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詩考
- 王應麟
- 4451字
- 2015-12-25 16:51:51
明明崇禹生開 《周書·世俘篇》“籥人奏《武》《萬》,獻《明明》三終,奏《崇禹》《生開》三終”注:《詩》篇名。
武宿夜 《禮記》“舞莫重于《武宿夜》”注:武曲名。《正義》:武王至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故名焉。
茅鴟 《左傳》“王誦《茅鴟》”注:刺不敬。
缺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
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
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
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云詢多,職競作羅。《周詩》有之曰。
我無所監,夏后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
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淑慎爾止,無載爾偽。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左傳》。
相彼盍旦,尚猶患之。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禮記》。
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報其德。《家語》。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九變復貫,知言之選。《漢書》。
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管子》。
浩浩白水,儵儵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列女傳》:古有《白水》之詩。
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之則亡。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既破碎,乃大其輻。事以敗矣,乃重大息。
墨以為明,狐貍而蒼。《荀子》。
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唯則定國。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無過亂門。《呂氏春秋》。
魚在在藻,厥志在餌。《大戴禮》。
青青之麥,生于陵陂。《莊子》。
必擇所堪,必謹所堪。《墨子》。
樂矣君子,直言是務。《晏子春秋》。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服難以勇,治亂以知,事之計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學,義之經也。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大武遠宅不涉。《戰國策》。
綿綿之葛,在于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纻。良工不得,枯死于野。皇皇上帝,其命不忒。天之與人,必報有德。《說苑》。
舟張辟雍,鸧鸧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尚書大傳》:《樂》曰云云。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史記》:伯夷、叔齊作歌,太史公曰:睹軼詩可異焉。
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列子》古詩言。
佞人如。《集韻》。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史記》。
缺
駕辯《楚辭·大招》:伏戲駕辯,楚好商只。古曲名。《文選注》:伏羲作琴,始造此曲。
網罟《隋·樂志》:伏羲有《網罟》之詠。夏侯玄《辯樂論》:伏羲氏因時興利,教民田魚,天下歸之,有《網罟》之歌。
豐年《辯樂論》:神農教民食谷,有《豐年》之詠。
八闋《呂氏春秋》:葛天氏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
卿云舜。《尚書大傳》。
南風舜。《家語》。《尸子》。
晳陽南陽初慮朱于苓落歸來縵縵《尚書大傳·虞傳》:維元祀,巡狩四岳八伯。每至其方,各貢兩伯之樂,其歌名云云。后闕其一。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列子》以為堯《康衢童謠》。大夫曰:古詩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氏春秋》以為舜自為詩。
破斧《呂氏春秋》:夏孔甲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
燕燕同上。有娀氏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
晨露同上。湯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
黃竹穆王。《穆天子傳》。
補遺《正義》曰:《毛氏》字與三家異者,動以百數。
宵雅。《禮記》“宵雅肄三”注:宵,小也。弈弈梁山。《韓弈》。《爾雅疏》。亦既遘止。《草蟲》。貉。《皇矣》:貊其德音。漮。《賓之初筵》:康爵。湯孫奏嘏。《那》。怡懌。《節南山》:那夷懌。妉。《氓》:無與士耽。詢。《溱洧》:洵。亮。《柏舟》:不諒。顇。《雨無正》:是瘁。虺頹。《卷耳》。。《十月》:悠悠我里。逐。《考槃》:軸。痱。《四月》:具腓。噰噰鳴雁。《匏有苦葉》。。《卬》:須。剨。《載芟》:有略其耜。誃。《巷伯》:侈兮。洵。《桑柔》:侯旬。廱廱。《思齊》:雝雝。憴憴。《抑》:繩繩。憢憢。《鴟鸮》:嘵嘵。洋洋。《二子乘舟》:養養。媞媞。《葛屨》:提提。慅慅。《巷伯》:草草。訰訰。《抑》:諄諄。邈邈。藐藐。版版。板。盪盪。蕩。爞爞。《云漢》。敖敖。《板》:囂囂。瘐瘐。《正月》:愈愈。殷殷。同上:慇慇。郝郝。《載芟》:澤澤。凄凄。《出車》:萋萋。儵儵。《小弁》:踧踧。歡歡。《板》:灌灌。愮愮。《黍離》:搖搖。洩洩。《板》:泄泄。謞謞。同上:熇熇。其虛其徐。《北風》。寤擗有摽。《柏舟》。幬。《小星》:禂。悈。《靈臺》:亟。《文王有聲》:棘。鞗革。《韓弈》。藲。《山有樞》。其椔其翳。《皇矣》。蘦。《采苓》。以茠蒤蓼。《良耜》。虋。《生民》:穈。虉。《防有鵲巢》:鹝。峐。《屺》。多草木岵,無草木峐。王肅解依《爾雅》。焦護。《六月》。是禷是祃。《皇矣》。啟明。《大東》。騜駁其馬。《東山》。并《爾雅》。東方昌矣。《雞鳴》。煜煜震電。《十月之交》。熠熠宵行。《東山》。滭沸濫泉。《采菽》。溯洄。《蒹葭》。《說文》。六月食郁及蒮。《爾雅疏》韓詩云。消搖。逍遙。臣鉉等案:《詩》只用消搖,此二字《字林》所加。實覃實吁。詒我來麰。詞之戢矣。惟葦及蒲。鬻,鼎實云云。兄弟鬩于墻。不囗不來。《說文》。若臨深淵,若履薄冰。《呂氏春秋》:《周書》曰。弇。《閟宮》:奄有。長楚。萇楚。《爾雅》。上天之縡。《揚雄傳》。徲侇。《漢碑》:徲侇衡門。《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司馬相如傳》“揜群雅”注:張揖曰。
莕。《關雎》:荇。《爾雅》。及河嶠岳。《時邁》。《淮南子》。《魯詩傳》曰:古有梁騶,天子獵之田也。《文選·魏都賦》注。枹櫟。《爾雅》。《葛藟》,皇甫士安以為桓王詩。崔集注本亦作桓王。《釋文》。憂心。《說文》。子。《石經》。皇荂。《莊子》。《折楊》《皇荂》。本又作“華”。其儀一也,心如結也。《淮南子》。夫旱鹿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樂干祿焉。《國語》。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孟子》。姼姼。好人提提。音義同。《漢書》。關雎興于鳥,而君子美之,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淮南子》。。《說文》:菡萏。烝然。蟋蟀,觲觲角弓。同上。古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頌聲之輟,飾鼓以鷺,存其風流。《有駜》:振振鷺。《隋·樂志》。有狐綏綏,《齊詩》作“夕夕”。得此戚施,《韓詩》薛君曰:戚施,蟾蠩,喻丑惡也。《說文》:鼀,詹諸也。《韓詩》說沉者曰蘋,浮者曰薸。音瓢。節。《左傳》:季武子賦《節》之卒章。《集注》作“五月鳴鵙”,王肅謂古字五如七,因訛為之。《韓詩序》曰:《關雎》刺時也。《詩說》。靡所止疑,《齊詩》作“凝”。駉駉牡馬,河北本作“牧馬”。《韓詩序》:夫栘,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也。《詩說》。夫栘之華,萼不煒煒。《藝文類聚》。侈兮哆兮。崔靈恩《集注》。鉹兮哆兮。《說文》。娓娓文王。《集注》。宜豻宜獄。《周禮注》。筑城伊淢,字又作“洫”。《韓詩》云:洫,深也。《釋文》。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左傳》。以妟父母。駟牡。《說文》。憂心。直廉切。同上。
《關雎》畢公作。《補傳》謂得之張超,或謂得之蔡邕。頹。《說文》。菟。《兔罝》。麟之止。《釋文》:或無“之”字。。《說文》:緎。《二子乘舟》,伋之傅母恐其死也而作詩。劉向《新序》。。《說文》:榛。衛宣公子壽閔其兄伋之見害,作憂思之詩,《黍離》是也。《新序》。《鹿鳴》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大臣知賢者幽隱,故彈弦風諫。《文選注》:蔡邕《琴操》。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惟石巖巖。《董仲舒傳》。魏武公信讒,詩刺之曰:營營青蠅止于藩。袁孝政注《劉子》。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云云,以繩文王之德。《呂氏春秋》。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王褒《講德論》。周公與升歌而弦文武,諸侯在廟中者,伋然淵其志,和其情,愀然若復見文武之身。《尚書大傳》。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蔡邕《明堂論》。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云云。思文后稷云云。《國語》。武王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武》。《墨子》。《象》,謂周頌武也。《明堂位》。周公輔成王,作“汋樂”以奉天。《春秋繁露》。以車驛驛。《釋文》崔本。不不敖。《說文》。《射義》曰:《騶虞》者,樂官備也。其詩有一發五豝五豵,于嗟騶虞之言,樂得賢者眾多,嘆思至仁之人以充其官。《儀禮注》。敕爾瞽,率爾眾工,奏爾悲誦,肅肅雍雍,毋怠毋兇。《周禮》鄭司農注云:《疏》曰似逸詩,不知何從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漢書》。頖宮,郊之學也,《詩》所謂頖宮也。《禮記注》。《伐檀》,其詩刺賢者不遇明王也。《文選注》張揖曰。潛,《小爾雅》作“橬”。《釋文》。不潛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左傳》。
詩四家異同,唯《韓詩》略見于《釋文》,而《魯》、《齊》無所考。劉向《列女傳》謂蔡人妻作《芣苢》,周南大夫妻作《汝墳》,申人女作《行露》,衛宣夫人作《邶·柏舟》,定姜送婦作《燕燕》,黎莊公夫人及其傅母作《式微》,莊姜傅母作《碩人》,息夫人作《大車》。《新序》謂伋之傅母作《二子乘舟》;壽閔其兄,作憂思之詩,《黍離》是也。楚元王受《詩》于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孫,所述蓋《魯詩》也。鄭康成注《禮記》,以“于嗟乎騶虞”為嘆仁人,以《燕燕》為定姜之詩,以“生甫及申”為仲山甫、申伯,以《商》為宋詩;維鵜在梁,以不濡其翼為才;“上天之載”讀曰“栽”,“至于湯齊”讀為“躋”。注《周禮》云:“甸”讀與“惟禹敶之”之“敶”同。康成從張恭祖受《韓詩》,注《禮》之時,未得《毛傳》,所述蓋《韓詩》也。賈誼謂騶,文王之囿;虞,虞官也。歐陽子從之。韋昭注《國語》,謂《采菽》王賜諸侯命服之樂,《黍苗》道召伯述職勞來諸侯,與《朱子集傳》合。太史公以“薄伐獫狁,至于太原。出輿彭彭,城彼朔方”為周襄王時之詩。班固謂“靡室靡家”之詩懿王時作,“城彼朔方”之詩宣王時作。白虎通以《相鼠》為妻諫夫之詩。趙岐以《小弁》為伯奇之詩。漢儒言《詩》,其說不一如此。《關雎》,正風之始也,魯、齊、韓以為康王政衰之詩。揚子云:傷始亂,《鹿鳴》正雅之始也。太史公云:仁義陵遲,《鹿鳴》刺焉。圣人刪《詩》,豈以刺詩冠風雅之首哉?揚子又云:正考甫常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常睎正考甫矣。正考甫得《商頌》而以為作《商頌》,奚斯作《新廟》而以為作《魯頌》。此皆先儒所不取。許叔重《說文》,謂其稱《詩毛氏》皆古文也,而字多與今《詩》異,豈《詩》之文,亦如書之有古今歟?并綴而錄之。伯厚甫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