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一〕。”夫惻隱人皆有之〔二〕,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凄悲懷而傷心者〔三〕;目見危殆之事,無不為之灼怛驚〔四〕而赴救之者。君臣義重〔五〕,行路禮輕〔六〕,過耳悟目之交〔七〕,未恩未德,非賢〔八〕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于北面稱臣被寵者乎〔九〕?
〔一〕板。“敖敖”今作“囂囂”,詳賢難篇。鐸按:此魯詩。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卷十六云:'“敖敖”毛詩作“囂囂”,文與魯異。爾雅釋訓:“敖敖,傲也。”郭璞注以為傲慢賢者。“敖敖”二字,正釋此詩之語。’
〔二〕孟子。
〔三〕史記張釋之傳云:“上自倚瑟而歌,意慘凄悲懷。”
〔四〕“驚”下脫一字。
〔五〕后漢書何敞傳敞上封事云:“君臣義重,有不得已也。”
〔六〕文選蘇子卿詩云:“誰為行路人?”
〔七〕詩東門之池毛傳:“晤,遇也。”“悟”與“晤”通。
〔八〕“賢”舊作“貧”。
〔九〕史記陸賈傳說尉佗曰:“宜郊迎,北面稱臣。”
是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愿也。誠皆愿之而行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信而身敗爾〔一〕。歷〔二〕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忠信未達,而為左右所鞠按〔三〕,當世而覆被〔四〕,更為否愚惡狀〔五〕之臣者〔六〕,豈可勝數〔七〕哉?孝成終沒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終沒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八〕。此后賢雖有憂君哀主之情,忠誠正直之節〔九〕,然猶且沈吟觀聽行己者也〔一0〕。
〔一〕“信”舊作“言”,據治要改。莊子外物篇云:“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新書過秦下篇云:“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淮南子主術訓云:“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二〕鐸按:“歷”治要作“廣”,與“曠”同。
〔三〕“鞠”舊作“掬”,據治要改。說文云:“囗,窮治罪人也。”“鞫”與“囗”通,亦作“鞠”,詳述赦篇。“鞠按”猶漢書王商傳云“窮竟考問”也。
〔四〕按“覆被”猶言“覆冒”,詳述赦篇。
〔五〕治要作“愚惡無狀”。
〔六〕大戴禮曾子制言中篇云:“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
〔七〕“數”字據治要補
〔八〕并見漢書。按嘉傳云:“嘉死后,上覽其對而思嘉言,復以孔光代嘉為丞相,征用何武為御史大夫。”是孝哀未嘗不知嘉也。梅福傳云:“王章資質忠直。”此言“忠直”本之。
〔九〕漢書傅喜傳云:“忠誠憂國。”
〔一0〕后漢書賈復傳云:“帝召諸將議兵事,未有言,沈吟久之。”文選古詩云:“沈吟聊躑躅。”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一〕。相彼鳥矣,猶求友聲〔二〕。故人君不開精誠以示賢忠,賢忠亦無以得達。易曰:“王明并受其福〔三〕。”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四〕。君不明,則大臣隱下而〔五〕遏忠,又〔六〕群司舍法而阿貴。〔七〕
〔一〕易中孚九二。
〔二〕詩伐木。“忠信未達”至此,舊錯入德化篇。
〔三〕井九三。
〔四〕漢書王褒傳圣主得賢臣頌云:“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賢明之臣。”又云:“圣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五〕“而”舊作“不”。
〔六〕“又”字衍。
〔七〕商子修權篇云:“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韓非子奸劫弒臣篇云:“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阿貴”見上篇。
夫忠言所以為安也,不貢必危;法禁所以為治也,不奉必亂。忠之貢與不貢,法之奉與不奉,其秉〔一〕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是故圣人求之于己,不以責下〔二〕。
〔一〕“秉”與“柄”同。
〔二〕鐸按:治要有“也”字。
凡為人上,法術明而賞罰必者,雖無言語而勢自治〔一〕。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也,況臣下乎?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日號令,然勢自亂。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是故勢治者,雖委之不亂;勢亂者,雖懃之不治也〔二〕。堯。舜恭己無為而有余,勢治也;胡亥。王莽馳騖而不足〔三〕,勢亂也〔四〕。故曰:善者〔五〕求之于勢,弗責于人〔六〕。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七〕,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八〕。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
〔一〕“故人君”至此,舊錯人交際篇。
〔二〕商子定分篇云:“圣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則大詐貞信,民皆愿囗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勢亂者不可治。”
〔三〕舊脫三字,據治要補。
〔四〕韓非子難勢篇云:“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漢書揚雄傳云:“世亂則圣哲馳騖而不足,世治則庸夫高枕而有余。”“恭”治要作“拱”。按“恭己無為”本論語。胡亥當作秦政。史記秦始皇紀云:“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漢書王莽傳云:“莽自見前顓權以得漢政,故務自囗眾事,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事,前后相乘,憒眊不渫。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所謂馳騖而不足者也。
〔五〕善者,當云“善為國者”。鐸按:此承上言,“善者”即“善為國者”,古人語簡質耳。德化篇:“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為曲豉也。”義與此同。
〔六〕管子法法篇云:“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矣。勢在下,則君制于臣矣;勢在上,則臣制于君矣。”
〔七〕管子任法篇云:“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商子修權篇云:“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
〔八〕管子正世篇云:“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
夫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有余,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賤,操之者重;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世〔一〕。是以明君未嘗示人術而借下權也〔二〕。孔子曰:“可與權〔三〕。”是故圣人顯諸仁,藏諸用〔四〕,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五〕,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業效于民,美譽傳于世,然后君乃得稱明,臣乃得稱忠。此所謂明據下作〔六〕,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七〕。
〔一〕舊作“也”。
〔二〕韓非子難三云:“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心度篇云:“主之所以尊者權也。”外儲說右下:'方吾子曰:“吾聞之古禮,行不與同服者同車,不與同族者共家,而況君人者乃借其權而外其勢乎?”’商子修權篇云:“權制獨斷于君則威。”六韜守土篇云:“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
〔三〕論語。孫侍御據論語“可”上補“未”字。鐸按:此引以證“未嘗借下權”,當有“未”字。
〔四〕易系辭上傳。
〔五〕系辭下傳。
〔六〕鐸按:篇首“作”作“起”,互文。說文云:“作,起也。”
〔七〕治要“金”下有“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