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牒天子制命也。《周官》六典王言之制有七,曰敕、牒、例、令、省、授,為系上言,故用黃紙,宰相押字。
表《釋名》曰:“下言于上曰表,謂思之于內,表之于外也。”漢制
奏謂言進于君者。《釋名》曰:“鄒也。鄒,狹小之言也。”
箋《說文》曰:“表識書也。”漢制。
啟謂通達其意也。漢制。
旨判(立意于內,發言于外,曰旨;剖決是非,著于案牘,曰判。)
圣唐陸贄曰:“與天地合德曰圣。”
懿漢蔡邕曰:“溫柔圣善曰懿。”
令《獨斷》曰:“奉而行之曰令。”
鈞 掌承萬機之重曰鈞。《詩》云:“尹氏大師,維周之氏。秉國之鈞,四方是維。”
臺 星應三公曰臺。漢制。
尊 位高可貴曰尊。
裁酌量制度曰裁。始于晚唐。
言語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處分《通鑒》注云:“區處曰處,分別曰分。”又,處者,至也,定也;分者,所當然也。
諸此(謂欽此、奉此之類)
欽《字寶》曰:“心不敢慢曰欽。”謂致恭也。敬 《字寶》曰:“心不敢忽曰敬。”謂致誠也。奉 遵依上命也。承 受納其事也。蒙 仰戴上意也。準 法則也,均平也。據 謂依憑也。得 事有所獲也。
璽 章(天子曰璽,諸侯曰章。)
御寶《釋名》曰:“印信也。”古者,尊卑共之。秦漢以來,天子曰璽,諸侯曰印。唐開元中,改璽曰御寶。
印信刻木為驗曰印。《釋名》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漢制三公以下,有金、銀、銅三等之印。
長條印《通典》曰:“北齊有督攝萬機長印,以木為之,唯以印縫。”其原始此。
木朱印宋祥符中,詔寺觀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記,并方一寸,雕木為文,不得私鑄。
公 式
劄付《演義》曰:“櫛也。以木為牒,簡箋之屬。”又刺著為書曰劄,以文相與曰付。猶畀賜也。
咨《左傳》曰:“訪問于善曰咨。”
符《說文》曰:符者信也。契合也。符之為言扶也,兩相扶合而不差也,所以輔信于四方,猶命令也。唐制。
關唐制:諸司相質問曰關。謂開通其事也。
指揮示意曰指,戒敕曰揮。猶以指披斥事務也。
牒《韻》注:“書版曰牒。”又,以劄寫書也。古者訴狀稱訟牒,蓋非特官文書之稱耳。
咨申謀于下,訪于上者。
咨呈即咨申意耳。
申伸也,明也。謂所告諄切。
文解謂發明事端申呈之異名。
付予謂以文相與,頒行之義也。
付身謂給授其文也。
批貼批示也,貼券也,帛書也。
呈謂布意達于尊者,又陳示其狀也。
引《漢·志》:“引者,信也。”蓋取信之文也。
移文 謂公文往來也。昔有《北山移文》,原恐始此。
公文謂官遣文字,故曰公文。
海行謂公事天下皆可以奉行者,故曰海行。
生熟事宋真宗尹開封日,置判官、推官,以獄訟刑名為生事,戶口財賦為熟事,其名始此。
發 端
上天眷命《傳》曰:“尊而君之,則稱皇天。”《書》曰:“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欽惟圣朝,受天明命,肇造區夏,故曰上天眷命。詔敕之首,表而出之。
長生天氣力里 長生天者,謂天道久遠之義;氣力者,大也;里者,內也。欽惟圣朝,荷天地之洪禧,奄有萬邦,薄海內外,悉皆臣屬,故曰長生天氣力里。舊曰上頭天底氣力里,或曰上天氣力里。
大福蔭護助里 大福者,百順之名也;蔭者,庇也;護助者,擁御贊成也。欽惟圣朝,承列圣之丕祚,混一區宇,歷古所無,福庇黎元,咸遂生樂,故曰大福蔭護助里。
斡魯朵里車駕行在之所,金帳之內也。會驗謂事應證條而行者。照得謂明述元因者。契勘謂事應推驗而行者。勘會 謂事應檢察而行者。看詳謂審視辭理,善為處決者。拖詳謂牽照案牘,評論始末也。披詳謂博覽其義而處決者。參詳 謂仔細尋究也。相度謂詳審事理而議。
結句
照詳謂義明于前,乞加裁決也。照驗謂證明其事也。謹牒謂敬列其文于前也。故牒顏師古曰:“故者,謂通其旨義也。”
主者施行東漢順帝時天旱,尚書仆射黃瓊言得失,帝以其奏屬主者施行。
符到奉行唐總章中,裴行儉等定銓注之法,令主者受旨奉行,各給以符。
階銜《釋名》曰:“梯級也。”官有尊卑,以此定位也。
狀 詞
狀《演義》曰:“貌也。”以貌寫情于紙墨也。執狀 待以備用也。取狀 謂采彼情理也。送狀 予奪于此,從彼施行也。責狀謂一一具說也。漢曰簿責。告狀 謂述其情而訴于上也。單狀簡略之義。到狀 謂引用入官也。
招伏招,猶昭也;伏,隱也。《湯誥》曰:“罪人黜伏。”注云:“桀知其罪,退伏遠屏。”顏師古曰:“伏罪,謂舊罪陰伏未發者也。”今之招伏,蓋彰明其罪也。
準伏謂心愿無爭也。承伏謂甘當其責也。
服辯服者,降服也;辯者,判也。舜舉四罪,而天下咸服,謂服其用刑之當也。今之服辯,蓋使犯人家屬知其犯服其罪也。
甘結 所愿曰甘,合從曰結,謂心肯也。詞因《說文》曰意內言外曰詞。事情所由曰因。
分析 謂開理其事,如破木也。五代將軍寇彥卿殺人,梁帝命其分析。
依準謂從其所欲也。依應謂諾所行也。
冊籍
案牘考察文驗曰案,書字之版曰牘。卷宗 事始所出,謂之卷宗。宋曰案祖案沓謂文卷重重也。公案 謂公事始末也。文卷謂聯編卷舒也。文案即文卷也。簿簿書也。記事之冊,可以疏密也。籍謂書之總名也。文冊古之簡牘,今之簿籍也。帳目謂攢其數也。葉子 匭數之文,如枝葉之片片也。始自于唐。案驗 謂但經印押,堪為憑據者。
簽表謂判語簽貼也。五代范質為相,恐臨文有誤,立此書判。
文字依類象形曰文,形聲相合曰字。文書 謂著于竹帛者。公事無私曰公,有所作為曰事。起數公事發端曰起,人物多寡曰數。各件舉物之為各,分事之為件。款項 別其衷曲,分類事端也。
檢《說文》曰:“書署也。”《三蒼解話》云:“檢,法度也。”《爾雅》釋云:“檢,模范也。”《春明退朝錄》:“三司公文曰檢。”
抹子簡節切要之文,便于涂抹也。貼說刪煩取要,以備呈覆也。似本摹體其文也。截白 整齊潔凈之名。事目謂事之提綱也。取綱目、條目、節目之類。
畫一《漢書》:“蕭何為法,較若畫一。”言整齊也。
云云《漢·汲黯傳》:“吾欲云云。”顏師古曰:“猶言如此如此也。”
榜據
榜書題揭示曰榜。漢曰標榜,猶稱揚也。鏤榜 謂刻文遍示也。板榜謂昭示于人也。手榜謂片著示人也。曉示 謂明諭其事,與眾共知者。告示謂預報通知者。解由考滿職除曰解,歷其殿最曰由。憑由謂敘其事因也。公憑謂官給憑驗也。
文契謂立約結信。又刻也,刻識其數也。《尚書》注:“以書契約其事。”
鈔書取也。謂官取其物,給與照驗也。勘合 即古之符契也。
署事
判署 判謂掌判之官,署謂同署官吏。
押字古者書名,破真從草,便于書記,難以模仿。唐韋陟始以押字為記。
議謀之于眾曰議。黃帝有明堂之議,宜其始。
擬謂揣度已定也。《易》曰:“擬之而后言。”
照事謂具見始末也。
行謂事必為理也。
會議謂通眾商榷也。
集議謂諸司共籌也。
公議公同共議也。
僉議謂咸共定議也。《書》、《傳》曰議,皆言眾人舉之也。
完議謂一同聚議也。
聚會眾共曰聚,時見曰會。
聚齊謂同集一處也。
會集謂諸司咸聚也。
會合謂相期而偶也。
當該承管曰當,事能詳細曰該。
假暇喪病告報曰假,謂借勾當月日也;節朔旬休曰暇,謂公務空閑日也。
回避謂事有嫌礙,應當自返者。漢蓋寬饒刺舉無所回避。
妨嫌行則有礙曰妨,不平于心曰嫌。
宣諭謂宣布教政也。
曉諭謂明白開示也。
省諭謂以言教戒也。
省會謂此言彼解也。漢張良以兵書示人不省,惟高帝省也。
定奪謂取決事務之義。《左傳》曰:“一予一奪。”猶收放也。
講究謂發明義理,深求終始也。
更張《漢書》:“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禮儀
圣節唐太宗以前有宴而無節,至明皇始曰千秋節。歷代節名不同。
賀正《通典》曰:“漢高祖定秦,以十月為歲首。七年長樂宮成,制群臣朝賀儀。”其名自此始。
賀冬《漢雜事》曰:“冬至陽生,君道長,故賀也。”
朔望《廣州記》:“尉陀立朝臺,朔望升拜。”名自此始也。
萬歲《大雅》云:“虎拜稽首,天子萬年。”始于戰國以來,臣下對君慶賀,呼曰萬歲。
山呼 漢武登中岳山,吏卒呼萬歲者三,所以號山呼也。
鞠躬《曲禮》曰:“身屈曰鞠。”蓋躬圭象人鞠躬形。又,恭敬也。
舞蹈 以手曰舞,以足曰蹈。
扣頭即稽顙也。
習儀學制禮也。謂凡有大典禮,必預先習儀也。
失儀謂行禮之所,言辭喧雜,坐立不正,不依儀式也。
詳恕
哀矜謂憫念也。欽恤《書》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猶憂念也。寬宥謂放免也。原宥謂恕免也。姑息謂茍且得安也。原情謂推其所犯也。詳酌 謂論量也。明降謂取上裁決也。矜免憐情原罪也。憫恤謂乞憐念也。詳察 詳,審也;察,知也。唐開元間遣使詳察州縣也。詳情 謂參議其事也。精詳謂乞加究心議擬也。可否 謂所見是與不是也。長便謂久有利益也。順便謂從而有益也。便益 謂官民兩利也。快便 謂簡捷可行也。優恤謂憐憫也。寬恕 即寬宥也。寬貸 謂乞容緩也。吳孫權欲伐劉璋,劉備遣使乞加寬貸。
救災
賑給謂官司將物斛給散與民而不收價者。
賑糶謂饑年將糧減價糶與缺食人戶者。
賑濟赒救其急也。謂包括給糶之事,以致借貸、減放、展閣之類,皆通用也。
賑借謂民饑,官借以糧,不取利息,候成熟依數還官者。今曰抵斗還官者是也。
存恤謂常加賑念也。杜預曰存恤憂患也。
養濟養謂養育,濟謂賑救。
三 宥
不識謂愚民不審,誤傷殺于人者。過失謂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到,而誤中人者。遺忘 謂法禁之所,偶有所犯者。
三赦
老耄 謂年老而昏耄者。幼疾 謂年少微弱及三疾者。蠢愚 謂癡騃不曉者。
五戒
誓《周禮》注:“用之于軍旅,以言祈也。”誥用之于會同,以言告也。禁用諸田役,正使勿為也。糾用諸國,糾察其有犯也。憲用諸都鄙,表而縣之,布憲刑也。
三典(周大司寇職掌以佐王,刑邦國,誥四方)
輕典新建之國,未習于教,故用輕典。中典 平定之國,已熟于教,故用中典。重典 暴亂之國,不率于教,故用重典。
三 罪
公罪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不緣公事,私自犯者,若雖緣公事,意涉阿曲者亦是。贓罪 犯贓濫致罪者。
五糾
野刑 《周禮》注:“上功糾力。”以成功為上,以不致力為糾察。軍刑 上命糾守,以用命為上,以不死守為糾察。鄉刑 上德糾孝,以成德為上,以不致孝為糾察。官刑 上能糾職,以賢能為上,以不稱職為糾察。國刑 上愿糾暴,以謹愿為上,以不致恭為糾察。
五禁
官禁《周禮》注:“王宮之門,有符籍禁。”官禁 官府有無故擅入之禁。國禁 謂城中之禁也。野禁 郊野田律之禁。軍禁 謂車旅有夜行之禁。
八 議(即周之八辟也。《禮》云:“八辟麗邦法,附刑罰。”)
議親王者宗室有犯刑法,則議其罪。議故 謂議王之故舊罪也。議賢謂議有德者罪也。議能謂議有才者罪也。議功謂議有功勛者罪也。議貴 謂議有爵位者罪也。議勤 謂議勤勞王事者罪也。議賓 謂議承先代之后,為國賓者罪也。
五科(謂律、令、格、式、敕也)
律《釋名》曰:“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唐·刑法志》曰:“人之為惡,入于罪戾,一斷以律。”始皋陶造,隋定為十二章。
名例主物之謂名,統凡之謂例。衛禁謂天子作屯衛以申警,設關禁以防奸也。職制謂設官置職,必以法度守之也。戶婚戶籍生齒之總,婚為禮俗之本。廄庫廄蕃畜產,庫舍器帑,為之防限,以謹國用也。擅興謂興戎動眾大事,人臣理不得專,以此防之也。賊盜禁防奸宄,長善絕惡。斗訟兩怒相犯曰斗,兩辭相勝曰訟。詐偽謂詐以譎正,偽以冒真也。雜律 摭諸篇之遺,糅群罪之目。捕亡亡逋不系,罪惡浸長,建此捕亡,以絕厲階。斷獄此篇設諸律者,誠欲罰直其罪,人得真情也。
令《唐·刑法志》曰:“禁于未然曰令。”尊卑貴賤之等級,國家之制度也。《釋名》曰:“領也,理領之,使不得相犯。”宋三十七章,金二十九章。
官品 職員 祠令 戶令 學令 選舉封爵 封贈 官衛 軍防 公式 祿令儀制 衣服 倉庫 廄牧 田令 賦役關市 捕亡 賞令 醫疾 假寧 獄官雜令 釋道 營繕 河防 服制
格《唐·刑法志》曰:“設于此而逆于彼曰格。”百官有司之所常行者也。其章十。
公規謂官府常守之制也。選格謂銓量人才之限也。治民 謂撫養兆民,平理訴訟也。理財謂關防錢谷,主平物價也。賦役 謂徵催錢糧,均當差役也。課程 謂整治鹽酒麯稅之類也。倉庫謹于出納,收貯如法也。造作 謂董督工程,確其物料也。防盜謂禁弭奸宄也。察獄 謂推鞫囚徒也。
式《唐·刑法志》曰:“設于此而使彼效之,謂之式。”諸司常守之法也。宋有二十一章。金有六部式,即今之公文式也。
敕《唐·刑法志》曰:“治于已然謂之敕。”宋曰申明,金曰敕條。凡律令闕文者,條陳奏裁,定為永格。
八 例(謂以、準、皆、各、其、及、即、若也。)
以 罪同真犯謂之以。凡稱以者,悉同其法而科之。假如不枉法,二十貫以上,三十貫以下,解見任別行求敘。其風憲之官,于任所并巡按去處,因而受人獻賀財物,以贓論,故與真犯同。
準止準其罪謂之準。凡稱準者,止同以贓計錢為罪。假如官吏毋得指克敵為名,取要一切撒花拜見禮物,如違并準贓論,故曰止準其贓定罪,不在除名賠贓之例。
皆 罪無首造謂之皆。凡稱皆者,不以造意隨從人數多寡,皆一等科斷也。假如強盜殺人,罪無首從,并皆處死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