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醫心方
- (北宋)丹波康賴
- 4981字
- 2015-12-26 15:02:56
治卒死
《病源論》云∶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謂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于內,陽氣阻隔于外,二有《葛氏方》治卒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仆奄忽而絕,皆是中惡。治之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人,亦可以竹筒吹之,并側身遠之,莫臨死人上。
又方∶以蔥葉針其耳,耳中、口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治候也。
又方∶以綿漬好苦酒中,須臾出,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驚。
又方∶以人小便灌其面數回,即能語,此扁鵲法也。
又方∶末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孔中,遷則氣通。
又方∶搗女青屑以重一錢匕,開口納喉中,以水若酒送之,立活。
又方∶灸臍中百壯。
又方∶灸其頤下宛宛中名承漿十壯。
又方∶灸心下一寸。
《集驗方》治卒死方∶取牛馬矢汁飲之,無新者,水和干者取汁。
又方∶取灶突中墨如彈丸,漿水和飲之,須臾三四服之。
又方∶取梁上塵如大豆粒,著竹筒中吹鼻中,與俱一時吹之。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取竹筒吹其兩耳,不過三。
《新錄方》治卒死方∶韭根搗取汁,服六七合。
又方∶桃白皮,切,一升,水二升,煮取八合,一服之十里,久不瘥,更服之。
《僧深方》治卒死中惡雷氏千金丸方∶大黃(五分) 巴豆(六十枚) 桂心(二分) 樸硝(三分) 干姜(二分)凡五物,冶下篩,和白蜜冶三千杵,服如大豆二丸,老小以意量之。
《枕中方》治卒忤惡鬼魍魎欲死者,書額上作“鬼”字即愈。
《龍門方》療卒死方∶取繩圍死者辟腕,男左女右,以繩當大椎伸繩向下,當繩頭灸脊上五十壯。
又方∶糞汁灌鼻。
又方∶以蔥黃心刺鼻中入七八寸,男左女右,立驗。
又方∶搗韭汁灌鼻即活。
又方∶桂屑著舌下即活。
治中惡
《病源論》云∶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邪之氣卒中之也。其狀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廣濟方》云∶卒中惡心腹刺痛去惡氣方∶麝香(一分,研) 生犀角(二分) 青木香(二分)為散,空腹以熟水服方寸匕,立愈。
《范汪方》治卒死,及心痛腹滿,魘忤中惡三物備急丸方∶巴豆(一分,去心皮) 大黃(二分) 干姜(二分)凡三物,共搗巴豆,冶合丸,以蜜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和服之。口噤者絞開令藥又方∶取杯水,以刀三七刺中,飲之良。
《集略方》備急散,治卒中惡,心痛腹滿,欲吐短氣方∶大黃(二兩,金色者) 桂心(四分) 巴豆(一百枚)凡三物,冶合下篩,取一錢,以水七合服之。
《千金方》治卒死中惡方∶取牛馬屎汁飲之,無新者,水和干者亦得。
又方∶蔥心黃刺鼻孔中,血出愈。
又方∶灸兩脅下。
又方∶灸胃脘十五壯。
《集驗方》治中惡方∶大豆二七枚,以雞子中黃、白酒半升合和,頓服之。
又方∶用釜底墨、鹽三指撮,和水服之。(《醫門方》同之。)又方∶以度度其兩乳中央,屈之從乳頭向后肋間,灸度頭,隨年壯。
又方∶灸胃脘五十壯。
《廣利方》療中惡客忤垂死方∶麝香錢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瘥。
《葛氏方》華佗治卒中惡短氣欲死者方∶韭根(一把) 烏梅(十枚) 茱萸(半升)以勞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櫛納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得三升飲之。
又方∶灸足兩拇指上甲后叢毛中各十四壯即愈。
《新錄方》治卒中惡方∶豉(一升) 鹽(七合)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
又方∶桃白皮,切,一升,水二升,煮取八合,一服之。
又方∶生菖蒲根,切,三升,搗絞取汁,服四五合。
又方∶酒服桃仁末方寸匕。李仁末亦佳。
又方∶伏龍肝末,水服二方寸匕。
又方∶取竹木中蟲屎,水服方寸匕。
又方∶鹽一升,水二升,煮臨消二服,取吐。
治鬼擊病
《病源論》云∶鬼擊者,謂鬼厲之氣擊著于人也。得之無漸,卒著如人以刃旁刺狀,胸脅腹鬼觸免,重者多死也。
《葛氏方》治鬼擊病方∶以淳苦酒吹納兩鼻孔中。
又方∶灸臍上一寸七壯。
又方∶灸鼻下人中一壯,立愈。不愈可加壯數也。
又方∶灸鼻。
又云∶治諸飛尸鬼擊走馬湯方∶巴豆(二枚) 杏仁(二枚)合綿裹椎令碎,投熱湯二合,中指捻令汁出正白,便與飲之。如食頃下便瘥,老小量之。
《僧深方》治鬼擊方∶鹽一升,水二升和之,攪令 作汁,飲之令得吐則愈,良。
《新錄方》治鬼擊病方∶搗薤汁灌鼻中如杏仁許,須臾瘥好。
《千金方》治鬼擊病方∶艾如鴨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吹酢少許鼻中。
又方∶灸臍上一寸七壯。
又灸臍下一寸三壯。
治客忤
《病源論》云∶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瓦斯、中惡《葛氏方》∶客忤死者,中惡之類也,喜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以水漬粳米,取汁一二升飲之,口已噤者,以物強發,納之。
又方∶銅器若瓦器盛熱湯,先以衣三重藉腹上,乃舉湯器著衣上,湯轉冷者去衣,器親肉,又方∶搗書墨,水和服一錢匕。
又方∶以繩橫度其人口,以度度臍,去四面各一處,灸各三壯,令四火俱起。
又方∶灸鼻下人中三十壯,令切鼻柱下。
又方∶橫度口中,折之,令上頭著心下,灸下頭五壯。
又云∶已死者搗生菖蒲根,絞取汁含之,立愈。
《千金方》治客忤方∶鹽八合,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得吐即愈。若小便不通,筆頭七枚燒末,水和服之又方∶灸巨闕百壯。
《范汪方》治客忤方∶搗牛子矢半杯,以酒三升煮服之。
《新錄方》治客忤方∶搗生艾心,取汁,灌口中五合。
又方∶水浣甑帶服之。
治魘不寤
《病源論》云∶人睡眠,則魂魄外游,為鬼所魘,屈其精神,弱者魘則久不得寤,乃至氣暴《集驗方》治卒魘欲死方∶搗生韭汁灌鼻孔中,劇者并灌兩耳。
《徐伯方》治魘喚不寤方∶取蔥葉針鼻中,慎勿火照。
《葛氏方》云∶臥魘不寤,勿以火照之,照之殺人。但痛嚙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多唾其面末皂莢,以管吹納兩鼻孔中,即起。已三四日猶可吹之。
又方∶末灶中黃土,吹納兩鼻孔中。
又方∶取韭菜搗,以汁吹其鼻孔中,冬月掘根可絞。
又方∶以筆毛刺鼻孔,男左女右,可展轉進之。
又方∶以牛若馬臨魘人上二百息,青牛尤佳。
又方∶末菖蒲吹鼻中,末桂納舌下。
又方∶令一人坐頭首,一人于戶外呼病者姓名,坐人應曰人諾,在便即得蘇也。(今按《救又云∶喜魘及惡夢者方∶枕真射香一子于頭邊。
又方∶帶雄黃,男左女右。
又方∶作犀角枕佳。
又方∶以虎頭為枕。
又方∶以青木香納枕中,并帶之。
《千金方》治魘不寤方∶雄黃如棗大,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肯魘。(《集驗方》同之。)又方∶伏龍肝末,吹鼻中。
《養性志》云∶人魘勿燃火喚之,魘死不疑。暗喚之,吉,但得遠喚之,不得近而急喚,喜《救急單驗方》療魘死方∶引牛臨鼻,少時即活。
又方∶嚙其足拇指爪甲際,活。
《范汪方》治魘死符法,魘死未久故可活方∶書此符燒令黑,以少水和之,置死人口,懸鏡死者耳前,擊鏡呼死人,不過半日即生。
“ ”丹書之。
《新錄方》若魘不悟者方∶酒服發灰一撮許。
又方∶搗蒴 根莖,取汁一升服之。
治尸厥
《病源論》云∶尸厥者,陰氣逆也。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如《葛氏方》云∶尸厥之病,卒死而脈猶動是也。
以管吹其左耳,自極三過,復吹右耳三過,即起。
又方∶搗昌蒲以如棗核大,著耳舌下。
又方∶灸鼻下人中七壯。
又方∶灸膻中穴二七壯。
又方∶灸陰囊下去大孔一寸百壯,若婦人者灸兩乳之中間。
又方∶以菖蒲屑著鼻兩孔中,吹之令入,以桂屑著舌下。云扁鵲治楚王法也。(以上二方《《集驗方》治厥死如尸,不知人,心下余氣,扁鵲灸法∶以繩圍病患臂腕,男左女右,伸繩從大椎上度下之,灸繩頭脊上五十壯。
《范汪方》治尸厥方∶以梁上塵如豆者著筒中,吹鼻中與耳,同時吹之。
又方∶生韭汁灌口中。
《新錄方》治尸厥方∶取蔥白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酒服桃仁末方寸匕。
《救急單驗方》尸厥死方∶灸兩足大指甲后叢毛內七壯。華佗云∶二七壯。
治溺死
《病源論》云∶人為水所浸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又云∶經半日及一日,猶可活;氣已絕,心上暖亦可治之。
《短劇方》治溺水死已經二宿者可活方∶搗皂莢作末,以綿裹,納死人下部中,須臾牽出,即活也。
又云∶治溺水死方∶以灶灰布著地,令濃五寸,以甑倒覆灰上,以溺人覆伏甑上,口中水當出也,覺水出,復更小時又方∶令二健人抱溺人,倒臥瀝溺人,水出盡便活也。
《葛氏方》∶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治之方∶倒懸死人,以好酒灌其鼻,立活。(《龍門方》同之。)又云∶身尚溫者,取灶中灰二石余埋人,從頭至足,即活。
又方∶便脫暖釜覆之,取溺人伏其上,腹中水出便活。
《千金方》治落水死方∶酢灌鼻。
又方∶裹鍛石納下部中,水盡出即活。
又方∶但埋死人暖灰中,頭足俱沒,唯開七孔。
《錄驗方》治溺死方∶灸臍中。
《集驗方》治溺水死方∶熬沙以覆死人,使上下有沙,但出鼻口,中沙溫濕,須易之。
治熱死
《病源論》云∶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并,客邪熾盛,郁瘀(依倨反)擊,真《葛氏方》凡中熱 死,不可使卒得冷,得冷便仍死矣。治之方∶以泥作 。繞 人臍,使三四人更溺其中。
又方∶亦可屈草帶,亦可扣瓦碗底若脫車 ,以著 人臍上,取令溺,不得流去而已,此道又方∶干姜、橘皮、甘草末,少少納熱湯中,令稍稍咽,勿頓多,亦可煮之。
《短劇方》治中熱 方∶取路上熱塵土,以壅其心上,小冷復易之,氣通乃止。
又方∶偃臥 人,以草帶圍臍上,令人溺臍中即。
又方∶濃煮蓼,飲之至一二升,良效。
《千金方》治熱 方∶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小舉死人頭身,令湯入腸,須臾即蘇。
又方∶灌地漿一杯即愈。
又方∶抱枸子若雞,著心前熨之。
又方∶地黃汁一杯,服之。
又方∶但以熱土及熬灰土壅其心上,佳。
治凍(東貢反)死方第九
《病源論》云∶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風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氣入臟,致令陰氣閉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治,過此則不可治也。
《葛氏方》治冬天墮水,凍四肢直,口噤,才有微氣方∶以大器多熬灰,使暖,囊盛,以薄甚心上,冷復易。心暖氣通,目則轉,口乃得開。溫酒千金方》、《救急單驗方》皆同之。)
治自縊死
《病源論》云∶人有不得意志者,多生忿恨,往往自縊,以繩物系頸,自懸掛致死,呼為自又云∶自經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此謂其晝則陽氣盛,至(其)氣又云∶夏則夜短又熱,則易治。
又云∶氣雖已斷,而心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
又方∶用 衣覆其口鼻,兩人吹其兩耳即生。
《短劇方》治自縊死方∶旁人見自經者,未可輒割繩,必可登物令及其頭,即懸牽頭發,舉其身起,令繩微得寬也;死人又方∶治自經死,慎勿割繩也。繩卒斷,氣頓泄去便死,不可復救也。徐徐抱死人,漸漸揉之,取血,《千金方》治自經死方∶凡自經死,勿截繩,徐徐抱解之。心下尚溫者,氍毹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救急單驗又方∶藍青汁服之。
又方∶梁上塵如大豆,各納筒中,四人各捉一筒,同時吹兩耳兩鼻即治。
又云∶五絕方∶一曰自經,二曰墻壁,三曰溺水,四曰魘魅,五曰產乳絕。皆以半夏一兩,《集驗方》治自經死方∶搗皂莢、細辛屑,取如胡豆,吹兩鼻孔中止。單用皂莢亦好。
《葛氏方》云∶自經死,雖已久,心下尚微溫,猶可治也。治之方∶末皂莢,以蔥葉吹納其兩鼻孔中。
又方∶以蘆管吹其兩耳,極則易人,取活乃止。若氣通者,少以桂湯稍稍咽,徐徐乃以少少《龍門方》療自經死方∶皂莢末如胡豆許,吹兩鼻中,嚏即活。
治注病
《病源論》云∶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俱住人身內,故名為注。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端,《僧深方》云∶西王母玉壺赤丸,備急治尸注卒惡水陸毒螫(丑略反)萬病方∶武都雄黃(一兩,赤如雞冠) 八角大附子(一兩,炮,稱) 藜蘆(一兩) 上丹砂(一兩,不稱之。一方有凡六物,悉令精好。先冶巴豆三千杵;次納 石,冶三千杵;次納藜蘆,冶三千杵;次納雄用丹方別乃更無云治萬腹以下病者,宿勿食,明旦服二丸。不知者,飲暖米飲以發之令下,下不止飲冷水飲止之。
病在膈上吐,膈下者下,或但噫氣而愈,或食肉不消,腹堅脹,或痛。服一丸立愈。
風疝、寒疝、心疝、弦疝,每諸疝發腹中急痛,服二丸。
積寒熱老痞、蛇痞,服二丸。
腹脹不得食飲,服一丸。
卒大苦寒熱往來,服一丸。
卒關格,不得大小便欲死,服二丸。
瘕結,服一丸,日三服。取愈。若微者射 丸甚良。下利重下服一丸便斷。或復天行,下便瘧未發服一丸,已發服二丸便斷。
小兒百病痞,寒中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著乳頭與服之;一歲以上服如麻子亦傷寒敕(絡代反,勞也)色及時氣病,以溫酒服一丸,濃覆取汗即瘥,若不汗復酒服一丸,要苦淋路婦人產生余疾,及月水不通,及來往不時,服二丸,日二。
卒霍亂,心腹痛,煩滿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
注病,百種病不可名,將服二丸,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