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7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983字
  • 2015-12-26 19:08:39

后陰部

自尾閭谷道起至臀股止,一切痔漏瘡疽,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鸛口疽門主論

《靈樞》曰∶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鬼遺方》云∶涌泉疽,腫起發,太陰(太陰,尻尾前是也。)如伏鼠,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發清膿赤黑者死,白色可治。

陳實功曰∶此乃三陰虧損,督脈之經濁氣濕痰流結而成。其患發在尾閭之穴高骨尖上。初起形似魚胞,久則突如鸛嘴,朝寒暮熱,日輕夜重,潰后稀膿出而無禁,又或鮮血出而不停。凡發此者,壯年猶可,老者可危。(《正宗》)汪省之曰∶初起滋陰除濕,已成和氣養榮,已潰滋腎保元。久而成漏,宜琥珀蠟礬丸、先天大造丸兼服。(《理例》)澄曰∶鸛口疽老弱難斂,易于成漏。

尾閭發門主論

尾閭發王肯堂曰∶尾閭發生于尾閭穴,乃督脈所主,最痛難忍,更難得膿。(《準繩》)又曰∶病 生尾 骨處,結毒如桃李之大,紅赤 痛,不能行動。

申斗垣曰∶得之奔走勞傷,或久坐血凝氣滯者易治。得之酒色過度,忍精強戰,督脈虧損者,破必成漏,難以收功。(《啟玄》)

臀癰門主論

臀癰王肯堂曰∶腫高根淺為臀癰,腫平根深為臀疽,俱屬足太陽膀胱經濕熱所致。(《準繩》)薛立齋曰∶臀乃膀胱經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陰中之陰,其道遠,其位僻,雖太陽多血,氣運難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慮此患。治者毋傷脾胃,毋損氣血,但當固根本為主。

陳實功曰∶臀癰生于小腹之后,位遠僻奧,氣亦罕到,血亦少來,凡生此者,濕熱流結凝滯而成。此證必須托毒外發,庶不內攻。初起毒從五臟蘊積者,患必有頭,紅腫墜重如石,內必口干發熱。治當通利積熱,外以膏貼金黃散,敷四圍,拔出瘀膿血,內兼補托自愈;若誤用敗毒寒劑,外敷涼藥,冰凝氣血,毒瓦斯不得外泄,反致內攻。如瘡頭軟陷無膿,根腳平散不痛,口干煩躁譫語,痰喘氣粗,恍惚不寧者,俱為不治。但此證多從毒積五臟,自內至表者,十有八九;風寒暑熱,自外至里者,百中一二;嘗既出而復入里者,終為死候。(《正宗》)申斗垣曰∶臀疽乃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于承扶穴最痛,宜托之。生于實處者易治。近大小便處者,難治。(《啟玄》)馮魯瞻曰∶癰發于臀,乃膀胱之濕毒蒸熱,或稟賦陰虛,此地最難高聳潰膿。大宜托里為要。(《錦囊》)朱丹溪曰∶臀癰生于臀上胯下近大腿處,由濕熱相侵,氣血凝聚郁毒而成。形如大盤,腫闊盈尺,上覆其腰,下遮其胯,此為陰中之陰,務須宣熱拔毒,大補氣血,培養腎胃,滋補根源。如此庶血易聚而膿易作,毒易出而熱可宣,不然經年累月,腫仍如故,疼痛日深。是以中年之后,猶慮患此。一見虛弱便與滋補,可保終吉。若妄以清涼敗毒內服外敷,則氣血得寒益凝,多致不救。

臀癰門主方

臀癰 五爪龍草連根搗汁,酒沖服,日進四五次,膿從大便出。未成者立消,已成膿者以渣敷上,立消。洗臀癰潰后并治股瘡。

苦參 金銀花 白芷 當歸 黑皮硝(各等分)絹包,砂銚內煎濃汁,先熏后洗。

消臀癰。

金銀花(四兩) 甘草節(一兩)熬膏,每日空心和酒服。渣留煎湯熏洗。

痤痱瘡門主論

坐板瘡陳實功曰∶痤痱瘡者俗名坐板瘡。生于兩股,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非常,渾身毛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或因患瘡濕熱留結于此。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粘衣,治以鵝黃散主之。(《正宗》)蔣示吉曰∶坐板瘡或有因久坐卑濕之地,或坐烈日石上,釀成濕熱,皆能致之。(《說約》)申斗垣曰∶此乃脾經濕熱,濕毒郁久而成,最痛最癢。況股乃至陰之所,血亦罕來,藥力少至,當用外治之藥治之。(《啟玄》)《心法》曰∶坐板瘡一名風疳。

痤痱瘡門主方

苦參湯 治坐板瘡作癢,抓之又疼,坐如糠穩,難以安睡。

苦參(四兩) 大菖蒲(二兩)河水五瓢,同煎數滾,添水二瓢蓋片時,臨洗入公豬膽汁四五枚,淋洗患上,不二三次全愈。愈后避風,忌發物。

又方 槽坊吊大麥酒底水,洗三四次,效。

鵝黃散 治痤痱瘡作癢,抓之皮損,隨后又疼,用此撲之。

綠豆粉(一兩) 黃柏(三錢) 輕粉(二錢) 滑石(五錢)研細以軟絹帛蘸藥,撲于患上,止痛收干。

又方姜黃(一錢) 當歸 苦參(各五分) 紅花(三分)用麻油一盞同藥熬枯,濾去渣,入研細松香末五錢,攪成嫩膏,日搽二次。忌口味。

又方麻黃 枯礬 豬油煎枯濾清,以熱油擦之。

又方(岐天師)輕粉(一錢) 冰片(半分) 杏仁(去皮尖十四粒) 蘿卜種子(三錢)研細,擦之。

又方 雞蛋一個。鑿孔入硫黃、明礬細末各三錢,調勻糊口,灰火內 研細,麻油調搽。

又方(《醒齋筆記》)松香(五錢) 雄黃(一錢) 如濕加蒼術(二錢)研末和勻。棉紙條作捻兩個,蠟豬油溶化浸透,火燒滴下油,搽瘡上立效。

又方 明礬煎湯洗。

又方 冬青葉、牛舌草煎湯熏洗。

又方松香(五錢) 雄黃(一錢)研細。如濕癢加蒼術三錢和勻。以棉紙卷成藥條,用臘月豬油或麻油浸透,點火燒著,取滴下油搽之。加潮腦治疥。

又方芫花 川椒 黃柏熬湯溫洗,即消。

毒盛癢痛不止 油缸青布三指寬一條,香油調雄黃末一錢,攤于布上,卷緊燃著,吹滅焰頭向瘡薰之,癢痛即止。

坐板瘡。

朱砂 雄黃(各一錢) 輕粉 枯礬 黃柏(各三錢)研細。先用川椒煎洗,后搽。

坐板瘡并陰囊發癢 陳荷葉煎湯,入白礬洗一二次坐板瘡(陳 友。)生白蘿卜搗爛擦之,不過三次?;蛱}卜子研細擦。

又方 硫黃一塊,放豆腐內煮數滾,加蒼術各等分,為末。用腌豬油搗爛搽。

痔瘡門主論

痔瘡陳實功曰∶夫痔者,乃素有濕熱,過食炙 ,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有七情,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又或酒色過度,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又有婦人臨產用力過甚,血逆肛門,亦能致此。初起為痔,久則成漏。(《正宗》)陳遠公曰∶人肛門內外四旁忽生紅瘰,先癢后疼,后成為痔。日久不愈,此用濕熱所致也。而得之縱飲者為多,江南人常多患此,皆由地之濕熱,加之酒熱之毒,所以結于肛門不能遽化也。夫肛門通于大腸,凡有濕熱應隨大便同出,何以積而成痔?蓋濕在大湯,不能久留,必盡趨肛門,而肛門為大腸鎖鑰,有防范之司,不容濕熱出于門外,于是蓄積既久,而濕熱之毒肛門獨受之矣。有毒必然外形,不生肛門之內,必生肛門之外,雖內外少殊,而作楚則一也。治法烏可舍濕熱而他求乎!但肛門去脾胃甚遠,化濕熱之毒,必假道于脾胃,肛門未必受益,而脾胃先損,所以無功耳。故用藥必須毋損于脾胃,有益于肛門者,始可奏功。益后湯治之∶白芍、茯苓、山藥、薏仁各一兩,地榆三錢,穿山甲一片土炒,水煎服,四劑肛門寬快,又四劑內外痔消,再以此方十倍蜜丸,每日開水下五錢,服完一料不再發。(《冰鑒》。

此方利水去濕,既無損于脾胃,又有益于脾與肛門兩得也。)又曰∶有肛門邊先生小癤,因不戒酒色,以致腐爛變成痔漏,不能收口,長成肉管,每年一管,流膿淌血,甚以為苦。世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徒受苦楚而內毒未除,外口難長,經年累月,難以奏功,豈漏瘡終不可治乎?抑犯酒色之戒乎?皆治不得法耳。夫肛門之肉,不比他處,肛門之皮,亦不比他處,他處肌肉非橫生即直生,惟肛門肌肉有縱有橫,最難生合,況大便不時出入,加以刀針掛線是已傷又傷,安能遽長皮肉乎!故刀針掛線,切戒輕試,惟消濕熱之毒內治為佳,然漏卮既久,勿論漏不可止,而氣血反傷,終難奏效也。當于補中兼消,則何患漏之不痊哉!青龜丸∶烏龜一個,茯苓五兩,黃 八兩,當歸三兩,人參二兩,薏仁六錢,穿山甲五錢土炒,瓦松二條,陰干不可見火,白芷、槐米、干青苔各一兩,羊蹄后爪四副,土炒,研末。將龜石臼內搗死,以藥末拌之,飯鍋內蒸熟,將龜肉與甲火焙干為末,同前藥蜜丸,每日服三錢。一月漏痔干,二月漏痔滿,服完全愈不復發。但服丸時,必戒酒色三月,倘犯之不能奏功。(此方治漏神效,非俗方可比,有不可思議之炒,去濕而不散氣,敗毒又不損血,補破于無形,填隙于有孔,愿人敬信此方,堅三月之戒,以去宿疾也。)又曰∶有大便時,先射血幾許,始下糞者,人以為便血證,誰知肛門暗生血痔乎!夫痔久必變漏,宜流膿血,殊不知受病不同,見證亦異,此多得過飲火酒,熱走直腸而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久則皮破血出,此血乃外出直腸之外,非出直腸之中,乃膀胱之血也。夫膀胱化氣而不化血,酒毒滲入膀胱,將酒氣化水出于陰器,而酒毒爍血不能從陰器而出,不得趨大腸肛門而出矣。無奈門徑各別,戶口牢閉,無可出路,而酒毒結直腸之外,毒向內攻而直腸之痔生矣。痔生必破,有隙可乘,而膀胱之血注之,久則以血引血,不但膀胱之血盡歸之也,乘大便之開關,血先奪門而出耳。治當急填其隙,使血出而無路,然私竇既開,漏卮易泄,不急清上游之源,而但截下流之隙,非計之善也。清源散∶黃連、槐花、地榆、人參各三錢,茯苓、白術各五錢,車前子、葛根各三錢,白芷三分,穿山甲土炒一錢,研末,三七根研末三錢,水煎調末服,三劑血較前更多,減去黃連,又三劑血止痔愈。必須戒酒,終身勿服也。若女色只忌三月,永不再發。倘不能禁,不必徒治瀆吾方也。此方炒在多用黃連以解酒熱之毒,所謂清源也。上游無病,下流自安,各藥又分派得宜,無非去濕化熱,堵截有方,故慶平成,何患洪流沖決哉。

蔣示吉曰∶痔類不一,有牛奶痔、雞心痔、雞冠痔、菱角痔、蓮花痔、珍珠痔、珊瑚痔、蜂窩痔、雞肝痔、翻花痔、穿腸痔、鼠奶痔、櫻桃痔、鼠尾痔、核桃痔、蜆肉痔、內痔、外痔,因形定名,總不外乎醉飽入房,膏粱醇酒,負重致遠,以致濕熱風燥,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生痔。婦人產后用力太過,瘀血凝滯,亦能致此。毒淺者其形正而平常,毒深者其形異而頑惡。久則崩潰成漏,新則墜重刺疼,甚者糞從孔出,血自竅流。氣血日虧,形容日削,治法當以涼血行氣為主,其外治法,須分內外,內痔以喚痔、枯痔之法治之,外痔疼甚者清之,頭大蒂小者線結之,頭小根大者枯之。(《說約》)又曰∶凡瘡久不收口,日流膿水,甚而醫家任意以紙捻 入,日逐磨 ,漸生膿管,如燈草蔥管,遂名曰漏證。此皆氣血虧損,熱毒郁結,使榮衛營運而失職也。

遍身虛怯處多有之,惟痔瘡成漏最易。若用刀針掛線,徒受痛楚,不若以推車客散內消之為妙也。內服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以培助之。

馮魯瞻曰∶痔漏其名有五∶曰牡,曰牝,曰氣,曰血,曰酒。又有腸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也。初生具在肛邊,狀如鼠乳,或結小核,癢痛注悶,甚者身熱惡寒,皆由房勞飲酒過度,久嗜甘肥,不慎醉飽,以致陰陽勞撓血脈,腸滲漏,沖注下部而成。治法,始覺便服秦艽、槐角、連翹、土貝之類,外用熏洗以取內消,倘仍姿情嗜欲,則腐潰膿血,逗留日久,傍穿竅穴,即變為漏。必須補氣血,慎調攝,方可以漸收功。(《錦囊》)又曰∶痔者,肛門之傍生瘡腫痛者是也。亦有生瘡有孔,惡水不干,而為漏者。

皆由母食酒面 炙,在胎受之,或因后天失調,心經蘊熱,熱傳于肺,注于大腸而成者。治小兒痔瘡,宜內服涼血解毒,外用熏洗可也。

又曰∶痔漏之源,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濕熱也。皆由酒色過度,濕而生熱,充于臟腑,溢于經絡,墜乎谷道左右,沖突為痔。雖見證于大腸,實陰虛而火實所致,經所謂開竅于二陰,久則潰而成漏。然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治痔不過涼血清熱,治漏初則涼血清熱燥濕,久則澀竅殺蟲,兼乎溫散?;蛟恢搪?,火是根源,何故而用濕澀?殊不知痔只出血,始終是熱,漏流膿水,始是濕熱,終是濕寒,不用溫藥,何以去濕而散寒乎!非止痔漏,百病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即如瀉利嘔吐,初則腸胃氣實而熱,久則腸胃虛為寒。丹溪下血條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溫劑,正此義也。

朱丹溪曰∶漏瘡須先服補藥生氣血,參、術、 、歸為主大劑服之,隨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以艾炙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灸令微熱,不可使痛,干則易餅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又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子片灸,仍用前補劑膏貼之,尤妙。(治漏法。)李東垣曰∶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兼受火熱也。是濕熱風燥四氣合邪,法當瀉火潤燥,疏風和血止痛,是其治也。(《十書》)馮魯瞻曰∶痔漏初起,須用芩、連之類,以涼大腸,枳殼以寬大腸。澀竅用赤白石脂、枯礬、黃丹、腦子之類。(《錦囊》)又曰∶痔漏若能味無味之味,正味足矣,事無事之事,百事備矣。若服餌調節謹慎合宜,未有不瘥者也,若不知謹慎,強治無功。

竇漢卿曰∶大法治痔以涼血為主,如肛旁別有一竅出膿血,名曰單漏。治之宜溫暖之劑補其內,生肌之藥敷其外。

竇夢麟曰∶竅在皮膚者易愈,臟腑有損而致竅者,未易治也。

《養生必效方》載∶干義傳,僧覺海少年患痔疾,其行業比冰霜,緣此飽食久坐,知痔疾者,不必酒色過度矣。故《素問》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三神丸治僧道痔疾,故治有不同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新竹市| 南皮县| 方正县| 华亭县| 南昌县| 波密县| 大埔区| 噶尔县| 林甸县| 浪卡子县| 昭通市| 西和县| 阳原县| 沧州市| 威远县| 高要市| 漳浦县| 柳河县| 临汾市| 定结县| 利川市| 城市| 康乐县| 松滋市| 南召县| 石楼县| 德保县| 朔州市| 赤水市| 滁州市| 大方县| 邮箱| 辉南县| 新乡县| 凤翔县| 朔州市| 凌海市| 印江| 泊头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