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鼻衄
- 證治準繩·女科
- 王肯堂
- 1089字
- 2015-12-26 18:06:19
〔大〕夫婦人鼻衄者,由傷動血氣所致也。凡血氣調和則循環表里經絡,澀則不散。
若勞傷損動,因而生熱,氣逆流溢,入于鼻者則成鼻衄也。只有產后見衄者不可治。凡鼻衄雖多因熱而得,此疾亦有因怒氣而得之者。曾治趙恭人鼻衄不止,諸治不瘥,召予治之,先用蘇合香丸四粒,次用五苓散濃煎白茅花湯,調服即止,次用芎歸湯調理。又有一富室男子鼻血不止,六脈洪數。究竟云∶服丹藥太過。遂用黃連、黃芩、大黃為末,水煎服之愈。(調服亦可。)〔薛〕前證若熱郁于胃經,用犀角地黃湯。若伏暑于內,用黃連香薷飲。若大怒血蓄于上,用小柴胡湯。若脾損不能攝血歸源,用歸脾湯。大凡雜證見血,多因陰分郁熱,或內有所傷,皆屬五志所動。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仍與后證同用。一婦人經素不調,因怒衄血。此肝火熾盛,用加味小柴胡(熱入血室。)加紅花,二劑血止。又用加味逍遙散、(結核。)八珍湯(即八物湯,雜病虛勞。)兼服三十余劑,經行如期。一婦人郁結而患前證,用加味歸脾湯,(即歸脾加山梔、丹皮。)其血漸止,飲食漸進,用加味逍遙散,元氣漸復,寒熱漸止。后因怒仍衄,寒熱往來,用小柴胡湯(傷寒太陽。)加芎、歸、丹皮而愈。一婦人因勞衄血,服涼血之劑,更致便血。或以血下為順,仍用治血。余曰∶此因脾氣下陷而血從之,當升補脾氣,庶使血歸其經。不信,果血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雜病勞倦。)夕用加味歸脾而愈。此證用寒涼止血,不補脾肺而死者,多矣。
刺薊散 治婦人鼻衄,血流不止。
刺薊(二兩) 桑耳 亂發灰 艾葉(各一兩,炒) 生地黃(二兩) 蒲黃(一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無時。
伏龍肝散 治男子婦人五臟結熱,吐血衄血,并皆治之。
伏龍肝 生地黃(各一斤) 竹茹(一升) 芍藥 黃芩 當歸 川芎 桂心 甘草(各二兩)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減三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千金方》無桂心。
《百問》有茅花湯,以白茅花濃煎飲之,立止。
一方 搗生白茅根取汁一合,飲之止。
又方 取生蔥心塞鼻中即定。若因刺著并刀斧所傷,血不止者,并用之,立定。
又方 取釜底墨細研,入鼻中。
又方 取亂發灰細研,以竹管吹入鼻中,立止。
又方 取龍骨為末,吹入鼻中立止。
四物湯加側柏、生地黃,治虛熱吐血甚效。若脾經血虛,須用四君加芎、歸。若脾經氣郁,須用歸脾湯。若肝腎虧損,須用六味丸。若氣血俱虛,須用十全大補湯。
犀角地黃湯主熱郁不解,泛行經絡,或流腸胃,隨氣涌泄,以致衄血、吐血,或為便血,并皆治之。若實熱熾甚,加炒黃芩。若去血過多,或脾肺之氣虧損,不能攝血歸源者,急用四君子湯。懷抱郁結者,用歸脾湯。
枇杷葉散 治暑毒攻心,衄血嘔血,或吐瀉作渴。黃連香薷飲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