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后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不得下,胃中余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藥治也。不相主當必危。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 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干不得眠。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太陰之脈,絡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六、時氣五日候
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七、時氣六日候
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瓦斯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
八、時氣七日候
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時氣八九日以上候
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諸經絡重受于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
十、時氣取吐候
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瓦斯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瓦斯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宜取吐也。
十一、時氣煩候
夫時氣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瓦斯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為之滿,皆當察其證候也。
十二、時氣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并于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之。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后,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十四、時氣干嘔候
熱氣在于脾胃,或發汗解后,或大下之后,胃內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故心煩而
十五、時氣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嗽也。
十七、時氣渴候
熱氣入于腎臟,腎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十八、時氣衄血候
時氣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于血,邪熱中于手少陰之經,客于足陽明之絡,故衄血也。衄者,血從鼻出也。
十九、時氣吐血候
諸陽受病,不發其汗,熱毒入深,結在五臟,內有瘀血積,故令吐血也。
二十、時氣口瘡候
發汗下后,表里俱虛,而毒瓦斯未盡,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瘡也。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毒瓦斯上熏,攻于咽候,故痛或生瘡也。
二十二、時氣發斑候
夫熱病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后,熱毒瓦斯不散,煩躁謬言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躁于外,故身體發斑如錦文。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肝開竅于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沖于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 肉及瘡也。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熱毒瓦斯從臟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也。
二十五、時氣瘡候
夫表虛里實,熱毒內盛,則多發 瘡。重者周匝遍身,其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者,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 豆,亦名 豆瘡。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夫病新瘥,血氣未復,皮膚尚虛疏,而觸冒風日,則遍體起細瘡,瘙癢如癬疥狀,名為
二十七、時氣候
毒瓦斯結在腹內,谷氣衰,毒瓦斯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利,下部瘡癢。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也。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此由熱氣在于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 痛,此濕毒瓦斯所為也。
三十、時氣利候
夫熱蓄在臟,多令人下利。若毒瓦斯盛,則變膿血,因而成 。 者,蟲食人五臟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則令谷道生瘡而下利,名為 利;若但生瘡而不利者,為 也。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結熱在內,大便不通也。
三十二、時氣小便不通候
此由汗后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
三十三、時氣陰陽毒候
此謂陰陽二氣偏虛,則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為陽毒。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為陰毒。或得病數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根據證急治。失候則殺人。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夫時氣病,濕毒瓦斯盛,蓄于脾胃,脾胃有熱,則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結澀,故令身面變黃,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病后邪氣未散,陰陽尚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交爭,陰勝則發寒,陽勝則發熱,故令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
三十六、時氣敗候
此謂病后余毒未盡,形證變轉,久而不瘥,陰陽無復綱紀,名為敗病。
三十七、時氣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于神,梳頭澡洗則勞于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還經絡,復為病者,名曰勞復。
三十八、時氣食復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 、餅餌、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于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
三十九、時氣病瘥后交接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陰陽二氣未和,早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腹內 痛,名為交接勞復。
四十、時氣病后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時氣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于人,如換易也。其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氣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四十一、時氣病后虛羸候
夫人榮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后,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
四十二、時氣陰莖腫候
此由腎臟虛所致。腎氣通于陰,今腎為熱邪所傷,毒瓦斯下流,故令陰腫。
四十三、時氣令不相染易候
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熱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一、熱病候
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冬傷于寒,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于溫也。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冤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毛惡風,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痹走胸應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脛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凡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脈代一日死。熱病已得汗,脈尚數,躁而喘,且復熱,勿庸刺,喘甚者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數,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常汗者,勿庸刺也。
診人熱病七八日,其脈微小,口干,脈代,舌焦黑者死。診人熱病七八日,脈不數不喘者,當喑,之后三日,溫汗不出者死。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不治也。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脈尚躁盛,此陰氣之極,亦死也。腹滿常喘,而熱不退者死。多汗,脈虛小者生,堅實者死。
《養生方》云∶三月勿食陳齏,必遭熱病。
二、熱病一日候
熱病一日,病在太陽。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疼痛。
三、熱病二日候
熱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肌肉,故肉熱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熱病三日候
熱病三日,少陽受病。諸陽相傳病訖,病猶在表,未入于臟,故胸脅熱而耳聾。故可發汗而愈。
五、熱病四日候
熱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瓦斯已入胸膈。其病喉干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熱病五日候
熱病五日,少陰受病。毒瓦斯入腹內,其病口舌干而引飲。故可下而愈。
七、熱病六日候
熱病六日,厥陰受病。毒瓦斯入腸胃,其人煩滿而陰縮,故可下而愈。
八、熱病七日候
熱病七日,三陰三陽傳病訖,病法當愈,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熱病八九日以上候
熱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皆由毒瓦斯未盡,所以病證不除也。
十、熱病解肌發汗候
此謂得病三日已還,病法在表,故宜發汗。或病已經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干,心腹不滿,又不引飲,但頭痛,身體壯熱,脈洪大者,此為病證在表,未入于臟。故雖五六日,猶須解肌發汗,不可茍根據日數,輒取吐下。
十一、熱病煩候
此由陽勝于陰,熱氣獨盛,痞結于臟,則三焦隔絕,故身熱而煩也。
十二、熱病瘡候
夫熱病 瘡者,此由表虛里實,熱氣盛則發瘡,重者周匝遍身。若瘡色赤、頭白、則毒輕,色紫黑則毒重。其形如 豆,故名 豆瘡。
十三、熱病斑瘡候
夫熱病在表,或未發汗,或已發汗、吐、下后,表證未解,毒瓦斯不散,煩熱而渴,渴而不能飲,表虛里實,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十四、熱病熱瘡候
人臟腑虛實不調,則生于客熱,表有風濕,與熱氣相搏,則身體生瘡,癢痛而膿汁出,甚者一瘥一劇,此風熱所為也。
十五、熱病口瘡候
此由脾臟有熱,沖于上焦,故口生瘡也。
十六、熱病咽喉瘡候
上實下虛,熱氣內盛,熏于咽喉,故生瘡也。
十七、熱病大便不通候
夫經發汗,汗出多則津液少,津液少則胃干結,熱在胃,所以大便不通。又有腑臟自生于熱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熱在內,亦大便不通也。
十八、熱病小便不通候
熱在膀胱,流于小腸,熱盛則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也。
十九、熱病下利候
熱氣攻于腸胃,胃虛則下赤黃汁,挾毒則成膿血。
二十、熱病候
熱氣攻于腸胃,則谷氣衰,所以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及下部,重者肛爛見腑臟。
二十一、熱病毒攻眼候
肝臟開竅于目,肝氣虛,熱毒乘虛則上沖于目,重者生瘡翳及赤白膜也。
二十二、熱病毒攻手足候
夫熱病毒攻手足,及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從腑臟而出,循于經絡,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腫赤 痛也。
二十三、熱病嘔候
胃內有熱,則谷氣不和,新谷入胃,與熱氣相搏,胃氣不平,故嘔。或吐下以后,臟虛亦令嘔也。
二十四、熱病噦候
伏熱在胃,則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以后,飲水多,胃內虛冷,亦令噦也。
二十五、熱病口干候
此由五臟有虛熱,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也。
二十六、熱病衄候
心臟傷熱所為也。心主血,肺主氣,開竅于鼻,邪熱與血氣并,故衄也。衄者,血從鼻
二十七、熱病勞復候
夫熱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
二十八、熱病后沉滯候
凡病新瘥后,食豬肉及腸血,肥魚脂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復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餅餌、粢飴,哺炙膾、棗、栗諸果物脯,及牢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結熱復病,還以藥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