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6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74字
  • 2015-12-25 16:25:33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弦數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當下其寒,」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按】「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之十九字,當是衍文,閱『傷寒論·辨脈法』自知,刪之。「當下其寒」四字,當在必心下堅之下,文義始屬,當移之。

囗下「滿」(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按】囗下偏痛之「偏」字,當是「滿」字,當改之。

按之心下滿痛「有潮熱」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按】「按之心下滿痛」之下,當有「有潮熱」三字,若無此三字,則不當與大柴胡湯,當補之。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遶臍痛苦,發則「自」(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按】此條脈重出,下條有證無脈,「其脈沉緊者」五字,當在下條里急之下。然脈弦而緊,是勁急之甚,當屬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當是「自」字,改之。下條「其脈沉緊者」,是里痛之脈,當屬寒疝之輕者,當移之。

寒疝,腹中痛,及囗痛里急,「其脈沉緊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按】「囗痛里急」之下,當有上條「其脈沉緊者」五字。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按】「抵當」二字,衍文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大」(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當改之。

五藏風寒積聚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頭」(身)運而「身」重,冒「風」而腫脹。

【按】身運而重當是「頭運而身重」,冒而腫脹當是「冒風而腫脹」,乃與文義始為相屬,當改之補之。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按】「兩臂不舉,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義不屬,必是錯簡,不可為后世法,不釋。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按】「旋覆花湯主之」六字,與肝著之病不合,當是衍文。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沉」(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按】其脈弦之「弦」字,當是「沉」字,沉為腎脈,文義相屬,當改之。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狂」(癲),陽氣衰者為「癲」(狂)。

【按】陰氣衰者為癲之「癲」字,當是「狂」字;陽氣衰者為狂之「狂」字,當是「癲」字。『內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當改之。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陽明篇』內,故不復釋。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漀」(囗)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漀」(囗)氣者,囗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漀」(囗)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按】囗作漀解,見首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二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浮」(沉)弦者,衄;脈「沉」(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按】脈沉當是「脈浮」,脈浮當是「脈沉」,文義始屬,當改之。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如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辨脈篇』內,故不復釋。

心氣「有余」(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按】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當改之。

痰飲欬嗽第十三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里虛,脈偏弦者飲也。)【按】微者短氣句下,古本有「脈雙弦者寒也……」諸句,文義不屬,另分一條,在本門二十七條之次。

假令「病」(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巔」(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瘦人之「瘦」字,當是「病」字,癲眩之「癲」字,當是「巔」字,巔者頭也,文義始屬,當改之。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囗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喘」(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按】此條古本于四肢歷節痛之下,有「脈沉者,有留飲」一句,當另為一條,始合論脈之義。短氣而渴之「渴」字,當是「喘」字,四肢上,當有缺文。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此為留飲欲去故也;」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按】心下續堅滿句下,「此為留飲欲去故也」八字,當在利反快之下,此傳寫之囗,當移之。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囗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臍」(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當是「臍」字,當改之。

支飲「腹」(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按】支飲胸滿之「胸」字,當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當改之。

脈弦「遲」(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按】脈弦數之『數』字,當是『遲』字,始與寒飲之理合,當改之。

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汗」(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按】小青龍湯下已之「下」字,當是「汗」字,蓋大、小青龍湯,皆汗劑也,當改之。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必是錯簡。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

【按】此條當在『虛勞篇』中,錯簡在此。

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便」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按】而大堅句不成文,大字下,當有「便」字,當補之。

水氣病第十五

(少陰脈,緊而沉,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按】脈得諸沉者一條,乃始論水氣病之脈,當列于篇首。但古本脈得諸沉之上,有「少陰脈緊而沉…」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且刪之。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按】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四句,與上文義不屬,當另分為一條,在本門五條之次,始合里水脈證。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按】「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當在后太陽病脈浮而緊條內,發汗即愈之下,文義始屬,必是錯簡在此。觀其里有水之之文,豈有用越婢加術湯發表之藥,自可知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按】「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內,錯簡在此,當移之。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除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人陰腫」。

【按】「面反瘦」之下,當補上條「其人陰腫」四字。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名曰氣分之下,當補入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按】「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之十六字,當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之十五字,當在上條氣分之下,文氣始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當移之。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浮」(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按】身體洪腫之「洪」字,當是「浮」字,改之。「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越婢加術湯主之」。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按】脾脹之「脾」字,當是「肺」字,改之。發汗即愈之下,當補入前條之「越脾加術湯主之」七字。

「皮」(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按】里水之「里」字,當是「皮」字,豈有里水,而用麻黃之理,當改之。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當是衍文。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風」(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按】為氣水之「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汗之理,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當改之。

黃疸病第十六

腹滿「身」(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按】舌痿黃之「舌」字,當是「身」字,當改之。

黃疸病,「小便不利者,」茵陳五苓散主之。

【按】黃疸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者」五字,茵陳五苓散方有著落,當補之。

嘔吐噦下利第十七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文蛤湯主之」。

【按】「文蛤湯主之」五字,當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當移之。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虛則傷脾之「虛」字,應是「澀」字,當改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按】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不復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故不復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故不復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故不復釋。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故不復釋。

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第十九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非」(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按】此為藏寒之「此」字,當是「非」字,若是「此」字,何以辨寒厥,當改之。

婦女產后病第二十一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熱在里,結在膀胱也,」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按】「熱在里,結在膀胱也」之八字,當在本條上文「惡露不盡」之下,未有大承氣湯下膀胱血之理,當移之。「再倍」二字,當是衍文。

產后中風「病痙者」,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万载县| 平邑县| 商城县| 九寨沟县| 苍南县| 黄梅县| 旺苍县| 外汇| 固始县| 汶川县| 达日县| 河西区| 介休市| 扶沟县| 郑州市| 桃江县| 沅陵县| 文昌市| 耒阳市| 青浦区| 桃园市| 都匀市| 鹰潭市| 拜泉县| 固安县| 兴海县| 玉环县| 华池县| 万载县| 黄陵县| 龙南县| 普格县| 九江县| 芷江| 九江县| 临安市| 江安县| 武川县| 宁都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