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傷寒脈舌(4)

濃于紅者為絳。血熱也。尖絳者、心火上炎也。根絳者、血熱內燥也。通絳無苔。及似有苔粘膩者。血熱又挾穢濁也。絳而深紫。紫而潤黯者。中脘多瘀。紫而干晦者。肝腎氣絕。由絳而紫。紫而轉黑者。絡瘀化毒。血液已枯。不治。若舌本無苔。隱隱若罩黑光者。平素胃燥舌也。煙家多有此舌。此為察色辨舌。當分舌色淡濃之要訣。

【廉勘】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胎或作苔。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濃而微黃。但不滿不板滯。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濃白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尖舌邊多紅點。若舌中有紅路一條。俗稱雞心苔。血液尤虛。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凡臨癥察看苔色舌色。必先問其平素舌苔何如。始有準的。

【榮齋按】舌苔無論何色,皆有治法,惟舌質變,則為難治。然舌質既變,亦要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底里,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氣血之有阻滯,非臟氣之敗壞也;死者、底里全變干晦枯萎,毫無生氣,是臟氣不至矣!所謂真臟之色也。辨舌色當中,以辨舌之黑色最難,然亦有“難里找易”的方法;如黑而干焦、腫硬、卷縮、芒刺者,屬實熱證;其脈必洪數沉實,證必大熱狂躁,宜白虎、承氣等方。黑而白、黑而灰、黑而紫、濕潤軟滑者,屬虛寒證;脈必微弱,證必惡寒,宜四逆輩。此辨黑舌之方法,古今醫(yī)學文獻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特把它舉出一個例子如上。

第六節(jié)·辨舌質

辨質者。辨明其舌之木質也。其質雖滿舌屬胃。而內含經絡甚多。與心脾肝腎實互相關系。凡病之虛實。癥之吉兇。多于此中診斷之。故辨質較觀形察色。尤為扼要。

凡舌質堅斂而兼蒼老。不論苔色白黃灰黑。病多屬實。舌質浮胖而兼嬌嫩。不拘苔色灰黑黃白。病多屬虛。此辨舌質老嫩。斷病虛實之要訣。

凡舌質柔軟。伸縮自由者。氣液自滋。舌質強硬。伸縮為難者。脈絡失養(yǎng)。但舌強與舌短不同。舌短者舌系收緊。舌強者舌質堅硬。此辨舌質軟硬。察液潤燥之要訣。

凡看舌質。先辨干滑燥潤。干者津乏。捫之而澀。滑者津足。捫之而濕。燥者液涸。捫之而糙。潤者液充。捫之而滑。如病初起而舌即干者。津竭可知。病久而舌尚潤者。液存可識。望之若干。捫之卻滑者。若濕熱蒸濁。其色黃亮。若瘀血內蓄。其色紫黯。

望之若潤。捫之卻燥者。若氣濁痰凝。其苔白濃。若氣虛傷津。其苔白薄。他如陰虛陽盛者。其舌必干。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潤。此辨舌質干滑燥潤。斷病津液充乏。陰陽盛衰之要訣。

凡舌質有光有體。不論白黃灰黑。刮之而里面紅潤。神氣榮華者。凡病多吉。舌質無光無體。不拘有苔無苔。視之而里面枯晦。神氣全無者。凡病皆兇。此辨舌質榮枯。斷病吉兇之要訣。

凡舌圓大碎嫩。其質紅潤者。皆屬心經虛熱。病尚可治。舌枯小卷短。其質焦紫者。皆屬肝腎陰涸。病多速死。此辨舌質圓嫩枯短。斷病虛熱陰涸之要訣。

凡舌色如朱柿。光如鏡面或如去膜豬腰子。或斂束如荔枝殼。或干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病皆不治。尚屬顯而易見之舌質已枯。更有生氣雖絕。而舌質上面。反罩一層苔色。潔白似雪花片。呆曰如豆腐渣。或如嚼碎飯子。 白兼青。枯白而起糜點。

視其舌邊舌底。必皆干晦枯痿。一無神氣。乃舌質已壞。臟氣皆絕也。病皆速死。此辨舌質無神無氣。斷病必死之要訣。

第七節(jié)·心法提要

凡以舌苔之五色。分察五臟。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四時雜感之變癥。惟以苔色之白黃灰黑。舌色之紅絳紫青。察六經傳變之癥候。確鑿可憑。歷驗不爽。醫(yī)家把握。

首賴乎此。

凡舌上苔。有垢上浮是也。不論白黃灰黑。必先區(qū)分燥潤及刮之堅松者。以定胃腸津液之虛實。此為要訣。若無苔而舌色變幻。多屬心腎虛證。或肝膽風火證。甚則臟氣絕證。尤必察色光之死活。及木質之榮枯。辨其臟真絕與不絕。以決變癥壞病之死生。

最為要訣。

凡以手捫舌。滑而軟者病屬陰。粗而糙者病屬陽。固已。然虛寒者舌固滑而軟。而邪初傳里。及真熱假寒。亦間有滑軟之舌。實熱者舌固粗而糙。而血虛液涸。及真寒假熱。亦或有粗糙之舌。其辨別處虛寒癥。必全舌色淡白滑嫩。無余苔。無點無罅縫。邪初傳里癥。全舌白滑而有浮膩苔。寒滯積中者。舌亦相類。真熱假寒癥。必全舌色白。而有點花、罅裂、積沙各實苔不等。而舌上之苔。刮亦不凈。舌底之色。卻多隱紅。若重刮之。沙點旁或少許出血。

實熱癥。及邪火入陰經癥。全舌必有或黃或黑。積滯、干焦、罅裂、芒刺等苔。血虛液涸癥。全舌必絳色無苔。或有橫直罅紋。而舌短小不等。真寒假熱癥。全舌雖或有灰黑色及干糙焦裂芒刺濃苔。但松浮而不及邊沿。一輕擦即脫凈。舌底必淡白而不紅。或淡紅而舌圓大胖嫩。此以舌辨寒熱虛實。活法推求之要訣。

凡舌短由于生就者。無關壽夭。亦無藥可治。若因病縮短。則邪陷三陰。皆能短舌。先當辨其苔色。如舌紅短而有白泡者。少陰血虛火旺也。宜滋陰降火。舌黑短而苔干焦者。厥陰熱極火逼也。宜急下存陰。尚可十救二三。惟舌短而卷。男子囊縮。婦人乳縮。乃臟腑熱極而肝陰已涸也。雖多不治。能受大劑清潤瀉藥者。亦可十救一二。至于舌硬。有強舌、木舌、重舌、腫舌、大舌之分。強舌多痰熱癥。木舌重舌多心經燥熱癥。腫舌大舌多脾經濕熱癥。總屬實熱。無虛火。尤以心經血熱為最多。此辨舌短舌硬之總訣。

凡看舌苔。黃苔易辨。但有表里實熱癥。絕少表里虛寒癥。表癥風火暑燥。皆有黃苔。傷寒必邪傳里入胃。其苔始黃。黑苔均屬里癥。無表癥。寒熱虛實各癥皆有。亦有煙苔染苔。較為難辨。灰苔則黑中帶紫。有實熱癥。無虛寒癥。有濕熱傳里癥。有時疫流行癥。有郁痰停胸癥。有蓄血如狂癥。其癥不一。若淡灰即淡黑。黑中帶白。多寒中脾腎癥。霉醬苔則黃赤兼黑。凡內熱久郁。夾食中暑。夾食傷寒傳脾。皆有此苔。不論何癥何脈。皆屬實熱里癥。無表分虛寒癥。若白苔尤多錯雜。辨病較難。表里寒熱虛實癥皆有。且多夾色變色。有合并癥。有半表里癥。最宜詳辨。總之察看苔色。必先辨刮舌情形。凡舌刮后。有津而光滑。不起垢膩。底見淡紅潤澤。均屬無根之浮苔。屬表屬虛屬寒者多。刮不凈。或刮不脫。及刮去垢膩后。舌底仍留污質。薄如漿糊一層。膩澀不見鮮紅。均屬有根之真苔。屬里屬實屬熱者多。次辨有無朱點罅紋芒刺。及板貼與松浮。初起由白變黃。由黃變灰變黑。由黃黑變霉醬。舌中起苔。延及根尖。有朱點芒刺罅紋。而板貼不松者。均屬里癥實癥壞熱癥。若由淡白滑苔。忽然轉灰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狀。

然刮之必凈。濕之必潤。無朱點。無罅紋。其形浮胖者。皆屬真寒假熱之虛苔。此以苔色辨表里寒熱虛實之總訣。

凡有舌色。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里、虛、實、熱癥。皆有紅舌。惟寒癥則無之。舌紅雖皆屬熱。而有紅 、紅痿、紅短、紅硬、紅星、紅、紅戰(zhàn)、紅圈、紅裂、紅碎之各殊。必參現(xiàn)癥以明辨之。舌紫有表里實熱癥。無虛寒癥。雖有寒邪化火。溫疫內發(fā)。酒食濕滯。誤服溫補之種種病因。總屬肝臟絡熱癥。若淡紫中夾別色。則亦有虛寒癥。惟舌見青色。多兇少吉。若青滑有薄苔者。多屬寒中肝臟。猶可用溫藥救治。婦人胎死腹中者。亦可用下藥救療。若純青無苔而光者。臟腑生氣已絕。決死不治。若舌淡紅而現(xiàn)藍色紋。胃有寒食結滯者。尚可急投溫補溫通藥救之。此以舌色辨寒熱虛實吉兇生死之總訣。

總而言之。察舌斷癥。初無男婦老少之殊。而觀舌憑目。雖較手揣脈象為有據。尤必檢查病源。明辨現(xiàn)癥。詢其平素為陰臟。為陽臟。為平臟。始能隨機應變。對癥發(fā)藥。溫涼補瀉。無或偏畸。審慎于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八字。鑒別至當。庶幾常變順逆。乃有通經達權之妙用。若不將病源癥候。一一明辨在先。遽謂舌苔之征實。不比脈象之蹈虛。而以探試幸中之藥品。妄事表彰。斷定某藥可治某舌。亦多誤人之弊。后之學人。必小心謹慎之。

【榮齋按】察舌為望診當中一個有力的幫助,所以凡血液之變調(血熱則舌紅而邊有瘰,瘀熱則絳而紫之類。)體液之盛衰(如榮潤則津足,干枯則津乏,或枯萎如油腰子之類。)皆有形可征;而苔垢又為消化器病變的最顯著部分。章虛谷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此為觀察舌與苔的大法。進一步說:如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以此為辨,則為虛為實,是假是真,雖未參癥切脈,而也可了解其大概。虛實既分,用藥的補瀉自有定律。然虛實各有陰陽,舌質與舌色,也各有分別,例如:陰虛陽盛者,舌必干;陽虛陰盛者,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濕。如此分別,則為陰為陽,為虛為實,灼然可見。

第八節(jié)·察舌辨癥歌

(歸安吳坤安先生撰。越醫(yī)何廉臣增訂。)六淫感癥有真?zhèn)鳌ER證先將舌法看。察色分經兼手足。營衛(wèi)表里辨何難。

【廉勘】吳氏曰。凡診傷寒。當先察舌苔形色。分別足經手經。在表在里。衛(wèi)分營分。再參脈癥施治。此為辨癥真?zhèn)鳌?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膽灰黑主脾經。腎臟紫赤兼圓嫩。焦紫肝陽陰又青。

【廉勘】吳氏曰。凡臨癥。見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表癥。若黃苔陽明里癥。鮮紅少陽膽火。灰黑太陰脾濕。絳主手少陰心經。紫赤屬足少陰腎經。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

表白里黃分汗下。絳營白衛(wèi)治更歧。次將津液探消息。潤澤無傷澀已虧。

【廉勘】吳氏曰。白苔主表。當汗。黃苔主里。當下。舌絳主營分之熱。宜清。忌表。舌白主衛(wèi)分之邪。宜汗。忌清。再辨其舌之燥潤。驗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燥澀為津液已耗。最宜深察。

白為肺衛(wèi)仍兼氣。絳主心營血后看。白內兼黃多氣熱。邊紅中白肺津干。

【廉勘】吳氏曰。凡外邪之入。先到衛(wèi)分。不解。然后入氣分而營分。不解。然后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可早用清營藥。白苔兼紅。乃溫邪犯肺。灼傷肺津。不可辛溫過表。只須輕清涼散。此即葉氏所謂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到氣始可清氣。乍入營分。猶可透營泄熱。轉出氣分而解。至入于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清火是也。

白黃氣分留連久。尚冀戰(zhàn)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wèi)兩和間。

【廉勘】吳氏曰。凡舌苔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尚在氣分留連。可冀戰(zhàn)汗而解。若舌紅絳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wèi)之間。當用犀羚以清透營熱。蔥豉荷翹以辛散衛(wèi)分。

兩解以和之可也。以上三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紅絳。邪之在表在里。衛(wèi)分營分。此為葉氏獨得之心法。吳鞠通、王孟英、林佩琴、石芾南。悉遵此以辨癥。竊思衛(wèi)行脈外而主氣。營行脈中而主血。凡全體手足六經。奇經八脈。十五大絡。一身孫絡。貫乎臟腑之內。運乎軀殼之中。連續(xù)貫通。為之道路以傳變周流者。皆衛(wèi)與營氣與血之作用也。

故外邪之入。無不先到營衛(wèi)。亦無不先傷氣血。必營衛(wèi)氣血之功用失。而后臟腑之體質乃傷。此必然之理。葉先生以此辨癥。真獨出心裁。活法推求之捷訣矣。

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干。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

【廉勘】吳氏曰。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經。舌多無苔。或生苔白潤而薄。此津液不虧。可從足經用辛溫藥。輕如羌、防、蘇葉。重如麻黃、桂枝之類。如白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犯肺。先傷氣分。津液已少。不可過汗。當于手經用輕清疏解藥。如桑葉、杏仁、焦梔、豆豉、連翹、薄荷、前胡、桔梗、栝蔞皮、淡竹葉之類。

苔白而粘風濕重。解肌通氣自然安。苔干薄白邊紅色。潤燥清金救肺看。

【廉勘】此辨風濕與風燥治法迥殊。凡舌苔白而粘膩。或灰白而粘。必因身冒雨霧。濕著上焦氣分。癥必發(fā)熱頭重。一身盡痛。口膩不渴。先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防風、白芷、二陳、二苓之類。次宜宣通氣分。如藿梗、半夏、廣皮、白蔻、滑石、通草、苡仁、枯芩、浙苓皮之類。使氣分濕走。熱自止矣。如苔白薄而干。或舌邊兼紅。氣咳痰少。此風燥傷肺。津液已虧。急宜清燥救肺。如霜桑葉、甜杏仁、南沙參、栝蔞仁、川貝、生甘、柿霜、梨汁、竹瀝之類。以上兩歌。總論舌苔之白潤白燥白粘白干。辨癥之風寒風熱風濕風燥。此為外感風邪之首要。但其中又須活變。如同為舌白口渴之癥。若濕邪內聚。津液不主上承者。當以舌白為主。而用辛溫開濕。不以口渴為忌也。若燥邪上受。津液不司通降者。當以口渴為主。而用清潤化燥。不以舌白為據也。

舌苔粘膩分寒熱。色白色黃要辨明。濕結中焦多痞滿。辛開淡泄自然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临湘市| 淄博市| 洞口县| 兴安盟| 武穴市| 嘉义县| 台安县| 隆昌县| 曲沃县| 荆门市| 深圳市| 玛曲县| 二手房| 松江区| 蓬莱市| 连山| 即墨市| 永福县| 米脂县| 巩留县| 奉贤区| 道真| 长宁县| 凤翔县| 达州市| 布尔津县| 闸北区| 揭东县| 伊吾县| 鄂托克旗| 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 甘谷县| 四平市| 芮城县| 偏关县| 石阡县| 浦县| 吉林省|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