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慎微(2)

  • 潛夫論箋校正
  • 王符
  • 2759字
  • 2015-12-26 16:14:00

〔五〕詩閔予小子。按此為成王詩,“武”當作“成”。鐸按:匡衡以此詩為武王畢喪。衡學齊詩,則是齊詩說也。節信引詩多本三家,“武'字必不可改。

〔六〕漢書賈誼傳云:“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

〔七〕詩閟宮鄭箋云:“文王。武王繼太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烈文箋云:“文王。武王以純德受命,定天位。”又云:“天之錫之以此祉福也,又長愛之,無有期竟,子孫得傳世,安而居之。”此即用詩誼,與鄭氏同。鐸按:“能”下疑脫“致”字,考績篇:“三代于世,皆致太平。”是其例。又鄭箋詩不專主毛,此蓋亦三家說也。

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并盛〔一〕。正性勝,則遂重己不忍虧也,故伯夷餓死而不恨〔二〕。邪性勝,則忸怵而不忍舍也〔三〕,故王莽竊位而不慚〔四〕。積惡習之所致也。夫積惡習非久,致死亡非一也。世品人遂〔五〕

〔一〕淮南子詮言訓云:“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物者,正氣也。重于滋味,淫于聲色,發于喜怒,不顧后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圣人損欲而從事于性。”

〔二〕論語。

〔三〕“怵”當為“囗”。爾雅釋言云:“狃,復也”,郭注“狃囗復為。”后漢書馮異傳云:“忸囗小利”,章懷注:'“忸囗”猶“慣習”也,謂慣習前事復為之。’狃。忸字通。詩四月疏。蕩釋文并引說文云:“囗,習也。”今說文無“囗'字。“囗”字注:“習也。”“囗”當即“囗”之別體。怵,說文訓恐,與“狃習”義別。漢書武帝紀元狩元年詔:“怵于邪說”,服虔曰:“怵,音裔”,應劭曰:“忸,囗也”,如淳曰“怵,音怵惕。”蓋服。應本作”“囗”,如本作“怵”,字形之誤如此。鐸按:“狃囗”字本作“忕”,以“大”為聲。大。世古音同部(如“太子”即“世子”,“大”即“世室”,“子大叔”即“子世叔”)。蓋“忕”或作“囗”(如荀子榮辱篇“憍泄”即“驕汰”)故又易為“囗”,猶“泄”。“枻”亦作“洩”。“囗”也。“忕”字桓十三年左傳疏。爾雅釋言疏引說文亦有之,當據補。

〔四〕漢書。

〔五〕“積惡習”以下,文有脫誤。漢書董仲舒傳云:“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此文蓋本之。“世品人遂”下,舊接“俾爾多益”至末,今移正。然此四字下尚有脫文。

夫圣賢卑革〔一〕,則登其福〔二〕。慶封。伯有〔三〕,荒淫于酒,沈湎無度,以弊其家〔四〕。晉平殆政〔五〕,惑以喪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禍〔六〕。楚莊。齊威,始有荒淫之行〔七〕,削弱之敗〔八〕,幾于亂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九〕,勞精苦思〔一0〕,孜孜不怠〔一一〕,夫出陳應,爵命管蘇〔一二〕,召即墨,烹阿大夫〔一三〕,故能中興,強霸諸侯,當時尊顯,后世見思,傳為令名,載在圖籍〔一四〕。由此言之,有希〔一五〕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勝曰強〔一六〕。

〔一〕“革”疑“恭”之誤。后漢書竇融傳云:“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

〔二〕昭十五年左傳云:“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三〕“有”字舊脫。

〔四〕襄廿八年。卅年左傳。

〔五〕孫侍御云:'“殆”與“怠”同。’繼培按:新書道術篇云:“志操精果謂之誠,反誠為殆。”詩玄鳥:“受命不殆”,鄭箋云:“受天命而行之不解殆。”是鄭讀“殆”為“怠”也。淮南子泰族訓:“句踐棲于會稽,修政不殆。”鹽鐵論論菑篇:“周文。武尊賢受諫,敬戒不殆。”方言后劉子駿與揚雄書:“收藏不殆。”并以“殆”為“怠”。

〔六〕昭元年左傳。鐸按:晉語八韋注:“良臣,謂趙孟。”

〔七〕毛詩雞鳴序云:“哀公荒淫怠慢。”

〔八〕秦策云:“地削兵弱。”

〔九〕周語云:“勤恤民隱。”

〔一0〕“精”舊作“積”。漢書張敞傳云:“勞精于政事。”論衡命祿篇云:“勞精苦形。”韓詩外傳五云:“勞心苦思。”

〔一一〕漢書平當傳云:“圣漢受命而王,繼體成業,二百余年,孜孜不怠。”

〔一二〕按新序一稱楚共王有疾,命令尹爵筦蘇,遣申侯伯。王薨,令尹即拜莞蘇為上卿,逐申侯伯出之境。呂氏春秋長見篇“莞蘇”作“莧嘻”,說苑君道篇作“莞饒”,并以為荊文王事。申侯伯即僖七年左傳申侯,楚文王死后出奔鄭。是二人皆在文王時,新序以為共王者誤也。漢書古今人表中上有陳應,在楚嚴王。箴尹克黃。五參之后,申公子培。樂伯。優孟之前,楚薳賈。申叔時。孫叔敖之下,則為莊王時人無疑。但表列陳應于中上,必賢大夫,不應被出。且與管蘇不同時。疑此陳應當為申侯,陳。申,應。侯,字形皆相近,遂以致誤。然事在文王時,此以為莊王,則又誤也。

〔一三〕齊威王事,見史記田完世家。

〔一四〕韓非子用人篇云:“書圖著其名。”鐸按:論榮篇:“載于圖書”,義同。

〔一五〕“有希”當作“布衣”。漢碑“布”作“囗”,與“希”相似。

〔一六〕老子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鐸按:韓非子喻老篇作”自見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夫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顏子所以稱庶幾也〔一〕。詩曰:“天保〔二〕定爾,亦孔之固。俾爾亶〔三〕厚,胡福不除〔四〕﹖俾爾多益,以莫不庶〔五〕。”蓋此言也〔六〕,言天保佐王者,定其性命,甚堅固也。使汝信厚,何不治﹖而多益之,甚庶眾焉。不〔七〕遵履五常,順養性命,以保南山之壽,松柏之茂也﹖

〔一〕易系辭下傳。

〔二〕“保”舊作“祿”。盧學士云:'下仍以“天保”解之,當依今詩作“保”。’鐸按:胡承珙毛詩后箋亦謂作“天祿”,乃轉寫字訛。

〔三〕“亶”今詩作“單”。鐸按:詩大雅桑柔疏引亦作“亶”。“亶厚”二字平列。

〔四〕此下舊接“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云云。

〔五〕詩天保。

〔六〕“蓋”舊作“善”,下有“也”字。按本書班祿篇引詩,其下亦云“蓋此言也”,今依例改之。

〔七〕“不”字誤,或當作“囗”。王侍郎云:'上云“甚堅固也”,“甚庶眾”下疑脫“也”字。“焉不”二字屬下讀。’鐸按:“焉”屬上讀,“不”上疑脫“可”字。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八疑脫“罔”字,則為直陳句,今亦不從。

德輶如毛〔一〕,為仁由己〔二〕。莫與并囗,自求辛螫〔三〕。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四〕。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吉無不利也〔五〕。亮哉斯言〔六〕!可無思乎﹖

〔一〕詩烝民。鐸按:荀子強國篇明積微至著之功,亦引此詩證之。

〔二〕論語。

〔三〕詩小毖。“并囗”今作“荓蜂”。按“并”當作“拼”,桑柔詩:“荓云不逮”,釋文云:'“荓”本或作“拼”。’鐸按: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八云:'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此據魯詩之文。潛夫論多用魯說,字亦當作“甹夆”。’胡承珙毛詩后箋云:'潛夫論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此正謂無人掣曳于我,禍福皆自己求之也。’“與”今詩作“予”,馬瑞辰云:'“予”即“與”之借,箋訓“我”非。’

〔四〕襄廿三年左傳閔子馬語。

〔五〕易系辭上傳。”所尚“王弼本作”所助”,本書巫列篇同。

〔六〕爾雅釋詁云:“亮,信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灌云县| 博野县| 轮台县| 清水县| 乌兰县| 霍州市| 常德市| 闵行区| 克什克腾旗| 霞浦县| 威宁| 大足县| 右玉县| 高陵县| 尚义县| 秦安县| 乌拉特中旗| 石棉县| 南木林县| 沙洋县| 兰溪市| 弥渡县| 利辛县| 梅州市| 桓台县| 芦溪县| 安西县| 东海县| 平安县| 慈利县| 定州市| 玛多县| 长泰县| 稷山县| 潞西市| 冕宁县| 瑞金市| 日喀则市| 新沂市|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