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要書說

  • 醫效秘傳
  • 葉桂
  • 15983字
  • 2015-12-26 17:03:28

古吳 葉桂天士 述 后學 吳金壽子音 校傷寒之病,不外六經,欲明六經,當知其要。要者何。定其名,分其經,審其癥,察其脈,識陰陽,明表里,度虛實,之標本者,是也。定其名者,是定其正傷寒、或感冒、與風溫、溫毒之類也。分其經者,是分其陽經、陰經、直中之類。審其癥者,是審其陽癥、陰癥、表癥、里癥、虛癥、實癥、寒癥、熱癥之原。察其脈者,是察其有力、無力、及浮、沈、遲、數、弦、滑之類也。識陰陽者,謂識其陽病、陰病、陽虛、陰虛之候。名表里者,是明其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之間。度虛實者,是度其表虛、里虛、表實、里實之病耳。知標本者,欲知其一經之中,而有標病、本病之類也。誠能若是,可謂知其要矣。既知其要,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出握中矣。何患癥之不明,病之難愈哉。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曰、知其要者,萬舉萬當,不知其要,則支離破碎。猶涉海而問津,故曰傷寒要書。

六經圖

足太陽膀胱經手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乃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者為先,其脈起于目內皆,從頭下后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于左足外踝,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者,太陽經受病也。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是風傷囗氣,乃表虛,宜解肌,桂枝湯主之。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是寒傷營血,乃表實,宜發散,麻黃湯主之。頭痛、發熱、惡寒者,此太陽表癥,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若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則引熱入里,而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等癥。又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入里,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痢等癥。故曰太陽經癥切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而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邪入里,其害不淺。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黃湯,無汗不可服桂枝湯。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足陽明胃經手大腸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于前也。胃府者、府居中土,萬物所歸也。其脈起于鼻,上額,絡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終于左足內踝。經曰、尺寸俱長,陽明受病也。若頭額痛、目疼、鼻干、不得眠,此陽明經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湯。若身熱煩渴,汗出惡熱,此陽明經本病也,宜清邪熱。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擲足,斑黃便硬等癥,此陽明胃本實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經當解肌,在府當平熱,府實則宜下。

足卲陽膽經手三焦

足少陽膽經、乃前有陽明,后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主半表半里,以膽為清凈之府,無出入之路,不論在經在府,治法俱同。其脈起于目銳皆,上頭角,絡耳中,循胸囗行身之側,終于右足外踝。經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其癥頭角痛而目眩,胸囗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皆少陽癥也。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凡頭角痛耳烘烘而鳴,耳之上下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邪火為之也。

足太陰脾經手肺

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始于左足內踝大指,行至腹,絡于嗌,連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溫之。若四五日而發,腹滿嗌干,此傳經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湯溫之。渴而利者,熱也,豬苓湯清之。

寒熱二癥,皆有腹滿,以熱陷于內,邪氣盛而充塞也,寒盛于內,胃氣虛而壅滯也。

足少陰腎經手心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其脈始于左足內踝足心,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無熱惡寒,足冷蜷臥,或厥逆,脈沈無力者,宜溫經散寒。若五六日而發,口燥舌干,脈沈有力者,此傳經之熱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陰傷寒,多因勞欲損傷腎經而致,切不可妄投涼藥。若脈沈足冷,雖發熱,急宜溫腎以扶元氣。經曰、少陰病始得之,其脈沈,其癥反熱,此少陰自受風寒以起病,當汗之。若一日、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切要記其日子用藥。

若三日后,不可妄汗也。經曰、誤發少陰汗者,必動陰血,死不治。少陰病不問利不利,當分寒熱而治。

若脈沈實有力,此熱也,當下之。若脈沈弱無力,此寒也,宜溫之。然寒熱二癥皆令有厥,以陽熱內附,致手足冷也,陰寒獨勝,亦手足冷也。然寒癥亦有渴者,以少陰主水,腎虛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陰虛寒亦有渴癥也。

足厥陰肝經手心胞

足厥陰肝經,厥者盡也,六經之尾也,其脈始于右足大指,環陰器,抵少腹,循囗肋,上唇口,與督脈會于巔頂,行身前之側。若本經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發,吐利少腹疼,脈沈無力,無熱惡寒,甚則唇青厥冷,嘔吐涎沫,舌卷囊縮,此直中厥陰之寒癥,急溫之。又曰、脈沈有力,飲水不止,此熱也,是即傳經之熱癥,急下之。微細無力,或沈伏不見,此寒也,急溫之。然寒熱二癥皆有舌卷囊縮,以熱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須仔細辨之。

傷寒綱領

傷寒一癥,雖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全生集等書,其間有論缺方,有分失論,有脈無癥,有有癥無法者,何哉。蓋緣歷年既久,遺失頗多,實非仲景之全書也。后之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而補方造論,成無己、以順文注釋而集成全書,所以遺禍至今而未止也。嗟乎,仲景之書失全,傷寒之病枉死。

蓋傷寒原無定體,或入于陽,或入于陰,入陽則太陽為首,入陰則少陰為先,故傳變不一,治法不同。

而其要總不越乎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知八者之要,悉在浮中沈三脈有力無力中分辨之,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若能明此八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了然于胸中矣。今之治傷寒者,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用麻黃、桂枝湯以汗之。三四日,不問在經、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湯以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在里,便用承氣等湯以下之。致令陰陽俱病,變癥蜂起。

夫麻桂兩湯,仲景專為冬月正傷寒而立也,今人乃以通治非時暴寒溫暑。又將傳經陰癥,與夫直中陰癥,混同立論,豈不誤哉。學者平時之際,須將脈癥講明,方論詳審,臨病之時,得心應手,則陽癥陰癥之別,發汗吐下之宜,了然于心,確然無疑。又須如珠走盤,活潑潑地,見太陽癥、直攻太陽,見少陰癥、直攻少陰,不可泥于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仲景曰、日數雖多,有表癥而脈浮者,宜汗之。日數雖少,有里癥而脈沈者,宜下之。囗乎仲景處方立論甚嚴,曰、可溫,曰、可下,曰、與下,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切不可執定一二日宜發汗,三四日宜和解,五六日方下。更須審脈驗癥,辨府定經,一一親切無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直中陰經而溫之,桂枝承氣,投之必差,姜附理中,發而必當,可謂得其綱領者也。

傷寒論

寒者、冬月嚴寒殺厲之氣也,然有冒、有傷、有中之不同。冒者、皮膚受寒,鼻寒眼脹,灑淅寒熱,微覺拘倦者是也。傷者、即下文傳經之癥也。中者、因體虛腠理囗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不從表傳,其癥四肢厥冷,臍腹絞痛,脈沈遲無力者是也。蓋自霜降后至春分前,乃天令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實時而病者,名為正傷寒。其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而發者,為溫病。至夏而發者,為熱病。古人均為之傷寒也。然傷寒從表入里,必次第而傳,如發于一二日間,便覺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乃太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于胃。如發于二三日間,便覺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尺寸俱長,乃陽明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于膽。如發于三四日間,便覺胸囗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尺寸俱弦,乃少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于脾。如發于四五日間,便覺腹滿嗌干,自利不渴,尺寸沈細,乃太陰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于腎。如發于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沈,乃少陰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于肝。如發于六七日間,便覺煩渴囊縮,尺寸微緩,乃厥陰經受病也。則六經之形癥已明矣。然六經既明,未可便視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于太陽,以次傳入陰經,而終于厥陰者,或太陽不傳于陽明、少陽,而及傳于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后而為并病者,緣經無明文,后人妄治,蒙害者多矣。

傷寒論

傷寒標本

夫標本而曰先受病為本,次傳流受病為標,此言標本之大略也。假令病人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則知是太陽經表癥,標病也。若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知是太陽經入府,本病也]。假令病人目痛鼻干不眠,則知是陽明經表癥,標病也。若加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知是陽明經入府,本病也。若加潮熱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擲足,斑黃狂亂,則知是陽明經傳入胃府,實病也。假令病人頭角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則知是少陽經經病也。緣少陽居表里之間。而膽又無出入之路,故皆以小柴胡湯和解之。假令病人腹中滿,嗌干,自利不渴,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經,標病也。若加燥渴腹滿,則知是太陰經本病也。若初起便就怕寒吐利,則知是太陰經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舌干口燥,大便不通,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經,標病也。若初起便怕寒蜷臥,腹痛吐瀉,則知是少陰經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囊縮消渴舌卷,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經,標病也。若初起就怕寒,嘔吐涎沫,少腹疼痛,舌卷囊縮,則知是厥陰經直中,本病也。若總以六經言之,而不分標病本病,謬之甚矣。故曰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如 者失杖而行,有路而不知也。

傷寒論

表里虛實

有表虛,有里虛,有表實,有里實,仲景用麻黃湯,為表實而設也,用桂枝湯,為表虛而設也,里實用承氣,里虛用四逆。昔華陀治倪尋、李延,俱患頭疼身熱,陀曰、尋當下,延當汗。或疑其異。陀曰、尋內實,延外實,是以異也。

發表之藥用溫攻里之藥用寒溫里之藥用熱論

表有邪則為陽虛,溫之所以助陽也,陽有所助,則陰邪由以自消,發表之藥用溫者此也,即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是也。邪傳里則化熱傷陰,寒之所以抑陽也,陽受其抑,則真陰得以自長,攻里之藥用寒者此也。故經曰陰虛陽盛,下之則愈是也。若陰經自受寒邪,則陽不足而陰有余,故用辛熱以助陽抑陰,此溫里之藥用熱者是也。

傳足不傳手論謂傷寒傷足不傷手,可也,謂傷寒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蓋手之六經,皆屬金火,故金火不畏寒者也。其足之六經,曰土、曰木、曰水,以水遇寒則凍冰,木遇寒則葉落,土遇寒則裂不堅,是不能勝其寒也,故能傷之。由是觀之,豈非傷足不傷手者乎。傳之一字,必是書寫之誤,有感而云。

十六種治法

仲景傷寒正名十六種,其余發狂、譫語、鄭聲、結胸、痞滿等癥,皆系十六種正病傳變所致,豈可概論作傷寒稱之。

十六種治法

一傷寒

傷寒者,冬時冒寒邪,而病即發者也。其癥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不煩躁,無汗,脈來浮緊而澀,若在冬時霜降后及春分前,宜用麻黃湯。

十六種治法

二傷風

傷風者,感冒風邪也。其癥頭痛、身熱、惡風、自汗,脈來浮緩,宜桂枝湯。脈緊而澀,無汗惡寒者,傷寒也,緊為惡寒,澀為無汗。然寒傷營屬陰,陰主必藏,是以無汗,故用麻黃輕揚以發表。浮緩惡風者,傷風也,浮為傷風,緩為自汗,故用桂枝甘溫以解肌。

十六種治法

三傷寒見風

傷寒見風者,其人初感于寒,續中于風是也。外癥寒多熱少,不煩躁,脈當浮而緊,今反浮而緩者,此傷寒而見風脈,乃營囗并傷之癥也。

十六種治法

四傷風見寒

傷風見寒者,其人先中于風,而重感于寒者是也。外癥惡風、發熱、煩躁,脈當浮而緩,今反浮而緊者,此傷風而見寒脈,亦營囗并傷之癥,俱用大青龍湯、或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十六種治法

五濕

病有傷濕,有中濕,有風濕。傷濕者,濕傷太陽膀胱經者是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腎經者是也。

風濕者,或先傷于濕,后傷于風,風濕相搏而為病者是也。蓋東南窊下之地,水多聚焉,居其處多濕,或中風雨霧露,是名中濕,此脾經與腎經受病也。其癥一身盡疼,發熱身黃,脈沈而緩,治宜燥勝可也。或素有濕,又中于風,是為風濕。其癥肢體疼痛,難以轉側,脈沈而澀,治宜微表以去其風行燥以去其濕。大抵治濕之法,咸用羌防以勝之,二術以燥之,苓澤以滲之,或用附子以溫之,看所挾風寒濕熱之有無,及上下微甚以治之,切不可大發汗,汗之則風氣去而濕氣存,又不可下,下之則額上汗出微喘而死矣。

十六種治法

六濕溫

濕溫者,其人素傷于濕,又中于暑者也。其癥兩脛逆冷,腹滿多汗,頭目痛,或妄言,切不可發汗,發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重暍宜白虎湯加蒼術,去暑燥濕故也。

十六種治法

七風溫

風溫者,其人素傷于風,復傷于熱,風熱相搏故也。其癥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治在少陰、厥陰。仲景曰、汗出身熱者為風溫,治宜辛涼,疏風解熱為主,切不可汗,汗之則發譫語,又不可下,下之則小便難,更不可溫針,溫針則耳聾而難言矣。

濕溫汗之名重暍,風溫汗之多致死,但取小汗,清解表里為佳。

十六種治法

八冬溫溫毒

冬溫者,冬感溫氣而成,實時行之氣也。何者。冬令嚴寒而反溫熱,人觸冒之,名曰冬溫。冬溫之病,與傷寒大異,以溫則氣泄,是失其閉藏之令矣,故古人用補中益氣帶表藥以治之。

溫毒者,或冬令嚴寒,觸冒寒邪,待天氣暄熱而發。或傷寒之熱未已,再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治宜寒涼大解其熱。若邪熱日深,毒氣不泄,發為癮疹斑斕與時氣發斑,其病尤重,或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治之。

十六種治法

九中暍

中暍者,夏月所得熱病也,與傷寒相類,與熱病相同。其癥身熱大渴,自汗煩躁,不甚惡寒,身體疼痛者是也。蓋中暍者熱傷太陽經,中暑者熱傷心脾經也。雖與傷寒相似,切不可作傷寒治之。然手足雖冷,脈息雖虛,又不可用熱,宜清心利小便,或用清暑之藥可也。

活人書曰、夏日有四癥,傷寒傷風,脈癥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然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可不明辨。又有饑飽勞役之癥,以致肌膚燥熱,大渴引飲,面紅目赤,脈洪而虛,重按全無者,此血虛發熱也。癥類白虎,惟脈不長實為異耳,囗服白虎湯者必死,故東垣用當歸補血湯治之。嗟乎,中暑果類傷寒矣,殊不知有類中暑者,可不慎歟。

十六種治法

十溫病

溫病者,冬時感冒寒邪,不實時而病,藏于肌肉之中,至春溫暖而發者是也。其癥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也。或用升麻葛根湯,或用葛根解肌湯。大抵治溫病之法,無正汗之理,此怫郁之熱,自內達外,無表癥明矣,宜辛平之劑發散之。

十六種治法

十一熱病

熱病者,冬傷于寒不即發,至春又不發,郁而至夏發者是也。其病身熱頭痛,煩渴,不惡寒,脈洪而盛。

蓋因夏月時熱兩盛,治宜苦辛寒,清解為主。寒邪郁久化熱,經曰、熱病者傷寒之類也,故主苦辛寒法以救之。

溫病熱病,其脈洪大有力,此陽癥見陽脈也,可治。若脈來沈微細小,此陽癥見陰脈也,必死。經曰、溫病攘攘,大熱脈小足冷者死。

十六種治法

十二晚發

晚發者,清明后、夏至前、而發者是也。其癥身熱頭疼,或惡風惡寒,或有汗無汗,或煩躁脈來洪數。亦由冬時感寒所致,比之溫熱二癥稍輕耳。不宜峻劑,宜清解邪熱,通用槴子生麻湯加減治之。

十六種治法

十三痙病

痙病者,太陽經傷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又曰、大發濕家汗,則成痙。其癥頭項強直,身熱惡寒,搖頭噤口,背反張者是也。外癥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沈遲弦細,兩目圓張,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之狀。當視其有汗、無汗,以分剛痙、柔痙,若無汗惡寒,名剛痙,宜葛根湯。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桂枝加葛根湯,如汗下太過,重亡津液,以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變痙者,又宜補養氣血為主。更有產后或金瘡一切去血過多之癥,皆能成痙,亦當補養為先。此則似痙而非痙者,豈可一例,而用風藥囗之。

十六種治法

十四溫瘧

溫瘧者,由傷寒之熱未已,再感于寒,變為溫瘧,或過經壞病變為溫瘧而寒熱羈留者,皆因寒熱相搏而成。治宜散寒解熱為主,并用加減小柴胡湯。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而或柴胡葛根散其寒、石膏知母解其熱也。

十六種治法

十五時行

時行者,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是也。蓋四時不正乖戾之氣,流行期間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相似,此則時行之氣也。其外癥有類傷寒,治宜解散,并用升麻葛根湯。然時行猶外入之感冒,而瘟疫乃內出之邪毒也。

十六種治法

十六寒疫

寒疫者,非時感冒之暴寒,亦時行之氣也。傷寒例曰、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皆時行寒疫也。其癥憎寒惡風,頭痛身熱,或用消風百解散,或用六神通解散加減。大抵此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理有殊耳。然溫暑之熱,自內而出,寒疫之邪,寒抑陽氣,乃外感者也。故治宜解表。若溫暑,又兼表里者也。

溫熱論從種福堂本補入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肺主氣屬囗,心主血屬營,辨營囗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癥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可以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為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與汗并,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后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癥,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徨、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癥。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癥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癥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大凡看法,囗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囗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如犀角玄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至慌張矣。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

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于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邪,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于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里,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為無濕矣。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癥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已虛象,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癥必無,或十之存一。亦要驗之于舌,或黃甚,或如沈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再黃胎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干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囗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郁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色絳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后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癥。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沖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舌色絳,而上有粘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穟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干枯而痿者,此腎陰涸,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其有舌獨中心絳干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于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府。

再舌胎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腎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就干也,勿憂之,再從里透于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癥,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郁極化風,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粘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榖氣相搏,土有余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囗者,胃中宿滯挾濁穟郁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囗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也。

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囗火,為陰癥,當溫之。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欲救之,加人參五味子勉希萬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瘟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兇,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紙捻照看胸背兩囗,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見多。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癥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榖,此陰盛格陽于上而見,當溫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根據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郁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再有一種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乃濕郁囗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兇,為氣液竭也。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后,亦須驗齒。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瓣于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癥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若無汗惡寒,囗偏勝也,辛涼泄胃,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嚙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若咬牙而脈癥皆衰者,胃虛,無榖以內榮,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癥,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后,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來害囗。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認板法。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損正邪陷也。至于產后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藥,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癥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禁。況產后當血氣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氣,以沖脈隸屬陽明也,此與虛者為合治。若邪熱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癥,多有譫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當辨之,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里上下一齊盡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

瘟疫附

瘟疫者,因傷寒之熱未已,更感時行之氣,而為瘟疫也。其癥身熱頭疼,煩渴嘔逆,或有汗,或無汗。皆由溫熱相合而成,治宜寒涼解熱為主。經曰、更遇溫氣,變為瘟疫。則知是再感溫氣而成瘟疫,更感溫熱而成溫毒者也。何活人書混注冬溫癥下,而百病歌強以冬溫溫疫為一病。不知冬溫是感非節之氣,長幼之病相似,時行之氣為病也。溫疫乃傷寒再感溫氣而成,實相似而非也。敢錄之。

瘟疫附

瘟疫者,渾身壯熱,惛惛不爽,沿門闔境,遞鄉傳染,盛于春夏之間者是也。雖因時氣而得,然所感者皆由惡毒異氣而成,非若春寒夏涼秋熱冬溫之類也。夫天地間之氣,升于春,浮于夏,不無有惡毒者在焉。人在氣中莫知也,若正氣虛者,遂致傳染。或病者身熱,其氣蒸蒸浮越于外,若正氣虛者,亦致傳染。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間,感病人之邪者,無分春夏者也。是以獄中此病,四時無間,最易傳染,其不染者,由正氣內實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從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郁煩擾,而病作矣。雖因天地之邪,實自內出者也。故感受之因,異傷寒,異溫暑,異非時感冒之寒疫。其治法亦異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補、散、降三法并施。明醫雜著用清熱解毒湯,內、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大法也,大率當辟邪散氣,扶助正氣為主。若與長幼相似之時行混論,則非矣。今人多以溫病熱病名時行,又以溫毒為瘟疫,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烏能識此。

西山記曰、近穢氣,傷真氣。孫真人曰、乘馬夜行,當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兒、使不聞馬毒氣,不然則多天吊急驚也。錢仲陽曰、步糞穢之履,毋近嬰兒。亦此意也。

雍正癸丑,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屬先生制此方,全活甚眾,時人比之普濟消毒飲云。

先生云、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太陰濕土氣化運行,后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厲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壯熱旬日不解,神昏譫語,斑疹,當察其舌,絳干光圓硬,津涸液枯,寒從火化,邪已入營矣,用神犀丹。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飛滑石十五兩 淡 芩十兩 茵 陳十一兩 藿 香四兩 連 翹四兩 石菖蒲六兩白 四兩 薄 荷四兩 木 通五兩 射 干四兩 川貝母五兩神糊為末。

瘟疫附

神犀丹

犀 尖六兩 生 地一斤熬膏 香 八兩熬膏 連 翹十兩 黃 芩六兩 板藍根九兩銀 花一斤 金 汁十兩 元 參七兩 花 粉四兩 石菖蒲六兩 紫 草四兩即用生地香金汁搗丸,每丸重三錢,開水送下。

類傷寒四癥

痰癥

痰者,津液所化。蓋由風傷肺,肺氣不清而生痰,濕傷脾,脾氣凝濁而生痰。其人亦憎寒壯熱,惡風自汗。但胸膈病滿,氣上囗咽不得息,皆因肺氣不舒。故雖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或寸脈浮滑,或沈伏為異爾。宜瓜蒂散或稀涎散吐之。

類傷寒四癥

傷食

傷食類傷寒者,以其亦有發熱惡寒頭疼等癥,但非若傷寒之甚者也。其癥或兼惡食,或噫氣作酸。

或飽悶作痛,氣口脈緊者是也。當于消食門中求之。

類傷寒四癥

虛煩

煩者熱也,心中郁郁不安,故謂之煩也]蓋緣其人素弱有勞損。因而損氣,氣衰則精虛,精虛則火旺,即內經所謂陰虛生內熱也。以內有熱。則應于外。然雖發熱而無惡寒頭疼身痛等癥。治宜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類傷寒四癥

腳氣

腳氣類傷寒者,以其有發熱頭疼身痛等癥,但起初足脛腫痛,或足膝屈強不能移動為異爾。其病始于受濕,復感挾風寒暑熱而成,故陳無澤曰、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若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者為濕勝,煩渴熱蒸為暑勝,若四氣兼中,但推其多者為勝。又曰、足脛焮赤而腫者,濕熱也。黃白而腫者,寒濕也。大法用二術以燥濕,苓柏以清熱,歸芍以調血,木香檳榔以行氣,烏附行經絡以除濕散寒,羌獨利關節以散風勝濕,防己牛膝,行之下引,以去濕消腫。更看所梜風寒暑熱之有無微甚,及在表在里,總當于腳氣門中求之。切不可用補劑,及湯藥淋洗,并冷藥攤?,使毒氣上入心腹,胸痹氣喘,死矣。

添加類傷寒四癥

瘡毒

瘡毒初生,必有寒熱交作,不可作傷寒治之。蓋癰毒浮于肌表,脈亦浮數,經絡為邪壅遏,身亦發熱,熱毒居表,陽氣不能衛外,故亦惡寒,其人飲食起局如常,或偏著一處痛者,此即癰毒病也。當驗其頭面身體手足,若有痛處,或紅腫或堅塊,或疔毒者,須瘍科治之。

添加類傷寒四癥

瘀血

瘀血類傷寒者,以其有寒熱故也。蓋因素有痰火,或胯縫,或腋下,略有動作,必腫硬疼病,脈來弦數無力者,為異也。宜調養氣、養血、活血,有熱者、或滋陰、降火、清痰。

添加類傷寒四癥

勞發

勞發有類傷寒,以其虛寒虛熱故也。其人或因于勞倦,或傷于七情酒色,以致精神疲憊,營衛失司,惡寒發熱,骨節疼痛,其脈或浮芤虛數,或弦澀沈緊,或博堅,階其候也。治當察其陰虛陽虛,上損下損,以分藏性之陰陽喜惡而調理之,總當于虛勞門中求之。

添加類傷寒四癥

痘疹

凡幼?之兒,并長成之輩,忽然發熱憎寒,頭疼身痛,唇紅臉赤,嚏欠嘔吐,狀類傷寒,不可遽施汗下,須問其曾否出痘。如未出,當驗其尻骨耳尖并足心皆冷者,再觀耳后有紅脈赤縷,即令專門調治之。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凡治傷寒,須識陰陽二癥。如初起之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大,即是陽經之表癥也。自此以后,煩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癥也。脈雖沈伏,不可?作陰癥治之。如初起之時,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來沈伏,即是直中陰經之寒癥也。

一、或曾是陽癥,其人素弱,不任轉下。醫者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癥而轉為陰癥也。當溫之。

一、或曾是陰癥,其人素有內熱,醫者補之太過,忽然煩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陰癥而轉為陽癥也。

當解之。

凡治傷寒,須識表里,汗下無?。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則乘虛入里,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下之壞癥也。如病在里而反汗之,則表益虛而里益實矣,或為?血斑黃,甚則亡陽,此皆?汗之壞癥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惡風惡寒,脈來浮大,即是表癥。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腹痛吐利,脈來沈弱,即是里癥也。雖有惡風惡寒,亦當先救其里,后解其表也。

凡治傷寒,先視兩目。若黑白分明,內無熱也。目不明者,里有熱也。

凡治傷寒,須看唇舌。若唇紅而鮮濕者,內無熱也。唇干而燥者,熱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黃者,熱漸深也。舌黑者,熱已劇也。

凡欲發汗,須審其頭真痛,項真強,風寒真惡,即當用湯藥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須審其頭不痛,風寒不惡,其便果硬,其腹果滿,即當以湯藥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藥。

凡傷寒在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名為正傷寒,宜用辛熱之藥以發之。若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藥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其在四時,有辛然感冒,當視其寒暄,或用辛熱,或用辛涼要在適中。

凡風寒始傷太陽,必用辛溫散之,如麻黃桂枝之類。若傳入陽明、少陽,必用辛涼解之,如葛根柴胡之類。至邪傳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氣之類。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藥由溫而漸寒。若?治而致熱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又復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

凡服下藥,燥屎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再當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腸胃枯苦囗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傷寒,須審胸腹若何。胸滿而痛,名為結胸。胸滿不痛,名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此傳經之邪也已經下而有之,此?下之壞癥也。未經下,飲水多而得者,此水氣也。

凡治傷寒,須按其腹痛與不痛,硬與不硬。若腹中痛與硬者。此燥屎也。臍下硬而痛者。此燥屎與蓄血也。臍下筑筑然痛,上沖于心者,此奔豚氣也。腹中響,氣下趨者,欲作瀉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臍下如疙瘩狀。蓄血者,小便利,而臍下如懷孕狀。

凡治傷寒,須問其渴與不渴。渴而不飲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飲水多者,內熱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作?也。

凡傷寒得死癥,其脈尚可治者,則當棄癥從脈,虛補之,實瀉之。

凡傷寒得死脈,其癥有可治者,則當棄脈從癥,表急解之,里、急攻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

凡傷寒脈洪大浮數動滑,此陽脈也,陽癥宜見此脈,若陰癥得此者兇。脈來沈澀弱弦微,此陰脈也,陰癥宜見此脈,若陽癥得此者兇。

凡傷寒頭疼身熱,忽然無脈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將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須服藥。

凡傷寒頭疼身熱,便是陽癥,不可服熱藥。

太陰,頭不痛,身不熱。少陰,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有頭疼而無身熱。

凡傷寒之癥,不可驟用補益。

凡傷寒不思飲食,不可就用溫補脾胃藥。

凡傷寒腹痛,亦有熱癥,不可概用溫暖藥,當參脈癥治之。

凡傷寒自利者,當看陰陽,不可便用止瀉溫補。

凡傷寒手足厥冷,當分熱厥、冷厥。

凡傷寒若見吐蛔蟲者,雖有大熱,忌用寒涼。

凡服下藥,另用鹽炒麩皮于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熱,則行而易通。

凡服藥吐出不納,須用姜汁半鐘熱飲,其吐即止。

凡傷寒發黃,用生姜周身擦之。若心胸囗下結實、滿悶、硬痛,用姜渣炒熱,于患處熨之。若加囗水,更妙。

凡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

凡傷寒熱病,亢極不解,用黃連煎湯一盞,井中頓冷,浸于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熱稍退即除。

凡傷寒腹中痛甚,將河水一鐘飲之,其痛稍可,屬熱,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藥下之。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熱藥救之。

凡直中真寒陰癥,或痛甚無脈,或吐瀉脫元無脈,須用酒釀姜汁各半鐘服之,脈來可治,脈不來者,死。

凡直中陰經之直寒癥,或腹中絞痛,或嘔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藥不得入口,或六脈暴絕,將囗白三寸搗成餅,先用麝半分填于臍中,后放囗餅在上,以火熨之,連易二三餅,稍醒,灌入姜汁,然后煎服回陽急救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若得手足溫和汗出者,生。

凡傷寒陰病,不論熱與不熱,不分脈之浮沈大小,但指下無力,或重按全無,便是陰病也。最為良法。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表癥

表癥者,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而脈浮者是也。然惡寒者,表癥也,惡寒為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若熱多寒少,脈來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汗。?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壞病者,不可汗也。經水適來者,不可汗也。風溫者,不可汗也。濕溫者,不可汗也。虛煩者,不可汗也。動氣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陰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血。若太陰癥脈浮者,宜微汗之。少陰癥發熱脈沈者,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里癥

里癥者,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脹滿,大便硬,脈沈而滑者是也。然惡熱者,里癥也,惡熱為里之實,此屬陽明,宜下之。若脈浮者,不可下也。虛細者,不可下也。嘔吐者,不可下也。不轉矢氣者,不可下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陰,大約可溫而不可下,然有積癥,又當下也。如太陰腹滿時痛,少陰口燥咽干,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積癥也。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表里俱見癥

病人脈浮而大,即是表癥當汗之。其人發熱煩渴,小便志囗,卻當下。此是表里癥俱見也,五苓散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即是里癥,當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發汗。此是兩癥俱見,未可下,宜桂枝湯。

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癥,當下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是兩癥俱見,仲景所謂半表半里,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無表里癥

傷寒四五日,或十余日,無表癥,無里癥,俱用小柴胡湯,隨癥加減用之。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陽癥

陽癥者,即太陽、陽明、少陽也。初病發熱頭疼項強,以后唇焦口燥,煩渴喜冷,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大便或閉或硬,小便或赤或囗,脈來浮洪數大,此階陽癥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或下可也。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陰癥

陰癥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癥也。初病無頭疼,無身熱,無口渴,就便惡寒或戰栗,面如刀刮,身體沈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小便清白,蜷臥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面,面色慘黯而無光,脈來沈澀而細小,此皆陰癥之候也。其治或溫或補可也。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陽毒

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絕所致也。或陽癥?服溫熱之藥,或吐下后變成陽毒。其人壯熱發躁,或狂走罵詈,妄見鬼神,或口吐膿血而發錦斑,或舌卷焦黑,鼻如囗媒,或咽喉腫痛,下利黃赤,六脈洪大而數。輕者陽毒升麻湯,重則青黛一物湯。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陰毒

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絕所致也。或虛癥?服寒涼之藥或吐瀉后變成陰毒。其人臍腹攪痛,身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脈沈細微弱。陰毒甘草湯主之。

為你推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江南 7.1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黑河市| 兴城市| 韶山市| 遂昌县| 罗江县| 康定县| 甘谷县| 长武县| 内黄县| 大同市| 荥阳市| 富顺县| 深州市| 仙桃市| 旬邑县| 房产| 嘉善县| 涟源市| 永平县| 涟源市| 洛阳市| 北票市| 庆安县| 明溪县| 平乐县| 北宁市| 英超| 南投市| 石家庄市| 定结县| 长葛市| 蚌埠市| 高雄市| 安平县| 南澳县| 漠河县| 新乐市| 陇南市| 揭西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