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808字
  • 2015-12-26 17:41:35

其孫絡太陰也 高云。陽明之脈。不從下行。而并于上。并于上者。則其孫絡之脈。合脾之大絡。而為太陰也。陽明并于上。故頭痛鼻鼽。孫絡太陰。故腹腫也。簡按此一句難通。故吳改作其頭之孫絡。腹之太陰也十字。張以為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俱臆見也。高注稍妥。姑從之。

上走心而為噫 馬云。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又口問篇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

故為噫。夫素問言心。而靈樞言胃。則此篇兼言陰氣走于胃。胃走于心。見三經相須。而為噫也。(三經。謂心脾胃。)故嘔也 張云。脾胃相為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得后與氣 熊音。得后。謂得大便也。氣。謂快氣。馬云。后者。圊也。氣者。肛門失氣也。張同。

云。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簡按吳云。氣。謂噯氣。誤。

陽氣皆傷 吳云。傷者。抑而不揚之意。高云。承秋之肅殺也。

嘔咳上氣喘也 張云。陽根于陰。陰根于陽。互相倚也。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根據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按前章。列本節義于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于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根據從之義。簡按此原于吳注。而更詳焉。

色色 馬高云。二字衍文。吳改作邑邑。云。愁苦不堪貌。張云。當作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 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簡按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云。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悒。說文。不安也。張注本此。

志載高說云。色色。猶種種也。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解不通。今從張注。

陰陽內奪 志云。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于內。陰氣正出。而陰氣內虛。則陰陽之氣。奪于內矣。

煎厥 吳云。陽氣不治者。陽氣不舒也。肝氣當治。而未得者。木性不得條達也。肝志怒。故善怒。

煎厥者。怒志煎熬厥逆也。張云。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簡按此與少陰。不相干涉。乃屬少陽厥陰之病。則為可疑。諸家不言及于此者。何。高獨以少陰君火之陽氣不治而釋之。此乃運氣家之言。竟不免牽強焉。張以陽氣不治。為陽虛。不可從。

陽氣入 吳云。陽邪入薄于腎。故善恐。張云。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馬云。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腎。則為恐也。

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張云。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經脈篇。饑不欲食之義。

故變于色也 張云。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陰勝于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此即經脈篇。面如漆柴之義。高云。地色。地蒼之色。如漆柴也。因秋時肅殺之氣。內奪其精華。故至冬。則變于色而黑如地色也。

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 高云。經脈篇云。腎病咳唾則有血。故申明所謂咳則有血者。乃陰血乘于陽位。

陽脈不歸于陰。故曰陽脈傷也。陰血乘陽。脈不歸陰。則陽脈滿。十月之時。陽氣未盛于上。未當盛時而脈滿。

則陽氣內逆。故滿則咳。咳則有血。而且見于鼻也。張云。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于口。衄則血見于鼻也。

疝 高云。猶 疝也。言高腫也。經脈篇云。厥陰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簡按王氏資生經云。千金曰。氣沖主 。明堂下經曰。治 疝。則是 。即 疝也。巢源云。 者。陰核氣結腫大也。詳見于陰陽別論頹疝注。

厥陰者辰也 張云。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于陽末。則為 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

三月一振 吳云。振。物性鼓動也。張云。陽氣振也。高云。經脈篇云。厥陰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故申明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之時。振動發生。草木向榮而華秀。故三月一振榮華。生機雖盛。猶未暢達。故萬物一皆俯而不仰也。

一俯而不仰也 馬云。凡俯者不可以仰。仰者不可以俯。故肝應其時。腰痛之病。俯仰似難也。

所謂 癃疝膚脹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厥陰之病。

。 疝也。癃。溺閉也。 癃疝膚脹者。陰器腫。不得小便。則膚脹也。簡按靈水脹篇云。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皮不變。此其候也。

曰陰亦盛 曰。吳本作由。張云。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張兆璜云。曰所謂。曰者者。是設為之問辭。下文是答辭。故增一曰字以別之。簡按上文。并無增一曰字者。

特于末節而有之。可疑。吳本似是。而吳云。陰亦盛者。言陽固盛。而陰亦盛也。此注恐非。亦字。承上文疝及腰脊痛而下之。蓋與平人氣象論。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之亦同義。

嗌干 馬云。陰陽相薄。而在內為熱中。在上為嗌干也。高云。經脈篇云。足厥陰病。甚則嗌干。手厥陰病。心中熱。

刺要論篇第五十

馬云。刺要者。刺針之要法。故名篇。吳云。要。至約之理也。

各至其理 志云。理者。皮膚肌肉之文理。

無過其道 張云。應淺不淺。應深不深。皆過其道也。高云。無過其皮肉脈骨之道。中其道。毋容過也。

毫毛腠理 志云。毫毛腠理者。鬼門元府也。高云。毫毛中之腠理也。簡按文選西京賦注。引聲類及廣韻云。毫。長毛也。志。玄府之解未為得。王注詳焉。

秋病溫瘧 甲乙。瘧下。有熱厥二字。志云。肺主秋收之令。秋時陽氣下降。陰氣外出。妄動其肺。

則收令化薄。陰陽之氣反相得于外。而為溫瘧矣。動。謂動其臟氣也。

溯溯然 甲乙。作淅淅然。志云。逆流而上。曰溯。溯溯然者。氣上逆。而寒栗也。簡按溯溯然。

于義難協。今從甲乙而改之。皮部論。溯然。甲乙。又作淅然。

煩不嗜食 甲乙。煩下。有滿字。吳云。脾氣不運。則中氣不化。故令煩。脾病則不磨。故令不嗜食。

冬病脹腰痛 吳云。冬月無以奉藏。而病脹與腰痛矣。

銷鑠 酸 甲乙。作消濼。高云。酸。作 。吳云。銷鑠者。骨髓日減。如五金遇火。而銷鑠也。

簡按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李善注云。賈逵國語注曰。鑠。銷也。甲乙。消濼。蓋與骨空論淫濼同義。金匱虛勞篇。足酸削。(此二字。本見于周禮鄭注。)巢源。作 。知酸 通用。不必改 。

不去矣 馬云。不能行動而去也。簡按三部九候論。脫肉身不去者死。王注云。猶行去也。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馬云。齊者。后世劑同。刺以為劑。猶以藥為劑。故名篇。簡按一切經音義云。劑限。考聲云。分段也。

韻詮云。分劑也。三蒼云。分齊也。知是齊劑同。限劑分劑之義。蓋刺之淺深。有限有分。故曰刺齊。吳高如字讀。為齊一之謂。非。

刺骨者無傷筋云云 高云。欲知其分。必先知其非分。如刺骨者。刺入骨分。無傷其筋。刺筋者。

刺入筋分。無傷其肉。刺肉者。刺入肉分。無傷其脈。脈有絡脈。有經脈。上編。脈居肉后。經脈也。此篇。

脈居肉先。絡脈也。刺脈者。刺入脈分。無傷其皮。此言刺宜深者勿淺。淺則非分矣。簡按下文云。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即脈淺肉深。與前篇刺肉無傷脈。義相乖。故高有經脈絡脈之說。然經文無明據。

恐是兩篇各一家之言。高注似強解。

刺皮者無傷肉云云 高云。以上文層次言之。當云刺皮者無傷脈。今不言脈者。以脈不止絡脈。復有經脈。絡脈在肉前。經脈居肉后。言肉而脈在其中。故曰。刺皮者。刺入皮分。無傷其肉。刺肉者。刺入肉分。無傷其筋。刺筋者。刺入筋分。無傷其骨。此言刺宜淺勿深。

深則非分矣。簡按此亦似牽強。然從前諸家。順文解釋。無于經文參差處。而致思者。如高可謂善讀古書者矣。

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張云。病在骨者。直當刺骨。勿傷其筋。若針至筋分。索氣而去。不及于骨。則病不在肝。攻非其過。是傷筋也。簡按以下三項。宜以此例焉。馬云。此明言上文前四句之義也。

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盧冶云。脈在肉中。肉在溪谷。脈有脈道。理路各別者也。所謂至脈而去不及肉者。謂刺在皮膚絡脈之間。不及里之筋骨。非針從脈而再入于肉也。是以略去刺脈無傷肉句者。使后學之意會也。簡按是屬影撰。然高注全本于此。要之上文宜云刺皮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肉。而不及之。至于此。亦無傷脈刺脈之言。實可疑焉。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 張云。刺皮過深。而中肉者。傷其脾氣。簡按以下二項。宜以此例焉。馬云。此明言首節末三句之義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禁數 志云。數。幾也。言所當禁刺之處有幾也。高云。數。條目也。帝承上二篇之意。謂刺要刺齊。

其中必有所禁。故愿聞禁數。

要害 高云。言各所要。亦各有所害。當詳察也。志云。五臟有緊要為害之處。要害二字。當知非刺中五臟。(顧炎武日知錄云。南越尉佗傳。發兵守要害處。按漢書西南夷傳注。師古曰。要害者。在我為要。于敵為害也。此解未盡。要害。謂攻守必爭之地。我可以害彼。彼可以害我。謂之害。人身亦有要害。素問。岐伯對黃帝曰。脈有要害。后漢來歙傳。中臣要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高云。人身面南。左東右西。肝主春生之氣。位居東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氣。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

心部于表腎治于里 志云。部。分也。心為陽臟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氣分部于表。腎為陰臟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腎氣主治于里。

脾為之使 高云。脾土王于四季。主營運水谷。以溉五臟。故為之使。志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為之使。

胃為之市 志云。心為陽中之太陽。故部于表。腎為陰中之太陰。故治于里。蓋以四臟之氣。分左右表里上下。脾胃居中。故為之市。

膈肓 吳云。膈。膈膜也。肓。膈上無肉空處也。志云。膈。膈膜也。內之膈肉。前連于胸之鳩尾。

旁連于腹脅。后連于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屬。其原出于臍下。名曰脖 。高云。肓。臍旁肓俞穴也。

簡按吳注腹中論云。腔中無肉空隙之處。名曰肓。又注痹論云。肓。腔中空虛無肉之處也。張則襲其說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并因誤讀王注云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肓膜。王意豈以肓為空虛之處乎。而張于本節。則全根據楊義。楊注原于說文。蓋古來相傳之說。宜無異論。志云。募原之屬。高云。肓俞。皆臆造已。當與舉痛論及痹論參考。

小心 馬云。心之下。有心包絡。其形有黃脂裹心者。屬手厥陰經。自五椎(心俞)之下而推之。則包絡當垂至第七節而止。蓋心為君主。為大心。而包絡為臣。為小心也。吳云。

脊共二十一節。此言七節。下部之第七節也。其旁乃兩腎所系。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相火也。相火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張同。昂云。旁者。兩腎也。中者。命門也。按心者性之郛。腎者命之根。兩腎中間。

一點真陽。乃生身之根蒂。義取命門。蓋以此也。中有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楊上善云云。吳亦主其說。蓋心君無為。吾人一日動作云為。皆命門之相火也。馬注云云。若根據此解。旁字似無著落。志云。七節之旁。膈俞之間也。小。微也。細也。中有小心者。謂心氣之出于其間。極微極細。高同。簡按甲乙。亦作志心。王似指心包絡。楊則為十四椎旁腎俞。而又云。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而陰陽類論。上空志心。王以為小心。楊以為入腎志于心神之義。楊注彼此義異。未太明晰。且凡脊椎從上數而至下。未有從下數而云某椎者。

亦覺不允。背 篇。心俞。在五焦(當作椎。下同。)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而心包俞。經文無所考。

(銅人等。以心椎旁。為厥陰俞。)王馬未為得矣。吳張雖主楊。然命門 見于難經。相火固是運氣家之言。

并非本經之義。志高杜撰無論矣。竊疑云七節之旁。云上空。既非心包。又非腎。必有別所指也。舉數說以俟考。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馬云。順其所而不傷。則有福。逆其所而傷之。則有咎。所謂要害之當察者以此。

刺中肝五日死 馬云。五日。疑作三日。乃木生數也。高同。

其動為語 張云。無故妄言也。簡按宣明五氣篇云。心為噫。肝為語。腎為嚏。肺為咳。脾為吞。

全本。甲乙。作欠。非。

刺中肺三日死 馬云。三。疑為五。王注。釋診要經終篇。以為金生數四日畢。當至五日而死者。

是也。高同。

刺中膽一日半死 馬云。膽為六腑之一。當別于五臟。故另為一節。一日半死。以其為生數之半也。

張云。凡十一臟者。皆取決于膽。是謂中正之官。奇恒之腑。傷之者。其危極速。嘔出于胃。而膽證忌之。木邪犯土。見則死矣。高云。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膽病者。嘔宿汁。故其動為嘔。嘔。膽氣虛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大竹县| 郑州市| 长乐市| 莎车县| 海门市| 简阳市| 托克逊县| 桐庐县| 高州市| 玉溪市| 乐都县| 东海县| 珲春市| 紫云| 新乡市| 宜良县| 泾源县| 泽库县| 秦安县| 仙桃市| 邵东县| 东平县| 宁安市| 朝阳区| 和田市| 无棣县| 石台县| 普陀区| 陵水| 舒城县| 洛扎县| 上林县| 赤峰市| 双柏县| 潜山县| 天水市| 莲花县| 久治县| 凤阳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