空處難愈。若淫欲受寒化成者,膿色稀白而腥,其水中有豬脂水油之狀,此為敗漿膿也。諸書雖有治法,終成敗證。
馮魯瞻曰∶按臟腑津液受病為痰,隨氣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里膜外及四肢關節曲折之地,而臟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處津液遇冷遇熱,即凝結成痰而為病。斷非別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于他部者。況氣本無形,故能無微不達,而液隨氣運,亦可藉氣周流,若至津液受病成痰,則變為有形而凝滯,焉能隨氣流通于至微至密之所耶。
試痰法∶用海蜇皮粘貼,外以膏貼之。如痰,次日膏藥揭得下,海蜇皮揭不下,即是害痰。
濕痰流注門主方
香附餅(《正宗》) 治風寒流注襲于經絡,結成腫痛。
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熱熨斗熨藥餅上。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風寒濕毒宜姜汁作餅熨之。
醒脾湯(《正宗》) 治懷抱郁結,思慮傷脾,以致脾氣不行,逆于肉里,乃生壅腫,疼痛不眠,心煩不安,神氣不清。
人參 白茯神 白術 嫩黃 (蜜炙) 酸棗仁(炒,研) 遠志肉(各一錢) 地骨皮(七分)桔梗 柴胡 川黃連 廣木香 炙甘草 香附(各五分) 圓眼肉(七枚)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
琥珀膏(《正宗》) 治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氣血凝滯,結成流毒。毋論身體上下,年月新久,但未成膿者并效。
生大黃(二兩) 郁金 白芷 天南星(各一兩)共為細末,用大蒜去殼搗爛,上入藥再搗,略入酒一二匙調勻,遍敷腫上,紙蓋。隨有熱痛,又有不痛,俱待藥干便效。次日又有起泡,又有不起泡者,如有泡起,挑去泡中黃水,以膏貼之,自效。
調中大成湯 治流注潰后,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
人參(二錢) 白術 嫩黃 (炙) 陳皮 當歸身 山藥 白茯苓 白芍藥(酒炒) 牡丹皮(各一錢) 遠志肉 砂仁 藿香 炙甘草(各五分) 熟附子 上肉桂(各八分)煨姜三片,黑棗二枚,煎,食遠服。
黃 六一湯 治流注潰后膿水出多,口干作渴,煩躁不寧。
嫩黃 (六錢,生用蜜炙各半) 粉甘草(一錢五分,生炙各半) 人參(一錢)水煎,食遠服。
木香餅 治一切氣滯結腫成核,或痛或酸,閃肭風寒所致。
生地黃(搗膏) 廣木香(減半,研末)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熱熨斗熨之。堅硬木痛者,間日熨之自效。
流痰渾身作痛。
當歸 栝蔞仁 獨活 大川芎 白茯苓 白芷 白芍藥 連翹 防己 穿山甲(炒) 防風 生地黃 金銀花 牛膝 天花粉 黃芩 陳皮 川貝母 甘草(各五錢)分作六劑,酒水同煎。若上半身痛,食后服;下半身痛,食前服;如遍身痛,只用酒煎,神效。
火龍膏 治風寒暑濕,毒襲經絡,筋攣骨痛;或肢節煩痛,濕痰流注作痛,不能行步。鶴膝風、骨節風疼痛,其效猶速。
生姜半斤取汁,牛皮膠二兩,入鍋內化開,入乳香、沒藥末各五錢,麝香一錢,調勻待溫,攤貼患處。
濕痰流注奇方(趙若予)木瓜(一個) 當歸(五錢) 甘草(三錢)細酒一斤同煎減半,再加研細乳香、沒藥各一錢,露一宿,空心熱服。未潰自消,已潰自斂。
濕痰內消方宣木瓜(五錢) 紫花地丁(一兩五錢)臘酒二斤煎好露一宿,看證上下,分食前后服。
內消濕痰流注神方吉祥草根洗凈,搗汁半酒杯,和酒沖服,取汗即消。且不生瘡毒。
錦囊秘授神效觀音救苦丹(馮魯瞻)神治一切風寒濕氣,流注作痛,手足蜷攣,小兒偏搐,口眼 斜,婦人心腹痞塊攻疼,不問年深月久。將藥置患處,以燈火點著,候至火滅,連灰罨于肉上,立見痊愈。重者用藥米粒大,輕者用藥粞粒大,只須一壯,不必復灸。若患處闊大,連排數壯,一齊灸之,且灸時不甚熱痛,灸后并不潰膿,一茶之頃,痼疾如失,屢試屢驗,真神方也。固思濟之一方,不若利之天下;惠之一時,不若澤之后世,特附于錦囊之中,以廣厥傳。愿后賢以為半積半養之珍,幸勿專為嗜利之具。
麝香(一錢) 朱砂(二錢) 硫黃(三錢)各研細末,先將硫黃化開,次入朱麝同化,傾入瓷器內候干再研末,隔火化開,候切作如粞米大,貯瓷瓶內,慎勿出氣,珍藏聽用。
一切腫塊濕痰流注。
鮮山藥 天麻(各五錢)酒水各一盅煎服,三劑全消。
敷痰。(賈頌周)大蒜頭十數枚,去皮入皂礬三錢,搗爛聽用。用香一炷點起,將藥敷患上,以一炷香盡為度。如是痰即現青紅色,如只紅色,則非痰也。如其是痰,隔日敷之,三次自消。
又方天南星 大黃 白芨(各等分)研細,姜汁和醋調敷。
又方白蘿卜葉 扁柏葉(向北者) 干面(各等分)研細。醋調敷,日易一次,自消。
敷濕痰腫痛,癰疽發背,無名腫毒。
五倍子(瓦焙黃色) 生半夏 生南星(各等分)共研細,同滴醋熬數沸,加蔥姜汁調敷痛處留頭。如藥干用醋不時潤之,至重毒證,不過三四次即消。
敷痰法 生山藥一段,洋糖、飛面共搗爛涂敷自消。
摩腰紫金丹(活人錄) 風寒濕三氣而兼痰飲,留滯于經絡血脈中,閉塞不通而痛,并治腰痛。
附子尖 烏頭尖 天南星(各二錢五分)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五分) 吳茱萸 肉桂朱砂 干姜(各一錢) 麝香(二分)蜜熬蔥汁和丸如雞頭子大。每丸以姜汁化開,敷涂患處上,貼萬靈膏或蠲痛膏。
蠲痛五汁膏 寒濕氣襲于經絡血脈之中為痛,痛于兩臂兩股腰背環跳之間。
鳳仙梗(搗汁) 老姜汁 蒜汁 韭汁(各等分)熬至滴水成珠,用萆麻子油同黃蠟收起,每以此膏烘熱粘貼,追出濕氣水液自愈。
消痰方 芫花研末一錢,棗肉搗勻為丸。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白湯送下,即便出穢痰,其腫立消。但此法宜施于壯實初起之人,須忌甘草。
又方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一錢) 川貝母(去心研,二錢) 連翹(八錢) 萬年青(三片)煎服自消。
雷火針 風寒濕氣痰滯于經絡血脈之中,閉塞不通而痛。
蘄艾(一兩) 朱砂(二錢) 穿山甲(土炙) 桃皮 草烏 川烏 乳香 雄黃 沒藥 硫黃(各一錢) 麝香(五分)共為細末。以蘄艾鋪粗紙上,入藥末三錢卷成筒,如爆竹式,擇吉日將藥筒入瓶內,以箬葉油紙封口,埋屋下地中四十九日取出任用。此針能針百病,可于患處用青布或紅布折二十四層,將針燈上點著吹息,隔布針之。患內暖極即止,不過三次即愈。
治因風郁痰生于頸項,皮膚腫硬白色,不甚疼痛。(《說約》)天南星、半夏研末,姜汁調敷。或南星、半夏末、姜汁和餅,隔蒜灸更妙。
消痰神方 新鮮針線包(即蘆州上蘆柴上纏繞之物,形如鳥首,綠色,內有白漿。秋深冬月白漿枯干裂開,便如毛絮者是也。)不拘多少,搗爛敷上自消。
痰注臂痛湯(仁齋)天仙藤 白術 羌活 白芷(各三錢) 姜黃(六錢) 制半夏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
濕痰腫痛經年不能行者。(單方)水紅花 花椒 蘿卜英 甘草 槐花 金銀花 蒼術 白鳳仙花 水龍骨(各等分) 草煎熏患處,水稍溫即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