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匯考九(1)
- 明倫匯編官常典勛爵部
- (清)陳夢雷
- 4992字
- 2015-12-26 18:33:45
明
明制列爵五等以賞軍功
按明會典功臣封爵國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
有社稷軍功者不封子男后革所封公侯伯皆給誥
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為差
凡公侯伯初授封爵合給鐵券從工部造完送寫誥
文并券陰則例畢轉送銀作局鐫刻填金仍領回以
右一面頒給左一面年終奏送古今通集庫收貯
凡鐵券形如覆瓦刻封誥于其上以黃金填之左右
各一面右給功臣左藏內府
太祖洪武三年大封開國功臣
按明大政紀洪武三年冬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封
公者六人李善長封韓國公徐達封魏國公常遇春
子茂封鄭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馮勝封宋國公鄧
愈封衛國公封侯者二十八人湯和封中山侯唐勝
宗封延安侯陸仲亨封吉安侯周德興封江夏侯華
云龍封淮安侯顧時封濟寧侯耿炳文封長興侯陳
德封臨江侯郭子興封鞏昌侯王志封陸安侯鄭遇
春封滎陽侯費聚封平涼侯吳良封江陰侯吳禎封
靖江侯趙榮封南雄侯廖永忠封德慶侯俞通源封
南安侯華高封廣德侯楊璟封營陽侯康鐸封蘄春
侯朱亮祖封永嘉侯傅友德封潁川侯胡廷美封豫
章侯韓政封東平侯黃彬封宜春侯曹良臣封宣寧
侯梅思祖封汝南侯陸聚封河南侯乙卯封中書左
丞汪廣洋為忠勤伯御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劉基
為誠意伯
洪武四年秋七月乙丑制授明升為歸義侯賜冠帶
衣服居第于京師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十年冬十月戊午封大都督沐英為西平侯賜
誥券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朔進封中山侯湯和為信
國公秋九月丙申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十二年追封吳禎海西公大封征西諸將
按明大政紀十二年夏五月靖海侯吳禎卒追封海
西公冬十一月大封征西有功諸將封藍玉為永昌
侯王弼定遠侯張龍鳳翔侯吳福安陸侯葉升靖寧
侯曹震景川侯謝成永平侯張溫會寧侯曹興懷遠
侯周武雄武侯金朝興宣德侯仇成安慶侯并子孫
世襲
洪武十三年詔定公侯稱號進封鄧鎮并改封廖永
安胡廷美
按明大政紀十三年春三月丙申故寧河武順王鄧
愈子鎮進封申國公乙卯詔定公侯稱號禮部奏定
開國世襲追封其式為三夏四月己丑改封楚國公
廖永安為鄖國公改封豫章侯胡廷美為臨川侯
按明會典是年定功臣封號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
武臣某公某侯食祿若干石世襲者曰世襲某公某
侯食祿若干石追封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
某將軍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謚某
洪武十五年冬十二月封都督李新為崇山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十七年論平云南功
按明大政紀十七年夏四月壬午論平云南功進封
傅友德為潁國公永昌侯藍玉安慶侯仇成定遠侯
王弼當爵及子孫陳桓普定侯胡海東川侯郭英武
安侯張翼鶴慶侯
洪武十八年春二月特追封魏國公徐達中山王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二十年封納哈出朱壽張赫為侯
按明大政紀二十年秋八月丁丑征虜大將軍馮勝
以故元降將納哈出所部官屬將校三千三百余人
送至京師九月封納哈出為海西侯冬十月封都督
僉事朱壽為舳艫侯張赫為航海侯
洪武二十一年贈濮英公爵封察罕孫恪為侯進藍
玉為公
按明大政紀洪武二十一年秋七月追贈故金山侯
濮英為樂浪公秋八月癸丑命故海西侯納哈出子
察罕襲職封沈陽侯丁卯封后軍都督府僉事孫恪
為全寧侯九月改封故樂浪公濮英為西涼公冬十
二月壬戌封永昌侯藍玉為涼國公
洪武二十三年加徐達李文忠三代王爵封張銓為
侯
按明大政紀二十三年秋九月辛卯加封中山王徐
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冬十月以征云南都
督功封右軍府僉事張銓為永定侯
洪武二十五年封俞通淵為侯追封沐英黔寧王
按明大政紀二十五年夏五月戊子封右軍都督俞
通淵為越巂侯賜鐵券世襲冬十月己酉朔追封西
平侯沐英為黔寧昭靖王
惠宗建文二年冬十月封盛庸為歷城侯
按明大政紀云云
建文四年更定勛勞成祖即位贈徐增壽侯爵大封
靖難功臣
按明大政紀建文四年春二月更定勛勞夏六月成
祖即位贈徐增壽為武陽侯謚忠愍秋九月甲申大
封靖難功臣丘福淇國公朱能成國公張武成陽侯
陳圭泰寧侯鄭亨武安侯孟善保定侯火真同安侯
顧成鎮遠侯王忠靖安侯王聰武城侯徐忠永康侯
張信隆平侯李遠安平侯房寬思恩侯徐祥興安伯
徐理武康伯李浚襄成伯張輔信安伯唐云新昌伯
譚忠新寧伯徐嚴應城伯房勝昌伯趙彝忻城伯
陳旭云陽伯劉才廣恩伯加曹國公李景隆祿一千
石茹忠誠伯王佐順昌伯陳瑄平江伯其余將士
論功高下一體升賞追封故都督張玉榮國公謚忠
顯故都督僉事陳亨涇國公謚襄敏故指揮使譚淵
崇安侯謚壯節
成祖永樂元年續封靖難功臣
按明大政紀永樂元年夏五月丁亥續封靖難功臣
李彬為豐城侯陳亨之子懋為寧陽伯王真之子通
為武義伯陳賢為榮昌伯張興為安鄉伯陳志為遂
安伯子孫世襲
永樂三年秋九月加封信安伯張輔為新城侯冬十
一月封甘肅總兵宋晟為西寧侯子孫世襲
按明大政紀云云
永樂七年秋九月鎮守寧夏寧陽伯陳懋敗寇于境
外進封為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永樂年定功臣封號
按明會典永樂間定功臣封號曰奉天靖難推誠宣
力武臣或曰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或曰奉天翊衛宣
力武臣或曰欽承祖業推誠奉義
永樂十六年春三月追封太子少師姚廣孝榮國公
按明大政紀云云
永樂十七年封劉江為廣寧伯
按明大政紀十七年夏五月遼東總兵都督劉江大
破倭寇于望海堝封江為廣寧伯
永樂十八年封薛祿陽武侯
按明大政紀十八年冬十二月敘董營京殿功封都
督薛祿為陽武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永樂二十二年命柳升等世襲侯伯封張昶平江伯
梁銘保定侯
按明大政紀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子命安遠侯柳
升陽武侯薛祿平江伯陳瑄子孫皆世襲其爵十二
月封都督張昶為彭城伯己巳封鎮守寧夏都督同
知梁銘為保定侯子孫世襲
英宗正統三年冬十月封都督蔣貴為定西侯任禮
為寧遠伯趙安會昌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正統四年追封沐晟定遠王山云懷遠伯
按明大政紀正統四年春閏二月命黔國公沐晟率
兵討麓川思任發三月黔國公沐晟等進擊不利旋
師至楚雄以疾卒追封定遠王秋八月追封故廣西
總兵都督同知山云為懷遠伯
正統五年秋九月封張升為惠安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正統七年春三月詔敘平麓川功進封蔣貴定西侯
王驥靖遠伯贈方政威遠忠義伯夏六月丙辰少師
吳中卒追封茌平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正統十三年封宣府總兵楊洪為昌平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正統十四年冬十一月論擊可汗脫不花功進封楊
洪昌平侯石亨武清伯十二月追封英國公張輔為
定興王
按明大政紀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春二月封大同守將郭登為定襄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論迎復功封爵有差封徐有貞武功
伯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春正月丙戌論迎復功進封
武清侯石亨為忠國公都督張軏為太平侯張輗為
文安侯都御史楊善為興濟伯并令子孫世襲春三
月癸酉封直內閣兵部尚書徐有貞為武功伯
憲宗成化二年春三月敘平蠻功封趙輔武靖伯子
孫世襲冬十一月敘平荊襄功進朱永撫寧侯李震
興寧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成化十五年冬十二月錄征建州功進朱永爵保國
公
按明大政紀云云
成化十六年春三月敕吏戶二部臣汪直王越出境
剿寇有功直加米四十八石越封威寧伯
按明大政紀云云
武宗正德五年封仇鉞等伯爵復陳熊平江伯
按明大政紀正德四年秋閏九月奪平江伯陳熊爵
五年秋八月論平置鐇功封仇鉞為咸寧伯又封張
永兄張為泰安伯弟張容為安定伯魏彬弟魏英
為鎮安伯馬永成弟馬山為平涼伯谷大用弟谷大
為永清伯封義子朱德為永壽伯給誥券世襲詔
復陳熊平江伯
正德十二年封江彬許泰伯爵
按明大政紀十二年冬閏十二月封左都督江彬為
平鹵伯許泰為安邊伯彬泰冒應州防御之功濫封
伯爵兵部以下無一人執奏
正德十六年封王守仁為新建伯
按明大政紀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冬十一月封
王守仁為新建伯初守仁擒宸濠諸奸佞江彬等導
帝親征且欲攘守仁功詭言曲譖百計欲去之宸濠
伏誅守仁以己得專制平逆皆兵部尚書王瓊力乃
歸功瓊執政者不悅瓊亦因以忌守仁久之不行賞
至是帝念守仁功命兵部集議差別諸從戎功次封
守仁新建伯特進光祿大夫柱國仍兼南京兵部尚
書參贊機務歲祿千石給誥券子孫世襲守仁聞命
疏辭因言楊廷和王瓊有發縱之功伍文定邢恂戴
德孺陳槐曾玙胡堯元劉源清馬津南橋李楫顧佖
劉守緒等及鄉縉王懋中鄒守益伍希儒謝源等有
摧鋒遮擊贊議監錄之功尚未酬敘而舉人冀元亨
為臣說濠構死獄中尤為含冤不報久之乃擢伍文
定副都御史任一子邢珣徐璉戴德儒擢布政使余
不敘
世宗嘉靖元年加封翊戴諸臣尋以冒濫改議但加
崔元邵喜蔣輪三人封爵
按明大政紀嘉靖元年春三月帝念翊戴功敕下吏
兵兩部議封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毛紀為伯給誥券
子孫世襲歲祿千石仍各任一子世錦衣衛指揮駙
馬崔元進爵為侯壽安皇太后弟指揮邵喜興國太
后弟指揮蔣輪各封伯大學士費宏亦任一子與廷
和子等毛澄加太子太傅任一子世錦衣衛指揮同
知壽寧侯張鶴齡加太師歲增祿米三百石太監張
錦扶安溫祥賴義秦文張欽張淮蕭敬黃偉鮑忠各
增歲祿任弟侄一人為錦衣指揮使僉同等官其興
邸承奉等官張佐董英戴永張忠閻洪趙山等二十
七人俱已授太監仍各增祿任其弟侄惠安伯張偉
侍郎鄭宗仁趙璜建昌侯張延齡慶陽伯夏臣各加
歲祿進階其余府部院寺諸掌印官及各臺諫官各
賜金繒有差五月罷封楊廷和蔣冕毛紀伯爵初帝
降敕封廷和等為伯給事中張九敘上言陛下入奉
皇考孝宗皇帝之祀為萬方民物之主既親且長倫
序最正天與人歸不約而和廷和等特以職事奉命
視草實遵我皇祖之明訓非擬之而后定也陛下以
為元功封伯世傳恐非廷和等所敢當費宏起廢贊
政遇亦奇矣若蔭子世及亦為過望駙馬都尉崔元
太傅壽寧侯張鶴齡禮部尚書毛澄承事奔走亦其
職也前者賞金各十兩束幣四十論者方以為濫及
而況封元為世侯加鶴齡以太師加澄太子太傅而
且蔭子錦衣乎漢之內寺有定立順之功參建桓之
策者而紀綱大壞唐有門生天子定策國老之名禍
不可言陛下圣德隆興非若漢唐之主也何以太監
張錦為預迎立而欲蔭其弟侄耶又何以太監扶安
溫祥賴義張欽等贊襄大計而欲增祿世蔭耶至若
從事藩邸諸閹張佐戴永張忠陳宣閻洪趙山黃錦
李云等二十七人幸遇際會俱推太監諸職蟒服玉
帶榮已極矣而加祿世蔭則冒濫尤甚誠非古帝王
立法自近之意也御史汪淵等亦上言陛下之有天
下倫序當然人心共屬私議無所加大學士廷和等
何與定策太監張佐等何與贊襄駙馬崔元等之捧
敕迎立太監張佐等之藩邸勞惠安伯張偉等之
督兵迎護皆臣子奉職之常也何足為功侯伯非開
國之臣不可封錦衣官非汗馬之勞不可授而官爵
可及于爛羊祿賞反輕于敝乎主事霍韜亦上言
據律文官不得封公侯祖宗時學士典文章備顧問
而已無有封伯與武蔭者徐有功封武功伯隨褫之
乃明鑒也陛下忍令史官書曰學士封伯自今始乎
于是廷和冕紀乃上疏懇辭俱下兵部尚書彭澤復
奏正德間權奸用事職官冒濫陛下起而厘之削除
殆盡及論定策之功乃封爵恩蔭至五十三人非初
意矣廷和等既有疏辭當體念俯從量加別恩帝從
之命各別議職銜及更蔭一子四品文職官于是封
崔元為京山侯邵喜為昌化伯蔣輪為玉田伯各世
襲食祿有差
嘉靖二年進封張鶴齡為昌國公
按明大政紀二年秋八月帝復以定策功進鶴齡為
公又以玉田伯蔣輪之從子太清昶俱為錦衣衛千
戶御史王璜上言鶴齡不宜封公蔣輪一門有二指
揮三千戶已為僭賞乞收成命不報
嘉靖八年奪新建伯王守仁世爵革諸外戚封爵世
嗣
按明大政紀八年春二月吏部尚書桂萼上議王守
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先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
物致知之說知眾論之不與則著朱熹晚年定論之
書傳習轉訛悖謬日甚正德十二年剿捕漳寇十四
年平定宸濠據功固有可錄但賊平而縱殺不已報
捷而夸張不實罪亦難原宜將所封伯爵止其本身
不必追奪以終國家之大信禁其邪說以正天下之
人心乃大圣人建極作民君師之大政也帝降旨曰
功疑惟重姑不深究所封伯爵系先朝信令許終其
身身后恤典俱為停革其學術令都察院通行禁約
不許踵襲邪說以壞人心冬十二月革外戚封爵世
嗣于是昌化伯邵杰慶陽伯夏言壽寧侯建昌伯等
皆在革中
嘉靖十年復劉瑜誠意伯爵及鄂曹衛信四公后為
侯
按明大政紀十年夏閏六月刑部郎中李諭上言陛
下明圣斥去姚廣孝萬世頌仰第臣鄉人劉基翊運
有功不在廣孝下宜侑食高廟世其封爵與徐達同
帝然諭言下廷臣集議吏部侍郎唐龍等上言高皇
帝收攬群豪創造鴻基一時佐命諸臣并軌宣翼而
幃幄奇謀廟堂大計每每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
剖封發孔明之喻厥勛懋矣基亡孫廌嗣爵鐵券金
書誓言永世廌殞遂褫圭裳委礪帶或謂嗣緒孤孱
弗克負荷或謂長陵嗣統遂至嫌雖一辱涂泥傳
聞多謬而載書明府績效共存昔武王興滅天下歸
心成季無后何以勸善基宜配享太廟其九世孫指
揮瑜可嗣伯爵帝從之以瑜為誠意伯歲祿七百石
因命吏部并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子孫各與侯
爵以副皇祖報功之意
嘉靖十一年封常元振為懷遠侯李性臨淮侯鄧繼
坤定遠侯湯紹宗靈璧侯
按明大政紀十一年夏四月吏部尚書王瓊上言常
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子孫奉命襲封各與侯爵臣
仰窺圣意蓋以常李子孫流徙禁錮鄧湯停襲百有
余年一旦爵遠裔以上公恐難負荷此慎重爵賞之
盛舉也第四人封侯例有爵號惟皇上裁示帝因命
常元振為懷遠侯李性為臨淮侯鄧繼坤為定遠侯
湯紹宗為靈璧侯仍給與勛階誥券及食祿焉
嘉靖十八年封武定侯郭勛為翊國公制武職謀奪
世爵令
按明大政紀十八年秋閏七月以郭勛扈從南巡有
功進封翊國公冬十二月時有南京和陽衛舍余李
鰲者謀襲祖爵殺其兄子百戶玉鰲子堂實翼鰲為
之南京刑部論堂謀戕宗支罪死奏請揭黃從之因
命武職爭襲官爵謀殺宗支者雖有族姓不許承襲
著為絜令
嘉靖三十二年命都督陸炳支伯爵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