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琉球小志并補遺(3)

沖繩島,一云琉球。其島在西海之南大洋中,全島幅員不大;雖有屬島數十,然皆掌大之地。以其國能獨自立,又夙貢方物于我日本及清國,得以自存。故舊王薨,則嗣王受清國冊封而立,又命其王子大臣聘我以告,其國如兩屬然;然其貢獻使聘,我取其實,而清國取其名。明治新政之后,朝廷封其王為藩王,全屬之我;乃王仍密使入聘清國,于是朝廷遣吏人令王退位,遂廢藩為縣。夫沖繩之國,內無金榖之富、外無兵革之威;其致職貢于我,又其進使聘于清國,是皆「以小事大」之道。今乃以自存之計,反致速禍自滅,豈不悲哉!雖然,其王則吊,其民則慶。何以言之?島人曾漂到臺灣為番人所劫殺,而其王未曾問之清國,清國帝未曾責之臺灣;視其民之難,如痛癢不相關。當是時,獨我國發問罪之師,冒蜑雨入番境,為之加遺一矢,以祭冷魂;為之督促萬金,以惠遺孤。我之德沖繩人,亦云至矣(案日人滅琉球,假借臺役以為口實;亦其風氣誕妄之一端)。今藩王遜位,其國入我版圖,永免屬國之名。我國家一視同仁,自今以往,待其民與內地之民無異;為之就利去害,指日可待。故曰:其王則吊、其民則慶也。

琉球新志自序(錄日本人大槻文彥稿)

琉球,眇乎南洋一島國耳。雖并其大小數十嶼為一域,要不足以為獨立國,而從來為我皇國之附庸矣。朱明以還,修聘于漢土,受其冊封,稱「中山王」。蓋其聘于彼,則奉彼正朔;朝于我,則用我年號:一邦兩屬,未知其為誰藩屏也。是以名分稱呼之際,往往有疑其當否者焉。余請舉十證以辨之。夫琉球之為國也,論地勢,則自是我九州山脈之起伏綿亙而迸走于南海中者;一覽地圖,則了然可辨耳:是其證一也。論開辟,則上古天祖神孫辟西南諸島者,既已深入其區域;考古史而可知也:其證二也。論人種,則邦人與支那、無來由諸國異其種者,在須髯之濃美與鼻之高、頰之匾;而琉人骨格容貌,宛然我種之人矣:其證三也。論言語,則每音單呼無復「平、上、去、入」,而日常說話反有我古言之存者:其證四也。論文字,則雖一、二長吏用漢文,至民間應酬事率皆用我國字;且觀其善和歌,可以知性情與我同矣:其證五也。論政體,則雖傚彼立官號,然「親云上」、「親方」等名皆我之稱呼,而其立制亦用我世祿之法:其證六也(案日本舊時悉傚唐制,今時悉傚西制,然未嘗因此為吾與西洋之屬邦也;何獨文致琉球乎)。論保護,則每其國治亂,我必送金榖、遣兵卒以濟之;彼則越人肥瘠,恬不顧:其證七也。論歸化,則在推古天皇朝,南海諸島早已服我皇威矣;而彼則隋攻之不屈、胡元侵之不從,直至朱明之時始奉其正朔,是其所以服從,自有先后:其證八矣。論征伐,則永、萬中,源為朝取之;慶長中,島津家久服之。彼則以一封書茍能招諭焉耳:其證九矣。至論王統,則所謂舜天,即我鎮西八郎之胤,而奕世綿綿以至今日;此其證之最確者矣。又況天朝既敕為藩國華族,授之一等之官;則名稱位號確然一定,無復所容疑而已矣。嗚呼!今日開明之隆,自千島、樺太以至沖繩諸島南北萬里,環擁皇國,悉入版圖中;而風化之所被,無有窮極!駸駸乎有雄視宇內之勢矣,豈不亦愉快哉!

適「琉球新志」成書,以為序。

明治癸酉六月。

沖繩志后序(錄日本人重野安繹稿)

「沖繩志」何以作?志琉球也。何不曰琉球而曰沖繩?從土人所稱也。土人何稱沖繩?沖繩,邦語也,本土之名也。琉球,漢字也,漢人之所名也(案「日本史」云:『琉球國,舊作流求,后更今字。一名阿兒奈波島,訛為沖繩』。蓋沖繩即阿兒奈波之譯音;漢字、邦語之分,不免為無稽也。予所見日本書籍,「元亨釋書」及「下學集」作流求,「性靈集」作留求;三善清行所撰「僧圓珍傳」作流梂,齋藤親基記及島津文書作琉球。字雖異而音同,猶我「隋書」作流求、「元史」作瑠求也。沖繩見于長門本「平家物語」及「琉球國圖」,則非典據之書矣)。沖繩自通漢土,受其封爵、服其衣冠、髻簪髭須盡擬漢裝;而獨其稱國名用邦語者,何也?語言、文字同我邦族,故國土之名稱舉皆邦語也。觀乎國土名稱之用邦語,而其為我種類、為我版圖也,審矣。

世之說琉球者曰:源為朝航海,而子孫始王;島津氏出師,而朝貢乃通。殊不知彼以天孫氏為開國祖,實為我皇孫;為朝特承其余烈而已。南島朝貢,見于古昔簡策者,比比不絕;島津氏特舉其廢典而已。乃至土人,則其惑亦甚矣。自以天孫序世系,而不問其種族同異;自以沖繩冒國名,而不察其語言所由:反欲與殊方異族之漢人昵比,抑又何心哉!試把此書觀之,漢人之來通,果在何代;受彼封爵、服彼衣冠,果在何時乎?其未與彼通之前,所屬何國、所服何服?而語言文字之傳至今者,果類何國乎(案「沖繩志」第三卷述古史,多附會不足信;明眼人一見能辨之)?語言、文字與衣冠、封爵,孰舊、孰新焉?古雖無藩名,而其國藩屬也;古雖無族稱,而其王華胄也:則今之建為外藩、班為華族者,為復古乎?為創制乎?

嗚呼!本土之人讀此書,其內向歸本之心,得不油然生乎哉!而內地人讀之,其恤同類、字藩屬之心,得不藹然興乎哉!名曰「沖繩志」者,不獨從其本稱,并以系內外人之心云爾。此則恒庵氏著撰之本旨也夫!

明治十年(丁丑)九月。

琉球鄰近日本,然自古不相往來。唐時,日本僧圓珍航海,遭颶風飄至琉球;舟人大號曰:『我等將為琉球所噬,若何』!又,日本嘗呼琉球為「啖人之國」:此皆見于源氏「大日本史」。其后至尚巴志王時,始與日本通聘問;尚寧王時,始服屬于日本:蓋在明中葉以后矣。近時日人好事者穿鑿傅會,以為南島朝貢,古初簡策已有之;又謂舜天王是其皇族源為朝之子,甚至疑開國祖天孫氏亦為其裔,多方牽合,思掩其滅琉之罪。不知南島指薩南諸島而言,非即琉球;服天游重刊「中山傳信錄序」已自辨之。源為朝流于鬼島,因琉球有鬼界島而相溷;源氏史雖載以事,而等諸存疑:以其無確證故也。若天孫氏之稱本于「中山世監」,固已言「姓氏不可考」矣。何由知是日本皇裔?尤為鑿空無稽!凡此諸說,皆不見于日本古書;即問之琉人,亦茫無知者:其不足取信于天下萬國也,明矣。夫寬文中作「日本通監」,不嘗自稱為吳太伯后乎!而「善鄰國寶記」及「通監提要」等書皆云「垂仁天皇時,遣使大夫聘漢,漢帝賜以印綬」;然則我以一旅之師滅日本而縣之,告于萬國曰:「日本,為我中華吳太伯之裔;且自漢以來,聘貢于我。今改建郡縣,諸國不勞過問」。試問日本臣庶之心服乎、否乎?今之琉球,何以異是!至于文為、制度,琉、日間有相同,乃皆是沿襲中華古制;此尤不足置辨者矣。予譯「琉球小志」既成,附錄彼中人士論著,而析其誕妄如右。

光緒壬午夏四月,出使日本隨員上海姚文棟謹識。

琉球小志補遺

疆域、度數、形勢、沿革

大島,在日本薩摩國川邊郡寶島之南少東海上,直徑十八里。開聞岬之南南西七十八里,東有喜界島,南有德之島、永良部島、與論島,共五島;其間小嶼點綴,大小總十余島:中國人稱云小琉球。

自北緯二十七度一分(與論島),至二十八度三十一分;西經九度四十八分(喜界島),至十一度二十二分(與論島)。

大島居五島之首,地最宏闊;山岳重疊,湯灣岳頗高峻。山脈起于東北,散布島內,北部稍夷坦。沿岸港嶴參錯相望,皆宜系舶。諸島風土,大抵同于琉球:夏涼冬暖,草木繁茂;民俗亦敦樸。

大島即古之庵美,琉球國祖肇基之地。天武天皇十一年,始入朝貢獻;爾后往來不絕。文永三年,入貢于琉球,終為其屬島。慶長十四年,島津家久伐琉球,取之;與喜界等四島皆永歸薩摩之所管。王政革新,隸于鹿兒島縣,置治所于大島名瀨,以管諸島之事。

間切

大島,管七間切:笠利,在島之東北隅;村數十九。古見,在笠利之西南;村數九。名瀨,在古見之西;村數二十。住用,在古見之西南;村數十四。燒內,在住用之西;村數二十六。東在,住用之南;村數二十四。西方,在燒內之南東之西,跨佳奇呂麻島;村數二十二。

喜界島,管六間切:志戶桶,在島之北隅;村數三。東,在志戶桶之南;村數六。伊沙,在東之西;村數四。西目,在東之西;村數五。灣,在西目之南;村數七。荒木,在灣之南;村數五。

德之島,管三間切:東,在島之東隅;村數十二。西目,在東之西;村數十五。面南和,在西目之南;村數十七。

沖永良部島,管三間切。和泊,在島之北隅;村數十五。東,在和泊之南;村數十二。西,在島之西隅——即和泊之南;村數十一。

與論島,管二間切:大水,在島之西隅;村數三。東,在島之東隅;村數三。

——以上,合共二十一間切。

島嶼

大島,古云庵美,又作阿摩彌。周回五十九里十町,東西九里十八町、南北五里。其屬島:一為佳奇呂麻島,在大島之南十六町。周回十五里十八町,東西四里、南北二里;隸于東與西方二間切。一為受島,在佳奇呂麻島之南一里余。周回四里九町,東西二里、南北三十町。一為與呂島,在受島之西二十四町。周回三里十八町,東西二十町、南北二十八町;治所在大島名瀨間切伊津部村。

喜界島,古作鬼界島,大島群嶼之總名;在大島之東九里十八町。周回七里二十九町二十四間,東西一里十八町、南北二里;治所在灣村。至大島笠利,七里二十七町。

德之島,古名度感;在大島之西南十里。周回二十里十八町,東西四里、南北五里余;治所在東間切龜津村。至大島西方間切,二十里。

沖永良部島,在德之島之西南少西十二里十八町。周回十四里九町,東西二里、南北一里;治所在和泊村。至德之島龜津村,十八里。

與論島,在沖永良部島之南少西九里。周回五里一町,東西二里、南北一里;治所在大水間切瀨利覺村。至沖永良部島和泊,十三里。

山岳

湯灣岳,古稱阿麻美岳;跨大島大和濱、燒內二間切。自大和濱間切湯灣村二里十八町,高一千七百尺。

井之川岳,又云木岳;跨德之島東、西目二間切。高二千零三十四尺。

剝岳,跨同島東、面南和二間切。高二千四百六十一尺。

河渠

住用川,源發燒內間切大和濱方山中,東南流貫同間切,入住用間切;自西中間村漸南流,至石原村入海。長一里,闊四十間。

港灣

大熊港,在大島名瀨間切。東西十五町、南北八町,深十五仞。向西繞北。

龍鄉港,在同間切。東西十二町、南北一里,深二十五仞。東北向。

津代港,在同島笠利間切。東西十五町、南北三十町,深二十仞。西北向。

燒內港,在同島燒內間切。東西一里十八町、南北三十町,深三十仞。西向。其北方有宇檢港,深三十仞;東南向。

久慈港,在同島西方間切。東西五町、南北十六町,深二十仞。南向。

花天港,在同間切海峽內。東西四町、南北八町,深二十仞。南向。

灣港,在喜界島灣間切灣村。東西二十間余、南北二十間,深十三仞。東向。

東港,在同島東間切早町村。東西四十間余、南北三十間,深十仞。東向。

井之川港,在德之島東間切井之川村。東西二十五間、南北二十間許,深十二仞。東向。

和泊港,在沖永良部島。東西六町、南北五町。東南向。海底多淺礁,僅通一線之狹路。

赤佐港,在與論島西。深三仞,不容大船。

岬角

用岬,一名笠利岬;大島笠利間切之東北端。

今井崎,一名龍鄉崎;同島名瀨間切龍鄉村之北端。

拜崎,一名曾津高崎;同島燒內間切之西南端。

海崎

大島崎,大島與佳奇呂麻島之間,相距十六町,狹處八町,長四里十町。狹內有花天、芝村、久慈、薩川、古仁屋等數港,皆可泊大船。

此卷紀琉球北島。明萬歷三十七年入于日本,當時不遣一介責問,彼始公然以琉球為附庸。中山之不祀,忽諸實嚆矢于此。他日如議球案,要當并問此島也。文棟又識。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南丰县| 乌兰浩特市| 北辰区| 长沙市| 乌苏市| 思南县| 蒙自县| 新昌县| 渭南市| 永嘉县| 饶阳县| 郎溪县| 寿阳县| 黎平县| 兴业县| 廉江市| 鸡西市| 贵定县| 布尔津县| 淮安市| 化隆| 游戏| 同德县| 黑河市| 洮南市| 霍州市| 鹤山市| 清涧县| 仙桃市| 连州市| 湛江市| 上栗县| 郸城县| 合阳县| 海宁市| 崇文区| 拜泉县| 峨边| 河池市|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