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滿脹痛須利方∶訶黎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檳榔仁(八分) 夕藥(六分) 大黃(十分)上,為散,空腹煮生姜,飲服三錢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氣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復受食方∶大麻子仁(一升) 大豆黃卷(二升)并熬令黃香,搗篩,飲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
治寒冷不食方
《千金方》消食斷下丸,寒冷者常將之,方∶曲末(一升) 大麥 末(一升) 吳茱萸(四兩)三味,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又云∶消食丸,主數年不能食方∶小麥 (一升) 干姜(四兩) 烏梅(四兩) 曲(一升)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歲方∶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絞去滓,溫飲二升,病即下去,勿復服也。
《葛氏方》治胃中虛冷不能飲食,食輒不消,羸瘦 乏、四肢 弱、百疾因此牙生方∶薤白(一斤) 枳實(三兩) 橘皮(一兩) 大棗(二十枚) 粳米(二合) 豉(七合)以水七升,先煮薤,得五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作之。
《廣濟方》療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中丸方∶人參(五兩) 茯苓(五兩) 甘草(五兩) 白術(五兩) 干姜(四兩)搗,以蜜和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不飲酒,煮大棗飲下。
《錄驗方》治惡食人參湯方∶人參(四兩) 生姜(二斤) 濃樸(二兩) 枳實(二兩) 甘草(二兩)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驗方》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一兩) 生姜(八兩)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 桂心(一兩) 半夏凡八物, 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三。
治上熱下冷不食方
《耆婆方》治人上熱下冷痰飲風氣虛勞方∶獨活 茯苓 白術 澤瀉 濃樸 黃 升麻 本 紫菀 甘草 人參 黃芩各(二兩)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因飲酒上熱下寒不能食方∶人參(二分) 甘草(二卜) 升麻(二兩) 干藍(二兩) 粟米(一合)凡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米去滓,分三服。
又方∶平且空腹服真酪一合即愈。
又方∶常食粟餐及粟粥之。
又云∶治虛上熱下冷氣上,頭痛胸煩人參湯方∶人參(二兩) 茯苓(三兩) 麥門冬(一兩) 粟(二兩)凡四物,水七升,煮取四升,分三服,日三夜二。
又云∶治內虛上熱下冷,氣不下,頭痛胸煩頭豉湯方∶豉一升,水二升(一方三升),令小沸,納豉令三沸,頓服有驗。
《僧深方》茱萸丸,治膈上冷膈下熱,宿食癖飲積聚,食不消,寒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茱萸(二兩) 椒(一兩半) 黃芩(一兩) 前胡(一兩) 細辛(六分) 皂莢(二枚) 人參(三凡十一物,下篩,丸以蜜,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廣濟方》療膈上熱膈下冷,日西身體熱疼,吃食不下,夜臥不安方∶苦參〔(一名火槐)六分〕 龍膽(五分) 夕藥(四分) 黃連(六分) 栝蔞(四分) 青葙子(搗篩,蜜丸,每食后以飲服丸如梧子十四丸,日二。
治谷勞欲臥方
《病源論》云∶谷勞者,脾胃虛弱不能傳消谷食,使腑臟氣痞也,其狀令人食已則臥,肢體《葛氏方》治飽食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欲臥、食畢輒甚方∶大麥 (一斤) 椒(一兩) 干姜(三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今按∶《范汪方》∶大麥 一升,椒二升,干姜三兩也。)又云∶治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而腹脹方∶熬麥面令微香,搗服方寸匕,得大麥面益佳,無面《新錄方》治谷勞食竟即因而睡方∶以酒二升,煎杏仁五十枚,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又方∶食傷飽為病,胃脹心滿者∶灸胃脘七壯。
又方∶十沸湯,生水共三升飲之,當吐食出。
治惡心方
《病源論》云∶惡心者,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則心里澹澹然欲吐,為惡心。
《千金方》治惡心方∶苦瓠瓤并一升,切,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并下如蝦蟆《葛氏方》治人忽惡心不已方∶薤白(半斤) 茱萸(一兩) 豉(半升) 米(一合) 棗(四枚) 枳實(二枚)鹽如彈丸,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但多嚼豆 子及啖檳榔亦佳。
《孟詵食經》惡心方∶取懷香華葉煮服之。
《新錄方》治惡心方∶生姜合皮搗服五大兩汁。
又方∶檳榔仁,末,方寸匕,生姜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
《極要方》療冷痰氣在胸腹,脹不能食,吐水沫,耿耿惡心方∶吳茱萸(一升) 橘皮(二兩) 杏仁(三兩) 生姜汁(三合)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納檳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兩行利大快,三五
治噫酢方
《病源論》云∶噫酢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葛氏方》人食畢噫酢及酢心方∶人參(二兩) 茱萸(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集驗方》同之。)《千金方》治食后吐酢水方∶干姜(二兩) 食茱萸(半升)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立驗。
《醫門方》療食噫或酢咽方∶人參(二兩) 吳茱萸(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橘皮(一兩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
又云∶療食后吐酢水,食羹飯粥并作方∶濃樸(炙) 吳茱萸 桂心 橘皮(各二兩) 白術(三兩)上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廣濟方》療吐酸水,每食即變作酸水吐出方∶檳榔仁(十二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茇(六分)搗篩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納散方寸匕,攪調頓服之,日一《效驗方》治食后吐酢水,洗洗如酢漿,食羹即劇,為胃冷干姜散方∶食茱萸(一兩) 干姜(一兩) 術(一兩) 甘草(一兩)凡四物,冶下篩,用酒若湯服方寸匕,日三。
治嘔吐方
《病源論》云∶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生《極要方》療嘔吐∶此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二者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生姜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一升) 青竹茹(一升) 生姜(切,五合) 茯苓(五兩)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合攪調,分二服。
《博濟安眾方》治嘔逆不食方∶濃樸(三兩,去皮,姜涂,炙)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作三服,飯后服。
《僧深方》生姜湯治食已吐逆方∶生姜(五兩)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橘皮(一兩) 甘草(二兩)五種,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廣濟方》療脾胃中冷氣、每食即嘔吐方∶人參(二兩) 甘草(一兩半,炙) 橘皮(一兩半,炙) 蔥白(三兩) 生姜(三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忌生冷油膩豬魚海藻。
《范汪方》半夏湯,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方∶人參(二兩) 茯苓(二兩) 生姜(三兩)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凡五物,以蜜納六升水中撓之百過,以余藥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禁冷食,治干嘔亦《醫門方》治嘔逆變吐食飲不下方∶橘皮(二兩) 術(二兩)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止嘔橘皮湯方∶橘皮(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一兩半)以水六升,煮得二升,服七合,日三。
《新錄方》治嘔吐不下食方∶茅根(切,二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以水四升半,煮取二升,二服。
《錄驗方》治熱嘔方∶蘆根 茅根(切,各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嘔噦又厥逆方∶生姜(半斤,切) 橘皮(四兩)水七升,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云∶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一升) 生姜(八兩) 茯苓(三兩)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二服。
又云∶凡嘔者多食生姜,此是嘔家圣藥也。
又云∶飲食嘔吐法∶生熟湯二升,頓服即吐。
又云∶灸嘔吐方∶灸心俞百壯。
又方∶灸膈俞百壯。
又方∶灸胸堂百壯。
又方∶灸原闕五十壯。
又方∶灸胃脘百壯,三報。
又方∶灸脾募百壯,三報。
治干嘔方
《病源論》云∶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干嘔。
《僧深方》治胃逆干嘔欲吐無所去人參湯方∶人參(二兩) 干姜(四兩) 澤瀉(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大黃(一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云∶茱萸湯,治干嘔吐涎沫、煩心頭痛方∶茱萸(半升) 大棗(十枚)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日三服。
又方∶茱萸一升,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半夏、干姜分等為散,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五合,蜜四合,二物,先煎蜜減一合,竟投姜汁,復煎數沸,稍稍啖之,勿久《范汪方》治卒干嘔煩悶方∶用甘蔗搗之,取汁,溫服一升,日三。
《集驗方》治干嘔或噦、手足逆冷方∶橘皮(四兩) 生姜(六兩,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千金方》同之。)《葛氏方》治干嘔不息方∶搗葛根,絞汁,服一升許。
又方∶灸兩手腕后兩筋中一夫,名間使,各七壯。
又《千金方》治干嘔噦厥逆方∶飲新汲水三升。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
又方∶濃煮三斤蘆根,飲汁。
又方∶空腹飲生姜汁。
又云∶灸干嘔方∶灸心主,尺澤亦佳。(今按《明堂》云∶在肘中縫上。)又方∶灸乳下一寸二十壯。
治噦方
《病源論》云∶噦者,脾胃俱虛,受于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舊相《葛氏方》治卒噦不止方∶飲新汲井水∶(今按《新錄方》云∶服井華水二升。數升。)又方∶但閉氣拆引。
又方∶痛抓眉中央,閉氣。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飲之。
又方∶枇杷葉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再服。
又方∶煮蘆根亦佳。(今按《千金方》∶濃煮三斤飲汁。)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許皂莢納鼻中,令嚏即止。
《錄驗方》治嘔噦橘皮湯方∶生姜(四兩) 橘皮(一兩) 甘草(一兩)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
《新錄方》治噦方∶單服十沸湯,任多少。
又方∶生姜五大兩,合皮搗取汁服。
又方∶荻根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稍咽之。
又方∶橘皮五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三服。
又方∶灸腋下一寸。又灸胃脘穴。
《蘇敬本草注》治噦方∶服千歲 汁。崔禹錫《食經》云∶薯蕷為粉,和 汁煮作粥食之。
《短劇方》治噦方∶灸腋下聚毛中五十壯。
又方∶灸石關穴五十壯。
《千金方》治 方∶灸承漿炷如麥七壯。
又方∶灸臍下五寸七壯。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
又方∶空腹飲姜汁一升。
醫心方醫心方背記《病源論》云∶夫飲酒人大渴,渴而飲水,水與酒停聚胸膈之上,蘊積不散而成癖也,則令楮∶陸法言云∶刃呂反。釋反云∶ 樹也。惡木也。似佇子,可以為藥也。又名通天木,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