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傷寒表里攻發有表證惡風惡寒者,當發表。(海藏云∶惡風者,白術散,惡寒者,神術湯。)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證者,可攻里。春主生,屬木。身溫,當發汗。(海藏云∶神術湯。)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海藏云∶神術加黃 湯。)長夏主化,屬土,及居四季同,當調其飲食。(海藏云∶四君子湯。)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海藏云∶通膈丸、金花丸。)冬主藏,屬水。身熱而惡寒,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寒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海藏云∶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調中湯丸。)〔潔〕凡傷寒,宜根據四時,陰陽升降,逆順剛柔而施治法。氣升浮則順發之,氣收藏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服下之。
黃芩甘草湯、黃芩白術湯、黃芩蒼術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之。中暑脈虛,皆惡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湯。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術防風湯可選用之。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
〔錢〕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表證也。(潔古補遺云∶小兒外感于風寒,拘急呵欠,煩悶,皮毛澀,口中氣熱者,當發散。秋冬用溫熱藥,春夏用涼寒藥。)大青膏天麻(一錢) 白附子(生,一錢半) 蝎尾(去毒,生,半錢)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錢,研)天竺黃(一字匕研) 麝香(一字匕) 烏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半兩)上同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黃膏 治傷風溫壯熱引飲。
雄黃(小棗大,研,蘿卜根水并醋一大盞煮盡)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三錢) 寒水石(研細,五錢匕)腦子(一字匕) 朱砂(五分)上研勻,煉蜜成膏,薄荷湯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發散貪睡,口氣熱,呵欠煩悶,表癥者,蓋為三歲以下小兒,未能言者設也。
〔《活》〕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方見瘧。)〔海〕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者,四君子加細辛、栝蔞、桔梗各一分,生姜、薄荷煎。或加防風、川芎各一分。內有寒,及遇天寒欲發散者,則去栝蔞,加桔梗。多虛汗,夜啼者,加麥門冬。傷風身熱頭痛氣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風等分,細辛、羌活減半,同煎。
〔《活》〕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
〔云〕人參羌活散 治小兒寒邪,及瘟氣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眠不語,潮熱煩渴,痰實咳嗽。
羌活 獨活 柴胡 人參 芎 枳殼(炒) 甘草(炙。各二兩) 前胡 桔梗 天麻(酒浸,炙)地骨皮(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同煎,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七寶散 治時氣,頭昏體熱,小兒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蘇葉 香附(炒。各三兩) 陳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川芎(各一兩)上 咀,姜、棗煎服。
〔海〕麻黃黃芩湯 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痛,身熱惡寒。
麻黃 赤芍 黃芩(半兩) 甘草 桂枝(各二錢半)上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黃芩湯 治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風。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五錢半) 甘草(一錢半)上 咀,每服二錢,水煎溫服。
上惺惺散等藥,發散頭痛、發熱、惡風寒表證者,蓋為三歲以上小兒能言者設也。能言,故頭疼、惡風寒可問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無汗、惡風惡寒,第五方治無汗惡寒,第六方治有汗惡風。
〔錢〕與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大熱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此里癥也。《潔古補遺》云∶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子與服之。如清便自調,慎不可妄下,恐外熱逐于內而變結胸,危證多矣。)大黃丸 治風熱里實,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宜服之。
川芎(半兩) 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熟炒) 大黃(一兩,酒蒸) 甘草(二錢半,炙)上為細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
〔《活》〕頭額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主之。(四順飲、連翹飲、三黃丸,并見痘門。)身體潮熱,頭目昏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洗心散,見痘門。)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圣丸主之。(方見食癖門。)〔潔〕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術、茯苓之類利小便,則其熱自退。
〔云〕小兒傷寒,煩熱,小便赤澀,大便褐色,面赤熱者,導赤散。
〔錢〕傷風兼藏∶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藏虛見故也。
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先和脾,后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陰厥有汗,脈沉微者。若陽厥無汗,脈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氣湯而加膩粉。)傷風自利,脾臟虛怯也。當補脾,后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調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后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脾臟虛也。當補肺,必不喘,后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吐瀉。(治見吐瀉門。治吐瀉,用益黃散、白術散;發散,用大青膏。)〔湯〕治夾驚傷寒,熱極生風,薄荷散。
薄荷葉(半兩) 羌活 全蝎 麻黃(去節) 甘草(半分) 天竺黃 僵蠶 白附子(炮。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小半盞,煎至三分,加竹瀝少許妙。
〔云〕小兒表傷寒,則皮膚閉而為熱。盛即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根據度,口中氣熱,當發之,宜大青膏。
肺盛,復有風冷,則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后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散風,大青膏主之。若止傷寒,則不胸滿。
腎虛則畏明,宜補腎地黃丸。(有表者,間用大青膏發散之。)傷風,下后虛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術散。小兒結熱于內,口干而渴,身黃體重者,宜白術散。
〔湯〕傷寒發渴,宜白虎湯。
〔潔〕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術散治虛渴,為下后而食少胃虛者設也;白虎湯、大黃丸治實渴,為未經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設也。
〔潔〕傷寒咳嗽吐清水,哽氣長出氣,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膠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熱咳嗽吐痰者,當用褊銀丸。(方見咳嗽門。)上二方治咳嗽,阿膠散治虛嗽,為哽氣長出氣者設也;褊銀丸治實嗽,為痰盛喘滿者設也。
若有表證惡風寒而嗽者,當用惺惺散、加減四君子湯、鼠粘子湯之類是也。
陰厥、陽厥。(見大法條。)〔潔〕身大熱,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嘔門。)〔湯〕傷寒嘔者,枳殼半夏湯。
枳殼 半夏(各半兩)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歲以下作五服。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發嘔。
藿香葉 濃樸(制) 半夏(制) 甘草(炙) 陳皮 蒼術(米泔浸淘,各等分)上 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溫服。
〔潔〕大吐者,當下之,白餅子、珍珠丸、消積丸。(三方俱見癖門)潮熱,有時胸滿短氣,嘔吐者,桃枝丸。(方見小兒積熱門。)上七方,治傷寒嘔吐。前二方治痰飲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后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治里熱而吐,余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湯〕傷寒自汗,當補虛和陰陽,小建中湯減桂,加黃 、人參、地黃。
黃 (一兩) 白芍(三兩) 甘草 人參 熟地(各半兩)上 咀,每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兒傷寒形癥∶頭痛 體痛 鼻塞或流涕 喉內喘息 兩手脈洪數 頰赤眼澀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眼赤黃 口干澀 咳嗽 山根青色 噴嚏〔《活》〕頭目疼痛,而畏人惡寒者,此傷寒證也。
〔云〕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氣熱,為斑疹也,與傷寒表證相似。此胎氣始發,自內之外,若與傷寒表證同治者誤也,當作斑疹治之。
溫病
(溫病者,春月之溫,病而不熱也)〔田〕春日溫病,未滿三日,先用惺惺散二服。后四五日不解,煩渴嘔,用白術散。如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湯。至六七日,大便燥結,用四順飲子下,心腹大實大滿,牛黃通膈丸下。初覺之時,疑是瘡疹,只用葛根升麻湯解肌。
傷寒拾遺
治中風自汗,用桂枝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湯。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氣暴虧者,以參、與桂枝、麻黃等藥表散,此丹溪補仲景之法,亦百世不易者也。至于韓祗和戒桂枝而以中風傷寒通作一法治之者,此當時之權變,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藏云∶仲景用桂枝,當漢之末也,韓祗和戒桂枝,當宋之隆也,時世之異,不可不知。今編祗和之法于篇末,以廣后學之見云。
傷寒拾遺
韓氏和解因時法
傷寒病有可汗者,論中但統言其可汗癥及可汗脈。或云脈浮而數,或云脈浮緊,或云脈浮無汗而喘,或云脈浮為在表,今略舉數條,后人但憑其脈之大概,并不分脈浮有陰陽虛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癥,誤投發表藥,則多變成陽毒之患矣。今舉病患有汗惡風、無汗惡寒分二等,及據立春以后,立秋以前,氣候輕重,各立方治之,庶學人易為開悟耳。
病患二三月以前,兩手脈浮數或緩或緊,按之差軟,寸關尺若力齊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藥,此是見里證未見表脈也。宜候寸脈力小如關尺,即可投解表藥。大抵治傷寒病,見證不見脈,未可投藥;見脈未見證,雖少投藥亦無害也。凡治雜病,以癥為先,脈為后;治傷寒病,以脈為先,證為后。
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緊,名曰傷寒。若關前寸脈力小,關后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出,此乃陰氣已盛,先見于脈也。若不投藥和之,后必惡風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調脈湯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種以前,宜葛根柴胡湯主之。芒種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人參桔梗湯主之。
調脈湯葛根(一兩) 防風 前胡(去苗,三分) 甘草(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一塊如小指大,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寸脈根據前力小,加棗三個同煎。
葛根柴胡湯葛根(一兩半) 柴胡(去蘆,一兩) 芍藥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寸脈根據前力小,加蔥白三寸,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