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瘡科總論

夫癰疽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和,喜怒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郁于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熱毒結深而發為癰疽也。

夫癰疽之疾,多生于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坐不勞,嗜欲無節,以致虛邪熱毒內攻,煎熬氣血而成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浮數。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生成也,其脈沉數。瘡者,其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然所感有淺深,故所發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六腑積熱騰出于外,肌肉之間,其發暴甚,皮腫光軟,侵袤廣大者,癰也。五臟風毒積熱攻注于肌骨,其發猛惡,初生一頭如 ,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熱發于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夫癰發于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于五臟,沉澀難療,若掏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而易痊復。夫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證,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 、懸癰、痔漏、諸瘡之類,其證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 瘡、風疳之類,雖云俱屬瘡類,而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也。夫癰疽之疾,要須察其是實是虛,是冷是熱,或重或輕,對證用藥,無失先后次序。凡人四十以上,頭頂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

若視之怠慢,以為常疾,每見從微至著,喪命者多矣。便宜速急治之,庶幾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則易救,至于燎原之勢,不可撲滅矣。其理亦由是也。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不進,一毫冷藥亦不可用。此是先后次第之要訣也。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若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如煩躁時嗽,膚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 痛尤甚,臭惡難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未潰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污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無時,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錯,皆是惡證也。五善見三則善,七惡見四必危。若五善并至則吉而安,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

以上所論大綱,其諸證候治法,別論于后。

五發癰疽論

夫五發癰疽者,謂發背、發腦、發鬢、發眉、發頤是也。人之一身血氣,周流而無間,稍有壅聚,莫不隨所至而發焉,又豈特五者哉。俗以癌痼瘭附于癰疽之列,以是為五發,豈知瘭與痼癌,不過癰疽之一物,古書僅有所謂瘭疽,則瘭亦同出而異名也。若癌與痼前所未聞,合是為五發其可乎。夫發背者,乃五臟風熱,六腑邪毒,灌于筋骨之間,發于經絡之內,營衛虛損,氣血衰殘所致也。其初發如粟米大,最不可輕忽,后必大發也。若初起紅腫高起者,后必不為害,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錢,里可著拳。如惡毒深,管寸長深滿,膿血膠粘,用藥可痊。若膿臭穢無絲,此血敗氣衰,陽絕陰盛,必難療理。治法初起或陰塌不起,便可用艾多灸,或隔蒜灸之。如痛灸至癢,如癢灸至痛,此最妙法也。若疽瘡已成,亦可用火針烙開瘡口,則易治也。夫瘡高起為癰則易治,平陷為疽則難治。癰疽形證已具前總論中,茲不復論。至如發腦、發眉、發鬢、發須、發頤,雖地位不同,然皆由五內伏陽結滯,邪毒上壅,隨其經絡地分而發也。其諸發癰起,皆宜宣散熱毒,要須看人元氣虛實而治之,庶不誤矣。若元氣實者,亦可用大黃之劑,泄去毒瓦斯,或用漏蘆、五香、連翹之類皆可。若元氣虛弱,即用內托、十宣之類補之。亦有陰瘡寒塌不起,雖云用灸,然亦不可服寒涼之劑,亦宜以暖藥溫之。全在活法,不可執一也。其敷貼洗藥,具方于下,隨證用焉。

五發癰疽通治方

漏蘆湯治一切惡瘡毒腫,丹瘤瘰 ,疔腫魚臍,五發癰疽。初覺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閉澀,小便赤黃。

并皆服之。娠婦莫服。

漏蘆 白蘞 黃芩(去黑心) 麻黃(去節) 枳實(去穣,麩炒) 升麻 芍藥 甘草(炙)樸硝(以上各一兩) 大黃(二兩)上除硝外,余 咀,與硝同和勻,每服三錢,氣實人五錢,水一盞半,文武火煎七沸去渣,空心熱服。

五香連翹湯治諸瘡腫,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喉咽塞,發寒熱。

乳香 木通 大黃(各一錢半) 連翹 沉香 木香 獨活 桑寄生 丁香 射干 升麻麝香(另研,一錢) 甘草(炙,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托里護心散治諸疔腫發背,曾經汗下,毒瓦斯攻心,迷悶嘔吐而痛,可服二三服。

乳香(明凈者,一兩) 真綠豆粉(四兩)上研細和勻,每服三錢,不拘時甘草湯調服。

神仙黃礬丸此藥不問老幼,皆可服之,服至一兩以上,無不作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活人不可勝數,委是神效。

白礬(一兩,要明亮好者,研) 黃蠟(半兩,要黃色好者,熔開,一方用七錢)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三十丸,熱水或溫酒送下。如未破則內消,已破即便合,如服金石發動致疾,更用白礬末一二匙頭,以溫酒調下,亦三五服見效。有人遍身生瘡,狀如蛇頭,服此亦效。諸方俱稱奇效,但一日之中服近百粒則方有力,此藥能防毒瓦斯內攻,蓋能護膜也,切不可欺其淺近。余始終服半斤,瘡愈后服之尤佳。一方治蛇咬,只熔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毒瓦斯即趕出,立見效驗,要知白礬大能解毒也。

千金托里散治一切瘡腫發背疔瘡。

黃 (一兩半) 濃樸 防風 桔梗(各二兩) 連翹(二兩二錢) 木香 沒藥(各三錢)乳香(二錢) 當歸(半兩) 川芎 白芷 芍藥 官桂 人參 甘草(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三二沸和渣溫服。

十六味流氣飲治無名惡瘡癰疽等證。

川芎 當歸 芍藥 防風 人參 木香 黃 官桂 桔梗 白芷 檳榔 濃樸 烏藥紫蘇 枳殼 甘草(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內托羌活湯治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 黃柏(酒制,各三錢) 防風 當歸尾 本 連翹 蒼術 陳皮 甘草(炙,各二錢) 肉桂(三分) 黃 (二錢半)上作一服,水一盅酒半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清心內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辰砂(另研)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各三分) 甘草(三分) 綠豆粉(四兩,研)雄黃(一分,研) 白豆蔻仁(半兩) 樸硝(半兩,另研) 腦子 麝香(并研,各一分)上以參苓白豆蔻為末入研,藥令勻,每服一錢半,蜜湯調下,無時候。此藥專治惡瘡熱盛痛,作渴煩躁。此藥解毒。

麥飯石膏方治發背諸般癰疽神效。(一名鹿角膏)白麥飯石(其石顏色黃白,類麥飯團者是。如無,以多年磨面磨,近面處石代之,研令極細) 白蘞(研為細末) 鹿角(不用自脫者,須生取者為佳,截作二三寸長,炭火內 令煙盡為度,研為極細末用。)上將麥飯石用炭火 紅,以好米醋淬之。如此 煉十次,研為極細末,每用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末四兩,同入乳缽內研令極細無聲,方有效驗。若研得不細,涂得極痛。若細而嫩,大能止痛收口排膿。精粗之效驗不同者如此。和合時量藥末多寡,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眼沸,卻旋旋入前三味藥末在內,用竹篦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得所,取出傾在瓷盆內候冷,以紙蓋固,勿令著塵埃。每用時,先用豬蹄湯洗去癰瘡上膿血至凈,以故帛挹干,以鵝翎拂藥膏涂敷四圍。凡有赤處盡涂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以出膿血,使熱毒之氣隨出。如瘡未潰,能令內消;如已潰,則排膿如湍水,逐日見瘡口收斂。如患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有片涂藥以貼瘡上,但內膜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以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著瘡,更忌有腋氣之人及月經見行婦人或有孕人見,合藥亦忌此等。合此藥時須要麥飯石,好鹿角要生取帶腦骨者,燒灰時卻不使腦骨,但辨其生取與自退。爾若能精擇藥材,精處修制,勝用他藥收功多矣。仍可熬取好米醋一大碗,收瓷器內,候逐日用藥于瘡上,久則其藥干。常用鵝翎點醋拂濕其藥,勿令繃也。初使須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后兩日一換。古方云,白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曾作磨者尤佳,愚謂麥飯石不可作磨,如古人云曾作磨者尤佳,則惑人矣。麥飯石其狀如飯團,生粒點,若無此石,當以舊面磨近齒處石代,取其有麥性故也。屢試得效。此石鋪家有時無賣,今欲用之,但于溪中尋麻石中有白石粒如豆如米大者即是也。但其石大小不同,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碗,大略如握聚一團麥飯焉(古方有序字多不錄)。

排膿內補十宣散(一名十奇散,一名內補散)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針刀。

服藥后疼痛頓減,其效如神。

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去蘆焙干) 黃 (去叉蘆,各二兩) 甘草(生用) 川芎(曬干,不見火) 防風(去蘆叉) 濃樸(去粗皮,姜汁制) 苦桔梗(去蘆) 白芷(不見火) 薄桂(不見火,各一兩)上如法修制,曬焙令燥,方稱人參、當歸、黃 各二兩,余藥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無灰酒調下,日夜各數服,以多為妙。服至瘡口合,更服為佳。所以補前損,杜后患也。不飲酒人,濃煎木香湯調下。然終不若酒力之勝。或飲酒不多,能勉強以木香湯兼酒調下亦可。

乳香黃 散治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不假刀砭,其惡肉自下。及治打撲傷損,筋骨疼痛,并宜服之。

黃 (去蘆) 當歸(酒洗) 川芎 麻黃(去根節) 罌粟殼(各一兩,蜜炒) 乳香(另研)沒藥(各五錢,另研) 陳皮(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瘡,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之黃 湯治一切瘡腫癰疽并宜服之。

黃 (去蘆) 當歸(酒洗,各一兩) 大黃(去皮) 芍藥 陳皮 甘草(炙,各五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托里內補散專治一切惡瘡,潰爛出膿之后宜服之。

人參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 甘草 白芷 防風(去蘆叉) 黃 (去蘆) 白術茯苓 官桂 金銀花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盅,煎至七分去渣,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龍虎交加散治發背癰疽發腦發鬢發髭,又治腦虛頭暈風濕之證。

制藥法南木香(銼碎,用紙墊鍋,焙干研,羅為細末) 罌粟殼(去頂穣筋,銼碎焙干為細末)甘草(用濕紙裹煨焙干為細末) 吳白芷(用面裹煨去面焙干為細末) 川芎(用濕紙裹煨焙干為細末)上件藥末俱另包收,看瘡加減用之。

加減法若瘡勢紅腫熱大,先服如神托里散一帖,臥蓋取微汗。如紅暈大腫高,瘡頭有似碎米大白膿點者,可進交加散一帖,用木香四分,罌粟殼二錢二分,甘草六錢,白芷一錢四分,川芎一錢五分共為一帖,用水七分,生白酒三分,共一碗,用銀器煎八分服。如無銀器,新瓷器亦好,不用銅鐵舊器。于炭火邊先滾五七滾,用細絹水濕扭干,濾去渣,食后溫服。以干鹽菜壓之,渣敷瘡四周,用禳絹帕包之。如惡心嘔吐,即服護心散一帖止嘔,次服前藥。若胸腹膨滿,或大小便閉澀,可服當歸連翹散一帖,行五七次,用溫米粥湯補止。如瘡已成潰膿,不寒不熱,止是爛開疼痛,木香三分,甘草六錢,川芎一錢五分,白芷一錢四分,粟殼二錢,水五分酒五分,煎八分服。若紅暈白者好也,仍紅其瘡不退,若紫黑稍可,如紅暈不退,每日于晚進藥一帖,吃交加散四五帖。可服當歸連翹散一帖,要行加大黃,只有熱,膚不脹,不用大黃。如瘡患要將好,腐肉不脫,可用針刺破皮,令隨膿出,將水紅花根煎湯洗之,用生肌散撒上,每一日洗一次,根據此法無不效。有蛆者難治,最忌酸辣醬面發氣并生冷護心散治證見前交加散方內。

甘草(炙,一錢) 綠豆粉(炒,二錢) 朱砂(一錢,水飛過)上為細末,作一服白湯調下。

當歸連翹散治證同前。

當歸 連翹 梔子仁 芍藥 金銀花藤(各一兩) 黃芩(五錢)上 咀,每服五錢,用水二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如要行加大黃二錢,待藥熟入大黃煎一二沸,去渣服之。

如神托里散治發背等瘡初起,又治疔瘡并一切腫毒,及發散傷寒。

蒼耳根 兔耳草根(又名一枝箭) 金銀花藤(用花亦可) 五味子根(各等分)上 咀,每服五錢,用生白酒二盞,煎至七分,去渣。臥蓋取微汗,渣再煎。

生肌散水紅花葉上為細末,先用水紅花根銼碎,煎湯洗凈,卻用葉末撒瘡上,每一日洗一次撒一次。

玉紅生肌散治一切瘡爛不收口者,及刀斧所傷,出血不止,并宜用之。

龍骨(二錢) 寒水石(火 ,三錢) 黃丹(一錢)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摻之。

托里榮衛湯治癰疽疔腫及無名腫毒。

桂枝(七分) 人參 黃 紅花 蒼術 柴胡 連翹 當歸身 羌活 黃芩 防風 甘草(炙,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灌阳县| 南宁市| 九寨沟县| 长沙市| 宁陵县| 镇沅| 镇沅| 全椒县| 揭东县| 遂平县| 扎囊县| 诸暨市| 米易县| 扎赉特旗| 昌吉市| 常德市| 封开县| 广东省| 广南县| 新安县| 永善县| 阳春市| 侯马市| 平舆县| 南平市| 许昌县| 庆阳市| 涟源市| 乐至县| 穆棱市| 南宁市| 金塔县| 威信县| 东源县| 巴中市| 沐川县| 丰原市| 阜康市| 中宁县| 白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