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1)
- 娛目醒心編
- 玉山草亭老人
- 2878字
- 2015-12-26 14:57:21
爭嗣議力折群言 冒貪名陰行厚德
第一回
人生孝友最為先,骨肉紛爭劇可憐。
同室操戈家業散,好從遺事效前賢。
從來說:“兄弟如手足”,手足在身,自宜互相愛護。譬如右手壞了,左手都要替他運動。兄與弟亦然。乃世人但愿自己獨富,那管兄弟皆貧?甚至聽了枕頭邊的號令,你爭我奪,直至經官動府,弄得家破人亡而后已。要知古人首重孝友,論到錢財上邊,唯育兩下相讓,沒有爭奪的道理。然古來讓產者,還有至若甘受污名,以厚骨肉,真個世所罕見。今先說東漢年間弟兄孝友的故事。
其人姓許,名武,字長文。會稽郡陽羨縣人。父母雙亡,遺下兩個兄弟,一名許宴,年方九歲;一名許普,年方七歲。都是幼小無知,全靠哥哥撫養。那許武日則躬率童仆,耕田種地;夜則挑燈讀書,把兩個小兄弟坐在案旁,將詩書親口傳授,細細講解,教以禮讓之節,成人之道。稍不率教,輒跪于家廟之前,痛恨自己德行不足,不能化誨,愿父母有靈,啟牖二弟,絕不以呼叱相加,直待兄弟號泣請罪,方才起身。室中只用鋪陳一副,兄弟三人同睡。如此數年,二弟俱已長成,家事亦漸漸富足。有人勸他娶妻,答道:“若娶妻,便當與二弟別居,篤夫婦之愛而忘手足之情,吾不忍為此。”于是晝同耕,夜同讀,食同器,宿同床,鄉里傳出個大名,都稱為“孝弟許武”。州牧郡守俱聞其名,文章薦舉,朝廷征為議郎,下詔會稽郡太守刻日勸駕。
要曉得漢朝用人不比今日以科舉取士,全憑州郡選舉,便得出身做官。許武此時迫于君命,料難推阻,囑咐兩個兄弟在家耕讀,不可怠惰廢業,收拾行裝,帶一童兒,望長安進發。不一日到京,朝廷授職,朝中大臣素慕其名,多欲以女妻之,許武一概辭卻,托言已有聘定之婦。因他素明經術,朝廷有大政事,公卿不能決,往往去問他。他引古證今,議論悉中口要,公卿倚之為重,不數年間,累遷至御史大夫。因思二弟在家力學多年,不見州郡薦舉,誠恐怠荒失業,意欲還家省視,上疏乞假,朝廷準了他奏,乘傳歸去。
許武既歸,省視先塋已畢,便推有病,納還官誥。從容詢及二弟學行,知其大有進益。稽查欲還家省視,皆二弟勤儉所致。許武大喜,于是訪里中淑女,先為二弟成親,自己方才娶妻,旋與三弟成婚。
一日,忽對二弟說道:“今我與汝皆已娶婦,田產不薄,理宜各立門戶。”二弟唯唯惟命。乃擇日治酒,遍請里中父老。三爵已過,告以析居之事,因將所有家財一一分開,首取廣宅自予,說道:“吾位為貴臣,門宜口戟,體面不可不肅。汝輩力田耕作,竹廬茅舍,便也彀了。”又將良田悉歸之己,磽薄者量給二弟,說道:“我賓客眾盛,交游日廣,非此不足以供吾用。汝輩數口之家,但能力作,可無凍餒。吾不欲汝多財以損德也。”又悉取奴仆之壯健伶俐者,說道:“吾出入跟隨,非此不足以給使喚。汝輩合力工作,只消此等愚蠢者作伴,老弱饋食足矣,不須多人,費汝衣食也。”
眾人一向知許武是個孝弟之人,這番分財,定然辭多就少。不想他件件自占便宜,兩個小兄弟所得不及他十分之五,全無謙讓之心,大有欺凌之意,眾人心甚不平。有幾個氣忿不過的,竟自去了。有幾個未去的,思想要開口說幾句公道話,使兩個小兄弟不至十分吃虧。其中有老成的,背地里捏手捏腳,叫他莫說,道:“富貴的人與貧賤的人不是一般肚腸,許武已做了顯官,比不得當初了。常言道,疏不間親。你與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就是好言相勸,料他未必聽從,枉費了唇舌,倒挑撥他兄弟不和。倘或做兄弟的肯讓哥哥,十分之美,你我嘔這閑氣則甚?若做兄弟的心上不甘,必然爭論,等他爭論時節,我們替他做個主張,卻不是好?”正是:
事非干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那知兩個兄弟素秉兄教,全以孝弟為重,見哥哥如此分析,以為理之當然,絕無幾微不平的意思。從此里中父老盡薄許武為人,都可憐他兩弟吃虧,私下議論道:“許武是個家孝廉,許宴、許普才是個真孝廉。他思父母面上,一體同氣,聽兄教誨,不敢違拗,豈不是孝?他又重義輕財,一任分多分少,全不爭論,豈不是廉?”一人傳十,十人傳百,把許宴、許普,又弄出一個大名來。
那時漢明帝即位,下詔求賢,郡守、州牧素知宴、普二人讓產不爭之事,一同舉薦,親來勸駕。宴、普謙不讓就,許武叫他勿辭,二人只得應詔。到了長安,朝見天子,天子嘉其行誼,即日俱拜為內史。不五年間,皆至九卿之位。忽接兄書,教他急流勇退,宴、普遂即上疏辭官,朝廷不許。三疏求退,乃拜宴為丹陽郡太守,普為吳郡太守,給假三月。
二人回至陽羨,拜見了哥哥。次日,許武備了三牲祭禮,率領二弟到父母墳上,拜奠已過,隨即設宴,遍召里中父老。眾父老到了,許武拜卮勸飲,便道:“下官此席,專屈諸位下降,有一句肺腑之言奉告,必須滿飲三杯,方敢奉聞。”眾人依次飲訖,問有何言。只見許武未曾開口,先流下淚來,嚇得眾人驚惶無措。兩弟慌忙跪下,問道:“哥哥何故悲傷?”許武道:“我的心事藏之已久,今日不得不言。”指著二弟道:“只因你兩個名譽不成,使我做了違心之事,冒不韙之名,有玷于祖宗,貽笑于鄰里,所以流淚。”遂取出一卷冊藉把與眾人看,原來是田地屋宅及歷年所收米粟布帛之數。
眾人還未曉其義。許武又道:“我當初教育兩弟,原要他立身行道,揚名顯親。不想我虛名早著,遂先顯達。兩弟在家躬耕力學,不得州郡徵辟。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內舉不避,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說他因兄而得官,誤了他終身名節,故倡為析居之議,將大宅良田據為己有。度吾弟素敦友愛,必不爭競,吾暫冒貪饕之跡,弟方有廉讓之名。果蒙鄉里公評,榮膺徵聘。今位列公卿,官方無玷,吾志遂矣。這幾年以來所收田房出息,都是公共之物,我豈可獨享?故盡數開載在冊,今日交付二弟,表白為兄的向來心跡,也教里中親友得知。”
眾人到此,才曉得許武一片苦心,向來都認錯了,把他鄙薄,齊聲贊嘆不已。只有宴、普二人哭倒在地,道:“做兄弟的蒙哥哥教訓成人,僥幸得有今日。誰知哥哥如此用心,是弟輩不肖,不能自致青云,有累兄長。今日若非哥哥自說,弟輩都在夢中。這些家財原是兄長苦掙來的,理合兄長管業。弟輩衣食自足,不消掛念。萬望哥哥收回冊籍,以減弟等萬一之罪。”許武不依。
眾人見他兄弟三人,你推我讓,一齊向前勸道:“賢昆玉都不要這樣。做哥哥的若獨得了這田產,不見向來成全兩弟苦心;苦獨教兩弟受領,他兩人心上那里過得去?依我等愚見,作三股均分,無厚無薄,這才是兄友弟恭,各盡其道。”他三個兀自推讓。里中有幾個剛直的,厲聲說道:“我等處分,甚得中正之道。若再推遜,反是矯情沽譽了”遂把冊籍上田產、奴婢,配搭三股分開,各自管業。兄弟三人不敢多言,只得施禮作謝,邀入正席飲酒,盡歡而散。
其后,許武將所得之田,立為義莊,以贍宗族鄉里。兩弟亦各廚己產相助。宴、普夭任后,各以清節自勵,大有政聲,不上數年,各將印綬納還,告歸鄉里,日奉其兄,尋山問水,在家訓誨子孫,憂游林下數十年,皆以壽終,歷代稱為“孝弟許家”。豈非古人為了兄弟,不獨讓產,兼肯讓名,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在下今日為何說起運段事來?只因近代有個賢能婦人,始初亦甘受貪饕無厭之名,直至后來才曉得他一片苦心,絕非尋常作用,真是一個巾幗丈夫。看官細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丈夫忌聽婦人言,豈意閨門德行存?
委曲周旋全骨肉,做成好樣示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