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醫林改錯臟腑記敘

  • 醫林改錯
  • 佚名
  • 11425字
  • 2015-12-26 15:02:34

古人曰∶既不能為良相,愿為良醫。以良醫易而良相難。余曰∶不然。治國良相,世代皆有本先失。病本既失,縱有繡虎雕龍之筆,裁云補月之能,病情與臟腑,絕不相符。此醫道無全人之由來也。

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如古人論脾胃磨胃化食,脾不動則食不化?論脾之動靜,其錯誤如是。其論肺,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既云下無透竅,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論肺之孔竅,其錯誤又如是。其論腎有兩枚,即腰子,兩腎為腎,中間動氣為命門。既云中間動氣為命門,何得又云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兩腎一體,如何兩立其名,有何憑據?若以中間動氣為命門,藏動氣者,又何物也?其論腎錯誤又如是。其論肝,左右有兩經,即血管,從兩脅肋起,上貫頭目,下由少腹環繞陰器,至足大趾而止。既云肝左右有兩經,何得又云肝居于左,左脅屬肝?論肝分左右,其錯誤又如是。其論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藏于心,意是心之機,意之所專曰志,志之動變曰思,以思謀遠曰慮,用慮處物曰智,五者皆藏于心。既藏于心,何得又云脾藏意智,腎主伎巧,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據所論,處處皆有靈機,究竟未幫助生靈機者何物,藏靈機者何所,若用靈機,外有何神情,其論心如此門上輸于脾肺,宣播于諸脈。此段議論,無情無理。胃下口名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其論小腸自肛門出,水歸膀胱為尿。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并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氣不臭。再者,食與水合化為糞,糞必稀溏作瀉,在雞鴨無小便則可,在馬牛有小便則不可,何況乎人?看“小腸化食,水自闌門出”一節,真是千古笑談。其論心包絡,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絡也。又云心外黃脂是心包絡。又云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黃脂是心包絡。又云膻中有名無形者,乃心包絡也。既云有名無形,何得又云手中指之經,乃是手厥陰心包絡之經也?論心包絡竟有如許之多,究竟心包絡是何物,何能有如許之多耶?其論三焦,更為可笑。《靈樞》曰∶手少陰三焦主乎上,足太陽三焦主乎下,已是兩三焦矣。《難經·三十一難》論三焦∶上焦在胃之上,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又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此論三焦是有形之物。又云∶兩腎中間動氣,是三焦之本。此論三焦是無形之氣。在《難經》一有形、一無形,又是兩三焦。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者,蓋由此也。至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虞天民指空腔子為三焦,金一龍有前三焦、后三焦之論。論三焦者,不可以指屈,有形無形,諸公尚無定準,何得云手無名指之經,是手少陽三焦之經也?其中有自相矛盾者,有余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可見,自恨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四月初旬,游于灤州之稻地鎮,其時彼處小兒正染瘟疹痢癥,十死八九,無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代席者,代棺之席也。彼處鄉風,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故各義冢中,破腹露臟之兒,日有百余。余每日壓馬過其地,初未嘗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錯論臟腑,皆由未嘗親見,遂不避污穢,每日清晨,赴其義 ,就群兒之露臟者細視之,犬食之余,大約有腸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參看,十人之內,看全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不下三十余人,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多寡亦不相符。惟胸中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關緊要,及余看時皆以破壞,未能驗明在心下心上、是斜是正,最為遺憾。至嘉慶四年六月,余在奉天府,有遼陽州一婦,年二十六歲,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解省擬剮。跟至西關,忽然醒悟,以彼非男子,不忍近前。片刻,行刑者提其心與肝肺從面前過,細看與前次所看相同。后余在京,時嘉慶庚辰年,有打死其母之剮犯,行刑于崇文門外吊橋之南,卻得近前,及至其處,雖見臟腑,膈膜已破,仍未得見。道光八年五月十四日,剮逆犯張格爾,及至其處,不能近前。自思一簣未成,不能終止。不意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夜間,有安定門大街板廠胡同恒宅請余看癥,因談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審驗明確。內有江寧布政司恒敬公,言伊芳曾鎮守哈密,領兵于喀什噶爾,所見誅戮逆尸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聞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問之,恒公鑒余苦衷,細細幫助形狀。余于臟腑一事,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意欲刊行于世,惟恐后人未見臟腑,議余故叛經文。欲不刊行,復慮后世業醫受禍,相沿又不知幾千百年。細思黃帝慮生民疾苦,平素以《靈樞》之言下問岐伯、鬼臾區,故名《素問》。二公如知之的確,可對君言,知之不確,須待參考,何得不知妄對,遺禍后世。繼而秦越人著《難經》,張世賢割裂《河圖洛書》為之圖注,謂心肝肺以分兩計之,每件重幾許,大小腸以尺丈計之,每件長若干,胃大幾許,容谷幾斗幾升。其言仿佛是真,其實臟腑未見,以無憑之談,作欺人之事,利己不過虛名,損人卻屬實禍。竊財猶謂之盜,偷名豈不為賊。千百年后,豈無知者?今余刻此圖,并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癥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濃望,幸仁人君子鑒而諒之。

時道光庚寅孟冬直隸玉田縣王清任書于京邸知一堂

古人臟腑圖

古人所繪臟腑圖形如此∶肺六葉兩耳,凡八葉。膽附于肝之短葉。

肝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親見改正臟腑圖

余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繪于其后,計四十二件。

左氣門、右氣門兩管,歸中一管念,由心左轉出橫行后接衛總管。心長在氣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與肺葉上棱齊。肺管至肺分兩杈,入肺兩葉,直貫到底,皆有節。管內所存,皆輕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膈膜以上僅止肺、心、左右氣門,余無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肝四葉,膽附于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于胃上,肝又長于總提之上,大面向上,后連于脊,肝體堅實,非腸、胃、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胃府之體質,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幽門之左寸許,名津門。胃內津門之左,有疙瘩如棗,名遮食。胃外津門左,名總提,肝連于其上。胃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連出水道。脾中有一管,體象玲瓏,易于出水,故名瓏管。脾之長短與胃相等,脾中間一管,即是瓏管。另畫瓏管者,謂有出水道,令人易辨也。氣府,俗名雞冠油,下棱抱小腸,氣府內,小腸外,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腸,外有氣府包裹之。中是瓏管,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由出水道滲出,沁入膀胱為尿。出水道中有回血管,其余皆系水管。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名闌門。大腸下口,即肛門。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下口歸玉莖。精道下孔,亦歸玉莖。精道在婦女,名子宮。兩腎凹處,有氣管兩根,通衛總管。兩旁腎體堅實,內無孔竅,絕不能藏精。舌后白片,名曰會厭,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古人言經絡是血管,由每臟腑向外長兩根,惟膀胱長四根。余親見百余臟腑,并無向外長血管之形,故書于圖后以記之。

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府、血府記

欲知臟腑體質,先明出氣、入氣與進飲食之道路。古人謂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氣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者 也, 飲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咽以納食,喉以納氣,為千古不易之定論。自《靈》、《素》至今,四千年來,無人知其錯而改正者。如咽 飲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殊欠明白。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為兩杈,入肺兩葉,每杈分九中杈,每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長數小枝,枝之盡頭處并無孔竅,其形仿佛麒麟菜,肺外皮亦無孔竅,其內所存皆輕浮白沫,肺下實無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先賢論吸氣則肺滿,呼氣則肺虛,此等錯誤,不必細辨。人氣向里吸,則肚腹滿大,非肺滿大;氣向外呼,則肚腹虛小,非肺虛小。出氣,入氣,吐痰,吐飲,唾津,流涎,與肺毫無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兩邊凹處,有氣管兩根,其粗如箸,上口在會厭之下,左曰左氣門,右曰右氣門,痰飲津涎,由此氣管而出。古人誤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癥為肺病者,因見其癥自胸中來。再者,臨癥查有外感,用發散而愈;有燥痰,用清涼而愈;有積熱,用攻下而愈;有氣虛,用補中而愈;有陰虧,用滋陰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揚揚得意,立言著書,以為肺病無疑。不知左氣門、右氣門兩管,由肺管兩旁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歸并一根,如樹兩杈歸一本,形粗如箸,下行入心,由心左轉出,粗如筆管,從心左后行,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衛總管,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長兩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氣府,俗名雞冠油,如倒提雞冠花之狀。氣府乃抱小腸之物,小腸在氣府是橫長,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即火,火即元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化,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此記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約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宮。獨此一管,細心查看,未能查驗的確,所以疑似,以俟后之業醫者,倘遇機會,細心查看再補。衛總管,對背心兩邊有兩管,粗如箸,向兩肩長;對腰有兩管,通連兩腎;腰下有兩管,通兩胯;腰上對脊正中,有十一支管連脊,此管皆行氣、行津液。氣足火旺,將以管中之氣上攻,上行過心,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痰飲津涎,本氣管中物,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便疑為肺中物,總是未親見臟腑之故。手握足步,頭轉身搖,用行舍藏,全憑此氣。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氣府滿,則肚腹大;氣向外呼則氣府虛,氣府虛則肚腹小。衛總管,行氣之府,其中無血。若血歸氣府,血必隨氣而出,上行則吐血、衄血,下行則溺血、便血。衛總管之前,相連而長,粗如箸,名曰榮總管,即血管,盛血,與衛總管長短相等,其內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前高,即舌后之白片,乃遮蓋左右氣門、喉門之物也。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獸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畫胃圖,上口在胃上,名曰賁門。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門。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畫胃豎長,不知胃是橫長,不但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脅向脊。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正蓋津門。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腸,后接提大腸;在胃上,后連肝,肝連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飲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門流出入津管。

津管寸許,外分三杈。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濁者,由上杈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

其水液,由下杈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脾中間有一管,體相玲瓏,名曰瓏管。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魚網,俗名網油。水液由出水道滲出,沁入膀胱,化而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體查最難。自嘉慶二年看臟腑時,出水道有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鐺者,于理不甚透徹。以后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臨時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后其水仍然在腹。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與出水道出水一節,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準。后以畜較之,遂喂遂殺之畜,網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鈴鐺,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前言飲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自津門流出。津門既孔如箸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稀粥豈不能流出?津門雖孔如箸大,其處胃體甚濃,四圍靠擠縮小,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出。況胃之內,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大,名曰遮食,乃擋食放水之物,待精汁水液流盡,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小腸何以化食為糞?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氣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此處與前氣府參看。化糞入大腸,自肛門出。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生精生血;水液由瓏管出水道,入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腦髓說

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一段,本不當說,縱然能說,必不能行。欲不說,有許多病,人不知言靈前,歸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轉出,過肺入脊,名曰衛總管,前通氣府、精道,后通脊,上通兩肩,中通兩腎,下通兩腿,此管乃存元氣與津液之所。氣之出入,由心所過,心乃出入氣之道路,何能生靈機,貯記性。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盛腦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靈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腦氣虛,腦縮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瞳人白色,是腦汁下注,名曰腦汁入目。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腦受風熱,腦汁從鼻流出,涕濁氣臭,名曰腦漏。看小兒初生時,腦未全,囟門軟,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知聞,舌不言。

至周歲,腦漸生,囟門漸長,耳稍知聽,目稍有靈動,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歲,腦髓漸滿,囟門長全,耳能聽,目有靈動,鼻知香臭,言語成句。所以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

汪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

試看癇癥,俗名羊羔風,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髓。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活人者,腹先無氣,胸中氣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正抽時,胸中有漉漉之聲者,因津液在氣管,腦無靈機之氣,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氣管,故有此聲。抽后頭疼昏睡者,氣雖轉入于腦,尚未足也。小兒久病后元氣虛抽風,大人暴得氣厥,皆是腦中無氣,故病患毫無知識。以此參考,豈不是靈機在腦之證據乎!

氣血合脈說

(脈之形,余以實情告后人,若違心裝神仙,喪天良,評論必遭天誅。)氣府存氣,血府存血。衛總管由氣府行周身之氣,故名衛總管。榮總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周身氣管。榮總管,體薄形細,長在衛總管之前,與衛總管相連,散布頭面四肢,近皮肉長,即周身血管。氣在氣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視耳聽,頭轉身搖,掌握足步,靈機使氣之動轉也。血自血府入榮總管,由榮總管灌入周身血管,滲于管外,長肌肉也。氣管近筋骨生,內藏難見。血管近皮肉長,外露易見。氣管行氣,氣行則動;血管盛血,靜而不動。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并非血管。如兩眉棱骨后凹處,俗名兩太陽,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頭面之氣管。兩足大指次指之端,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足之氣管。兩手腕橫紋高骨之上,是處肉少皮連骨,按之跳動,是通兩手之氣管。

其管有粗有細,有直有曲,各人體質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濃,氣管外露者短。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氣管外露者長。如外感中人,風入氣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膚。寒入氣管,管中津液必凝,凝則阻塞其氣,按之跳動必慢。火入氣管,火氣上炙,按之跳動必急。人壯邪氣勝,管中氣多,按之必實大有力。人弱正氣衰,管中氣少,按之必虛小無力。久病無生機之人,元氣少,僅止上行頭面兩手,無氣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動。若兩手腕氣管上,按之似有似無,或細小如絲,或指下微微亂動,或按之不動,忽然一跳,皆是氣將絕之時。此段言人之氣管,生平有粗細、曲直之不同。管有短長者,因手腕之肉有薄濃也。按之大小者,虛實也。跳動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脈,不言脈者,因前人不知有左氣門、右氣門、血府、氣府、衛總管、榮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水道,在腹是何體質,有何用處。論臟腑、包絡,未定準是何物。論經絡、三焦,未定準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經絡是氣管、血管。論脈理,首句便言脈為血府,百骸貫通。言脈是血管,氣血在內流通,周而復始。若以流通而論,此處血真能向彼處流,彼處當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則是血虛,無空隙之地,血流歸于何處?古人并不知脈是氣管,竟著出許多《脈訣》,立言雖多,論部位一人一樣,并無相同者。

古人論脈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說者,非謂古人無容足之地,恐后人對癥無論脈之言,診脈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

正氣虛,當與“半身不遂門”四十種氣虛之癥、“小兒抽風門”二十種氣虛之癥,互相參考。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傷流血過多,或崩漏、產后傷血過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癥可查,后有五十種血瘀癥互相參考。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難分別。后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言;若午后身涼,發燒片刻,乃氣虛參 之癥;若天明身不熱,發燒止一陣,乃參附之癥。不可混含從事。

心無血說

余友薛文煌,字朗齋,通州人,素知醫。道光十年二月,因赴山東,來舍辭行。閑談言及古宗。血是精汁入血府所化,心乃是出入氣之道路,其中無血。朗齋曰∶吾兄所言不實,諸物心皆有血,何獨人心無血?余曰∶弟指何物心有血?曰∶古方有遂心丹治癲狂,用甘遂末,以豬心血和為丸,豈不是豬心有血之憑據?余曰∶此古人之錯,非心內之血,因刀刺破其心,腔子內血流入于心,看不刺破之心,內并無血,余見多多。試看殺羊者,割其頸項,不刺心,心內亦無血。又曰∶不刺心,何死之速?余曰∶滿腔血從刀口流,所以先流者速,繼而周身血退還腔子,所以后流者遲,血盡氣散,故死之速。如人斗毆破傷,流血過多,氣散血亡,漸至抽風,古人立名曰破傷風,用散風藥治死受傷者,兇手擬抵,治一個,即是死兩個。若明白氣散血亡之義,即用黃 半斤,黨

方敘

余不論三焦者,無其事也。在外分頭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內分膈膜上、下兩段,膈膜以上瘀之癥;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癥;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癥。病有千狀萬態,不可以余為全書。查證有王肯堂《證治準繩》,查方有周定王朱 《普濟方》,查藥有李時珍《本草綱目》,三書可謂醫學之淵源。可讀可記,有國朝之《醫宗金鑒》,理足方效,有吳又可《瘟疫論》。其余名家,雖未見臟腑,而攻發補瀉之方,效者不少。余何敢云著書,不過因著《醫林改錯·臟腑圖記》后,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癥,記數條示人以規矩,并非全書。不善讀者,以余之書為全書,非余誤人,是誤余也。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病,開列于后。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頭發脫落

傷寒、瘟病后頭發脫落,名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無病脫發,亦是血瘀。用藥三副,發不脫,十副必長新發。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眼疼白珠紅

眼疼白珠紅,俗名暴發火眼。血為火燒,凝于目珠,故白珠紅色。無論有云翳,無云翳,先將此藥吃一副,后吃加味止痛沒藥散,一日二副,三兩日必痊愈。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糟鼻子

色紅是瘀血,無論三二十年,此方服三副可見效,二三十副可痊愈。舍此之外,并無驗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耳聾年久

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晚服此方,早服通氣散,一日兩副,三二十年耳聾可愈。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白癜風

血瘀于皮里,服三五副可不散漫,再服三十副可痊。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紫癜風

血瘀于膚里,治法照白癜風,無不應手取效。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紫印臉

臉如打傷血印,色紫成片,或滿臉皆紫,皆血瘀所致。如三五年,十副可愈;若十余年,三二十副必愈。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青記臉如墨

血瘀癥,長于天庭者多,三十副可愈。白癜、紫癜、紫印、青記,自古無良方者,不知病源也。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牙疳

牙者,骨之余;養牙者,血也。傷寒、瘟疫、痘疹、痞塊,皆能燒血,血瘀牙床紫,血死牙床黑,血死牙脫,人豈能活?再用涼藥凝血,是促其死也。遇此癥,將此藥晚服一副,早服血府逐瘀湯一副,白日煎黃 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一日三副,三日可見效,十日大見效,一月可痊愈。縱然牙脫五七個,不穿腮者,皆可活。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出氣臭

血府血瘀,血管血必瘀,氣管與血管相連,出氣安得不臭?即風從花里過來香之義。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湯,三五日必效。無論何病,聞出臭氣,照此法治。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婦女干勞

經血三四月不見,或五六月不見,咳嗽急喘,飲食減少,四肢無力,午后發燒,至晚尤甚,將此方吃五副,或六副,至重者九副,未有不痊愈者。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男子勞病

初病四肢酸軟無力,漸漸肌肉消瘦,飲食減少,面色黃白,咳嗽吐沫,心煩躁急,午后潮熱,天亮汗多,延醫調治,始而滋陰,繼而補陽,補之不效,則云虛不受補,無可如何。

可笑著書者,不分別因弱致病,因病致弱。果系傷寒、瘟疫大病后,氣血虛弱,因虛弱而病,自當補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致身弱,自當去病,病去而元氣自復。查外無表癥,內無里癥,所見之癥,皆是血瘀之癥。常治此癥,輕者九副可愈,重者十八副可愈。

吃三副后,如果氣弱,每日煎黃 八錢,徐徐服之,一日服完,此攻補兼施之法。若氣不甚弱,黃 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氣自復。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交節病作

無論何病,交節病作,乃是瘀血。何以知其是瘀血?每見因血結吐血者,交節亦發,故知之。服三副不發。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小兒疳證

疳病初起,尿如米泔,午后潮熱,日久青筋暴露,肚大堅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皮毛憔如脾疳、疳瀉、疳腫、疳痢、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腎疳、疳熱、腦疳、眼疳、鼻疳、牙疳、脊疳、蛔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分病十九條,立五十方,方內多有梔子、黃連、羚羊、石膏大寒之品。因論病源系乳食過飽,肥甘無節,停滯中脘,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則消耗氣血,煎灼津液,故用大寒以清積熱。余初時對癥用方,無一效者。后細閱其論,因飲食無節,停滯中脘,此論是停食,不宜大寒之品。以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之句而論,當是虛熱,又不宜用大寒之品。后遇此癥,細心審查,午后潮熱,至晚尤甚,乃瘀血也。青筋暴露,非筋也,現于皮膚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血。至肚大堅硬成塊,皆血瘀凝結而成。用通竅活血湯,以通血管;用血府逐瘀湯,去午后潮熱;用膈下逐瘀湯,消化積塊。三方輪服,未有不愈者。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通竅活血湯

赤芍(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三錢,研泥) 紅花(三錢) 老蔥(三根,切碎) 鮮姜(三錢,切碎) 紅棗(七個,去核) 麝香(五厘,絹包)用黃酒半斤,將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方內黃酒,各處香,市井易于作假,一錢真,可合一兩假,人又不能辨。此方麝香最要緊,多費數文,必買好的方妥,若買當門子更佳。大人一連三晚,吃三副,隔一日再吃三副。若七八歲小兒,兩晚吃一副;三兩歲小兒,三晚吃一副。麝香可煎三次,再換新的。

方歌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加味止痛沒藥散

治初起眼疼,白珠紅,后起云翳。

沒藥(三錢) 血竭(三錢) 大黃(三錢) 樸硝(二錢) 石決明(三錢, )為末,分四副,早晚清茶調服。眼科外癥,千古一方。

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

通氣散

治耳聾不聞雷聲。余三十歲立此方。

柴胡(一兩) 香附(一兩) 川芎(五錢)為末,早晚開水沖服三錢。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病,開列于后。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癥,發散可愈;有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胸疼

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栝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副,疼立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副痊愈。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二年,余亦用此方,三副而愈。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瘀湯,一兩副而汗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痊愈難。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心里熱

(名曰燈籠病)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副血活熱退。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瞀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副可好。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躁急,是血瘀,一二副必好。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夜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副痊愈。外無良方。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呃逆

(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寒,咯忒瘟病,必死。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副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錯,余詳于痘癥條。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副痊愈。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副可除根。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俗言肝氣病

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干嘔

無他癥,惟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晚發一陣熱

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副可愈,重者兩副。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血府逐瘀湯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牛膝(三錢)水煎服。

方歌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癥,開列于后。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積塊

積聚一癥,不必論古人立五積、六聚、七 、八瘕之名,亦不議駁其錯,駁之未免過煩。今然如故,自然不在腸胃之內,必在腸胃之外。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有氣管,血有血管。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豎血管凝結,則成豎條,橫血管凝結,則成橫條,橫豎血管皆凝結,必接連成片,片凝日久,濃而成塊。既是血塊,當發燒。要知血府血瘀必發燒。血府,血之根本,瘀則殞命。肚腹血瘀,不發燒。肚腹,血之梢末,雖瘀不致傷生。無論積聚成塊,在左肋、右肋、臍左、臍右、臍上、臍下,或按之跳動,皆以此方治之,無不應手取效。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總是病去藥止,不可多服。倘病患氣弱,不任克消,原方加黨參三五錢皆可,不必拘泥。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小兒痞塊

小兒痞塊,肚大青筋,始終總是血瘀為患,此方與前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三方輪轉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痛不移處

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極效。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臥則腹墜

病患夜臥,腹中似有物,左臥向左邊墜,右臥向右邊墜,此是內有血瘀,以此方為主,有雜癥,兼以他藥。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腎瀉

五更天泄三兩次,古人名曰腎泄。言是腎虛,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藥,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難事也。不知總提上有瘀血,臥則將津門擋嚴,水不能由津門出,由幽門入小腸,與糞合成一處,糞稀溏,故清晨瀉三五次。用此方逐總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門無擋,水出瀉止,三五副可痊愈。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久瀉

瀉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總提瘀血過多,亦用此方。

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膈下逐瘀湯

靈脂(二錢,炒)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研泥) 丹皮(二錢) 赤芍(二錢) 烏藥(二錢) 元胡(一錢) 甘草(三錢) 香附(錢半) 紅花(三錢) 枳殼(錢半)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鹤岗市| 乌拉特中旗| 西充县| 西平县| 莎车县| 西峡县| 潍坊市| 昌宁县| 米泉市| 保定市| 潢川县| 洞头县| 平远县| 南江县| 西畴县| 沿河| 丹江口市| 桂阳县| 广州市| 瓮安县| 镇安县| 安图县| 惠安县| 龙海市| 尼勒克县| 耿马| 庄浪县| 广宗县| 大同市| 库尔勒市| 什邡市| 潢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句容市| 惠安县| 沐川县| 炉霍县| 苗栗县| 井研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