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呂 本謹校 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陳治本 南京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呂胤昌謹閱
圣孝一尊親
嘉靖元年三月戊辰上
皇考尊號曰
興獻帝遣官祭告
陵寢
上親制樂章迎神太和之曲秉德奉藩仁孝謙恭委祉沖人入紹大宗故國綿邈新此閟宮以妥明靈萬世攸崇祀事孔嚴精神感通來格洋洋風云景從初獻壽和之曲明靈在天陟降于庭聲容肅然顧茲嘗烝舞以八佾庶將其誠于斯萬年禋祀承承亞獻豫和之曲裳衣既設籩豆更新惟祭之豐至養莫伸再酌清酤以薦明禋有秩斯祐錫我后人終獻寧和之曲荷劬勞以生深恩罔極舉追崇之典萬舞有奕禮以三成虔恭無斁江漢湯湯延我世澤徹饌雍和之曲菲薦具陳既歆既饗敬徹不遲顧瞻下上濯濯厥靈式慰遐想嘏告以慈賜之景貺還宮安和之曲倐來忽往神化無方風馭云軿返于帝鄉祥光燁煜旌旆央央衣冠在廟孝思不忘
嘉靖二年九月丙子初
上即位即命禮官議
皇孝主祀并稱號禮官議
皇上既入嗣大宗宜如漢定陶王別為
興獻王立后其稱號宜如宋濮王稱
孝宗為皇孝而改稱
本生父曰皇叔父
母曰皇叔母
上覽其議曰父母可移之乎此事體重大其再議于是進士張璁主事霍韜給事中熊洽各上言漢宋之事乃預立為嗣養于宮中故不得復后其所生若
陛下則所謂繼統非繼嗣也今日之禮于
興獻王宜隆尊親之典
上覽而善之乃諭閣臣朕受
祖宗鴻業為天下君長
父興獻王獨生朕一人既不得承緒又不得徽稱朕于罔極之恩何由得報始終勞卿等委曲折中為朕伸其孝情諸臣退而上疏執議如初乃稱
孝宗皇帝而稱
皇考曰興獻帝
圣母曰興國太后云至是年六月辛丑
上猶以尊稱未當復命廷臣會議時主事桂萼都御史席書員外方獻夫皆上疏請正
皇考
圣母稱尊以全
圣考
上以其章下群臣議而議者以為
興獻帝后已極尊稱
陛下孝思無窮請更加一皇字
上不得已從之然猶以本生二字大名未正于心終不安復命廷臣會議于是禮官席書等上言人無二本禮有至當
陛下入繼大統與為人后者不同臣等謹遵
祖訓據古禮與在廷之臣反復辯論大義已明宜定正
獻皇帝皇考尊稱以順典禮以應經義
上曰大禮屢經會議未有定論今博考詳議合于天理至情宜從正稱
孝宗敬皇帝曰
皇伯孝
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曰
皇伯母
恭穆獻皇帝曰
皇考
帝圣皇太后曰
圣母乃下詔曰人君為治必本于孝道圣人論政必先囗正名孝在篤于親而名貴循其實自古及今未有外是而能化成天下者也朕本
憲宗純皇帝之孫
孝宗敬皇帝之侄
恭穆獻皇帝之子
皇兄武宗毅皇帝上賓之日仰遵
圣祖兄終弟及之訓屬以倫序當立遺詔命朕嗣皇帝位朕受
天明命位于臣民之囗者于茲三年矣尊稱大禮屢命廷臣集議輙引漢定陶共王宋濮安懿王事為據至再至三而其論未定朕心靡寧蓋伯姓父子天經地義豈人所能為乎惟
恭穆獻皇帝
章圣皇太后朕之父母也劬勞之恩昊天罔極雖位號已隆而名稱未正因心之孝每用歉然已告于
天地
祖宗
社稷稱
孝宗敬皇帝曰
皇伯考
昭圣皇太后曰
皇伯母
恭穆獻皇帝曰
皇考
章圣皇太后曰
圣母各正厥名揆之天序人倫情既允稱而禮亦無悖囗猶慮天下臣民未能知悉特茲詔諭以申朕拳拳孝親之誠夫孝立則篤近舉遠而家邦四海咸囿于至仁名正則言順事成而禮樂刑罰各臻于至理朕蓋庶幾于古帝王之盛也顧惟昔者孝未遂于尊親事多拂于天性君臣之際未免少乖舉措之間或多違戾今彝倫攸敘大禮告成朕方欲同心以和典禮之衷敬事以建臣民之極爾內外諸司百僚務宜體朕之意有官守者脩其職有言責者盡其忠凡舊章未復斃政未除人才未用民生未安邊備未飭軍儲未充一切有裨于政理利于軍民者其一一條具奏聞朕將舉而行之期于得萬國之勸心致天人之祐助以成至治以全大孝則朕之志于是乎可慰矣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嘉靖四年三月甲戌命脩
獻皇帝實錄敕諭禮部曰朕惟自古帝王之有功德者史臣必為實錄以藏諸金匱傳之子孫其來非一日矣我
皇考恭穆獻皇帝聰明睿智卓冠群倫自奉藩以來有河間好古之風慕東平為善之樂緝熙
圣學遵守
祖訓嘉言善行可以大書特書者不止一端宜有紀述以垂憲于萬世爾禮部其通行當時籓府內外臣僚悉心采輯送翰林院編纂實錄所有合行事宜俱照例行于是遣使至舊邸采訪
獻皇帝嘉言善行悉付史館編錄為實錄五十卷寶訓十卷
上皆親序之其實錄序曰朕惟自古帝王繼代之后其臣子追思其君父之德之功有不可泯焉者則必紀其平生著之汗簡藏之金匱垂之子孫以至于萬世而無朽焉故三代而上之君其事備于經三代而下之君其事備于史若周之文王位為西伯大統未集而其翼翼之心穆穆之敬雝雝肅肅之容庸庸祗祗威威之德之罰不遑暇食不敢盤游之勤卑服即康功田功之儉懷保小民惠鮮鰥寡之仁克知灼見宅俊之明朝于王季日三之孝詠于詩載于書紀于禮者不一而足乃與唐虞夏商賢圣之君并蓋文王之治雖止于岐而其丕顯之謨克昌厥后則實有帝王之德之功何可泯也惟我
皇考恭穆獻皇帝自奉籓以來嘉言善行可傳而不泯者甚多為人臣子忍使其泯焉而無傳耶爰命籓邸舊臣追輯諸所聞見付內閣輔臣用例編纂以為實錄起自肇封迄于棄國凡五十卷其可寶而為訓者若千萬言又為十卷既成朕捧書而泣曰嗚呼我
皇考之所以啟佑后人而遺之休祉者固如是其盛哉夫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帝王出治之本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此帝王為治之要也而我
皇考以是二者體之身心發之言論修之于宮閫之間行之于封域之內內外兼盡終始弗渝如耕之畔而罔敢越焉如匠之矩而罔敢舍焉其識度高明規模宏遠蓋已具帝王之體舉而措之于治天下也特易易焉顧不能大有所為歛厥經緯施之一國故遺事之可書者僅止于斯而無由以見其功化之極也然即其所已書者觀之實無愧于文王之德之純惟我后之人能仰體而遵行之則可以為圣賢之君而天下萬世且永享帝王至治之澤矣朕深恐弗類而勉思企及以庶幾于善繼善述焉于是乎序
寶訓序曰朕惟周雅歌燕翼之謀魯詩載有谷之頌自昔先德之美君道之善未有不垂后昆而昭來世者也寶訓之作良以是哉仰惟我
皇考恭穆獻皇帝睿哲天成姿表神異夙荷我
憲宗純皇帝之眷獨為優厚然嗜學體道頴敏卓越是以矩度自合言動不輕比奉藩入郢屏翰一方凡所舉措莫不有道以至臨朝御下恤士愛人君國之政一出粹白而無非可法退即書堂更日直講進德之功未嘗少懈雖遠處藩服而瞻戀闕庭心實惓惓每有敷陳輙囗大政其視河間東平之賢以善自娛者又不可以同年語也朕仰承休德奉
天命嗣大統出入起居罔敢逸豫一惟我
皇考之心為心
皇考之行是遵耳眷茲盛媺實難殫述可容以遽泯邪用是敬敕館閣儒臣暨藩臣之悉訓典者援古義例詳加纂輯既為實錄藏之天府又擇其言行政事顯而要者凡為目三十有九合十卷別為寶訓如左嗚呼我
皇考以純一之性寬仁之德精切之學其鴻規懿范真與古帝王異世而同符非獨行于一國而可施之天下非獨法于一時而足垂之永久所以上延
天命啟我后人者不其至乎朕以眇躬嗣而受之夫豈偶然而已哉不有敘論曷申永孝書曰有典有則貽厥子孫朕敢為
皇考頌并制為序示百世永以為寶之意云
嘉靖五年十月壬戌
上親制
皇考恭穆獻皇帝恩紀含春詩集序頒賜群臣其文曰朕
皇考恭穆獻皇帝所著有恩紀詩集乃弘治甲寅受命分封之國感
皇伯考孝宗皇帝鍚予之恩而紀之者也詩凡七卷其目有四自輦谷恩榮而下凡途間之興國務之余至于書堂雜詠續騷吟諸作雖所指不同然皆主于紀
圣上之敷恩彰王國之殊遇以識無忘焉爾有含春堂稿則未之國時在大內西館及出府所作分類立題隨題敘事因事成章僅百三十余首而天文節候之大人物宮室苑囿之繁禮樂名物經史文章之奧大略具焉輔導之臣既匯而刻之
皇考亦各序其端跋其后簡矣朕入嗣大統嘗恭取而莊誦之見其寫與刻俱不甚精恐無以昭示不朽乃命侍臣繕寫重刻之以傳敬為之序曰詩之為教以道性情而萬事萬物之理無不該古詩三百篇貫體用括鴻纖善惡并存以垂鑒戒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之正而已朕三復
皇考之詩莊重而典則豐腴而明鬯流出胸次從容自然渾渾乎商彝周鼎之樸而古也浩浩乎行云流水之順而達也蓋雖信口肆筆不假思索自不離乎性情之正而忠君孝親仁民愛物之念每存乎其間上合古詩風雅遺意彼魏晉以降諸矦王名能詩者類多矜奇炫異雕鎪鍛煉以為工其性情遠觀乎
皇考之自序而詩之為用豈復有余蘊哉粵稽古昔成周圣王分寶玉于伯叔之國盤石之宗夾輔周室而所以登載贊詠之者無聞焉漢諸王就國惟明帝賜予其弟東平王蒼珍寶服御器物甚備懷思有詩嘉其賢也囗所作書記賦頌歌詩多所贊述今皆無傳
孝廟之寵賁我
皇考見諸書翰形諸篇章不一而足不止成周寶玉之八漢明伏軾之吟而已豈非以
皇考圣性之高明德學之純懿所當褒重而優禮之乎恩紀之詩揄揚贊頌于斯為至東平有不足言者矣朕初承指授學為詩句方在幼沖未有所得今幾務之暇自三百篇至唐宋諸書皆嘗涉其大旨間有述作亦惟陶寫性情而不敢以是妨國政且免玩物喪志之尤耳仰思
皇考之教不可復得感愴何極然心聲故存手澤斯在朝夕諷詠而玩索之庶幾其有得哉是為序
嘉靖六年八月庚申
上命學士張璁桂萼等纂脩大理全書至是以初稿六冊呈覽
上曰朕覽稿具見編摩至意尚書席書前所著論猶似闕略紀載欠詳宜通查詳定其先儒所論定漢魏宋事果于禮合褒進之使后人有所守繆而否者貶斥之亦使后人無所惑且斯禮也不但創行于今日實欲垂法乎萬世以明人倫正紀綱大禮全書四字未盡其義宜更名曰明倫大典璁等乃入席書注論四條
上復命增錄古人歐陽修諸儒之論于父子君臣大倫有所發明者于是璁等先撰稿進呈
上曰覽所撰具見爾等盡心典禮綱常所系但諸臣所奏或自疏或連名或會官或奉旨議或瀆亂破禮宜皆一一直書以明是非邪正之辨爾等仍會總裁官詳議用心纂脩
十一月丁丑
上親制
皇考恭穆獻皇帝睿功圣德碑其文曰我
皇考恭穆獻皇帝乃我
太祖高皇帝玄孫
憲宗純皇帝次子
孝宗敬皇帝長弟
武宗毅皇帝之叔父也以成化丙申降誕
母乃
憲廟孝惠皇太后邵氏也蚤膺
憲祖之命出閣授學經書默契道理貫通暨受
伯考之命以金冊封王國號曰興出就湖廣安陸州為國都鍚以恩赍倍于他藩我
皇考恩紀詩紀之詳矣惟我
皇考以宗室之親近親之長昔承
憲祖之嚴訓并奉
孝伯考之嘉謨恪守
祖訓治隆一國敬慎而明脩國祀社稷山川罔不鑒歆忠謹而臣事
兩朝
孝廟
皇兄屢加褒獎誠孝以致于
親迎養之辭已著于遺治之疏寬仁以撫其下士夫百姓每形于稱頌之詞至于謹水旱之災軫國民之苦脩身齊家而明德睦族之道循次允行講學窮理而樂善好古之心惟日不足燕居清暇游心詩書凡天時人事古今事變之跡皆欲考其淵微究其旨趣此含春堂詩所由作也及愛育朕躬撫教眇質若訓以國政則曰堅遵
祖訓恪守吾行訓以進學則曰求道親賢勉體吾志又至于口授詩書手教作字有非筆墨間所能盡述者矣方當日聆
嚴訓膝下承歡忽爾
皇天降割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辰時
上賓朕以孩童孤昧之年上奉
圣母日惟號泣苦痛五內摧傷隨遣使聞于
皇兄蒙恩賜以嘉謚命武職重臣以主祭吊又命文臣一人以掌禮儀及賜敕命朕暫理府事朕乃告
國社
國稷等神請于
圣母謀于士民擇境內之松林山以為
陵墓之所即奏于
皇兄越九月余式惟明年三月發引朕親奉
靈輿安厝于此又越一年我
皇兄龍御上升遺詔遵我
太祖高皇帝兄終弟及之訓下命朕入承大統當是之時即命禮官議處應行稱號等項事宜乃泥古弄文援據非禮欺朕沖年幾于倫序失序治理茫然荷
皇天垂鑒
囗宗佑啟賜予良臣起議大禮群邪角囗羊爭眾議頃息于囗靖三等年上
尊號曰
恭穆獻皇帝陵曰
顯陵遣官以奉其祀經營設置一如
祖宗之制今思若不刻以金石曷以垂示后人也用是稽查敬述復系之以詩曰惟我
皇考德配于
天
圣功昭赫
睿德敷宣親賢為善仁孝罔遷宜享茂祉以壽綿綿忽爾弗豫
親輿上旋痛哉哀哉慕戀拳拳予方童昧晨夕震顛勉統乃事孤子誰憐上荷
圣母受護生全外求吉兆豐土深淵宮占既協松林之顛
神宮固密扶輿往焉奉安玄室悲號伏前既予紹統追思曷眠薦名
顯陵設官衛環紓我至情以報
昊天愿祈昭鑒永奠萬年嗚呼微衷痛徹九泉又恭紀
皇考賜脩承天府廟學碑昔我
皇考睿宗獻皇帝受封安陸于弘治八年二月至國首臨視州學行釋奠先師之禮命學官講周易賜諸生寶鏹顧瞻禮殿損壞命工脩葺之易囗礻囗(雨囗品)囗星門瓦以琉璃越正德十三年殿廡久而益圯乃出帑金二百兩命有司重造壯麗有加頃者已升州治為承天府而學仍其舊官師生徒睹宮墻奉俎豆感念我
皇考崇儒重道嘉惠國之學者人誦家傳至今如一日焉邇守臣奏請于廟后建亭立石請朕制文以恭紀
先德嗚呼流風既遠
圣跡猶存朕心惕然恭惟
皇考之在國也積德行仁愛民禮士嘉言善政不可殫述而于興學尤加之 顧謂侍臣曰學校人才所出教化所關政治之首務也其亟賜金助役無累州民每歲春秋丁祀必遣輔導官赍香行禮時朕沖年耳目所睹記固已服膺弗失矣纘祚以求夙夜兢兢勉圖治理凡所攸行皆奉
皇考之遺仰見我
皇考真有以契夫古圣人繼天立極之道而佑啟朕躬以治教斯民也夫建學所以明倫倫莫大于父子君臣明父子之親則天下知孝明君臣之義則天下知忠我
皇考惓惓加意學校正欲教民以忠孝耳其時化雖止于一國而睿見高明規摹弘遠實具帝王之體推之天下無難矣昔周文王為西伯化行江漢而丕顯之謨寔啟周祚我
皇考視之周文王同一揆焉朕嘗觀于孔子之言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夫孔子周人也師法文王而以斯文自任其發明彝倫之道載在六經為其徒者所當世率循者也顧后世教學未明人心弗淑彝倫或幾乎斁矣彝倫斁則治化何由而成今諸士居業于斯誦法孔子之言學孔子之道其可不思盡夫彝倫之實為子盡孝為臣盡忠以輔我國無疆之治以無負作親斯學之意則我
皇考圣神在天庶其少慰矣乎朕述此文用諭茲學之士抑以為天下士者告云
嘉靖七年六月辛丑朔明倫大典書成進呈
上親制序文曰自羲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漢唐宋王天下者皆本奉
天命承
宗祀立人極建綱常作民之主未有舍是而外求諸道以能化行四海澤被生民者也黃帝以前或創舟車以濟不通或立庖烹以供祀事或建制度以立規矩或明賞罰以定功罪及其諸凡為治之道無不備焉其中以建極明倫為第一要典有不可更變者矣迨及胡元亂夏入主中國文教墜亡紀綱不振當是其時
皇天厭亂眷求真主仰惟我
太祖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
高皇帝上應
天命下慰生靈挺出群雄肇造區夏奄有萬邦暨惟我
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
文皇帝復靖內難中定家邦至于我
仁宗昭皇帝
皇高祖考宣宗章皇帝
皇曾祖考英宗睿皇帝
皇祖考憲宗純皇帝
皇伯考孝宗敬皇帝
皇兄武宗毅皇帝皆
圣圣相承克紹
先烈光前裕后駿功大德以至于今是以
皇祖靈長之祚
皇明萬年之統綿綿無替罔非上承
天命奉
郊廟百神之祀下為黎民建綱常禮教之宜不幸我
皇兄儲祥未兆久虗青宮乃屬
龍馭之上賓親挈神器而下授朕方在藩府居
皇兄之喪忽聞
遺詔之頒痛切悲號繼聞
明命自
天遵
祖訓兄終弟及之文行取朕入京嗣皇帝位當時朝廷大臣懷貪天之功以自居朕左右之臣無順時建事之宿學朕即日奉
命趨促來京即位之六日遽令禮官詳議博考
皇考尊稱及主祀等項其時內閣輔導之臣擅作不經之言掌典邦之官輙據漢宋之事悖逆天道欺忤朕在沖年壞亂綱倫鼓聚黨類上泯
皇兄十六年之功德再奪
皇考十五歲之嗣人力主定陶濮王不倫之典妄稽曹魏偏安一己之言遵薛丹司馬光程頤之謬論大變人倫棄孔氏孟子韓歐諸儒之法言漫加指議遂至陰陽乖和災異頻仍茲雖邪人惡類之所召其實在朕有所未明也嗚呼朕方幼沖理學未明于心大義未聞于性以被惑奸人深信愚士幾乎三綱掃地五典隳焉奈天理之不容少欺人欲之不容漸長
皇天鑒之神鬼察之
祖宗臨之萬民憤之
天鍚我賢良方正之臣于以伸義理辯是非佐朕圖斯禮焉首則今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璁始倡大義力議公條次則今詹事兼學士霍韜次則今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學士桂萼次則今故少保尚書席書次則今禮部尚書兼學士方獻夫及后正議疊聞君子繼出公言公意迨不顧其身家忠膽忠肝奮所學而贊朕推明統嗣之不同詳論義情之兼盡夫何頑讒肆懷不軌之心意在無君之地璁等力愈堅而志強是以群邪稍定亂議罔行已于前年考釘名義告于
天地
宗廟追尊
皇考恭穆獻皇帝恭上
圣母徽號章圣皇太后再頒詔旨播聞中外于是人倫正天理得名正言順而事成矣又念
皇考神主崇奉無所乃稽群議恭建
世廟悉用天子禮樂享祀無窮大禮既備朕心斯慰焉朕以斯禮關系帝王為治建極之要當有紀述以昭示后世朕博考群典集而成書但恐事未盡詳公非莫辨再命內閣大臣費宏等充總裁等官于嘉靖丁亥春正月開館纂修而各官又升遷去任不同是以三降敕諭申命大學士楊一清謝遷張璁學士瞿鑾為總裁官尚書桂萼方獻夫為副總裁官都御史熊浹詹事霍韜少詹事黃綰與修撰席春等為纂修官仍就書館重加編集究夫是非考其邪正今幸編成遂定名曰明倫大典以是書專為明大倫而作也書成朕復自序其首夫三代已上堯舜之為君也未聞有此事三代之中亦有兄終弟及之主是以我
皇祖取法此義立為定制豈可舍
祖訓而守漢宋之陋法乎至于魏明之詔尤為不經父子天性之親非人能為天經地義何得而變之昔者壞禮之臣師司馬程三氏也然今之背違
祖訓泯棄
武宗欺誤朕躬壞亂人倫乃大學士楊廷和禮官毛澄等群奸也若非
天意垂鑒孔孟之道復興賢人再出孰從而正之朕本不明縱使能識剛明者亦有不得孤立而獨行者矣比書一傳用為來世君子之法嗟夫禮所議者首尾凡五年獄訟幾成皆賴
祖宗列圣共垂陰佑否則予不可為哉自今及后統嗣已明義情允盡但賴諸臣益立初心固堅往志與朕共致化理上承乎
天奉
宗祀于億萬斯年下勤乎民務盡君人師長之道期于禮樂之興刑罰是中斯實朕素志焉是為序
戊申
上追尊
皇祖妣孝惠皇太后謚號禮成大學士楊一清因言
獻皇帝尊謚
章圣皇太后尊號止于二字似乎太簡乞命禮官議增以廣孝思
上悅曰卿昨奏陳所議足見忠忱切至非愛君之至肯若是開導耶朕一覽所言惕然慚懼朕聞父有天下傳之于子子有天下歸之于父斯言也雖為創業之君告原其情義不可謂之不可比夫自堯舜以公傳其位奉天為民至禹之后皆父子相傅故有先說引之二句朕初諭內閣云我
皇考雖未君臨天下不敢謂之有功天下但人子追孝至情欲以鴻名美號稱之可為我
皇考擬稱號減于
祖宗幾字彼對皆云無可加稱只二字足矣當時正在紛議之際姑如所擬用恭穆三字后
圣母尊稱朕欲上仁圣二字蔣冕等云仁圣有犯東岳神號朕自思之五岳四瀆之稱我
圣祖皆正其號仁圣雖為東岳之稱非我
祖制亦從所擬用章圣二字自上冊之后朕每以歉然但自思之咎多德少即位之初不能勇以奮起報我
父母之恩卻肆已宸居人言是從茍安自身不思
父母厥罪深矣仰荷
皇上眷注命賢良代論至有今日自念自思益惶益愧故未言及又恨無德儲嗣未立雖有善祥幾不能成欲待此而舉也今賴卿開導不可遲之日時朕欲加上
皇祖妣太皇太后
皇考尊稱改擬十三字前號內有獻字亦不可用
圣母增二字又未知可否復密與卿計然方諭內閣一清言獻字習稱已久恐不可動其字數多少請俟
上裁已
上復欲加純慎二字于
皇考尊謚中一清言慎字不如圣字
上曰卿昨復謂
皇考尊謚中純慎二字宜更作圣字足見忠懇求當至意夫謚之稱者所關非小故曰大行受大名但朕前擬者不敢不盡其實用一慎字以見我
皇考昔臣事
兩朝敬慎謹恪之意孟子曰君盡君道臣盡臣道各盡所當為皆法堯舜而已故曰慎以顯之若用圣字亦好謚法云禮義通名曰圣但朕未之決仍咨于卿可再詳議來用一清言慎固美德若贊述君德必以圣字為重且
獻皇今為
天子之父己崇大號必得此字庶于
圣母
圣上相安
上乃從之敕諭禮部曰朕承
天命入纘
祖宗丕圖嗣統之初
祖母壽安皇太后方在萬福之時宜加上
太皇太后尊號而當時禮官昧于正禮謬執偏見止加稱
皇太后朕亦不明于禮而后每念及此心實不安今宜追上為
太皇太后尊謚仍舊又仰思我
皇考罔極之恩莫可名言雖追尊天子之稱用天子禮樂而尊謚止于恭穆二字似與籓王無異今宜加上數字以盡追慕之情及我
圣母章圣皇太后誕育眇躬恩德深厚徽號亦似太簡宜加二字以申朕愛敬之囗乃奉冊寶詣
清寧宮加上
圣母章圣皇太后尊號曰
章圣慈仁皇太后追上
孝惠皇太后尊號曰
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圣大皇太后
恭穆獻皇帝尊謚曰
恭睿淵仁寬穆純圣獻皇帝禮成
上御奉天殿文武百官上表稱賀詔告天下詔曰朕聞圣人之孝以尊親為大人君為治以孝敬為先匪泥情率意之所敢私實古圣帝明王之要道者也朕以藩服仰荷
天命奉我
皇兄遺詔遵我
圣祖兄終弟及之文令朕入奉
祖宗大統自即位之始首命禮部官會廷臣集議稱號等項柰何左右大臣繆主非禮之議各曹卿佐妄考不經之言謂父子可絕其親執后世為人后之說是以統嗣無分紀綱隳失人倫幾致不明考議幾于聚訟當是時朕徒存追報之誠見聞罔有所得上賴
皇天鑒祐赍我賢良大明大倫已各正其天序
尊稱
尊號尚未合乎彝章是非奸黨所能為實由朕沖眛無知之所致也今追惟我
皇祖妣孝惠皇太后夙事
皇祖勤儉齊莊其
尊稱未盡我
皇考恭穆獻皇帝玄德昭彰寬仁純粹
圣母章圣皇太后靜善淑哲克禆內治誕育朕躬深恩罔極慕鞠勞訓誨之無可酬肆洪仁峻德亦曷以頌追報之忱既莫能伸揄揚之誠又未少罄茲復參稽典制爰據輿情遣官祗告于
天地
宗廟
社稷于今年七月初十日恭奉冊寶追上
皇祖妣尊號為
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圣太皇太后加上
皇考尊謚為
章圣慈仁皇太后嗚呼立孝尊親俾示追崇之道推恩宗族誕敷大賚之仁自親親以及于恤民爰長長以至于愛物尚期賢佐共致雍熙庶副朕所素愿用光
祖考之庥詔告天下咸使聞知既而復撰加上
皇考尊謚記以示群臣記曰朕聞天子之孝以尊親為大而尊親之大又無過于顯稱也朕宗支藩服以倫序承
天明命應
太祖兄終弟及之訓奉
皇兄遺詔八纘洪圖是皆賴
天地大造
祖宗余蔭我
皇考
圣母慶澤所鐘故衍及予沖人獲登大位自即位之始首命廷臣集議稱號等項一會則引宋濮安懿王之事二會借程氏之臆說三會用曹魏之私語厥后議奏不知凡幾視三綱若細事滅棄人倫違逆天道橫議紛紜幾于聚訟所幸
天鑒在上陰隲斯倫致有忠義方正之臣代為闡明大道而少傅張璁首為挺爭后諸正士繼出力贊予一人圖復斯禮面講數回詔更三遍然而群奸猶未省悟故止上我
皇考尊稱曰恭穆獻皇帝此非但群邪所為而實朕惑彼巧言不聰不察之過今年夏五月朕思
皇考稱號未當乃謀及師保輔導之臣會大典告成之日是為六月一日輔臣連僉以對宜加稱號以盡孝思遂敕禮部議應行事宜朕親定
尊謚曰恭睿者言溫恭睿圣之意曰淵仁者言深仁流慶之意曰寬穆者言博大清肅之意曰純圣者言純一通明之意又獻之一字為聰明睿智之稱況
先朝之所鍚又純一二字亦我
皇考之嘗自號者也卜七月初十日吉時遣官祗告于
天地
宗廟
社稷朕親奉玉冊玉寶率文武群臣躬詣
世廟加上
皇考尊謚曰
恭睿淵仁寬穆純圣獻皇帝嗚呼我
皇考睿功圣德巍巍乎蕩蕩乎無可得而形容之也豈言詞所能盡但人子一念孝思出自衷情庶幾伸予追慕之誠耳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用是復刻諸貞珉藏
陵殿之隙地以示后人是為記
十一月丁巳
上諭大學士楊一清等曰朕惟明倫大典與諸司不同所以明人倫之至要分邪正之所為辨公私之得失論統嗣之不同著忠欺之情狀昭古今之是非于以俟來者之圣而不惑者也其宗室中須使通知不必止及親王外雖不能偏給令其抄布其內外衙門官員當給者可議來行于是給在京文武大臣各部五品以下令禮部翻刻小本以偏給之在外各王府及各布政使司直隸各府俱給一部令再翻刻偏予所屬
復奉
上諭閣臣曰前者講官董玘等奏討書籍及
皇考睿書內除各以書頒賜補賜外惟
皇考手澤未賜朕昨檢尋得數紙已前年與朕訖嘗散給大臣者朕又奏云聞
皇考所書真篆等項大小字有數千百幅今未蒙給下見今講官陳請
圣母曰
先帝手書豈止數千百紙已但吾未親查收而內使陳得都將焚了朕聞心切痛恨曰得罪可不治乎蒙訓曰彼時吾將親檢收藏以付汝則得豈得如是為之姑已焉今雖有數紙欲分賜但須用寶記方明前次文曰
恭穆獻皇帝睿筆而今加上
尊謚似不宜用朕欲于幅上親書曰
皇考手澤四字用欽文之璽蓋之下面仍用嘉靖年制圖書一顆未知可否與卿等議定行
圣孝二尊親
嘉靖九年十二月乙亥刻
圣母女訓成
上親序其后曰朕
圣母章圣慈仁皇太后昔在藩邸嘗著一書名曰女訓朕
皇考恭睿淵仁寬穆純圣獻皇帝親灑奎章冠諸卷首
圣母亦自序于其次朕幾務之暇因閱舊笥積冊乃獲遂出示輔臣暨日講禮官等又命同朕
孝慈高皇后傳
仁圣文皇后內訓刊授皇后頒之天下輔部諸臣進奏曰可乃于十月十有七日朕躬告于
祖考
列圣
圣母親授于皇后張氏十二月望后三日刻工告就禮官裝潢進覽先該輔臣少傅璁等謂朕宜為之序至是禮官時等又謂朕宜序之闡揚
圣母恩德于以昭示無窮朕未之輕舉以為朕
皇考既序諸首
圣母又序諸次已無余蘊矣又不待朕復贅之矣是日因詣
圣母前奏陳書完即蒙
慈命曰汝其序之庶可為傳朕惶拜受命退而思之朕
嚴慈之圣德非言可名之也
考
母之教育非言可酬之也但輔臣宗伯交請為序之朕又面承
慈命安敢故違所愧無學而為之文也其作書之詳關系教化則我
皇考圣謨備矣以身為教與作訓以教之之意則我
圣母慈訓備矣但稱善君親臣子至情朕謹頓首言曰我
皇考日躋圣敬之功天授欽明之德我
圣母克配乾元躬備圣善徽柔恭懿仁順貞慈
皇考致治于一國而遠可平乎天下將不讓唐虞矣
圣母為范以一身而風可并乎二南將不獨成周矣
皇考本乎至性
圣母原乎自有非他偽飾以誣人者故德并格于
皇天孝共孚于
祖考乃流慶沖人澤及眇昧仰荷
天命入主祀典實由
皇考
圣母圣功懿德之所來也茲訓之一書實我
圣母躬行體踐之事歷歷可考子孫臣民誠能以傳訓之書研精致力一言一行動遵行之靜思誦之必王后有姜班之美侯妃著二順之休夫人可齊敬姜之名士庶人妻獲軻子之賢矣然于內則皇后朕又切有望焉掇拾數言以表人子愛親之意如此如謂闡揚恩德昭示無窮者則縱使中欲為而口實不能言耳明識博學者其諒朕之心幸勿誚斥云爾
嘉靖十年六月戊辰冠帶官李武以
獻皇帝所賜陽春臺北望詩一軸來上且乞宣付史館禮部議所上詩文備載于恩紀含春堂集內武一念忠敬宜量加賞赍還其原軸仍令收藏以彰恩賜
上曰
皇考圣制詩序其即繕寫令有司于從岵山建亭刻石識我
皇考所游之地以申朕孝思之誠詩軸仍付武收藏賞纻絲一表里禮部又請
上親灑宸翰識記歲月許之乃識其后曰登陽春臺北望詩者朕
皇考恭睿獻皇帝之圣制也敘事甚詳已具載
皇考序中近因欽天監副李源次男本監生李武奏進蓋源昔奉我
皇考伯命往供事建造府第之時故源獲賜而家藏之伊男武俱進亦所以彰我
皇考圣德一時感賦未嘗不寓以忠孝之情所謂非
圣人而弗能斯時也已載于
皇考恩紀含春集中今共輔臣計乃復命工部侍郎黎奭董工構一亭于本臺之原處以俾來者知我
皇考嘗一登眺焉朕因諭之曰建亭以奉
圣制所以示將來耳勿得崇奢務華唯圖經久可也庶不囗我
皇考素尚恭儉之盛德亭既竣工奉立罔忽禮卿奏朕宜識之朕于是頓首謹識于末云既而原任引禮舍人傳旨復進
獻皇帝所制陽春臺賦
上命并刻于石仍識之曰朕
皇考恭睿獻皇帝所制陽春臺詩及賦者詩既奉刻貞珉茲得原任引禮舍人傅貞以賦奏亦見忠意朕復命亞司空奭再立石而奉刻之俾來者知所由也夫是賦與詩俱載之
皇考恩記含春堂詩集中斯舉不過識朕
皇考神游嘗及之地若夫論古今事跡人物形勝與朕
皇考自敘所謂皆載在茲賦中已昭然燦然矣不必復贅矣謹述此以恭識焉
八月甲申以無逸殿庭
上親制祝文祭告于
崇先殿曰予昔承
圣教以農務不可不知追憶
嚴訓近命工構殿亭一區于西苑之迎和門殿扁曰無逸北面恭書
皇考親制農家忙一律而刻之用傳悠久末附以子所記述今工告備面奏無由敬此敬告伏希
皇考鑒知俾名此心恒存終始無替以光
圣教于將來謹告
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乙未先是
上面諭禮部尚書夏言
宗廟告成將布詔覃恩海內
兩宮皇太后未隆徽稱朕心未安卿等宜議擬以聞既而內閣復傳
圣諭
兩宮徽號并加二字于是言奏
兩宮皇太后尊同行輩名分不殊徽號字數并宜一體
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原六字今宜加二字
圣后章圣慈仁皇太后原四字今宜加四字
上曰
兩宮行輩同尊本是相等非姑婦也
皇伯母原系
皇兄所上六字故今似多耳昨輔臣及今卿等既以為宜并用八字其如擬行之
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先是致仕楊州府通判同知豐坊奏請如古者建明加尊
皇考獻皇帝號稱宗以配
上帝下禮部會議尚書嚴嵩等言
獻皇功德誠宜配
帝若稱宗則當祔
廟恐于禮未安
上曰
皇考稱宗在今日不為過情且古人未嘗不稱其君為宗近代皆若是何在
皇考為不宜明堂秋報大典當以嚴父配帝之文為正本與郊禮不同人孰無父其父即祖茲禮自朕舉行宜奉
皇考配帝于是申命嵩等復集群臣會議至于再三
上以典禮重大群臣溺于詩書古文不能通曉違禮之正乃托為群下奏對之詞親制明堂或問頒示群臣其文曰明堂或問者非上人亦好辨以效常情之所為也實不得已之言也哉
皇祖常假臣下作對奏因樓城之上焉故此或問以作云問曰明堂大享之禮邃古無者本周之始固亦報
天之情秪以配帝之位每論不同且在今日有甚難者汝其何用情哉答曰明堂享禮次于大報重于他祀雖古遠有無未可知周始著之載籍今日之舉未難時人之情甚非古人比也曰配帝為難將欲舉
太宗配庶幾可以服天下每思不知視
太宗為何如之主今日
圣靈在天猶昔御世一般
太宗本時君之遠祖以文近之親尊之是非人道之正降祖為親經所未聞孔子不曾有是言以教后世但世愈降道愈湮文人學士之心一日昧于一日但騁彼舞文弄智恣已胡為上箝君父下愚細人此非難者決不可行之禮也問曰汝蓋欲父
考配亦非昵于愛親而不愛祖也答曰明堂本義是因秋時群物成以報天即人成于父之義以其所合于義之正大典則為禮故父配為正不為昵豐不為忘遠問曰父配固是矣將來一世一易抑但以一乎答曰今既用周制為準則即如武王行禮奉以文王配之義一而已矣問曰周公制禮汝何謂武王行之答曰周公者臣職也雖然必稱武王為正豈有臣行君禮哉周自武為之則嚴父必文今日自我舉必
皇考配也問者又曰配義雖明稱宗何為答曰稱宗之義在今無有一說但不過尊親之義亦無憑據亦無比附亦無輕重亦無利害只是個崇上之義耳問曰稱宗祔廟否答曰祔廟與稱宗是一行今文臣但以祔廟必祧不如專享百世為上此不過愚哄其君耳我
皇考雖未即生存之位今日亦有如生之義
祖宗列圣歡聚一堂獨去我
皇考一人人情不堪時義不順
皇天
皇祖之所眷思子子孫孫之所不樂獨文人殘狠之無比也非害于義害于禮之者即無意思之爭辯必祔廟必稱宗親盡必祧則可以成一代宗廟之禮豈有
太廟中四親不全之禮乎人而無父有諸兄人君為人之極可乎問者又曰稱宗祔廟祧禮皆明明堂之配親盡將何為答曰明堂之配百世不可易祔祧何害兩不關涉也問者又曰時人但為
太宗不得一配為爭耳答曰此說不是尊崇之實假借以制時君又上欺
太宗違道之甚夫假借制君之罪固重上欺
太宗之罪尤重今日之
始祖
太祖也
始祖故配郊也今日之
嚴父
獻考也
嚴父故配明堂也此文人亦明知之明知
太宗即不可上并
始祖又不可降擬近親故曰祈谷可一奉祀又欲復屋下以重明堂之祭此強牽妄擬欺愚君上是人為哉問曰若是說者則
太宗永無配享之典汝寧忍之哉答曰禮之正所當為者不可避不可讓也避則自詭讓則負天禮之不正不當為者不可妄不可欺也妄則自失欺則詐情以偽事神神必不歆圣人教人如是耶問曰
太宗功兼創守將何以報之哉答曰我
太宗當
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
太宗未免無異于
列圣當以祖字別之庶見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謂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今概以宗尊之
太宗所謂有功者焉可同宗稱之此當別之者也云仍令禮官遵照或問會議來行于是奉
皇考侑
帝稱宗之禮始定
九月辛未
上敕諭禮部曰朕惟我國家之興始
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艱難則我
皇祖文皇帝也
二圣同創大業功德并焉宜同稱
祖號我
皇考獻皇帝躬備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
祖位宜薦
宗稱矧今
大享已成議奉
皇考配將當將舉事之期先用薦上
鴻號尊
文皇帝廟號為
成祖謚曰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以十一日行禮尊
皇考廟號為
睿宗謚曰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獻皇帝同日異時行禮九日預告
郊廟
社稷二十一日恭舉
大享明堂之祀于
奉天殿奉
皇考睿宗獻皇帝配
上帝禮畢詔示天下所有禮儀禮部會同翰林院參議以聞
辛巳
上奉冊寶恭詣
皇祖文皇帝廟行上
尊號禮冊文曰臣伏聞古先圣王有大功德者必有大名稱是以見諸當時則盛大而莫及施諸后世則震耀而無窮然節惠之謚雖表予至公而囗德之辭未足以盡實則為子孫臣庶永言孝思而弗可諼者豈囗不崇薦
尊號以丕顯大烈乎恭惟
皇祖文皇帝秉天圣之資抱神睿之略文章囗然而可述功烈巍乎以有成當眷顧維新之命遭艱難未造之家將周公東征之師而大定王室則所以成繼述之孝者何其勤遷武王鎬京之都而永建帝業則所以成創守之功者何其大表章六經垂范萬世禮樂明備教化大行有經天緯地之文
親御六飛威振絕漠四裔君長咸奉職貢有戡亂除兇之武光踐寶阼而二紀之治坐致太平晚付
皇儲而萬幾之勤不廢總攬至于敬
天勤民右文重道親賢遠佞兼有
君師之眾善乃若懋賞輕刑畏災重谷憫農憂艾備有
帝王之全德此則自載籍之傳未有豐功駿業而可以加茲者也臣忝以支童托承大德比已恭建
特廟用圖百世不遷茲者加上
尊號期于配
天罔極謹奉
冊寶上尊謚曰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
成祖伏惟
靈德在天顧歆廟祐鑒茲微悃臨享徽稱保我子孫億萬斯世謹言同日奉冊寶恭詣
皇考獻皇帝廟行上
尊號禮冊文曰臣聞古訓德莫顯于基命孝莫大于尊親是故有圣人之德必膺天命之歸惟天子之孝尤以尊親為至洪惟我明開國百年業承
八圣乃小子獲奉
郊廟進陟
祖位匪我
皇考大德受命以敷鍚眇躬曷克臻茲顧欲申罔極之恩實久郁追崇之典茲欲光于前聞垂之來載不有隆稱顯號其何以表至圣而昭眷命乎恭惟
皇考獻皇帝睿明天縱恭儉性成蕩蕩難名道配乎帝堯之大乾乾不息德比于文王之純學本圣傳心契乎四書六經之旨國封南服化行于江沱河漢之濱方
憲宗賓遐之后當
孝皇在祚之年迎養一辭昭昭乎神明享其孝遺治一疏恢恢乎帝王同其情奉藩二十五年心罔不在王室而昭事上帝之心翼翼如有臨閱世四十四載身罔敢自遐逸而學道愛人之志孜孜不少倦乃若游情翰墨則精究古法非經訓之辭弗書至于怡情公庭即應接斯須非圣賢之事弗語喜怒不遷賞罰必當有發而中節之和明照無私幽隱畢達有無所不通之睿摛辭電發煥然其有文章冥心天略廓乎其有容德誠所謂包眾圣之長名振百行而兼有者也臣祗繼遺庥茂承余烈欲報洪恩蕩然無物可稱是以恪稽典禮率吁群心謹奉冊寶更上
尊謚曰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
睿宗伏惟
圣靈如在
皇鑒孔昭膺顯大于無強與乾坤而同久永昌祚胤攸寧萬邦謹言是日
上即奉
皇考神主祔享
太廟禮成當飲福受胙冕旒交結如虬龍焉
上以
皇天下鑒
皇考居歆作福瑞賦曰朕仰承
天眷纘
大寶十有七載于茲適用是月陽日躬
圜丘之奏告以加尊
成祖恭上
睿宗二圣大號越二日率群臣奉
冊寶行禮甫畢即奉
皇考睿宗神主祔祭于
太廟當于受福胙之成冕旒左二垂交結如龍纏右一<锍-釒>與右袖繪龍牽住如龍戲珠然正若口銜者朕惟龍囗物極變化之精又曰龍為君之象結者糸囗朵也此必
皇天下鑒
祖
考居歆邦家靈長之祚子孫繩繩繼繼之相傳于無窮之兆見于斯矣夫尚奇好異君子不為朕有志于圣人焉好為此奇言異事以取誚諸知道者但不顯言心以為昧知眷賜于
天子
祖
考勿誹我賦曰粵稽我明兮
高帝肇興乃值艱運兮
文帝而寶命克凝
圣傳四世兮一德相承
憲祖篤祐兮誕
先考而玄德上升肆惟慶澤余光以庇朕躬兮
天命是膺思崇報以無由兮
鴻號拜增捧
冊寶而率君臣兮莫敢弗慎于冰兢訖宣告而祗
廟亻囗付之禮乎
皇考在上儼玉幾而臨憑如聞歡歆之語兮玄孫拜舞曷勝昭?;葜n兮祥龍起袞襪而飛騰戲珠玩之盤結兮允驗休徵必
皇天益永
祖業兮是大是恒將見百世兮子孫囗囗囗詩曰肇基受命命我
高皇帝定難弘業業始
文蕩中傳
四帝啟我
先王功高
二祖德厚
一考
三圣功德簡在
皇昊
皇昊簡在億年永保
辛卯大享
上帝于
玄極寶殿奉
睿宗獻皇帝配禮成詔曰朕惟
天眷我國家
皇祖太祖高皇帝始肇于先
皇祖成祖文皇帝戢成于后
一帝之玄功盛烈高厚同焉朕以支宗荷
天命簡用纘寶位于茲已一十七載矣追繹我
文皇帝之功光
太祖澤蔭后昆維我
皇考獻皇帝躬備圣德慶延于朕輝前庇后載籍弗聞
文皇帝也宜有功而祖報焉
獻皇帝也可有功而宗稱焉庶幾伸崇顯尊親之至意適因法古典明堂之舉乃稽循
嚴考配
帝之經議命在廷百官會訂至于三再師鍚之我僉謂之同朕以九月九日躬祗奏于
圜丘敢以大禮請命分諸命使偏奉朕誠各詣
方澤
宗廟
社稷以告越二日率群臣奉寶冊崇尊
皇祖文皇帝廟號尊謚為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尊上
皇考獻皇帝廟號尊謚為
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獻皇帝即日恭奉
皇考祔享于
太廟仍藏
主于原寢是月之二十一日大剛躬行季秋明堂禮于大內
玄極寶殿祗享于
上帝奉我
皇考睿宗皇帝配神于戲肇
大享于初成罄民胞物與之意奉
嚴親而上配答生成罔極之恩禋祀忻成慶同民物凡在堪輿之內聞詔宜悉欽哉
十二月辛亥
上以
章圣皇太后慈馭上賓諭禮部議尊謚曰朕惟身備天下之至善沒受天下之顯名媲崇稱于無窮垂母儀于不朽此人子尊親之大典慎終之要務也洪惟
圣母大行章圣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王國克生天作之合相我
皇考睿宗獻皇帝坤章敬順隆教肅雍仁厚興周風化行于江漢警戒成圣聞望達于家邦誕育眇躬夙成
慈訓蒙而養之以正長教以義方蓋無所不至焉暨朕入承大統治臻小康增光烈于
祖宗衍休祥于胤祚咸我
圣母誨迪之功善慶之澤也方期
慈壽萬年備膺百福夫何遘茲瘡疢遽爾棄違衘罔極之恩思報酬而莫及抱終天之恨徒攀戀以無從嗚呼哀哉追惟厚德弘深率土仰戴上薦
徽號舊有彝章是宜采眾之公極
天而謚以播告寰宇昭示后世庶朕荼毒之痛摧割之傷其少紓焉禮部即會文武百官議擬來聞欽哉
丙寅恭上
大行皇太后慈謚冊文曰臣聞頌稱壽母子賴以成者遠風美賢妃化行于助者深是故母儀所被萬方仰其徽音內治明章閨章由之正始永惟懿德卓輝囗聞自非隆大號于追崇曷以酬至恩于罔極粵詢古式率乃彝章恭惟
皇妣大行章圣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貞明合天廣大法地宅心專靜坤道德一以寧約已儉勤
母德用慈為寶于
憲皇有逮事之孝敬于
??加休o佐之憂勤爰及眇躬之踐阼式臨
慈極以居尊蘊性仁恭豈馬鄧之足尚秉心敬愛嗣任姒之芳徽化合六宮恩覃四域三十載化行于江漢之國十七年受養于長樂之宮
九廟圣靈儼祎衣而祗謁
七陵閟寢勤鸞馭以瞻依忻介百福以有永宜享千齡于無強豈意天不愸遺雖切攀號何逮追惟顧復徒創鉅而感深上荷劬勞實叩口心而衘恤茲欲播休聲于后嗣楊芳烈于無窮匪易大名曷尊至德敬遵典禮請命于
天謹奉冊寶上尊謚曰
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圣獻皇后伏惟
親慈降鑒臨享徽稱陟祔嚴宮萃歆萬禩佑予嗣人永永無極是日詔告天下詔曰
至尊無上固人主所以奉親于生存令聞不已尤人子所以顯親于沒后揆諸天道而不悖察諸人情而允諧爰薦尊稱用光遺烈洪惟
圣母大行章圣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至性純粹厚德含弘逮事我
皇祖妣孝惠皇后徽音克嗣于
先朝久相我
皇考睿宗獻皇帝內范聿彰于藩服勤儉之紀布于宮闈而罔愆仁愛之風敷于邦國而無間善積深厚慶澤悠長施于沖人庸膺寶命凡宣猷振斃興道致治弗墜
祖宗之洪業咸賴
圣母之慈訓也痛夫壽宮頤老方逾六袠之齡仙馭升遐遽違四海之餋追攀莫及摧割奚堪永惟不朽之圖議舉易名之典茲卜十二月二十七日祗告
天地
宗廟
社稷恭上
尊謚曰
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圣獻皇后于戲采集眾論之公成予一人之孝尚慰終身之慕誕垂奕世之伏播告寰區使咸知悉
嘉靖三十七年閏七月癸未敕建湖廣承天府元祐宮成
上龍制碑文以紀其事其文曰朕惟湖廣承天府為我
皇考睿宗獻皇帝疇昔分封之處
皇考圣德配
天勤政恤民化行江漢
皇妣慈孝獻皇后坤德承乾媲美任姒
二圣積功累仁光四表而格上下長發其祥誕育眇躬祗奉
上天明命繼承
大統君主億兆于茲有年朕念斯地慶源所自特啟建
元祐宮以崇真妥
圣保國福民乃命巡撫諸臣相度會計集材飾具經始于嘉靖己酉迄戊午而告成中為
元祐寶殿后為降祥殿最后為三洞閣其配殿左為宣法右為衍真其前為元祐門之前為儲祉門鐘鼓二樓拱侍環列丹臒之施金碧之飾絢麗煇煌撫臣具奏請以文記昭示永久惟書有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囗囗天則祀天享則享神自成周而上己莫不然我
太祖
成祖定鼎兩京并建朝天宮以崇奉
玄天祈
天永命神明協佑蓋逾久而益彰焉眷惟承天朕實肇基于此所以凝
大命而臨大寶克承
皇考豐芑之貽者惟
玄元之佑是依是賴臨御以來崇報之典罔敢少置于朕懷謹效法
皇祖式建斯宮又設官以領焚修降敕以諭群下給田以贍官道禮無不周事無不備矣仰惟
帝真鑒享克誠尚其眷顧有如寵綏彌篤囗囗羽眇躬而康泰振我以興隆海宇升平四夷歸化永妥
二圣在天之靈不延
宗社億萬年之祚則
玄功昭揭于無疆而朕承庥襲感寧有既耶謹記
嘉靖四十四年六月丙子有芝產于原建
睿宗廟殿柱
上曰比以象一奉
幾露降
陵山猶同
諸陵今若在
太廟之室又無分別仰惟
天心垂無前之恩特產于原
睿宗廟感當何如于是推本
天餋
親德名
廟之前殿曰
玉芝宮門曰芝祥前門曰寶慶后
寢曰
大德殿前殿奉
二圣神座四時旦暮大小節辰設供香巾等亦如
太廟后
寢奉
神床等設日供如
奉先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