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診法(三)

〔吳氏(景?。┟}證傳授心法〕一卷 存自序曰。脈證傳授心法。其來始自黃帝與岐伯問難。繼而秦越人作八十一難經。以重明之。其間文義深奧。

后學率未易識。至晉王叔和作脈經。以發明素難之旨。實得診脈之徑路。識病之樞機也。無何好事者。撰為脈訣。

托叔和之名。傳之于世。致使后人置脈經于高閣而不讀。又況歌訣多以己意附會。而不本于素難脈經,其中多有不能講解之語。所以后人不得叔和正傳。實斯道之不幸也。后有丹溪先生。深契內經之旨。知脈訣為高陽生謬言。

故敢排出冷生氣等語。而不使亂叔和之脈經,醫道至此。始晦而復明焉。愚故嘗謂醫家之有丹溪。如儒道之有晦庵也。夫何后世業醫者。往往以丹溪之言。為迂而不遵。雖有通真子楊仁齋滑伯仁等。相繼而作。各出所長。以發明之。然未有能會而為一者也。予幼因舉不第。乃棄儒學醫。朝夕研究。頗知義理一二。乃敢輒忘蕪陋。會集諸家之說。取其長。融會為一。名曰脈證傳授心法。蓋以便后學之記誦。以補前哲之未備耳。倘蒙后之君子。恕其狂僭而改正之。則非生之幸。實吾道之幸也。弘治壬子六月既望。梅窗居士后學吳景隆序。

〔袁氏(顥)脈經〕二卷 未見按上見于嘉善縣志。

汪氏(宦)統屬診法 未見徐春甫曰。汪宦。字子良。號心谷。新安祁門人。機之族彥。幼從兄宇習舉子業。穎敏夙成。后棄儒就醫。

潛心內素。有神領心得之妙。證王氏之謬注。如分鱗介于深泉凈 之中。誠有功于軒岐,啟迪天下后世。醫學如瞽復明。質疑尺寸等論可見矣。為人質實。不以有學自矜。后游者甚多。所著醫學質疑。統屬診法。證治要略等書行世。

〔李氏(言聞)四診發明〕明志八卷 未見〔盧氏(志)脈家要典〕未見按上見于古今醫統。

〔程氏(伊芳)脈薈〕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賀氏(岳)診脈家實〕未見按上見于海鹽縣志。

〔呂氏(夔)脈理明辨〕未見按上見于江陰縣志。

〔吳氏(洪)診脈須知〕醫藏目錄五卷 存蘭溪縣志曰。吳洪。太平鄉人。號悠齋。世習小兒科。傳授口訣。洪愷悌柔和。視小兒風寒麻痘等證。診脈察色。不厭再三。有如己子然。故內外心感之。用藥慎確。加減輕重。必重思之。不誤傷人。不概受人謝。蓋醫而有儒風者。君子取之。

〔診脈要訣〕醫藏目錄三卷 存〔李氏(時珍)瀕湖脈學〕明志一卷 存題詞曰。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誤。

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謹書于瀕湖 所。

四庫全書提要曰。瀕湖脈學一卷。明李時珍撰。宋人剽竊王叔和脈經。改為脈訣。其書之鄙謬。人人知之。

然未能一一駁正也。至元戴啟宗作刊誤。字剖句析。與之辨難。而后其偽妄始明。啟宗書之精核。亦人人知之。

然但斥贗本之非。尚未能詳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時珍乃撮舉其父言聞四診發明。著為此書。以正脈訣之失。

其法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代。二十七種。毫厘之別。精核無遺。又附載宋崔嘉彥四言詩一首。及諸家考脈訣之說。以互相發明。與所作奇經八脈考。皆附本草綱目之后。可謂既能博考。

又能精研者矣。自是以來。脈訣遂廢。其廓清醫學之功。亦不在戴啟宗下也。

〔章氏(季)醫經脈要錄〕國史經籍志一卷 未見〔鮑氏(叔鼎)圖經脈證類擬〕國史經籍志二卷 未見〔方氏(谷)脈經直指〕明志七卷 存自序曰。大哉醫之為道也。最難者莫甚于脈。最驗者亦莫知于脈。以所難者。莫知可求。以所驗者。莫舍可知。豈可懵然無知之人。而強道知之之術。不按診法。而自是用治。殊不知氣血寒熱。表里虛實。皆從何來。

酸辛甘苦。溫涼咸淡。亦從何施。升降補瀉。汗下宣通。尤從何用。是故古之圣賢出。而有好生之德。設脈知病。

對證用藥。立三部而通五臟。由七診而分九候。取其輕清重濁。而斷其表里虛實。分其浮沉遲數。而察其內外寒熱。此千古不易之法。為后世醫學之準繩也,今之愚者。徒知病之所來,而就施藥之所治。則虛實有不論也。補瀉又無法也。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吾嘗戰兢惕勵于此。考內經之旨。立七診而不能盡備其源學。叔和分表里九道。又難入于隱微之地。使后之學人。迷惑者多。

何況于造道升堂入室之所也。或偶然僥幸。一時醫治。幾人病痊。則曰我明此道也。我能治此也。又不知略少難處。用藥不靈。則舉手無措?;蛉藛柌t汗顏無答。方知有弗能也。我之門人小子。不若用心于克學之際。而舒懷于臨癥之時。使言談有論。治病有法。切脈有驗。而為高明之士。不狹于人下者矣。吾因診脈之甚難。固立階梯之直指。誘掖獎進。以明后學之愚。以引精微之地也。是為序。萬歷甲戌仲夏一日。錢塘后學醫官方谷謹識。

〔亡名氏脈學秘傳〕國史經籍志一卷 未見〔徐氏(行)脈經直指碎金集〕未見按上見于浙江通志經籍類。

〔翁氏(宜春)脈學指掌〕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詐氏(兆禎)診翼〕醫藏目錄二卷 存許兆禎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脈之尤難言也。粵自羲黃開其源。和緩浚其流。扁鵲倉公仲景華佗揚其波。

而脈道如日中天。然猶各明一義。漫靡統歸。晉王叔和羅其成。

而次脈經九十七篇。囊括似為詳盡。第支于萬派。讀者苦之。迨六朝詭叔脈訣一出。遂蠅然易其卒業。(按二句難解??质怯炍?。)而經尋沉掩不行。彼訣乃高陽生援經剽竊。而不合經義者多。觀其所立。七表八里。即內外陰陽。

已大戾厥旨。他何論焉。自茲已還。作者鱗次而出。無不拾其牙后。以證己唾者。獨王裳著闡微論。始議脈訣論表不及里。其空谷足音哉。顧事雕刻太深。而坐谫露殊甚。夫既知七表八里之陋。而猶然增長數二脈為九表。加短細二脈為十里。意陰陽之數。極于九與十也。吁脈之動靜。固陰陽所生。而其變化。豈名數可限。試觀內經以來論脈即義辨形。觸體成狀。至有不可名狀。果七表八里能盡耶。況脈以表里名者浮沉耳。他因浮而見。皆為表。因沉而見。皆為里。

訛以傳訛??傕徯Σ健R嗨F正哉。降是家筑一墻。人執一鑿。炫奇賈異者。又毋慮數千種。其說愈長。其故武愈失。猶之青出于藍。轉施丹 。色滋絢而益背其祖矣。余因伏而思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圣經賢傳具在。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得毋可因流見流者耶。于是參互考訂??谡b心維。積之數載。庶幾哉夢覺之頃乎。而猶慮覺之復夢也。聊擇微所有得者。而拂之紙帙。竟以質之劉誠意公。公曰。此可謂診翼哉。因叩之梓以傳世。夫章尋句摘。非體也。揣摩臆度。非明也。敢云發所未發。為診脈家羽翼哉。雖然。公之命不可辭也。

遂授梓之。而并識此。

按上據醫四書錄之。別有一本。題曰脈鏡。蓋系書坊所妄改。

〔吳氏(昆)脈語〕二卷 存自序曰。脈者指下之經綸也。斯而或昧。輕則系病之安危。重則關人之生死。誠不可不語者。自六朝高陽生偽叔和而著脈訣。脈之不明也久矣。余幼慕是術。竊有憫焉。敬業之余。每以素難靈樞脈經甲乙。及長沙河間東垣丹溪之書。間閱之。越十年。以舉子業不售。里中長老謂余曰。古人不得志于時。多為醫以濟世。子盍事醫乎。奚拘一經為也。余于是投舉子筆。專岐黃業。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師。而養正焉。居三年。與師論疾。咸當師心。師勉余友天下士。嗣是由三吳循江浙。歷荊襄抵燕趙。就有道者。師事之焉?;蚴居嘁蕴烊素炌ㄖ??;蚴居嘁葬t儒合一之理?;蚴居嘁允ベt之奧旨?;蛎赜嘁约沂乐膫?。其間講求脈理。出入岐黃者。未常乏人。然童而習之。白首不達者。又不可以枚舉而數計矣。嗚呼,一指之下。千萬人命脈所關。醫家于此而懵焉。是以人為試耳。世之疲癃生理殘障。將安賴之。于是以孤陋之聞。集成語錄二篇。以告同志。雖未敢以為可傳。然楊園之道。倚于畝丘。是亦行遠升高之一助云爾。

〔孫氏(櫓)脈經采要〕未見浙江通志曰。孫櫓。號南屏。東陽人。性穎異。精岐黃。五都有單姓。妻產死三日。心尚溫。櫓適過之。一劑而蘇。竟產一男。又有人頭生瘤癢甚。櫓曰。此五瘤之外。名為虱瘤。決破之。果取虱碗許。遂全。其效多類。

著有醫學大成?;蠲卦E。脈經采要等書。

〔王氏(宗泉)脈經本旨〕未見按上見于錢雷人鏡經序。

〔姚氏(浚)脈法正宗〕未見按上見于江南通志。

〔亡名氏脈賦〕六卷 未見按上見于絳云樓書目。

〔持脈備要〕一卷 未見按〔天元脈影歸指圖說〕二卷 存跋曰。夫脈道至妙。圣人秘寶。陰陽隱奧。其理幽微。非神明何以能見死生。善言事理者。須識今古。故云三部五臟易識。九候七診難明。凡習醫徒。若不曉其指下。察其形質。安能斷定兇吉。雖使披誦醫書。至于白首。終無識者。余撰此圖于天元訣內。搜方辨五行之方色。布六脈之要。文繁者歌之于圖。難明者資之于影。謹撮其要。于以示后來者爾。

〔申氏(相)診家秘要〕未見潞安府志曰。申相。長治人。通方脈。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著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钊硕鄳?

〔黃氏(武)脈訣〕未見山陰縣志曰。黃武。字惟周。少穎敏。有志康濟。尤善古詩文。事舉子業不就。遂精岐黃術。先是越人療傷寒。

輒用麻黃耗劑。武獨曰。南人質本弱。且風氣漸漓。情欲日溢。本實已撥。而攻其表。殺人多矣。乃投以參 。

輒取奇效。自是越之醫咸祖述之。一時名醫。如陳淮何鑒。咸出其門。所著有醫學綱目數百卷。脈訣若干篇。行于世。

〔唐氏(繼山)脈訣〕未見會稽縣志曰。唐繼山以字行。萬歷年間人。住安寧坊。少喜讀書。長而習醫。以溫補為事。多奇效。尤能以脈理。決生死于數年前。人至今稱之。有脈訣行世。

〔鄒氏(志夔)脈辨正義〕五卷 未見靖江縣志曰。鄒志夔。字鳴韶。其先丹陽人。少業儒。一再試不售。輒棄去。怡情墳典。于書無所不窺。為人樸雅。則古稱先。嚴于取予。一介不茍。中年精醫術。嘗羅遠古扁倉。以及近代劉李諸家之書。著脈辨正義五卷。言言理要。與素問靈難相發明。邑人朱家 為之傳。

〔劉氏(會)脈法正宗〕二卷 存自序曰。歲己酉。余司訓云陽。因寅僚馮公直華索脈要于余。遂輯脈法三卷授之。大抵多祖述內經。而出入盧扁叔和之旨。且也順文注釋。經絡癥治,靡所不備。公讀之躍然曰。自古論脈者多。然繁者搏而寡要。簡者略而不明。未有若此書之詳且善者。所謂美則愛。愛則傳者。

非耶。因名之曰正宗云云。

〔沈氏(野)診家要略〕未見按上見于顧自植暴證知要。

〔李氏(盛春)脈理原始〕一卷 存張氏(三錫)四診法 一卷 存〔方氏(炯)脈理精微〕未見福建通志曰。方炯。字用晦。莆田人。嘗與方時舉諸人。為壺山文會。精醫術。時有一僧暴死??谝燕湟?。

炯獨以為可治。乃以管吹藥納鼻中。良久吐痰數升而愈。前后活人甚多。有酬以資者。貧則卻之。富則受之。以濟窮乏。自號杏翁。著杏村肘后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書。傳世。

〔孫氏(光裕)太初脈辨〕二卷 存自敘曰。余髫年失怙。倚母為天。受遺經而繼志。尊慈訓以閑家。不意事變迭興。憂危百出。隨且病魔我侵。而家丁屢受。倉卒求醫。半為藥誤。爰以攻苦之余。抉靈蘭秘典。金匱玉尺等書。深知古圣人之重民命若此。

第四診之法。古來并重。今特以按脈為尚。故經生術士。莫不精研脈理。群以叔和脈訣為宗。余初誦而莫如其解。

及細玩之。始悟其不合內經者甚多。猶不敢遽以為非。怛違眾所尊也。及閱脈訣刊誤。瀕湖脈學。診家樞要。脈訣圖說。愈知此書非晉太醫令王叔和之真詮。乃六朝高陽生之誤訣也。余雖不敏。竊欲僭訂其訛。因以先賢之折衷。參錯膚見。著為一書。非敢為后學之指迷。聊以明一己之無謬爾。乃期生欲為刊布。而木生相與協贊焉。余念此書一人之管窺。恐未足以公世。適會吳興謝道賓盤桓于期生醉古居。兩越月日。促膝而談。言無不合。因此前所集同棲云囗如。共相質明。以祈攸當。乃始付梓人。復參訂于頤生微論之旨。列其叛內經者十事于后。鮮不甚叛者。俟病機本草等書續出。悉為校定。若夫知我罪我。茲姑聽也。雖然。世之醫病兩家。咸以此為首務。不知切乃四診之末。所謂巧也。況脈理淵微。生死反掌。何可輕視。欲會其全。非四診不可。是為識。明崇禎乙亥歲長至日。浮碧山人孫光裕撰。

〔石氏(震)脈學正傳〕未見武進縣志曰。石震。字瑞章。得名醫周慎齋之傳。嘗云治病必先固其元氣。而后伐其病根。不可以欲速計功利??逃猩魅嵛鍟?。慎齋三書。脈學正傳。運氣化機。及醫案諸書行世。

〔趙氏(獻可)正脈論〕未見按上見于鄞縣志。

〔施氏(沛)脈微〕二卷 存施沛曰。沛反復內經靈樞。以迄倉扁仲景叔和諸書。此參彼證。沉酣四十余年。今識見頗定,始敢祖述軒岐之旨。纂成脈書。然其書浩瀚。難于記誦。故復撮其要略。約為是編。以視初學。俾步趨不謬。若欲登軒岐之堂。

入倉扁之室。必須仰鉆靈素。卓有定見。庶不為邪說所惑。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周氏(宗岳)脈學講義〕未見按上見于濱州志。

〔盧氏(之頤)學古診則〕四卷 存王琦序曰。醫家以望聞問切為四要。夫聞與問。按式而行之。如以燈取影。罔有不合。無難也。若望色一端。所恃者。目力之精巧。辨之于隱微之間。用之稍難矣。至于切脈。憑之于指。會之以心。古謂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乃難乎其難者也。晉唐以后。脈學之書日增矣。各抒所見?;ビ卸涕L。偽訣流傳。更相淆惑。學人于此。

不能無多歧亡羊之患。盧子繇先生獨采內經之微言。參以越人仲景之說。薈萃成書。分為四帙。名之曰學古診則。

明當從古先圣哲之言以為則。而無事勞心于后人之紛拿云耳。先是子繇遵其父遺命。著本草乘雅。年二十八耳。

越十八年。而乘雅乃成。于是注傷寒。越五年。而傷寒金針亦成。于是注金匱。自言參核本草畢。而右目眇。疏鈔金針終。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勞血耗所致。至五十六。兩目遂蒙。于時論疏金匱。甫及其半。不能復親書卷。

時從冥目晏坐中。摩索其義。有所得口授子婿陳曾篁錄出之。遂以摩索名其書。年屆六十。始獲成編。此皆其書中自敘。有歲月可考者也。診則不知起于何時。小敘中并不紀歲月。大抵先已具稿草創。至摩索告成。始著意剪裁。未及六年。子繇即世。臆揣此編殆未成之書耶。觀其前半??v橫錯綜。俱有條貫。然二帙之末。所謂六部四時寸口三條。只列其目。其辭缺焉。若三四兩帙。則文本訛落。兼有錯亂。所引內經。刪節字句。全失義理者有之。又其敘次分起條目。與一帙之連章累牘。脈絡貫注者。迥乎不同。核以小序所云。一意就緒。恐難飾會者。

殊不相合。又云。簡閱診則。破訛轉甚。扶疾命曾篁對讀。庶得無漏者。亦殊不然。大抵由易稿時。書人倦墮。

故遺落其字句。

子繇既抱西河之疾。不能親自???。即命子婿對讀。一時未遑卒業。遷延歲月。而觀化之期已至。故前后異同若此。斷以為未成之書。殆無疑矣。世之讀是書者。于前半??嗥涠温渲摼Y。而起止難辨。于后半??嗥湮牧x之有重有缺。而頭緒紛錯。至援引靈樞素問之辭。文奧意深。理精旨遠。俱無訓詁。校會尤難。往往讀未終帙。倦而思棄者有矣。余為此惜。乃詳加考訂。隨其文義。區分而界隔之。使檢閱者易。于尋索。詮論者便于研求。至于理旨深邃者。搏采名賢之論。而折衷焉。音釋未明者。旁求字學之書。而參考焉。庶幾疑義可以冰釋。誦讀得無舛錯乎。若夫魚豕混淆。文句遺漏?;蚋忠哉溆灐;蛟鲎忠哉哑淞x??偺I完此書之眉目。而不使有殘缺失次之嫌。亦兼以啟后人之憤悱。而得以有辨惑釋疑之益。非敢于先哲妄起異同也。后之學人。于此四帙。果誦而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會通以用之。又安有心中之未了。而指下之難明哉。雖然診脈。特四要之一耳。昔人謂醫有四要。猶人有四肢。一肢廢不成完人。一要缺不成上醫。余嘗晤先生之曾孫玉成。知其家藏。固有未刊色診一編也。學人更能精究于是。而復益之以聞。參之以問。四要全而臟腑陰陽虛實。自能辨晰其精微矣。奚待飲長桑君藥。而始有洞垣之視也夫。乾隆三十五年。歲次庚寅。五月丁丑朔。胥山老人王琦述。

〔李氏(中梓)診家正眼〕二卷 未見〔尤氏(乘)增補診家正眼〕二卷 存自序曰。西晉王叔氏所著脈經。其理淵微。其文古奧。讀者未必當下領會。以致六朝高陽生偽訣。得以行于世。而實為大謬。士材李夫子以良相之才。而屢困場屋。數奇未遇。旁通岐黃之學。遂登峰造極。足以繼前賢而開后學。著為正眼一書。真暗室一燈。與叔和脈經并不朽于霄壤間。就謂良醫之功。不與良相等哉。向有原刻。始于本朝庚寅。惜乎即罹散失。越十年。予重加考訂。付之剞劂。后復校本草通玄。病機沙篆。合為三書。行世已來。將五十年。使遐陬僻壤。咸得私淑李夫子矣。奈其板將頹。且更思有未詳。如四診之類。僭補無遺。重登梨棗。今四方君子。讀之悟其理。以大其用。而醫士之不易為者??晒矠檠伞XM不甚快。吳下門人尤乘拜題。

〔李氏(中梓)脈鑒〕未見 按〔蔣氏(示吉)望色啟微〕三卷 存自序曰??詴d也有運。書之衰也有劫。何以故。上古典謨。遭秦火而殆盡,至漢絳帳傳經。迄今以為美談。況三墳在唐虞之前者乎。至扁鵲起。而倉公華佗諸公。遞相授受。而后彰顯。其文類多漢時語。自后學者多習湯液之術。置靈素二書。深微莫究。至唐太仆令王冰。始釋素問。后發明者不一家。獨靈樞九卷。宋元以前。無有注者。及太醫玄臺馬氏為之注釋。五千余年未明之書。一旦豁然。實希有之事也。奈為讀者珍藏。未易得見。甲申乙酉間。際滄桑之變。避兵于赤松子采藥處。案頭惟有靈樞原文一部。取而讀之。至五色篇。心入其奧。忘飧廢寢。胸中如有未了事狀。若是者一年。揣摹始成。釋其文繪其圖。猶恐千慮一失。藏而不露。后復取希夷風鑒諸書。閱其部分。較之靈樞。若合符節。予喟然嘆曰。書之宜明也。亦有運乎。更將靈素望色之旨。反覆繹。一句二句。闡化一章。日之月之。積而成集。其間增刪較改。殆經七易。欲商同志。不克就梓。置之匱中久矣。辛亥秋。吾友日生柳子見而喜甚。參酌盡善。分為三冊。付之鐫者。以公天下。嗚呼。此書之成也。參之則虛空欲碎。書之則鐵硯將穿。非遇滄桑之劫。寧有暇至此乎。劫乎亦運乎。若因劫以為運。吾亦不知其為解矣。

〔王氏(宏翰)四診脈鑒〕未見按上見于吳縣志。

〔張氏(璐)診宗三昧〕一卷 存四庫全書提要曰。診宗三昧一卷。國朝張璐撰。是書專明脈理。首宗旨。次醫學。次色脈。次脈位。次脈象。

次經絡。次師傳。次口問。次逆順。次異脈。次婦人。次嬰兒。其醫學篇有云。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

溷廁雜說于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虛四診。丹溪指掌。攖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

要皆刻舟求劍。挨圖索驥之說。夫得心應手之妙。如風中鳥跡。水上月痕。茍非智能辨才。烏能測其微于一毫端上哉。其言未免太自詡也。

〔何氏(鎮)脈講〕未見〔脈訣〕未見按二書。見于本草綱目必讀類纂。

〔程氏(云鵬)脈覆〕未見程云鵬曰。脈覆。叔和之書。偽亂難憑。李士材根據素問??紦跸?。分列二十八字。窺深迎浮。后生小子。

殊苦尋究。和氣二氣之說。又未能吻合歲運。是用正之。(慈幼 序)〔陳氏(治)視診近纂〕二卷 存〔黃氏(韞兮)脈確〕一卷 存黃韞兮曰。脈理作為歌。便誦習也。其以浮沉至數。及不以浮沉至數辨者。各從其類。欲其易分別也。浮沉等脈。即用浮沉等字之韻。欲其不混淆也。脈之應病。以內經為主。內經未詳者。以脈經補之。脈經未詳者。以歷代明醫之說補之。欲其簡而該也。有是脈。即有主是病之由。復逐句箋釋于其下。欲明且暢也。較前人脈賦脈詩。頗有勝處。有志醫學人。由此入門。雖曰快捷方式,實為正路矣。

〔舒氏(詔)辨脈篇〕一卷 存自序曰。昔人云。脈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裳詡髡摺[E象也。中有神理。必意會而心悟之。非言辭之所可達。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說得出。說不出者。必其悟不到者也。豈非其說之誕乎。蓋仲景教人望聞問切。

以臨證不易之法也。望者。望其顏色氣色。以察形體之榮瘁。聞者。聞其語言聲息。以審內氣之盛衰。復問其病起于何時。得于何因。所見之證。屬于何經?;蚣嬉姾谓浿C。于是再問其平日有何舊病與否。其本氣宜寒宜熱。

則病之表里陰陽。寒熱虛實。確有所據矣。而后切其脈以驗證。不過再加詳慎之意。并非盡得其證于脈息之中。

倘脈證不符。猶必舍脈而從證。可見重在證。不重在脈。故以切為獨后。彼不諳仲景之法者。藉脈理之說。文其陋而欺于世也。至于望聞問三字。不得其傳。而病之六經陰陽表里。懵然不識。求其不殺人者。幾希矣。且即以二十七脈言之。于中不無缺略。取義命名。亦有舛謬。譬如芤脈中空。謂其狀若芤蔥。曷若以離中虛狀之。革脈浮大。中候沉候皆不見。謂其狀若鼓皮。曷若以艮覆碗狀之。牢脈浮大。浮候中候皆不見。謂其脈象牢堅。曷若以震仰盂狀之。凡此豈非其取義之不精。命名之不當乎。又常有中候獨見。而浮沉皆不見。狀若坎中滿者。有浮候不見。而中候沉候并見。狀若兌上缺者。有見于中候浮候。而沉候不見。狀若巽下斷者。脈訣無此名目。豈非缺略乎。今皆不之較。第以人皆言脈。予亦毋庸不言。特不易言者。不欲以玄渺而無據者誤人也。茲將二十七脈之跡象。逐一分疏。而復辨之以理。于中以浮沉遲數四者為綱。諸脈乃各從其類。列于其下。俾學人了然于心。即可暢然達之于口也。并將奇經八脈。妊娠諸診。概為摘入。以備查考。至于主病。但以浮沉遲數。有力無力。驗其表里寒熱虛實而已。尚有不盡然者。而況其余乎。茲皆不錄。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子月長至日。進賢舒詔馳遠自識。

〔沈氏(金鰲)脈象統類〕一卷 存沈金鰲曰。人之有病。七情所感。六淫所侵。重則臟受。輕則腑受。深則經受。淺則膚受。象現于脈。脈診于指。人與人異。指與肉隔。氣有長短。質有清濁。且陰陽殊其稟。寒熱虛實互其發。而欲于三指之下。頃刻之間。臟腑畢現。洞幽徹微。不有犀照。何能毫厘不差。因著脈象統類一卷。諸脈主病詩一卷。(俞 尊生序)〔諸脈主病詩〕一卷 存題詞曰。瀕湖脈訣。各有主病歌辭。然只言其梗概。余撰脈象統類。各脈所主之病已詳。但瑣碎無文義相貫。

難于記識。因仿瀕湖法。作二十七脈主病詩。閱者讀此。復按核統類。則某脈主某病。某病合某脈。庶益洞然于中矣。

〔吳氏(儀洛)四診須詳〕未見按上見于本草從新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汾西县| 北票市| 沽源县| 苍南县| 永川市| 濮阳县| 都安| 武穴市| 那坡县| 西和县| 五峰| 鞍山市| 象山县| 饶河县| 九台市| 凤台县| 临清市| 分宜县| 齐齐哈尔市| 林甸县| 莱州市| 海口市| 阳山县| 昆山市| 秦安县| 连平县| 齐河县| 阿拉善左旗| 鲜城| 花莲市| 浦城县| 密云县| 阳江市| 华安县| 黎平县| 永新县| 乃东县| 锦州市| 漯河市|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