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中寒論辯證廣注
  • 丹波元胤
  • 4833字
  • 2015-12-26 17:03:01

辯太陽陽明病中寒脈證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中寒傷寒。截然兩途。仲景論中溷雜而未及辯。以致后世之醫。陰陽不明。寒熱錯治。其害大矣。愚以中寒者。

其證內外皆寒而多虛。傷寒者。其證外寒內熱而多實。又中寒之寒真。傷寒之寒假。傷寒有傳變。其勢稍緩。中寒每直入。其勢最急。丹溪云。治之稍遲。去生甚速。指中寒也。愚因就六經篇原文。摘其中寒論例。悉為解釋。俾學人皆知中寒之證。與傷寒迥別。得此書而自無誤治云爾。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條病。乃太陽真寒證。風寒之邪。由背而入。直中少陰少停于表。即頭項痛。腰脊強。其與熱病有別者。止微痛微強耳。因其人衛外之陽氣本虛。不發熱而但惡寒。此為陽虛人病中風證。粗工不察。誤投麻黃等湯以發其汗。腠理大開。遂漏不止。皮表不固。則其人惡風。又小便難者。汗外泄而亡津液。陽氣內虛。不能施化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四肢為諸陽之本。汗多亡陽而脫液。液脫。則筋骨無以滋養。故微急而屈伸不利也。與桂枝湯以斂津液。加炮附子以復陽氣。)

桂枝加附子湯方

(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據桂枝湯法煎服。

或問上條本太陽病誤發汗。汗出不止。其用桂枝湯無疑矣。何為而加炮附子。余答云。內臺方議云。病患陽氣不足而得太陽病。則知其人陽氣本虛。及得病。又誤發汗。汗多亡陽。陽氣耗竭不作郁熱。因成真陰證。非附子大辛熱之劑。不能散其余邪。復其陽氣。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此條病。

亦太陽真寒證。陽氣內虛。故不發熱。況風寒之邪在經。本無可下之法。下后脈促者。此胃腑未實。不應下而下之。

胃中陽氣大傷。其脈必促而無力。胸中虛滿。按之必軟而不痛。乃邪客胸中而無實熱也。太陽之經。風寒未解。故用桂枝湯以散客邪。去芍藥者。成注云。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也。若其人又微惡寒。夫惡寒而日微。非發熱惡寒之比。此陽虛已極。故于去芍藥方中。加炮附子。以溫經助陽氣。)桂枝去芍藥湯方(此方并下方俱從原論中第十卷集入于此)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根據桂枝湯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據桂枝湯法。

或問太陽病至誤下。則脈促胸滿。雖邪未結實??纸K非虛寒證。又微惡寒。焉知非表邪盛。便與桂枝湯去芍藥。

加附子服之。臨期不無所誤。奈何。余答云。陽氣本虛之人。卒中風寒。逗留太陽寒水之經。表氣既虛。里無郁熱。

不可發汗。何由更下。一誤下之。則病患胸中陽氣。欲脫殆盡。純是陰寒之邪所客。故脈見促而胸滿。且微惡寒。

方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為對證之藥。若病患胸中茍有陽氣。又當用瀉心等湯矣。故余于前法中。曾云。病人脈促。須辯其有力無力。胸中滿。須辯其痛與不痛。惡寒。須辯其可發熱。斯臨證自無誤爾。尚論篇以胸滿為陽邪仍盛于陽位。且以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云云。脈促喘而汗出之條。紐合作解云。脈促胸滿。喘而汗出之內。

原伏虛陽欲脫之機。又注微惡寒而云??梢姾共怀鲋異汉?。即非陽虛。牽強穿鑿。殊悖于理。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此條傷寒。乃中寒證。脈浮自汗出。小便數者。陽虛。氣不收攝也。心煩者。真陽虛脫。其氣浮游而上走也。惡寒曰微。此真寒之形已見也。腳攣急者。寒入陰經。血脈凝泣而縮急也。當其時。急宜溫經散寒。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非誤而何。得湯便厥者。桂枝攻表誤汗。更損其陽。

陽愈虛。故手足為之厥冷也。咽中干。煩躁者。誤汗損陽。津液耗竭。陽虛煩躁。作假熱之象也。吐逆者。陰寒氣盛而拒膈也。因作甘草干姜湯。散寒溫中。以復其陽。則厥自愈。足自溫。夫足溫已有欲伸之機。其尚未伸者。陽氣雖回。陰血未和也。更作芍藥甘草湯。以和其營血。而腳即伸。設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胃中津液。為前桂枝干姜等。辛熱藥所耗。后條辯云。此非胃中實熱者比。故少與調胃承氣湯和之。乃從治之法也。若不知此證之不可汗。

而重發其汗。復加燒針以劫之。則陽氣幾亡。陰血復凝。能不急用四逆湯。以回其陽。兼復其陰邪。以四逆湯中有炙甘草。復能生血故也。證治之難如此。用藥者??蔁o次序乎哉。)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成注引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甘草干姜相合。以復陽氣。

琥按上方。實非發散藥。條辯云。甘草益氣。干姜助陽。復其陽者。充其氣之謂也。愚以氣充。則津液生。而咽中不干。膈寒解。吐逆自止也。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成注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琥按上方。用于陽氣既復之后。但陰血未和。故用白芍藥為君以補營血。炙甘草為臣以和陰氣。陰血和補而腳自伸矣。

調胃承氣湯方

(見傷寒辯注第六卷陽明篇中)琥按上方。治傷寒胃腑實熱藥也。今取以治中寒者。以前證誤與桂枝湯。復與甘草干姜湯。姜桂辛熱。耗胃中津液。因而譫語。原方后云。少少溫服。此不過暫假之。以和胃氣而止譫語。故尚論篇云。倘多與之。則為下而非和。豈不大誤。

四逆湯方

(正解見中卷少陰病中)琥按上湯。治上條證。若重發其汗。復加燒針者夫重發汗。則陽亡而氣欲脫。故用干姜附子。以回陽助氣。加燒針。則陰受傷而血不流。故用炙甘草。以和其血。兼扶其陰。此亦借用之方。非若少陰病。脈沉厥逆。此方為正治之藥也。

或問重發汗為亡陽。陽氣虛而用四逆。固矣。加燒針。不無火逆之患。何以仍用四逆湯。余答云。熱病陽氣有余。加燒針。則為火逆。寒病陰寒用事。加燒針。徒耗其陽。兼損其陰。氣血受傷。寒氣反入。后條辯所云治之一誤。寒即中于治法中矣。醫者可不慎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此條問答。補亡論郭白云云。此重解釋前段。誤用桂枝湯證。陽旦者。即桂枝湯中加黃芩之別名也。陽旦湯本治陽證。

以前條脈浮自汗出之陰證相似。遂按陽旦湯法治之。其增劇者。蓋前此誤用桂枝。此則更加黃芩。誤之誤矣。厥逆。

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者。此病增劇之形也。病既劇矣。師能決其向愈之時。卒如其言者。何也。師蓋診其脈。

驗其證。而知其為風虛之候微熱是假。虛寒是真。故見兩脛攣也。據師之意。以前證象桂枝矣。還宜加附子。參入乎其間為正治。乃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更增桂。能令汗出。以散其風邪。參用炮附子。為能溫經而補虛。以上證亡陽。無熱可發故也。今者。見證不明。而以陽旦湯治之。以致前厥逆咽干等證。須改用甘草干姜等湯一如前條法救之。夜半者。陰極而陽氣當回之時也。故其病可愈。條辯云。末后不復言重發汗已下等文者。以其或然或不然也。

按陽旦湯。見活人書第十八卷雜方中。即桂枝湯加黃芩二兩。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者。尚論篇紐合陰旦湯。極閘人問答示奇。大失仲景立論之旨。)上四條證。(見原論中第二卷太陽病治法上第五)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此條系中寒證。汗下顛倒所至。夫陰證可下。原有調胃承氣湯。少與微溏之例。陰證發汗。原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法。醫者不明其理。竟過與承氣湯下之后。虛陽外走。必有微熱。復與麻黃等湯以發之。成注云。表里俱虛也。

晝日主陽。陽虛欲復。與陰寒之邪交爭。故煩躁不得眠。乃虛煩虛躁也。夜主陰。純陰用事。陽氣太虛。不能與邪相爭。故主安靜。不嘔不渴者。里無熱也。身無大熱者。表無熱也。脈沉為寒邪勝。微為陽氣虛。故與干姜附子湯。

以退陰復陽。)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成注引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虛寒太甚。是以辛熱劑勝之也。

琥按上方。用干姜守中。除里寒也。附子溫經。散表寒也。陰邪既退。而陽氣自復矣。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發汗。則病解矣??v不解。亦不惡寒。若中寒證強發其汗。病不解。必反惡寒。蓋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成注云。營衛俱虛也。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營衛。)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成注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營。附子辛熱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琥按原方后。有疑非仲景意五字?;蚴搴屯跏嫌谧未朔街畷r。認上條為傷寒病。發汗不解而惡寒。乃表邪未盡。仍宜發汗。因疑此方。為非仲景意。似不可用。故內臺方議亦云。若非大汗出。又反惡寒。其脈沉微。及無熱證者。不可服也。明乎此。而上方之用。可無疑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傷寒汗下。則煩躁止而病解矣。若中寒證。強發其汗。

則表疏亡陽。復下之。則里虛亡陰。衛氣失守。營血內空。邪仍不解。因生煩躁。此亦虛煩虛躁。乃假熱之象也。

止宜溫補。不當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也。)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琥按上方。用茯苓人參甘草。補中而生陰血也。附子干姜除寒而回陽氣也。此可見不汗出之。煩躁。用大青龍湯。與既汗下之煩躁用此湯。不大相徑庭邪。

或問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焉知非實熱證。余答云。實熱證至煩躁。邪在表者。必不汗出。邪在里者。

必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矣。傷寒中寒。揆之脈證。兩者判然??蔁o疑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此條病。乃太陽真寒證。與前第一條太陽病同。真陽素虛之人。卒中風寒。先宜補里固表。然后可用溫解之法。今者暫見太陽病。

即強發其汗。汗出者。謂汗已大出也。若汗出不徹。仍發熱。為陽邪之氣未解。此則汗已大出而不解。乃病劇而邪不在表矣。汗多亡陽。真氣內虛。陰中之火。離其本根而游走于外。故仍發熱。心下悸云云者。心陽不安則悸。陽虛于上則頭眩。且也。陽虛則周身經脈??偀o主持。故身 動。振振欲擗地。擗者。兩手開拓也。身欲倒地。則兩手開拓。諸家注?;蛟埔允洲孕??;蛟扑加俚囟幤鋬取:未╄徶跣?。此不過形容陽亡里虛。經脈無以主持之狀。方用真武湯者。并非行水導濕。乃補其虛而復其陽也。方喻二氏議此條證。皆以為誤服大青龍湯而致逆。遂以真武湯為救逆之法。此泥于太陽中風脈浮緊。大青龍湯證云。若脈微弱。汗出畏風者。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為逆。黃仲理以真武湯救之。遂以此為比例。殊不知古人之汗法甚多。豈得限一大青龍湯。為發汗之藥乎。后之人各執己見以立異。是為大失仲景之旨。)

真武湯方

(正解見中卷少陰病中)琥按上湯。本治少陰病。腎氣虛寒。不能制水之證。其治太陽病。汗出。仍發熱。心下悸云云者。此不過借以兼主也。夫心下悸。非水氣上逆之比。乃陽虛而心氣不安。方中用苓術姜附以補里虛。助真陽。保驚悸。其用芍藥者。謂能挾術附以斂陽虛之汗。蓋汗斂而熱自衰也。人身之陽主氣。為火。火之源。本于心。下通于腎。腎屬水。

水中有火。陽虛。則火離其根。故外發熱。而上見心悸頭眩等證。湯名真武者。正以見上證。不治太陽膀胱之經。

當治少陰右腎命門。此實從其根。固其本也。斯其理。豈易言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金乡县| 静海县| 社会| 河间市| 新郑市| 土默特右旗| 闵行区| 醴陵市| 新宾| 上杭县| 龙岩市| 新绛县| 安乡县| 山东省| 宁远县| 临海市| 陕西省| 汉中市| 潮州市| 东港市| 长治县| 霍林郭勒市| 安西县| 桂平市| 米易县| 高密市| 榆林市| 镇江市| 紫云| 南川市| 太原市| 兴仁县| 永昌县| 定西市| 林西县| 永修县| 海丰县| 巴南区| 潞西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