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曰∶霍亂之癥,心腹絞痛,上吐下瀉,躁亂煩悶,甚者轉筋。以經絡而論,主于陽明腸胃,若但吐利而無腹痛煩亂之類,乃吐利,非霍亂也。今列外感者六,內傷者四。(其有外感內傷兼見者,則于治法中詳之。)
外感霍亂
【濕氣霍亂之癥】既非飲食所傷,無七情惱怒,但因時令濕淫之氣,一旦揮霍撩亂,吐瀉水飲,此外感歲土濕郁之癥。《內經》云∶太陰所至,土郁之發,民病霍亂、嘔吐注下,即【濕氣霍亂之因】濕土司政,從氣太過,脾胃主土,惡濕喜燥,今以濕土之氣太過,中【濕氣霍亂之脈】或見沉伏,或見促止,或見代結,或見濡軟。
【濕氣霍亂之治】仲景用五苓散,今推展平胃散,正氣散,加青藿香。若應汗者,防風五苓散 治不吐下瀉。
白術 豬苓 澤瀉 肉桂 白茯苓平胃散 見濕瀉門。治胃家作嘔。
不換金正氣散 治表邪發熱。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木香 鮮藿香防風勝濕湯防風 荊芥 蒼術 白芷 羌活 川芎
外感霍亂
【風氣霍亂之癥】無飲食內傷,七情惱怒,但因時令風淫,頭痛身熱,上吐下瀉,心腹痛,甚則轉筋,此風木太過之癥。《內經》云∶歲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泄,即此癥【風氣霍亂之因】歲土不及,風木太過,來克中土,則風淫木賊,水谷不化,而霍亂餐【風氣霍亂之脈】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濡風濕。左關脈浮,風木之邪。右關脈浮,【風氣霍亂之治】風寒、敗毒散,風熱、家秘神術湯,風濕、海藏神術湯。風木之邪,柴胡防風湯,內兼食滯者,荊防平胃散。
防風敗毒散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 枳殼 陳皮 葛根 甘草家秘神術湯蒼術 防風 石膏三味同煎。
海藏神術湯蒼術 防風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羌活荊芥防風湯 治表里兩兼之癥。
荊芥 防風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外感霍亂
【熱氣霍亂之癥】時值濕熱,心腹絞痛,上吐下瀉,煩悶擾亂,昏不知人,此熱淫所勝【熱氣霍亂之因】暑熱行令,歲土混濁,揮霍撩亂,即《內經》所云歲土不及,時有【熱氣霍亂之脈】少見洪數,或見沉數,或見促止,或見躁疾。
【熱氣霍亂之治】清暑益元散、家秘甘露飲、黃連香薷飲,煎熱,沖益元散服,內兼停清暑益元散香薷 鮮藿香煎湯,調六一散。
家秘甘露飲人參 薄荷 葛根 滑石 澤瀉 鮮藿香 甘草 白茯苓 麥門冬水煎,冷凍飲料。
黃連香薷飲 見中熱。
梔連平胃散 見口眼 斜、呃逆。
外感霍亂
【寒氣霍亂之癥】時值暴寒,惡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此寒氣霍亂,即仲景三【寒氣霍亂之因】陽氣素虛,中氣不足,偶值時令寒邪,直中三陰,則陰寒霍亂之癥作【寒氣霍亂之脈】脈多沉遲,或見沉伏,或見沉緊,寒重陽竭,六脈不至。
【寒氣霍亂之治】太陰霍亂,理中溫、補中湯。少陰、厥陰霍亂,四逆湯。內有停滯者理中湯 見前。加陳皮、青皮,名治中湯。
補中湯白術 人參 干姜 茯苓 陳皮 甘草姜附四君子湯干姜 附子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四逆湯甘草 干姜 附子楨按∶張戴人曰,霍亂之癥,皆風濕 三氣之邪,脾土被風木所克,郁則熱乃發,火炎上,故嘔吐。嘔吐者, 也。濕土下注,故注泄者,濕也。風急甚則轉筋,轉筋者,風也。此三條,即發內經土郁之發,則霍亂下注,風乃大行,則霍亂飧泄,有熱至,則霍亂吐下之三條也。明理論敘仲景用理中湯、四逆湯,治傷寒霍亂,此正論寒邪直中三陰
內傷霍亂
【痰飲霍亂之癥】先胸前懊 不舒,心脅下悶痛,時時欲嘔,兀兀欲吐,或時腹如雷鳴,或時怔忡驚悸,忽爾嘔瀉,胸腹大痛,此痰飲霍亂也。
【痰飲霍亂之因】脾氣素虛,水飲不節,起居不謹,郁結成痰,聚于中脘,阻其升降之路,嘔利交作,遂成痰飲霍亂之癥。
【痰飲霍亂之脈】脈多滑大,沉滑痰飲,滑數痰熱,或見沉弦,或見伏結。
【痰飲霍亂之治】嘔多者屬上焦,二陳湯、平胃散,加鮮藿香葉。瀉多者屬下焦,導痰湯。外冒三氣者,兼風濕熱三氣治之。
二陳湯 見中暑瀉。
平胃散 見濕瀉。
導痰湯 見痰積瀉。
內傷霍亂
【食氣霍亂之癥】胸前飽悶,脹痛噯氣,吐瀉交作,嘔出食物,瀉下酸餿,此食氣霍亂【食氣霍亂之因】飲食過飽,損傷中氣,不能運化,膏粱濃味,腸胃凝泣,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又值風暑濕 之邪外襲,則揮霍撩亂,此癥患者獨多。
【食氣霍亂之脈】或見滑大,或見沉實,填塞太倉,脈反沉伏。
【食氣霍亂之治】在上因而越之,當用鹽湯探吐之。在中者,枳樸平胃散消之。在下者,,濕則利濕,暑用清暑。溫散,敗毒散,清散,沖和湯。
枳樸平胃散枳實 濃樸 蒼術 陳皮 甘草枳樸大黃湯 見痰飲門。
羌獨敗毒散 見痧脹腹痛。
羌活沖和湯 見寒邪瀉。
外感霍亂轉筋
【轉筋之癥】霍亂后,腿筋收引,甚則轉折攣縮,遍身疼痛難忍,俗名抽筋瀉,此乃外【轉筋之因】陽明主束骨而利關節,潤養宗筋,今因外感風寒暑濕 熱之氣,一時暴吐暴下,宗筋失養,外感之邪,又束其故熱,無從發泄,則筋轉而抽痛矣。
【轉筋之脈】脈多微澀,或代而散,或隱而伏,不可兇斷。
【轉筋之治】宜祛風濕,清暑 。風勝者,平胃散,加荊芥、防風、木瓜、秦艽。濕勝者,平胃散,加秦艽,木瓜。 氣勝者,清暑湯。轉筋主陽明,倍用木瓜、秦艽。轉筋雖主乎火,若外有風寒所束,或無汗脈伏,忌用木瓜、秦艽酸收之味,又忌寒涼抑渴,必用羌平胃散 見腹痛。
清暑益氣湯 見咳嗽。
羌獨敗毒散 見痧脹腹痛。
內傷霍亂轉筋
【轉筋之癥】四肢牽引,筋急抽搐,痛不甚痛,見于霍亂之后,較之外感轉筋,則緩而【轉筋之因】吐瀉太多,津液暴亡,不能榮養筋脈,則筋急而搐矣。
【轉筋之脈】多見細數,或見空大,或見雙弦。
【轉筋之治】補肝散,加木瓜、秦艽,活血散,加木瓜、秦艽。內傷轉筋,主肝經者多,故宜養血生津,舒筋活血,人參竹瀝湯最妙,兼治痰,霍亂轉筋。外冒三氣,兼用風濕熱治補肝散川芎 陳皮 生姜 防風 當歸身 白芍藥 羌活 木瓜 秦艽活血散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 蒼術 黃柏 秦艽 木瓜人參竹瀝湯 見中風門。
外感霍亂煩渴
【外感煩渴之癥】霍亂吐瀉后,心下煩悶,渴而引飲,唇口干燥,熱能消水,此陽火內【外感煩渴之因】夏秋之交,暑熱傷人,吐下交作,上下分消,則煩渴作矣。
【外感煩渴之脈】脈多沉滑,或見沉數,或見躁疾。
【外感煩渴之治】知母石膏湯,或葛根清胃湯,人參白虎湯,或兼清肺飲,止渴湯。
知母石膏湯知母 石膏 麥冬 甘草 粳米 竹瀝加燈心。虛人加人參。渴甚加天花粉。
葛根清胃湯黃連 葛根 升麻 甘草 生地 山梔 丹皮渴甚加石膏、人參、知母、花粉。
人參白虎湯人參 石膏 知母 麥冬 甘草水煎沖梨汁半杯溫服。
止渴湯人參 麥冬 茯苓 桔梗 花粉 葛根 澤瀉 甘草
內傷霍亂煩渴
【內傷煩渴之癥】吐瀉后,心煩而渴,渴不引飲,不能消水,干在口而唇舌不干,此因【內傷煩渴之因】大吐瀉后,重亡津液,陰亡神躁,意亂煩心,則有內傷煩渴之癥矣。
【內傷煩渴之脈】沉細而軟,或見躁疾,或沉細而數,或浮大而空。
【內傷煩渴之治】脈若細軟,人參生脈散、人參竹瀝湯。脈細而數,六味地黃丸。脈人參生脈散人參 麥冬 北五味人參竹瀝湯 人參湯沖竹瀝服。
六味地黃丸 見前。
附干霍亂(即絞腸痧)
【干霍亂之癥】身熱煩悶,胸腹絞痛,手足逆冷,升降不通,不吐不瀉,名干霍亂癥【干霍亂之因】積溫成熟,積熱成燥,又感時行燥熱之氣,外蒸內釀,燥甚于中,不得流利,則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而成干霍亂之癥也。
【干霍亂之脈】脈多沉伏,或見洪數,或見滑大,或見沉數。
【干霍亂之治】上焦痛,多用冷鹽湯以探吐。中焦痛,多急刺委中穴、少商穴,并刺十指出血,煎藿香湯,調益元散,以滑順大腸。若脈沉伏,再用氣藥疏通經絡。
藿香湯 調六一散溫服。
附諸賢霍亂論
劉河間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谷轉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為吐瀉霍亂。
火性急速,火性躁動故也。世俗止謂停食者,特一端耳。轉筋者,亦是肝木自甚,肝熱爍燥于筋,故筋急而攣痛,實非寒主收引之謂,此發火熱霍亂一門也。巢氏云∶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于腸胃之間,因遇飲食太過,忽然心腹絞痛,挾外邪者,身發寒熱,頭痛身疼,無外邪者,但見心腹絞痛吐瀉而已。又有飲酒食肉,濃味稠粘。又或生冷不禁,露庭當風,入于三焦,傳于脾胃,皆成霍亂,此發飲食霍亂一門也。張戴人曰∶風濕 三氣,合而為邪,脾土得風,則熱乃發。發則火炎上,故嘔吐者, 也。脾土得濕則下注,故注泄者,濕也。風急甚則轉筋,故轉筋者,風也。此申明《內經》運氣之風濕熱三條也。王海藏云∶風濕熱外至,生冷食內加,內外合病,乃成霍亂。總括外感內傷霍亂致病之由也。
附諸賢轉筋論
陳無擇云∶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大腸,今因感六淫之邪;內傷飲食油膩,暴吐下,津液頓亡,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囊縮甲青而難治也。劉宗濃云∶冷熱不調,陰陽相搏,風寒乘之,而為攣縮急痛也。河間云∶轉筋皆屬于火,內有郁火,外束風寒。丹溪又謂屬血熱,血中有熱,外被風寒,皆能霍亂轉筋也。準繩云∶霍亂之癥,多由伏暑而作,病之將作,必先腹中 痛,吐瀉之后,若見轉筋者,此陽明經內有積熱,外有風寒,必須發散表邪。故曰轉筋者,風也。手足厥冷者,表邪內伏也。身熱煩渴多汗者,暑也。四肢重,骨節煩痛者,濕也。故霍亂轉筋,有汗脈出者,方可清熱。若無汗脈伏,四肢厥冷,必秦子曰∶霍亂之癥,多有轉筋,多有四肢厥冷。若厥冷無脈,而兼見轉筋者,悉屬陽火抑遏,并非陰寒之癥。蓋厥冷而不轉筋,則有陰寒陽火之分。若厥冷而神志清爽,手足不能動移,乃是陰厥。若神志昏沉,手足雖冷,仍能揚動,悉是陽厥。故夏秋霍亂,四肢厥冷,本是暑熱內伏,然雖是暑熱,既經內伏,不用寒涼。若以寒涼抑遏,則手足何由得溫,六脈何由得出,理宜升散表邪,疏通經絡,則手足得暖,六脈得出。凡此皆是表有風寒,一經吐瀉,表邪乘虛內陷,外見假寒,則手足厥冷,外邪不得作汗,此熱深厥亦深也。誤認脈伏為陰厥,遽投熱藥,死不旋踵。即知其熱厥,誤用寒涼,則外邪愈伏,到底亦死。故余締思升陽散火,則邪汗自來,表邪自解而愈。更有手足溫,六脈出,又現紫 而愈者。再按夏秋外感疫痢,內伏暑熱,外被風寒雨濕,束其肌表,惡寒身痛,下痢純血,或下血水,或下黑色,胸前滿悶,嘔吐不食,誤用芩連大黃,則在表之疫邪內陷,不死不休。余亦用升陽散火湯,敗毒散,有汗大出而愈者,有發紫斑而愈者,若汗不出,則病不愈而斑不化矣,此又以發汗為化斑者也。夫痢疾中夾帶外感,人人知矣。夾帶發斑,人所不知也。霍亂中夾帶表邪,人知之者,霍亂中夾帶發斑,人所不知也。夫發斑而忌苦寒。人知之矣。化斑而忌寒涼,人所不知也。總之,有表癥,無汗脈浮,或脈伏,發表即是發斑。斑出而不化,熱不解,表癥尚在者,散表即是化斑。有汗,無表癥,脈沉數,清里即是發斑,斑出后,表解而里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