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痹 馬云。其濕氣勝者。則濕以皮肉筋脈而受之。故當為著痹之證。當沉著不去。而舉之不痛也。
張云。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或為頑木不仁。濕從土化。病多發于肌肉。簡按陳氏三因方云。腫滿重著為濕勝。此似以著痹為濕香港腳矣。志云。靈樞有風痹。傷寒論有濕痹。是感一氣而為痹也。本篇。論風寒濕三氣錯雜而至。相合而為痹也。周痹篇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
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是寒痹先發。
而他痹復發也。本篇論風氣勝者為行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是三氣雜合。而以一氣勝者。為主病也。經論不同。
因證各別。臨病之士。各宜體認。張氏醫通云。著痹者。痹著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
或腳腿麻木不仁。并宜神效黃 湯。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樓云。凡風寒濕所為。行痹痛痹著痹之病。冬遇此者為骨痹。春遇此者為筋痹。
夏遇此者為脈痹。長春遇此者為肌痹。秋遇此者為皮痹。皆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
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甲乙。無重字。
心下鼓 馬云。鼓字為句。心下鼓戰也。高云。心虛則煩。故煩則心下鼓。鼓。猶動也。簡按王注鼓滿。誤。
上為引如懷 高云。經脈論云。肝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故上為引于下。有如懷物之狀。
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高云。尻。尾骨也。尾骨下蹲。以代踵足。骨痿也。脊骨高聳以代頭。天柱傾也。簡按王以拘急釋之。諸注并同。高以痿弱解之。義各別。
胞痹 張云。胞。膀胱之脬也。高云。即膀胱痹也。簡按劉熙釋名云。胞。 也。 。空虛之言也。
主以虛承水 也。或曰膀胱。言其體短而橫廣也。知胞即是膀胱。吳以女子之胞注之。非也。
按之內痛若沃以湯 簡按百病始生篇云。積。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并言肌熱之狀。據此則內痛作兩髀。似是。
上為清涕 志云。膀胱之脈。從巔入腦。腦滲則為涕。上為清涕者。太陽之氣。痹閉于下。不能循經而上升也。(張氏醫通云。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氣閉。則水道不行。故按之內痛。若以熱湯沃之。小便得外熱之助。方得稍通。而猶滯澀不利。則治宜溫助氣化可知。膀胱之脈。從巔入絡腦。故上為清涕。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又須溫補無疑。蓋緣精泄之后。寒熱乘虛。入于膀胱之內。而致小便淋瀝不通。莖中痛引谷道。甚則臍腹脹痛。此屬津液枯竭之故。誤與利水藥。必致喘逆脹急而死。老人陰虛泉竭。多有此證。
曾見膀胱脹破。淋瀝無度。
時雖暫綬。不久即斃。又小便不禁門。有治胞痹。用腎瀝湯加減桑螵蛸散醫案一則。當參考。)陰氣者靜則云云 馬云。此言臟腑所以成痹者。以其內傷為本。而后外邪得以乘之也。陰氣者。營氣也。陰氣精專。隨宗氣以行于經脈之中。惟其靜。則五臟之神自藏。而不消亡。若躁則五臟之神消亡。而不能藏矣。所以有五痹者。必重感于邪。而成五臟之痹也。至于六腑之所以成痹者。何哉。飲食固所以養人。而倍用適所以害人。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腸胃既傷。則邪得以乘俞入之。而為痹矣。按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論衛氣也。此節云云。論營氣也。王注分臟腑。看書有法。但不知陰氣為營氣耳。
簡按此十九字。吳移于生氣通天論。未知舊經果然否。今且根據馬注。
淫氣 滑云。王注云云。如此則屬內傷。非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外傷者。宣明五氣篇云。邪入于陰則為痹。所謂邪者。豈指淫氣而言耶。馬云。邪氣浸淫。喘息靡寧。正以肺主氣。惟痹聚在肺。故喘息若是。
(下文意并同。)志云。此申明陰氣躁亡。而痹聚于臟也。淫氣者。陰氣淫佚。不靜藏也。淫氣而致于喘息。
則肺氣不藏。而痹聚在肺矣。(下文意并同。)吳云。氣失其平。謂之淫氣。痹聚者。風寒濕三氣凝聚也。簡按生氣通天論云。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說文。淫。浸淫隨理也。徐曰。隨其脈理。而浸漬也。
乏竭 馬云。邪氣浸淫。陰血乏竭。正以肝主血。惟痹聚在肝。
肌絕 馬云。邪氣浸淫。肌氣阻絕。正以脾主肉。惟痹聚在脾。吳云。肌肉斷裂也。志云。肌肉焦絕。
亦益內也 馬云。或云。亦益內。作入房。說亦通。志云。亦者。言不止在皮肉筋骨之合于內也。簡按馬或說。屬未安。(醫通。益。作濫。)易已也 張云。風為陽邪。可以散之。故易已。然則寒濕二痹。愈之較難。以陰邪留滯。不易行也。
食飲居處 高云。猶言食飲自倍。居處失宜。乃腑痹之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 馬云。六腑之分肉。皆各有俞穴。風寒濕之三氣。外中其俞。而內之飲食失節應之。
則邪氣循俞而入。按三百六十五穴。皆可以言俞。今曰俞者。凡六腑之穴。可以入邪。而王注止以足太陽在背之六俞穴為解。則又理之不然者也。
五臟有俞六腑有合 張云。乃兼臟腑。而互言也。汪昂云。按六腑。前文只列腸痹胞痹。三焦有名無形。膽附于肝。胃為臟腑之海。故不復別言痹也。
各有所發各隨其過 馬云。循臟腑經脈所行之分。各有所發病之經。乃隨其病之所在而刺之。則或俞或合。其病無有于不瘳也。志云。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簡按張以所發為井穴。過字。吳張高根據王注。讀為平聲。并非也。
榮者水谷之精氣也 張云。榮氣者。陰氣也。由水谷精微之所化。故為水谷之精氣。衛氣篇曰。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正理論曰。云云。夫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故于臟腑脈絡。則無所不至。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 張云。衛氣者。陽氣也。陽氣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氣。 。急也。本臟篇曰。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邪客篇曰。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栗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皆與此節。互有發明。
肓膜 張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如刺禁論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
左傳曰。膏之上肓之下者。是皆言膈上也。又腹中論曰。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齊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 。脹論曰。陷于肉肓。而中氣穴。則肓之為氣。不獨以胸膈為言。可知也。膜。
筋膜也。簡按王注空虛之處。吳注腹中論稍同。張誤讀以為此注。乃與舉痛論小腸膜原注略同。不可從。扁鵲傳。搦荒。說苑。作肓莫。即肓膜也。
散于胸腹 甲乙。散。作聚。
故不為痹 張云。營衛之氣。但不可逆。故逆之則病。從之則愈。然非若皮肉筋骨血脈臟腑之有形者也。無跡可著。故不與三氣為合。蓋無形亦無痹也。
有寒故痛也 簡按王注。全本于靈周痹篇文。
故不通 諸注。并根據甲乙。通。作痛。今從之。
皮膚不營 張云。逆調論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不營者。血氣不至也。馬云。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高同。志云。不能營養于皮膚。
陽氣少陰氣多 張云。凡病寒者。不必盡由于外寒。但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從中生。與病相益。故為寒證。志云。此言寒熱者。由人身之陰陽氣化也。人之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與病相益其陰寒矣。
病氣勝 張兆璜云。與病相益者。言人之陰氣多。而益其病氣之陰寒也。病氣勝者。言人之陽氣多。
而益其病氣之熱勝也。
陽遭陰故為痹熱 吳。遭作乘。云。舊作陽遭陰。未當。
今根據甲乙。改陽乘陰。為近理。簡按甲乙無痹。亦近是。滑云。或熱下。有或燥問。今此無答辭。
兩氣相感 張云。寒濕兩氣也。脈要精微論曰。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其義即此。張兆璜云。陽熱盛者多汗出。濡濕之汗。又屬陰寒。醫者審之。
不痛也 汪昂云。痛則血氣猶能周流。五者為氣血不足。皆重于痛。故不復作痛。諸解欠明。
逢寒則蟲 馬云。蟲。甲乙作急。王氏以為如蟲行者。非。蓋風勝為行痹。非逢寒也。張云。逢寒則筋攣。故急。逢熱則筋弛。故縱也。吳同。簡按志仍王注。高云。寒濕相薄。故生蟲。太誤。巢源云。凡痹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
痿論篇第四十四
吳云。痿。與萎同。弱而不用之意。高云。承上編痹證。而論痿證也。痿者。四肢委弱。舉動不能。如委棄不用之意。潘氏醫燈續焰云。痿者。委也。足痿不用。有委靡不振之義。故字從委。簡按痿。 系于四肢委弱之疾。而有肺痿陰痿等證。巢源。作肺萎陰萎。知是痿與萎同。吳為明確。蓋痿痹 三疾相類。古多混同。
說文。痿。痹疾也。前哀帝紀。痿痹。師古云。痿。亦痹病也。枚乘七疑。出輿入輦。命名蹶痿之機。此類是也。故本經分三篇。而詳論之。
筋膜 張云。膜。猶幕也。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系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亦謂之脂膜。
肺熱葉焦 甲乙。焦下。更有焦字。
急薄著則 甲乙。著下。更有著字。吳云。著。留而不去也。張云。皮毛虛弱。而為急薄。熱氣留著不去。志云。靈樞云。皮膚薄著。毛腠夭焦。著者。皮毛燥著。而無生轉之氣。故曰著則生痿 也。
痿 吳云。 。足不用也。肺主氣。氣病則不能充周于身。故令手痿足 。汪昂云。肺主皮毛。傳精布氣。肺熱葉焦。則不能輸精于皮毛。故虛弱急薄。皮膚燥著。而痿 不能行。猶木皮剝。則不能行津于枝干而枯也。簡按史記韓王信傳。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張楫云。痿。不能行。吳越春秋云。寡人念吳。猶者不忘走 。又作 。禮記釋文兩足不能行也。由此觀之。痿 。并足廢之疾。然痿者。痿弱之義。
者。兩足不能行之稱。自不能無別焉。王則根據疏五過論。痿 為攣之語。釋為攣 。吳則分為手足之病。俱似拘泥。此據他臟之例。當曰皮痿。而曰痿 者。蓋肺為痿證之主也。
樞折挈 吳云。樞紐關節之處。或折或挈。志本。挈。一字句。注云。樞析。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以上根結篇文。)故筋骨懸挈不收。汪昂云。樞紐之間。如折如挈。簡按說文。挈。
懸持也。推王意。謂膝腕之樞紐。失其懸持。如折去也。此注為長。甲乙。挈。作 。非。
膽泄 甲乙。膽下。有熱字。簡按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名膽癉。
肺者臟之長也 志云。臟真高于肺。朝百脈。而行氣于臟腑。故為臟之長。簡按病能論。九針論。
并云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肺熱葉焦 吳。此下。補生痿 三字。簡按此據上文著則生痿 之語。亦未為得。
故曰 吳云。以下。古語也。馬張同。志云。謂下經本病篇。有此語也。以上論肺熱葉焦。而成五臟之熱。此下。論五臟各有所因。而自成脈肉筋骨之痿。
胞絡絕 高本。胞。作包。云。包。舊本訛胞。今改。悲哀太甚。則心氣內傷。故包絡絕。包絡。
心包之絡也。包絡絕。則血外溢。而陽熱之氣內動。其發病也。則心氣下崩。下崩則數溲血也。簡按此根據新校正改字。而其義則原于王及楊注。頗見確實。馬云。此胞絡者。乃胞絡宮之胞字。正婦人受胎之所。彼心包絡之包字。不從肉。王注以胞為包者。非。評熱論云。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故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胞之絡脈阻絕。上下不交。亢陽內動。逼血下崩。令人數為溺血也。張同。若根據此說。以胞為女子之胞。則丈夫必無脈痿之證。乖違甚矣。志云。胞之大絡。即沖脈也。亦為臆解。但絕字。宜從馬注。為阻絕之義。
大經空虛 張云。血失則大經空虛。無以滲灌肌肉。榮養脈絡。故先為肌肉頑痹。而后傳為脈痿。
簡按志以為胞之大絡。高同。當從王注。
入房太甚宗筋弛縱 馬云。思想既已無窮。所愿又不得遂。其意久淫于外。或至入房太甚。宗筋弛縱。高云。思想無窮。所愿不得。則怫郁于內。肝氣傷矣。意淫于外者。其意淫縱于外。不靜存也。入房太甚。
宗筋弛縱者。房勞過度。陰器衰弱也。簡按據下文使內也語。筋痿之證。因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
而又重之以房勞。馬添一或字釋之。高以四句為三款。且以宗筋弛縱為陰痿。并似乖于經旨。
白淫 吳云。今之濁帶也。馬云。在男子為精滑。在女子為白帶。簡按本神篇云。精傷則骨 痿厥。
精時自下。玉機真臟論云。出白名曰蠱。皆其義也。圣濟總錄云。淫 不守。隨溲而下也。
有漸于濕 馬云。漸。音尖。詩云。漸車帷裳。注。漸。
漬也。張云。漸。有由來也。
若有所留居處相濕 吳云。留。久留于水也。相。伴也。言居處之間。或伴乎濕也。張云。相。并也。
馬云。其居處又濕。志云。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相濕。簡按相字難解。姑從志。
肌肉濡漬 甲乙。漬。作潰。滑本同。誤。
陽氣內伐 馬云。衛氣內伐其陰氣。簡按營衛生會篇云。衛氣內伐擊也。馬蓋原于此。
絡脈溢 簡按此以外候言。乃孫絡浮見也。
肉蠕動 張云。蠕。音軟。微動貌。又曰。蟲行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