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25字
- 2015-12-26 17:01:30
咳嗽
〔潔〕咳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若咳嗽有痰而有聲者,因傷肺氣動于脾濕,故咳而兼嗽也。脾濕者,秋傷于濕,積于脾也。故《內經》曰∶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沖而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亦不為痰。若有痰而寒少熱多,故咳嗽。嗽非專主乎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燥濕風火皆能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則為嗽。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所治不同,各宜隨癥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溫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是以半夏、南星勝其痰,而咳嗽自安。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利之。痰而不能食者,濃樸湯治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四兩,入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用之。冬時嗽而發寒者,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用之。然此為大例,更宜隨癥隨時加減,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體也。
〔丹〕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炒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此火氣浮于肺,不宜用涼藥,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春嗽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姜,以其辛散也。咳逆非蛤粉、青黛、栝蔞、貝母不除。大概有痰者加痰藥。用藥發散之后,必以半夏逐其痰,庶不再來。治嗽痰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
〔《千》〕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仲〕咳而脈浮者,濃樸麻黃湯主之。
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半夏(半升) 紫參(五錢。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半,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白前(各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上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丹〕感冒風寒咳嗽者,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局》〕三拗湯 治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重。
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服。
〔丹〕巡檢舍人夜嗽多,脈大而浮。三拗湯加知母、黃芩、生姜煎。
一男子五十余歲,患咳嗽,惡風寒,口燥干,咽微痛,兩手脈浮緊,胸脅痞滿而數,左手大于右手,大概表盛里虛。問其人平日好嗜酒肉,素有食積,后因汗房勞,又往來涉寒水,且冒微雨,又忍饑歸后繼以飽食酒肉而病。先用人參每帖四錢,麻黃根節一錢半,與二三服,咳嗽止,惡風寒除后,改用濃樸、枳實、陳皮、青皮、栝蔞仁、半夏為丸,與二十余帖,用人參湯送下,痞滿亦散而愈。
二十三嬸感冷,嗽上有痰。
麻黃(一錢) 蒼術(二錢) 栝蔞 陳皮 半夏(各三錢) 枳殼(炒,三錢) 黃芩(一錢) 桔梗(二錢)木通(一錢) 甘草(炙些)上分二帖,加姜三片,煎服。
一婦人患嗽,頭痛,身膈痛。
陳皮(二錢) 人參 川芎 麻黃 枳殼(各一錢) 分二帖,水煎服。
婦人患身疼,嗽而食少。
白術 黃芩 芍藥(各三錢) 川芎(二錢) 木通 紫蘇(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上四帖,熱服。
夫咳之為病,有一咳即出痰者,脾勝濕而痰滑也。有連咳十數不能出痰者,肺燥勝痰濕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
治風痰嗽,其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閉澀,必多躁怒,宜以水煮金花丸主之。
南星 半夏(各一兩,生用) 天麻(五錢) 雄黃(一錢) 白面(三兩) 寒水石(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淡漿水浸之,以姜湯下。
〔羅〕化痰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嗽,嘔吐。
天南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半兩) 白面(三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煮令藥浮,漉出放溫,姜湯下。
〔潔〕天麻丸 治風痰。
天麻 半夏 天南星(各一兩) 雄黃(少許) 白面(三兩)上以水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先煎水沸,下丸煮十余沸,后用姜湯下,食前。
小黃丸 治熱痰咳嗽,脈洪面赤,煩躁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
天南星(洗) 半夏(各一兩) 黃芩(一兩半)上為細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
白術丸 治濕痰咳嗽,脈緩面赤,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
天南星 半夏(各一兩) 白術(一兩半)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湯下,食后。《局方》防己丸亦可用。
玉粉丸 治氣痰咳嗽,脈急面白,氣上喘促,淅灑寒熱,悲愁不樂。
天南星 半夏(各一兩) 陳皮(去白,二兩)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人參、生姜湯下,食后服。
姜桂丸 治寒痰咳嗽,脈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
天南星 半夏(各一兩) 官桂(一兩,去皮)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食后。
治嗽加減法∶如心下痞悶,加枳實五錢。如身熱甚,加黃連五錢。如體重,加茯苓、白術各一兩。如氣逆上者,加苦葶藶五錢。如氣促者,加人參、桔梗各五錢。如氣浮腫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錢。如大便秘者,加大黃五錢。
〔羅〕太白丹 治三焦氣澀,破除余痰,止嗽開胃。
半夏(洗) 天南星(炮) 寒水石(炮) 白礬(枯) 白附子(炮) 干姜(炮。各等分)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生姜湯下,食后。
〔世〕法制半夏 用大半夏不拘多少,湯洗七次,去臍焙干,再洗七遍,用米泔浸一日夜,取出控干,每半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研,溫水化浸,上留水兩指許頻攪,冬月宜暖處頓放浸五日夜,取出焙干,用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二日夜,通七日盡,取出。再用漿水于慢火內煮,勿令滾,候漿水極熟,取出焙干。每服一二粒,食后細嚼,生姜湯下。
上九方,治濕痰滑而易出,潔古所謂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安者是也。
〔羅〕人參款花散 治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咽膈滿悶,咳嗽痰涎,嘔逆惡心,腹脅脹滿,腰背倦痛,或虛勞冷嗽,及遠年近日一切嗽病,諸藥不效,并皆治之。
款冬花 人參 五味子 紫菀 桑白皮(各一兩) 杏仁(八錢) 木香 檳榔 紫蘇葉 半夏(湯泡。
各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一丸,食后細嚼,淡姜湯送下。
紫蘇半夏湯 治喘嗽痰涎,寒熱往來。
紫蘇 半夏 紫菀茸 陳皮 五味子(各五錢) 桑白皮(一兩半) 杏仁(去皮尖,一兩,麩炒黃)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生姜三片,水煎,日三服。
〔垣〕紫蘇飲子 治脾肺虛實寒涎痰咳嗽。
紫蘇葉 桑白皮 青皮 五味子 麻黃 杏仁 陳皮 人參 半夏 甘草(炙。各五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本》〕治肺感風寒作嗽,紫蘇散。
紫蘇 桑白皮 五味子 杏仁 麻黃 甘草 青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治嗽,杏參飲。
杏仁 款冬花 前胡 半夏(制) 五味子 麻黃 柴胡 桑白皮 人參 桔梗(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
上利肺氣藥,紫蘇、麻黃,表多者宜之。
〔潔〕利脅丸 主胸中不利,痰涎咳嗽喘促,利脾胃壅滯,調秘泄藏,推陳致新,化食,治利膈氣之妙品也。
木香 檳榔 藿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錢) 人參 當歸 濃樸(各三錢) 大黃(酒炒) 枳實(各一錢)上為細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衍》〕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勞。以枇杷葉、木通、款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后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一劑而愈。
上利肺氣藥加大黃,脾胃壅滯者宜之。
〔世〕杏仁煎 治哮嗽寒熱,喜少嗔多,面色不潤,食少,脈強緊。
杏仁一兩,去皮尖,用童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一日三換,浸半月,取出洗凈焙干,研令極細,每服一棗大,用薄荷一葉,白蜜少許,水一盞煎,食后服。甚不過兩劑,永瘥。
〔《千》〕用童便浸杏仁七日,漉出洗凈,研成泥,別入甕瓶中。換小便煎成膏,熱水下二錢,瘥。
〔《圖》〕用童便一升,浸杏仁三升,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并皮尖研細濾取汁,煮令魚目沸,候軟如面糊即成。用柳篦攪,勿令著底,即以粗布攤干為丸,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
〔丹〕肺郁痰嗽,睡不安者。
貝母 杏仁上為細末,砂糖入姜汁蒸餅丸,含化。
上童便浸杏仁,利肺氣潤劑也,津液枯少者宜之。
潤下丸 治氣實有痰,又治積氣,并大腸經氣滯痰嗽。
陳皮(去白,八兩) 甘草 食鹽(各五錢)上以水拌,令鹽水干,焙燥為末,蒸餅為桐子大,或為末,白湯點服,立效。
〔《衍》〕有人患氣嗽將期,或教以橘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末,為丸如桐子大。食后夜以米飲服三五十丸,兼舊患膀胱氣,緣服此皆愈。
〔潔〕玉粉丸 治氣痰脈澀。(方見前。)〔《局》〕桔梗湯 除痰下氣,胸脅脹滿,痰逆惡心,飲食不進。
陳皮(去白) 半夏(姜制) 桔梗(炒。各十兩) 枳實(去穣麩炒黃,三兩)上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渣服。
上用陳皮、枳實,氣充形實者宜之。寒者,加姜、桂些少。后二方有星、半,痰澀甚者忌服。夫形肥或有汗,或脈緩體重嗜臥之人,咳者脾濕勝也。形瘦或夏月無汗,或脈澀之人咳者,肺燥勝也。濕者宜白術、蒼術、茯苓之屬燥之是也,燥者宜杏仁、栝蔞之屬潤之是也。
白術湯 治咳嗽體重嗜臥,脈緩。前濕條白術丸亦治此病。
白術 茯苓 半夏(各等分)上為粗末,作五分或半兩,甚者加水二盞,姜七片,煎至一半,取清水調神曲末二錢服之。病甚者玉壺丸大妙,永除根。
白術散 治夏暑大熱,或醉飲冷酒,痰濕不止,膈不利。
白術 茯苓 黃芩 半夏(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同煎去渣,調陳皮、神曲末各一錢,食后服。
〔《保》〕酒性大熱,不宜大飲,蓋酒味熱而引飲,冷與熱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濕,故痰作矣。甚者吐之,后與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上三方,白術燥濕,半星勝痰,形肥痰滑者宜之。
〔潔〕防風丸 治痰嗽,胸中氣不清利者。枳實丸亦治此癥。
防風 枳殼(炒。各半兩) 白術(一兩)上為末,煨飯丸。每服六七十丸,姜湯下。
〔丹〕仁十二孺人,虛而有濕痰,膈上有熱。
白術 滑石(各一兩) 陳皮 木通(五錢) 黃芩(三錢) 甘草(炙,一錢) 分六帖,水煎服。
七九嬸,嗽有痰。
蒼術(一兩) 半夏(一錢半) 陳皮(半錢) 甘草(炙,二分) 茯苓(五分) 桔梗(二分) 姜三片,煎服。
治濕痰。
蒼術(三錢) 白術(六錢) 香附(一錢) 芍藥(酒,二錢)上蒸餅丸。
治肥人濕痰。
苦參 半夏(各一錢半) 白術(二錢半) 陳皮(一錢)上作一服,姜三片,竹瀝與水共一盞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羅〕皂角化痰丸 治癆風,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咽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 。
枳殼(炒,二兩) 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 半夏(湯洗七次) 白礬(枯) 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皂角木白皮(酥炙,一兩)上為細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食后。
〔丹〕白龍丸 治酒積有痰。
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礬(枯。各等分)上為末,神曲糊為丸。
上七方,白術、蒼術、白附子、半夏燥濕,枳殼、陳皮利氣,形肥痰澀者宜之。
宋徽宗妃苦痰,面浮如盤。李醫用蚌粉,新瓦上炒令通紅,放地上出火毒,每半兩加青黛少許,同淡齏水滴入麻油數點,調服而愈。
〔《本草》〕治喘嗽。(汗多者忌用。)草烏(五錢) 麻黃(三錢)上為末,每服三大錢,蘿卜一個,同煮令熟,只吃蘿卜妙。
〔《千》〕杏仁煎 潤肺丸 (以上二方見燥痰條。)〔丹〕潤肺散。
貝母(一兩) 栝蔞仁(半兩) 青黛(五錢)上為末,姜蜜調成膏,噙。
抑痰丸栝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上為末,炊餅丸,如麻子大。
咳逆上氣,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粉,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 栝蔞仁(帶穣同研)上為丸,如麻子大,白湯下。
楊文治痰嗽利胸膈方栝蔞肥大者,割開去子,洗凈槌破刮皮,細切焙干。半夏四十九個,湯洗十遍,槌破焙干為末。用洗栝蔞實熱水并穣同熬成膏為丸,如桐子大,生姜湯下二十丸。
〔《千》〕溫脾湯 治食飽則咳。
甘草(四兩) 大棗(二十枚)上二味, 咀,水五升,煮水二升,溫分三服。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干姜一兩。
〔《圣》〕甘膽丸 治吃醋搶喉,因成咳嗽不止,諸藥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