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大二兩) 生黃 當歸(各一兩六錢) 茅蒼術 羌活 獨活 防風 連翹 香附 烏藥 陳皮青皮 天花粉 川芎 白芷 山梔 赤芍 苦杏仁 桃仁 生草烏 生川烏 生南星生半夏 生黃柏 黃連 細辛 五倍子 僵蠶 生山甲 蜈蚣 全蝎 露蜂房(有子者佳)黃芩 蟬蛻 蛇蛻 干地龍 蟾皮 生牡蠣 皂角 紅花 蓖麻仁(各一兩蓖麻仁或用三兩) 發(fā)團(二兩四錢)擬增甘遂大戟延胡靈脂遠志郁金荊芥蒲黃各一兩原有蜘蛛(七個)生姜 蔥白 大蒜頭(各四兩) 槐枝 柳枝 桑枝(各八兩) 蒼耳草(全株) 鳳仙草(全株)添加野紫蘇(背青面紅者是) 紫地丁 益母草(鮮者每株約一斤干者用二兩) 石菖蒲(二兩) 川椒(一兩) 兩共享油三十斤分熬丹收再入鉛粉(炒一斤) 凈松香(八兩) 金陀僧陳鍛石(炒) 黃蠟(各四兩) 漂銅綠 枯礬 生礬 銀朱 掃盆粉 明雄 制乳香 制沒藥 官桂 丁香 樟腦 蘇合油(各一兩)擬增白芥子(五錢) 廣木香(一兩) 牛膠(四兩酒蒸化如清陽膏下法) 麝香(酌加)附烏龍錠子敷藥(初起敷之自散已潰敷之不走且易于大黃(八兩) 五倍子 花粉 香附子 木鱉仁蓉葉 蓖麻仁 益母草 霜桑葉 蒼耳草灰 皮硝 雄黃 陳鍛石 白芨(各四兩) 蒼術黃柏 川烏 草烏 羌活 獨活 生南星 生半夏 川芎 細辛 赤芍 白芷 甘遂 大戟山茨菇(各二兩)共曬研末用醋二十斤。入皂角凈肉一斤。明礬四兩。先熬去渣。下炒黑陳小粉八斤再熬。俟干濕合用。傾在凈桌上。乃以前三十味藥末及榆面一斤和入擦勻為錠。臨用醋磨敷。(熱加豬膽汁寒加蔥姜汁)擬增延胡烏藥當歸姜黃郁金石菖蒲苦葶藶黃連防風炮用各二兩乳香沒藥木香白膠香各四兩又附龍虎散糝藥(治腫毒用少許糝云臺膏貼能消能潰能提能斂亦始終皆可用)明雄黃(大山甲(七片) 僵蠶(七條) 露蜂房(有子者佳三錢) 大蜘蛛(三個腿腳要全) 鳳仙子(二十四粒) 朱砂 輕粉 制乳香 制沒藥 炒鉛粉 炒黃丹 寒水石白芷 決明(各二錢) 枯礬(五分) 研擬增草烏南星各二錢蟬蛻蛇蛻各一錢共為末糝貼(癥重多加犀黃麝冰和糝已長新肉加桃花散黃丹石膏共研末和糝免痛)又附拔疔黃丸子(古用草烏南星萆霜巴霜雄朱郁金輕粉蟾酥蟬蛻全蝎皂麝之類) 松香(提凈白者二兩) 蓖麻仁(四兩) 石上同捶極爛。入銀朱明雄輕粉各三錢。漂黃丹五錢。蜈蚣三條。全蝎三個。蟾酥二錢。末扯拔干遍再加蝸牛或蟾肝搗爛同扯。令勻。加冰片麝香各五分。捏成小丸子。加綠豆大。粘膏上。貼瘡頭外圈烏龍錠。過二三日揭看。有長條硬膿出。即疔根也。如紅絲疔將瓷鋒于絲走處。寸寸割斷。再貼。指頭疔以雄豬膽入藥套之。唇疔用糯米飯搗藥貼。(并刺委中)疔出后。用龍虎散收功。或加細辛(能通疔竅)一錢。蜘蛛一個。山甲三片。丸白芨又附通治陰毒(末錠)子(不論陰毒寒痹痰注皆可糝膏貼并以一錠姜蔥汁同醋磨敷)蒼術芷當歸 赤芍(炒) 黃 熟地(炭) 甘遂(制) 大戟(制) 香附 烏藥 延胡靈脂 良姜 官桂 地龍(干) 雄黃 牙皂 木鱉仁 露蜂房 枳殼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僵蠶 木香 白芥子 白胡椒(各一兩) 山甲(炮) 輕粉 丁香 附子 真黃連(炒) 吳萸(各五錢) 共研細末。以四分之一瓷瓶收存?zhèn)浼R。(須加麝冰)余用生姜蔥白大蒜(各五兩) 蒼耳鳳仙(各一株) 同搗爛。加白芨末(四兩)和藥為錠。
一加大黃防風續(xù)斷靈仙可用雞清白蜜調敷)用薄荷連翹牛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天麻川芎白芷細辛柴胡升麻元參生地當歸赤芍蒲黃郁金黃芩黃柏黑山梔膽南星龍膽草貝母知母桔梗枳殼丹皮地骨皮菊花桑葉蓉葉柏葉蓖麻仁木鱉仁五倍子龜板鱉甲山甲羚角大黃甘草鳳仙(各三錢煎去渣)入樸硝(一斤) 芒硝生石膏 熟石膏(各八兩) 寒水石 滑石 人中白( 各四兩) 元明粉(二兩) 明礬硼砂 礞石( ) 磁石( ) 雄黃 青黛(標) 海石( ) 輕粉 鉛粉(炒) 黃丹(炒各一兩) 黃連 朱砂(各五錢) 犀角(二錢) 花粉(一斤) 研細攪勻又附郁金散(舊名香氣散治氣痛加沉香麝香糝金仙膏貼或縫袋裝藥橫扎鼻上嗅之) 郁金(五錢) 蒼術 香附(生炒各半)烏藥 青皮 陳皮 撫芎(三錢) 當歸 紫蘇 藿香(廣) 制濃樸 細辛 良姜 白胡椒川椒 菖蒲 杏仁 白芥子 草冠仁 白芷 半夏(制) 枳殼 延胡(醋炒) 靈脂(生炒各半) 羌活 益智仁 砂仁 木瓜 牙皂 蓽茇 甘松 三奈 木香 丁香 檀香 降香大茴 雄黃 莪術 檳榔 官桂 吳萸 干姜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黑丑頭(生熟各半) 白丑頭(生熟各半) 各二錢巴霜一錢研末或用郁金(五錢)蒼術川芎濃樸烏藥青皮莪術草果元胡檳榔沒藥(去油)香附(生熟各半)靈脂(生熟各半)黑丑頭白丑頭(皆生熟各半)各二錢丁香木香巴霜各一錢沉香五分研(一有黃連)又附白附子散(治跌打各傷以少許糝散陰膏貼如破者干糝腫者用蔥汁和醋調敷)白附子(八兩) 大黃(四兩) 川烏(二兩) 草烏(八錢) 羌活 防風 半夏 南星 天麻 白芷 細辛 麻黃 馬前子 當歸(尾) 白芍 川芎生地 蘇木 紅花 骨碎補 靈仙 續(xù)斷 延胡 靈脂 劉寄奴 五倍子 絳香 兒茶黃丹 石膏(以上皆生曬) 松香(去油)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二兩雄黃(一兩) 輕粉(三錢) 龍骨(杵) 象皮生龜板各七錢蟬蛻(身)蛇蛻 山甲 朱砂 蕓香 官桂(銼)發(fā)灰各五錢共末血結(三兩單研在后和入)酌加冰麝又附蒼已散(舊名濕熱散治濕熱病糝行水膏貼)原有濃樸姜黃(各一兩) 蒼術 防己(各二兩) 黃芩 半夏(生) 黃柏 防風 白芷 南星獨活 陳皮 花粉 川芎 赤芍 甘遂 大戟 大黃 商陸 大通 黑丑(頭末) 苦葶藶枳(實) 硝(各一兩) 馬前子 蓖麻仁 白芥子 花椒 枯礬 輕粉 雄黃 青黛 銅綠干地龍 蛇蛻 皂角(各五錢) 陀僧(二兩) 滑石 寒水石 松香(去油) 鉛粉(炒各四兩) 研(治爛腿不必貼膏用此散一兩加黃丹黃蠟各一兩生石膏八兩生桐油調涂)
補錄陽痧救急膏
(治感受風寒暑濕飲食失余霍亂吐瀉貼心臍照金仙膏加藥)蒼術(活防風 荊芥 川芎 白芷 杏仁 香附 烏藥 青皮 大腹皮 檳榔 草果 木瓜 郁金細辛 香薷 白術 車前子 黃連(姜汁炒透) 大黃 豬苓 木通 澤瀉 萊菔子(各一兩) 紫蘇(子同) 柴胡(炒) 干葛 薄荷(各七錢) 吳萸 川烏 甘草(各五錢) 滑石(四兩)生姜 薤白 蔥白 大蒜頭 菖蒲(各二兩) 鳳仙(一株) 白芥子 川椒 陳佛手干(各一兩) 油丹熬 入雄黃朱砂砂仁明礬絳香木香丁香官桂(各五錢)
補錄陰痧急救膏
(治麻腳痧冷汗厥逆者加附桂丁麝末貼胸臍須參金仙膏注)生附子萸蒼術 草烏 獨活 故紙 良姜 延胡 靈脂 草蔻仁(各一兩) 川芎 防風 桂枝細辛 酒芍 當歸(各七錢) 陳皮 濃樸 蓽澄茄 烏梅 炙甘草 巴戟 益智仁 大茴姜黃連 烏藥 麥冬 五味子 肉蔻仁(各五錢)或加黨參黃 各一兩生姜(二十片)薤白(七個)韭白 艾(各二兩) 菖蒲(三錢) 鳳仙 白芥子(五錢) 白胡椒(一兩) 油丹熬 入雄黃朱砂礬檀香木香丁香砂仁乳香沒藥(各五錢)
(霍亂厥汗)溫胃膏
(附子二兩炮姜白術吳萸官桂一兩丁香五味艾葉五錢熬貼加撲汗
(麻痧躁渴)滋腎膏
(附子二兩炮姜黨參吳萸麥冬一兩黃連五味知母五錢熬貼并用回本湯人參麥冬錢半附子炮姜肉桂五味陳皮臘茶一錢炙草五分如姜棗煎濃汁調蜜擦心口)按黃按徐子默論治麻腳痧云陰寒直中三陰于素體虛寒飽。勞頓肥胖之人為多。其癥舌苔色白。渴而不燥。(白為寒宜溫藥若轉黃苔方可清涼有舌現(xiàn)鏡面紅色而仍雜白苔者乃陽藥太過胃中寒邪未盡腎中陰精已涸難治)胸中氣悶。(未吐瀉者用藿香神曲杏仁陳皮半夏干姜佛手干白蔻仁等)嘔吐(寒邪上沖于胃胃竅閉則吐下沖于脾脾竅閉則瀉吐用吳萸炒黃連廣皮半夏桂枝干姜生姜烏梅等可止)下利(用參術姜草吳萸桂枝白芍附子小茴五味陳皮肉蔻仁半夏等有食加山楂麥芽)厥逆。(中土衰而氣不布于四肢也先冷手者責在脾肺先冷足者責在脾腎用參麥味附桂半陳萸椒生姜等如抽掣者加木瓜)煩躁(陽上格則心煩陰先竭則腎躁此真寒假熱也用川連附子麥冬白芍桂枝五味歸身干姜甘草焦術 牡蠣等)口渴。(此津液下拔所致用參連麥術姜桂芍歸石斛烏梅甘桔等或但用姜梅)冷汗(真陽外越也若周身汗氣喘則脫矣用參附 術姜桂歸芍麥味茯甘 牡蠣等)轉筋。(寒主收故筋脈抽掣也熱癥抽掣不甚痛而手足溫和寒癥必大痛而手足大冷間有不抽者或寒輕或氣敗也氣敗者外象必重雖不抽必傷命)治法不外溫經(jīng)通陽。以祛寒邪以歸陰火。遵仲景治三陰之旨而已。(諸藥均可用以煎抹炒熨)熱膏心口皆忌(只可三分)如誤貼(鼻干喉痛)清陽膏解之。
補錄單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