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注】吐涎沫,形寒飲冷也,不溫散而反下之,則寒飲虛結成痞囗也。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治外寒內飲,俟涎沫止,以半夏瀉心湯,乃治痞也。
【集注】尤怡曰:吐涎沫,上焦有寒飲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成痞。然雖痞而猶吐涎沫,是寒飲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飲,而后治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龍湯方
(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
(見驚悸中)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之溫經湯主之。
【按】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囗。
【注】婦人年已五十,沖任皆虛,天癸當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數十日不止,宿瘀下也。
五心煩熱,陰血虛也;唇口干燥,任沖血傷,不上榮也;少腹急滿,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經半產崩中,新血難生,瘀血未盡,風寒客于胞中,為帶下,為崩中,為經水愆期,為胞寒不孕。均用溫經湯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宮補沖任也。
【集注】李囗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正當少腹部分,沖脈俠臍上行,故沖任脈虛,則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俠口環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干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藭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牡丹皮 阿膠 生姜各二兩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麥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集解】李囗曰:『內經』云:血氣虛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湯名溫經,以瘀血得溫即行也。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并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再」字當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兩來,與上文不利不合,是傳寫之囗。
【注】此亦前條在下未多,經候不勻之證。帶下胞中病也,胞中有宿瘀,從氣分或寒化,則為白帶;從血分或熱化,則為赤帶;從氣血寒熱錯雜之化,則為雜色之帶也。若兼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乃有瘀血故也。其經至期不見,主以土瓜根散者,土瓜能逐瘀血,囗蟲能開血閉,桂枝合芍藥舒陽益陰,通和榮氣,則瘀去血和,經調帶止矣。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囗蟲各三錢右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
【按】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旋覆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
半產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下氣之理。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注】陷經者,謂經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黑不解不成文,膠姜湯方亦缺。
【集注】李囗曰: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姜湯溫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致新,而經自調矣。
【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姑采此注,以見大意。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注】敦,大也。少腹,胞之室也。胞為血海,有滿大之狀,是血畜也。若小便微難而不渴者,水亦畜也。此病若在生育之后,則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主之大黃甘遂湯,是水血并攻之法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內,不復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囗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內,不復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囗滿,如結胸狀,囗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內,不復釋。
陽明病,下血,囗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熱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即愈。
【注】詳見『傷寒論·陽明篇』內,不復釋。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注】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乃婦人恒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沖任,足以愈之。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內并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熬)三十個 囗蟲(熬,去翅、足)三十枚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 大黃(酒浸)三兩右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注】藏,陰內也。不止,不去也。經水閉而不通,瘀,宿血也。陰中堅塊不去,血干凝也。下白物,化血成帶也。用礬石丸坐藥治之,此方治下白物,若從濕化者可也,恐未能攻堅癖干血也。
【集注】尤怡曰:藏堅癖不止者,子藏干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素濕,所積之血,與濕化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藏之濕,礬石燥濕水,杏仁潤干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燒)三分 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注】六十二種風無可考。腹中血氣刺痛,用紅藍花酒通經行血,誠要方也。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一兩右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末去再服。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注】諸疾腹痛,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既曰諸疾痛,則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當歸芍歸散主之,必是錯簡。
當歸芍藥方
(見妊娠中)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注】若因木盛土衰,中虛急痛者,用此補虛緩中定痛可也。
小建中湯方
(見虛勞中)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不得臥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注】病不在胃,故飲食如故也,病在于胞,故不得溺也,陽氣不化,故煩熱也。水不得下行,故倚息不得臥也,名曰轉胞,以胞系乘戾不爽也,故致此病,但當利小便則愈。
主之腎氣丸,以溫行下焦陽氣,陽氣化則溺出,諸病自解矣。胞者乃謂尿胞,非血胞也。
【集注】趙良曰:此方在虛勞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便拘急,此亦用之何也?蓋因腎虛用之也,用此補腎則氣化,氣化則水行而愈矣。然轉胞之病,豈盡由下焦腎虛氣不化所致耶?或中焦脾虛,不能散精歸于胞,及上焦肺虛,不能下輸布于胞,或胎重壓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腎氣丸方
干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集解】李囗曰:方名腎氣丸者,氣屬陽,補腎中真陽之氣也。內具六味丸,壯腎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門火、以化膀胱之氣,則薰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腎氣丸也。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蛇子散主之。
【注】陰寒,前陰寒也,治以溫中坐藥。蛇子,性溫熱能壯陽,故納之以助陽驅陰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治陰掣痛,少腹惡寒之方也。胞門陽虛受寒,現證不一,非惟少腹惡寒之一證也。但寒從陰戶所受,不從表出,當溫其受邪之處,則病得愈,故以蛇子一味,大熱溫助其陽,納入陰中,俾子宮得暖,邪去而病自愈矣。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右一味末,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注】陰中,即前陰也。生瘡蝕爛,乃濕熱不潔而生囗也。用狼牙湯洗之,以除濕熱殺囗也。狼牙非狼之牙,乃狼牙草也,如不得,以狼毒代之亦可。其瘡深,洗不可及,則用后法也。
【集注】李囗曰:少陰屬腎,陰中,腎之窾也。『內經』曰:滑者陰氣有余。又云:數則為熱。故陰中生瘡蝕爛,皆濕熱所致,狼牙味苦性寒,寒能勝熱,苦能殺蟲,故主洗之。
狼牙湯方
狼牙四兩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囗如繭,浸瀝湯陰中,日四遍。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
【按】「膏發煎導之」之五字,當是衍文。此谷氣之實也之下,當有「長服訶梨勒丸」之六字。后陰下氣,謂之氣利,用訶梨勒散;前陰下氣,謂之陰吹,用訶梨勒丸,文義始屬,藥病亦對。蓋訶梨勒丸,以訶梨勒固下氣之虛,以厚樸、陳皮平谷氣之實,亦相允合。方錯簡在『雜療篇』內,下小兒疳蟲蝕齒一方,殺蟲解毒,或另有小兒門,或列在雜方內,今于婦人雜病之末,亦錯簡也。
【注】腎虛不固,則氣下泄,陰吹而正喧,謂前陰出氣有聲也,此谷氣之實,謂胃氣實而腎氣虛也。以訶黎勒丸,固下氣而瀉谷氣也。
膏發煎方
(見黃疸中)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黃 葶藶右二味,末之,取臘月豬脂镕,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雜療方第二十三
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術八分 陳皮五分 大腹檳榔(并皮、子者)四枚 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實 減白術(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實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以上各囗咀,分為三貼,一貼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如四體壅,添甘草少許,每貼分作三小貼,每小貼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溫服,再合滓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按】此方證不屬,不釋。
長服訶梨勒丸方
訶梨勒 陳皮 厚樸各三兩右三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飲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按】此方當在前篇「谷氣之實也」之下。
三物備急丸方
大黃一兩 干姜一兩 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兩右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加蜜器中貯之,莫令泄氣。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方解】方名備急者,以備暴然諸腹滿、腹急痛及中惡客忤、噤閉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則死之義,然不如后人管吹入鼻中之法為良。
【集解】李囗曰: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歷邪陰不正之氣而然,三物相須,能蕩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穢氣上下分消,誠足備一時急需也。
治傷寒令愈不復,紫石寒食散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鐘乳(碓煉) 栝蔞根 防風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糧(燒)十分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右十三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
【按】方未詳,不釋。
尸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菖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囗舌下。
【注】形如不病,人有氣而脈動失常,名曰行尸。卒死不知人,無氣而脈動如故,名曰尸厥。尸厥乃正氣暴然為邪氣閉塞不通,故靜而似死,用菖蒲內鼻,桂囗舌下,是通心神啟陽氣也。
又方: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方解】菖蒲吹鼻,桂著舌下,而不愈者,則用此法。是以發乃血之余,血乃心所生,用燒則發其陽,用酒則行氣血。用本人者,喜一氣相通也。
救卒死方
薤搗汁灌鼻中【方解】卒然昏死,皆尸厥也。薤白類蒜而小,北人謂之小根菜,南人謂之釣喬是也。其味極辛,搗汁灌鼻,亦通竅取嚏之意也。
又方: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
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雞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