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雜錄(2)
- 明倫匯編官常典翰林院部
- (清)陳夢雷
- 15500字
- 2015-12-25 15:45:23
卻掃編唐開元中始聚書集賢院置學士直學士直
院總之又置大學士以寵宰相自是不廢其后又置
弘文館亦以宰相為大學士本朝避宣祖諱易為昭
文然必次相遷首相始得之其后惟王章惠隨莊
敏籍韓獻肅絳皆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獻肅
制詞有曰度越往制何愛隆名之私者蓋謂是也
祖宗時侍從官或被寄任往往優進職名不復計資
望之淺深慶歷中歐陽文忠公為知制誥纔數月出
為河北都轉運使即拜龍圖閣直學士其有既命而
以事不行者則隨亦改授他職紹圣間猶如此彭器
資尚書自權吏部尚書授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辭行乃改待制知江州權尚書補外正合得待制故
也
國朝創立諸閣以藏祖宗御制每閣皆置學士直學
士待制謂之侍從官然學士直學士例以閣名為官
稱惟天章難以為稱初置時嘗以王贄為直學士其
后不復有止除待制而已初諸閣惟龍圖有直閣館
職之久次與帥臣監司之有勤勞者乃得之然初無
班綴也其后諸閣例置始編入雜壓與諸修撰通謂
之貼職為之者眾矣
集賢院學士初無班品與諸直館頗同然自執政侍
從皆通為之如吳正肅公育自資政殿大學士改授
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劉原甫自翰林侍
讀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留司御史臺皆以職
閑無事故也其后李周自權侍郎罷除集賢院學士
始有旨曾任六曹侍郎者立班在大中大夫之上奏
薦班列并同待制紹圣元年又詔曾任權侍郎以上
者立班雜壓封贈在中散大夫之上其余恩數儀制
并依中散大夫余人立班雜壓在中散大夫之下蔭
補依朝議大夫官高者從本條二年罷館職易為集
賢殿修撰政和中改集賢殿為右文今右文殿修撰
是也
舊制執政以上始服球文帶佩魚侍從之臣止服遇
仙帶世謂之橫金元豐官制始詔六曹尚書翰林學
士并服遇仙帶佩魚故東坡謝翰林學士表曰寶帶
重金佩元豐之新渥蓋謂是也然武臣節度使班翰
林學士上六曹尚書下至今止橫金迨拜太尉則球
文佩魚蓋恩禮視執政故也
歐陽文忠公慶歷制草序曰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時
已迫丞相出故不得專一思慮工文字以盡道天子
難喻之意而還誥命于三代之文又劉原甫侍讀墓
志稱其文章尤敏贍嘗直紫微閣一日追封皇子公
主九人方將下直為之立馬卻坐一揮九制凡數千
言文辭典雅各得其體由是言之則是除目既下必
用是日草詞且不得從容下直而為之也元佑初林
子中樞密除中書舍人言者論其非因及張邃明中
書曰昨日聞主者督撰希告詞甚急意璪之為謀欲
希早受命成其奸黨也則命詞之限當元佑時已不
得如前者之迫矣翟公巽資政居政和間詞命獨為
一時之冠然文思遲澀尤惡人趣之有趣之者輒默
志其旁凡一趣則故遲一日有遷延至旬余者其后
人少聞之莫敢復趣矣
舊制進士登科人初官多授試秘書省校書郎故至
今新擢第人猶稱秘校祖宗朝進士上三名皆授將
作監丞通判故至今猶稱狀元為監丞
國朝故事文臣必帶直學士職乃服金帶熙寧中薛
師正樞密方以商利被眷自天章閣待制權三司使
始特膺是賜未幾韓莊敏丞相以龍圖閣待制為樞
密都承旨繼得之政和宣和之間至有以庶官被賜
者紛紛甚多不可殫紀名器之濫于是為極云
舊制召試館職詩賦各一篇治平中東坡被召自言
久去場屋不能詩賦乃特召試論二篇神宗時御史
吳申言試館職止于詩賦非經國治民之急務請罷
詩賦試策三道問經史時務每道問十事以上以通
否定高下去留于是詔自今試館職論一首策一道
建炎再復試法唯策一道
翰林學士祖宗時多別領他官如開封府三司使之
類者不復歸院供視草之職故銜內必帶知制誥則
掌詔命者也官制后雖不領他職然猶帶知制誥如
故遇闕則以侍郎給舍兼直學士院近歲有以尚書
兼權翰林學士者而不帶知制誥議者謂不若止稱
直學士院
左右史雖日侍上側然未嘗接語欲有所論必奏請
得旨乃可元豐中王右丞安禮權修起居注始有詔
許直前奏事左右史許直前奏事蓋自此始
賈魏公平生歷官多創置景佑元年始置崇政殿說
書自都官員外郎首為之四年置天章閣侍講與趙
希言王崇道首為之比直龍圖閣預內朝起居班在
本官之上遞直侍講于邇英延義二閣在崇政殿庭
廡下皇佑元年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公自使
相首為之
崇政殿說書本以待庶官之資淺未應為侍講者故
熙寧初呂吉甫太尉曾子宣丞相始改京官即得之
至元佑中范純夫翰林司馬公休諫議皆以著作佐
郎直兼侍講宣和又置邇英殿說書楊中立龍圖以
著作郎為之近歲初召尹彥明議所除官將以為邇
英殿說書而議者或以為祖宗時無有乃改崇政殿
云
元豐官制既罷館職獨置秘書監少監丞郎著作郎
佐郎校書郎正字謂之秘書省職事官然不兼領他
局專以校讎著撰為職元佑間復置館職又詔輔臣
悉舉所知策試于學士院已乃隨官秩資序或授以
秘閣集賢校理或領內外職任不必專在館中校書
郎正字凡試中者滿二年乃授校理紹圣初復罷之
建炎間張參政守建請復召試館職然既試止除秘
書省職事官而校理直院之職迄不復置蓋考之不
詳也
元佑執政大扺欲參用祖宗官制既復館職又俾侍
從官咸帶職為之任尚書二年乃除直學士御史中
丞至諫議大夫滿一年除待制而以職為行守試時
議者多以為無益事實而徒為紊亂然余觀元豐官
制既職事官各有雜壓則既上者不可以復下故自
六尚書翰林學士而除中丞六曹侍郎而除給舍諫
議非不美而不免為左遷若使帶職而為之則無此
嫌矣如蘇黃門自翰苑除中丞帶龍圖閣學士鄭閎
中穆嘗為給事中后復以寶文閣待制為國子祭酒
及前執政入為尚書皆帶殿學士之類既近于為官
擇人之義且于人品秩無傷此則帶職為便其余自
依官制可也
凡帶職諸學士結銜皆在官上待制修撰乃在官下
宣和間薛太尉昂罷節度使改授資政殿大學士時
寄祿官已至特進故特結銜在官下其后遂為故事
特進授學士結銜皆在下云
玉堂雜記錢文僖公惟演金坡遺事云舊規學士六
人遇圣節共率百二十緡寺中設齋今送五十千與
樞密使同開道場前一日赴宴當時所記如此近歲
樞密院滿散圣節及貢院賜宴則學士待制皆與而
無送錢故事又六參隨樞班先入止是再拜不舞蹈
并遇宣麻不往皆內朝故事也
金坡遺事又云圣節唐時惟六學士及二使赴待詔
雖發書屈亦不與坐又云本朝淳化五年十月上賦
詩一首令待詔吳郢張用和赍以示學士張洎錢若
水又李昌武宗諤翰苑雜記學士初授中謝前一日
待詔一名至私第宣召入院聽口宣舞蹈訖揖待詔
前熙寧間司馬文正公日記云初除學士待詔李堯
卿宣召設香案褥位于庭望闕堯卿稱有敕光再拜
堯卿口宣云云光每句應喏畢再拜舞蹈又再拜升
階與待詔坐啜茶蓋中朝舊典也今學士院有待詔
四人或右選或白身予為學士忠翊郎錢滋來宣召
大略如李馬二公所記而無對揖茶酒之禮例支十
千辭云自來虛喝不敢受予強與之常日學士入院
坐堂上朱衣吏初贊喝東院錄事某人以下躬喏訖
又喝云各祗候次贊喝西院某人以下亦如之最后
平贊云待詔既不名亦不喝各祗候則待詔與院吏
固亦有間若平居則視之全與吏等無由待以茶酒
豈將命時不欲吏之耶抑祖宗時所遣或翰林他局
之待詔耶然唐制發書屈赴圣節禮已厚矣
李仁父燾續通鑒長編開寶二年太祖命李昉盧多
遜分直學士院昉前在翰林堂吏因事至者每拜堂
下事已即遣未嘗與坐至是拜堂上更展敘中外無
復曩日之禮昉愕然詢同列則云數年矣
司馬文正公日記云熙寧二年五月癸巳鎖院以奉
安二御容禮成德音降西京囚杖以下放是日丞相
出中書提點魏孝先以下入院授以參政趙抃所封
御前扎茶湯館于虛閣御藥劉有方來茶湯館于門
塾復謁御廚翰林設食致酒果黃昏進首尾詞內批
依此修寫四鼓起讀點句攢點進入明日丞相退朝
宣訖開院淳熙三年十一月八日必大被宣草十二
日冬祀赦黃昏方至院御藥持御封中書門下省熟
狀來系囗迎于中門同監門一員俱升廳御藥先以
熟狀授監門共茶湯訖先送御藥出院復與監門升
廳受熟狀付吏又點湯送監門下階館之門塾而不
報謁既熟狀自內出非參政所封故提點官不來惟
中書門下省刑房錄事尚書省刑房主事各一人穿
東合至仍舊系囗見之不迎不送不設茶湯而退守
當官四人貼房十數人旅揖階下與文正公所記多
不同至六年九月十二日復被宣草明堂赦御藥張
安中監門梁襄相見如儀惟錄事沈主事李師文
茶而不湯院吏云前不設茶誤也守當官等不復廷
揖所謂酒饌之賜今皆無之詰朝奏知先出而吏卒
輩皆俟三日后宣赦訖乃得歸
歐陽文忠公學士院草錄世已不傳近歲有玉堂集
云是李漢老邴編類亦差訛非全書其中卻載皇太
子府春端帖子蓋政和間所供今東宮闕此欲引例
為請緣無善本可遽且當時不曰官而曰府遂止
北門掌內制西掖掌外制是謂兩制又著令自觀文
殿大學士至敷文閣待制為侍從官朝廷或詔近臣
舉賢議事多云兩省諫議大夫以上尚書省侍郎以
上而別言御史中丞學士待制乃為詳備近世相承
通稱侍從固已疑混若泛言兩制則非矣
國初久為學士官至八座已罷職或再來直院神宗
改官制后中丞并權六曹尚書若兼內制亦止云直
學士院舒亶等是也中興初詹乂已為龍圖學士猶
曰權直院其他如正侍郎已下多帶兼權汪藻等是
也厥后程克俊林待聘楊愿等初以給舍兼權稍久
乃落權字以為恩數至正尚書則帶兼權學士胡交
修等是也干道三年洪景盧邁奏請自庶官遷侍從
便落權字正兼直院故先以起居郎權直院既遷中
書舍人即落權字庚寅秋予以少蓬兼權直院明年
正除權禮部侍郎吏引近制申明合正為直院予固
抑之兼權如故翰長王日嚴亦不復問其后王季海
淮以太常少卿兼權直院既除三字即徑落權遂為
定例淳熙五年十二月必大自翰林遷禮書乃正兼
學士蓋上所兼之官在正官下者皆不帶權非舊例
也六年十一月遷吏書又升兼學士承旨且有內批
付院云天官事繁今后非特旨撰述其余并免
上自登極至今將二十年正除翰苑纔七八人皆登
二府惟王日嚴以年逾七十除端明殿學士而去
干道癸巳曾丞相懷鄭參政聞張樞密說在二府或
薦新政官正字崔大雅興詩入內廷以其資淺乃創
翰林權直之名月俸減學士直院三之一(
自學士承旨至庶官
兼權直院者俸給一等)
院中餐錢不減明年冬以父憂去尋丁
母憂戊戌秋服闋復召為密院編修官史丞相浩當
國下史院訂論兼職名稱遂改為學士院權直蓋以
翰林乃內諸司總名難專指學士院也
淳熙己亥明堂大禮崔大雅已遷著作權直如故糧
料院止隨其官囗支賜二十匹兩大雅以狀申秘書
省省申朝廷趙丞相雄將上取旨遂用月俸例支學
士三之二
祖宗試文多在學士院近歲惟試館職耳既得省札
召某人試即下太史局擇日報內侍省差官一員充
監門前一日學士宿院進策題候內批依次早乃引
試支左藏庫錢三十緡充餐錢試畢錄策題并試卷
依紹興三十年司諫何通遠溥以為言太上欲復故
事而人頗憚試首召朱熙載等次召劉儀鳳等皆辭
不就太上諭湯丞相思退等擇二人必令試且云蘇
軾中制科猶試況余人乎于是以予及同年程泰之
大昌應詔具宣上旨乃不敢辭已而太上欲除校書
郎或謂過江選人無此例止除正字干道六年九月
予以秘書少監寓直翰苑發策試王仲衡希呂嘗賦
詩寄程同年云當年給札踏金鑾重到依然九月寒
學士策詢學士策
館職亦
合呼學士
秘書官試秘書官自憐
綠鬢非前度尚喜青衫總一般
時予
服綠
寄語浙東程閣
老
程時為浙東提刑兼
權帥事亦嘗暫直翰苑
莫矜紅囗笑儒酸程答詩
末句云有底滑稽堪羨處金蓮燭底話窮酸始予庚
辰九月與程同試兩人名皆有大字明年試蔣芾芮
姓名俱連草頭又明年試王東里程千里名連里
字頻歲偶爾亦可書也按祖宗朝館職者指昭文集
賢史館之職也在內多升修注出外則為帶職凡轉
官奏補恩數皆厚故艱其選必試而后除亦以限止
無能之人自神宗罷館職止是秘書省官與其他職
事官無當不當尚循館職之名況狀元不試余人多
徑除著作丞郎所試者校書正字而已舊制云試前
一日學士宿院故元佑中蘇文公與鄧文惠公溫伯
各進策題禁中點用文忠所作及予與程同試時學
士洪景嚴兵部尚書兼權學士楊元老椿亦并入至
是予與鄭仲益同直鄭為長官典故寖移乃始輪入
不敢強之其后予再直丙申二月召試許蒼野遂修
故事約程元成叔達并入策題則輪撰
隆興初上用真宗故事輪講筵學士院官直宿禁林
每夕兩員以備宣引咨訪往往賜酒留款其后以兩
人難獨召若同召則議論難盡止命一員遞自后
益遴其選或國忌妨行香若有故員少及大暑皆權
免間遇除授宣鎖講筵官已入直率聞命倉皇而出
至有不及伺候從吏借馬于內諸司者或偶值本院
官直宿就留鎖院若大除拜當有錫賜則不系當日
與否往往特宣云
每直兩日謂
之頭直末直
紹興辛巳明堂禮成以元顏亮背盟十月四日詔今
次明堂大禮合加恩臣僚權宜不鎖院不宣麻止降
制給告并免辭免候事定日依舊隆興二年邊事改
卜郊干道二年冬雷罷二相皆未易舉行干道六年
必大始奏復制
內制名色不一儤值時或未詳其體式故凡詞頭之
下老院吏必以片紙錄舊作于前謂之屏風兒予嘗
跋王岐公蘇文定公詔草及謝表備言之至今不廢
蓋其來久矣國初陶谷謂一生依本畫葫蘆殆謂是
耶
凡鎖院或親被旨或受熟狀本院即關合門今月某
日有鎖院事合門得之即關報御史臺集文臣職事
官承務郎厘務官通直郎已上明日赴文德殿聽麻
宰相樞密皆不往惟輪參知政事一員押麻麻卷自
內出合門啟御封兩吏對展宣贊舍人南面搢笏叉
手大聲擿首尾詞及階姓位名下數句并所除之官
而讀之不盡宣也聽訖知合門官以授參政參政付
中書吏百官不拜而退若大詔令及冊后之類則宰
執文武百僚俱入文亦盡讀拜舞然后退
禁中以鎖院為重淳熙三年慶壽赦凡降麻官合加
恩者用辛巳明堂例免鎖院宣制仍勿辭免九月三
日中書進熟狀魏王愷恩平郡王璩永陽郡王居廣
并加食邑食實封只乞降付院草制內夫人失于詳
閱宣鎖程直院是夜進草明日告廷如式又明日內
批付密院典字直筆吳慶慶降充紫霞帔不令供職
主管大內公事慶國淑懿夫人劉從信降兩字夫人
蓋懲其誤也
凡非時宣召院官
侍從已下及外
官而下引者同
紫窄衫絲絇行入
殿廊有小黃門來導至便坐上服紅半臂
忌前
用黃
黃門
贊拜揖升殿奏對訖上曰且坐先已設小兀子得旨
則側身虛揖而坐將退黃門贊云宣坐賜茶于是中
官進御前者忠佐授臣僚者賜酒亦然所用杯不同
侑以果實一釘其器分大小若二府則黃門雙導上
亦服窄衫宰相樞使坐高兀子執政紫團坐而低賜
茶酒亦如之或曲宴則酒五行亦或加多每杯賜食
初無定制
中興后凡除拜節鉞以上多由中書進熟狀院吏云
鎖中左者文臣也右選者武臣也逐房臨時呼院吏
取索是以知之惟草后妃太子宰相麻則不容知快
行數十輩來宣召云鎖小殿子既至便殿上服帽帶
諭以除授之意御前列金器如硯匣壓尺筆格糊板
水滴之屬幾二百兩既書除目隨以賜之隆興初猶
用此例干道以后止設常筆硯而已退則有旨打造
不及例賜牌子金百兩立后升儲倍之
凡除拜加恩官在都下者既宣麻而院吏私錄本走
報希覬贈遺初無公移也而被授之官辭免者多云
準學士院報麻除授云云此非典故相承以為例
獎諭臣僚或降詔或敕書院中自有定式近歲如大
理獄空及監司守臣有勞績若是庶僚皆合降敕書
三省樞密院往往誤批降詔院吏隨所得旨而行不
敢正也
翰苑印以翰林學士院印六字為文背鐫景德二年
少傅監鑄上兩字微刓自南渡京百司印無如此久
者尚書六曹惟禮部印是舊物然亦元豐改官制后
所鑄蓋文書稍簡故不刓耳
紹興辛巳五月詔學士院權寓皇城司而以院為欽
宗幾筵殿終制復舊
學士院舊號北門今在行宮和寧門內蓋沿北門之
制地迫皇城極為窄隘汪尚書應辰兼權學士時上
屢令增葺竟以無地步而輟廳后即堂緣近歲院官
止二員故分東西兩閣中有小龜頭榜曰摛文堂蓋
在京徽宗因廣直廬御書以賜強承旨淵明今乃汪
彥章內翰藻所篆太上又嘗書玉堂二字賜學士周
茂振鱗之刻石廳上
東閣囗下甃小池久無雨則涸傍植金沙月桂之屬
又有海棠郁李繡球各一株西偏植金橘逼城根株
不能大花開時香滿院結實雖小而甘浙中未易得
也淳熙己亥夏侍講兵部尚書兼給事中王仲衡入
直示兩絕句云玉堂晝永暑風微飛花落小池
徙倚幽欄憑問訊夏鶯飛出萬年枝小池倒影弄余
輝照耀空檐極出奇木杪不鳴風力軟闖萍翻藻有
魚嬉予次韻云東省南宮切太微夔龍行集鳳凰池
更哦殿閣熏風句坐覺微涼生桂枝紫禁依同日月
輝蒼煙獨愧羽毛奇水如明鏡雖堪俯笑汝星星誰
肯嬉予嘗發策試仲衡至是同為八座俱在講筵唱
酬頗多是時詩及院中景物故記于此
朝殿日皇太子宰相親王使相參政各有朱衣史二
人自下馬處前導至殿門(
樞密使思數依宰相者同若知院及副樞簽書則紫
衣)
此外惟翰林學士有之又禁門內許以茶鐐擔子
自隨與執政等
車駕將出孟享或過宮則應奉官及侍從已上朝于
后殿宰執有奏事侍從先退例過玉堂少憩若值冬
至元正則團拜堂上俟駕過就院門外上馬以從南
渡以來朝臣遇節序賜予多權停今經筵寒食重午
冬至尚賜節料錢酒其他侍從則三大節客省簽賜
羊酒米而學士院官若侍從以上兼領自從本官
或庶僚權直院獨三伏賜冰一擔時果五品纔一楪
亦因與經筵官輪宿而得之(
書局自有中官承受凡遇時節例賜茶酒學士
院無承受故也)
淳熙乙未初伏必大以待制侍講賜流香酒
四斗
后二
年減半
時果七楪冰一擔視庶官直院為稍增
以短表謝支快行家食錢三千文折酒錢三百別賜
冰一擔
翰林司關子云限
日下支不許次日
支食錢一千蓋侍從所得
者
十月旦賜錦襖子學士院觀察使簇四金雕尚書執
政八塔暈錦宰相使臣天下樂例從左帑囗支得不
以時臨期隨品色假為領袖施之朝服三日而止識
者非之予自翰苑遷八座己亥十月值從駕恭謝景
靈宮兵部尚書王仲衡未達朝儀第用市錦予告之
故計無所出予輟所服與之而馳取舊金雕者自用
暨追班合門吏魁趙軫與其徒顧予誶語予悟其意
呼而告以雖班尚書猶兼翰林學士故可舍高從卑
軫等愧謝而退
渡江后每遇開講罷講臨安府治具宴侍講讀修注
官紹興三十二年冬予為左史趙清卿子潚知臨安
初獻議盡罷百司饋送及所供飲饌時洪景嚴以內
翰兼侍讀開講日學士院自置酒五行是后遂為例
干道六年予與鄭仲益謙直院鄭兼侍講是秋開講
鄭主席謂予亦院官當與其事予但簽書招客之目
而以不兼講讀不赴坐時胡邦衡銓以工侍兼侍講
坐中賦覃字韻詩及見予次其韻有云寓直敢同東
道主蓋謂是也
翰林學士初上舊制敕設甚盛中興后不復舉行予
直院時除王日嚴為學士院中但支餐錢具五杯而
已
故事大宴未在坐間學士院常為館閣官具食蓋祖
宗時內外制官無不自三館出館中之人往往前日
僚友之舊道義之交不專以勢利高下為心故每于
是日小集從容談笑也近時具食雖如故乃設于學
士院門幕次內蓋未嘗見玉堂主人也竊意前輩不
爾淳化中太宗以飛白玉堂等四字賜翰林而學士
承旨蘇易簡會兩制于玉堂直秘閣潘謹修與焉略
可見也已上乃近世程致道麟臺故事所記干道七
年天申節貢院賜齋筵予時以少蓬兼內直乃督院
吏治具吏白廚庫乏錢兼近已不講予曰故事既難
廢況予身貳秘書而罷此禮乎命如故例然不過盤
飧之類耳
必大久在翰苑獨員之日常多率數月輒丐去上必
批降詔不允院吏申省乞時暫差官撰述乃委中書
舍人如此再三遂為定例徑封奏札付中書后省數
年來上數令薦詞臣為代明示大用意必大每退避
戊戌九月丁丑御藥院傳旨問近例院官有無三員
者吏具上初政承旨洪遵學士史浩直院劉珙又問
紹興間故事吏復具八年曾開勾龍如淵皆為直院
而召孫近承旨三十一年何溥為學士虞允文劉珙
并直院后旬余崔大雅服闋還朝上曰卿來適其時
遂再兼權直十月復增莫子齊濟尋卒其后繼增趙
大本彥中熊子復克予遂參預
老學庵筆記綦翰林叔厚謝宮祠表云雜宮錦于漁
蓑敢忘君賜話玉堂于茆舍更覺身榮時嘆其工又
有一表云欲掛衣冠尚低回于末路未先犬馬儻邂
逅于初心尤佳
館職常苦俸薄而吏人食錢甚厚周子充作正字時
嘗戲曰豈所謂省官不如省吏耶都下舊謂館職為
省官故云
秘書新省成徽廟臨幸孫叔詣參政作賀表云蓬萊
道山一新群玉之構勾陳羽衛共仰六飛之臨同時
無能及者
太宗時史官張洎等撰太祖史凡太宗圣諭及史官
采摭之事分為朱墨書以別之此國史有朱墨本之
始也元佑紹圣皆嘗修神宗實錄紹圣所修既成焚
元佑舊本有敢私藏者皆立重法久之內侍梁師成
家乃有朱墨本以墨書元佑所修朱書紹圣所修稍
稍傳于士大夫家紹興初趙相鼎提舉再撰又或以
雌黃書之目為黃本然世罕傳
近世士大夫多不練故事或為之語曰上若問學校
法制當對曰有劉士祥在問典禮因革當對曰有齊
聞韶在士祥聞韶蓋國子監太常寺老吏也史院吏
有竊議史官者曰史官筆削有定本個個一樣或問
何也曰將吏人編出日歷中臣僚上言字涂去上字
其后依圣旨依字亦涂去而旁注從之二字即一日
筆削了矣
云麓漫抄唐制起居郎起居舍人在紫宸內合則夾
香案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
螭頭所謂螭首者蓋殿陛間壓囗石上鑴鑿之飾今
僧寺佛殿多有之或云唐殿多于陛之四角出石螭
首不應史云殿下第二螭首也
野客叢談葛洪引漢禁中起居注驗董仲舒所撰李
少君家錄云知漢起居注在宮為女史之職自魏晉
以來起居注皆近侍之人所錄不復女職矣今考隋
書經籍志自漢獻帝以來至隋開皇間所謂起居注
凡有四十四部隋志謂晉時得汲冢書有穆天子傳
體制與今起居注正同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
也周官內史掌王之命遂書其副而藏之是其職也
又謂禁中起居注零落不可復知觀葛洪所引則知
尚存于晉至隋始亡
燕翼貽謀錄政和四年八月詔改端明殿學士為延
康殿學士改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學士恩數品秩
并依舊中興以后端明復舊而述古與樞密直皆廢
矣
懶真子沈傅師游岳郁寺詩云承明年老輒自論乞
得湘守東南奔蓋用嚴助故事也嚴助為會稽太守
數年不聞問賜書曰制詔會稽太守君厭承明之廬
勞侍從之事今以傅師傳考之穆宗時召入翰林為
學士改中書舍人翰林闕承旨次當傅師穆宗欲面
命辭曰學士院長參天子密議次為宰相臣自知必
不能愿治人一方為陛下長養之因稱疾出遂以本
官兼史職俄出為湖南觀察使故傅師于詩以見其
志
王氏談錄宋丞相庠與翰林祁皆公布衣之舊同年
登科皆貴達益篤契好初宣獻公薦公入史局時邯
鄲李公叔領撰著李方貴顯與宋公同列而不相下
頗有間隙宋既與公舊勸公毋受命公辭以辱宣獻
公知不敢避讓宋怒遽折謂公曰自古為史者不
免天災或人禍子何為當而不避今且賀子而吊子
也
學齋呫嗶吳曾漫錄仁宗朝胡宿武平知制誥封還
楊懷敏詞頭上問宰相故事文彥博對曰唐給事中
袁高不草盧杞制然則唐典故給事中亦草制耶故
成袁高之志云又韓渥金鑾密記曰崔貽范于鳳翔
圍城中挾李茂貞起復作相渥當草制抗疏論其不
可夜半中人以詞頭投渥曰學士無以性命為戲渥
不答扃戶而寢明日無麻制宣讀茂貞曰陛下命相
學士不肯草制與反何異昭宗曰卿薦貽范朕不拒
渥不草制朕亦不拒其如道理分明何至范蜀公東
齋記事真宗欲立章獻為后楊文公不草制章獻既
立楊文公億不自安乃托母疾而行留請假榜子與
孔目官而去學士不肯草制自唐韓渥始也
墨莊漫錄崇寧三年邦基伯父文公賓老自翰苑
拜左丞而伯父倪老后除內相宣和八年文粹中自
翰苑拜右丞而其季虛中除內相皆兄弟相代于北
扉亦盛事也
曾誠存之元符間任館職嘗與同舍諸公飲王詵都
尉家有侍兒輩侍香求詩求字者以煙濃近侍香為
韻存之得濃字賦詩云俯仰佳人看墨蹤和研親炷
寶熏濃詩情過筆當千里妙思凝香欲萬重山盎泄
云傾白酒越羅沾露浥黃封從來粉黛宜燈燭妙手
憑誰寫醉容又有七夕王都尉邀同舍置酒聽琵琶
詩云寶檻凌云結綺高小奩爭巧暮分曹春囗細捻
龍香撥秀頸偏明邏逤槽牛廄寫形呈粔籹馬軍馳
酒送葡萄淚珠散作人間露最覺更闌潤錦絳道山
學士尚與貴戚駙車過從宴飲真太平盛事也其后
禁之詵元豐中坐與子瞻交結嘗竄均州矣后復與
諸名士游蓋風流好事不忘于情寧獲譴戾是可尚
也故事西京每歲貢牡丹花例以一百枝及南庫酒
賜館職韓子蒼去國后嘗有詩云憶將南庫官供酒
共賞西京敕賜花白發思春醒復醉豈知流落到天
涯
頃有一士人每于班列中好與秘閣諸公交語好事
者戲目之為館職里行
清波雜志貼職初止有集賢殿修撰直龍圖閣秘閣
三等政和間詔謂天下人才富盛赴功趨事者眾官
職寡少不足裒延多士乃增置集英右文秘閣修撰
三等龍圖至秘閣之名等仍入雜壓自昔直秘閣例
過稱龍圖蓋直閣之名舊纔有二集英即集賢也
東觀奏記上推重詞學之臣于翰林學士恩禮特異
宴游密召無所間隔惟于遷轉皆守彝章皇甫珪自
戶部員外召入內廷改司勛員外計吏員二十五個
月限轉司封郎中知制誥孔溫裕自禮部員外改司
封員外入內廷二十五個月改司勛郎中知制誥動
循官制不以爵祿私近臣也
繼古藂編昔人論玉堂乃前漢殿名至其后也翰院
則名玉堂之署又其后也避諱直曰玉堂是以殿名
榜直廬矣余考玉堂之名不止漢殿也楚蘭臺之宮
亦有玉堂東漢文翁講授之室亦名玉堂天上神仙
壁記之地亦名玉堂名山仙人所居之地亦有玉堂
至于唐人梅詩有云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
枝開兒家門戶重重閉春色何因得入來此白玉堂
則如古樂府君家誠易知易知復難忘黃金為君門
白玉為君堂堂上罷尊酒使作邯鄲倡非翰苑之玉
堂矣然則玉堂之名不始于漢不專于殿云
輟耕錄文宗之御奎章日學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
侍從以討論法書名畫為事時授經郎揭徯斯亦在
列比之集九思之承寵眷者則稍疏因潛著一書曰
奎章政要以進二人不知也萬幾之暇每賜披覽及
晏朝有畫授經郎獻書圖行于世厥有深意存焉句
曲外史張伯雨題詩曰侍書愛題博士畫日日退朝
書滿囗奎章閣上觀政要無人知有授經郎蓋柯作
畫虞必題故云
吾鄉柯敬仲先生九思際遇文宗起家為奎章閣監
書博士以避言路居吳下時虞卲庵先生在館閣賦
風入松長短句寄博士云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
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
宮燭香羅初剪朝衫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又呢喃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錦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
杏花春雨江南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而此曲遂
遍滿海內矣剪一作試
內八府宰相視二品秩而不降受宣命特中書照會
之任而已寄位于翰林之埽鄰埽鄰者宮門外院官
會集處也所職視草制若詔赦之文則非其掌也至
于院之公事亦不得與焉例以國戚與勛貴之子弟
充之
續文獻通考元以翰林兼國史其官秩詳具學士院
順帝時常以右丞相統之
震澤長語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于詩歌者多
矣國朝翰林院設于長安門外為齋宿委積之所內
有東閣眾學士聚焉為朝退會揖之地史館為講讀
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修史之日旋設十館于東
角門之右事竣去之求如古之深嚴未之見也唯文
淵閣政本所自出號為深嚴其比古之翰林耶今翰
林在外雖非復唐宋之深嚴然非文學之臣不預無
復工伎茶酒醫官雜流跬步卿相視唐宋為重矣
經筵初開講讀侍從官皆有白金文綺之賜史成進
御亦進秩加賞書成以事故去則不沾恩數如先去
不效勞勚偶值書成則得沾恩數故有經筵頭修書
尾之諺
玉堂漫筆宋制以翰林學士帶知制誥謂之內制以
他職帶知制誥謂之外制
溪山余話予為庶吉士時一日侍坐于少師洛陽劉
公健因問予章德懋可為今日何官予亦遜謝不敢
對公大聲曰以爾知德懋故問予始起對曰恭而安
宜為日講經筵官以輔養圣德公搖手曰不得不得
德懋居山林久未講筵禮數萬一山野使人主不
肯親近儒臣自此始同年崔子鍾銑聞之曰此公私
意孰謂德懋不習禮度耶由今觀之深之去講筵也
雖所自取亦以少誠意無感悟之效如盛庶子端明
魏祭酒校皆以諸生改秩半歲之間屢有變動圣心
可想矣乃知前輩練事久自有長識后生未易以一
言斷也
寓圃雜記翰林官惟第一甲三人即除授其余進士
選為庶吉土教養數年而后除遠者八九年近者四
五年有不堪者復除授他職蓋重其選也然職清務
簡優游自如世謂之玉堂仙好事者因謂第一甲三
人為天生仙余為半路修行仙亦切喻也
觚不觚錄左右春坊中允入閣門內揖出用雙導左
右贊善從六品亦然而翰林侍讀侍講品故同中允
然以本院屬官故揖則中庭出則單導獨至修書講
筵主兩京試則皆講讀先而中允后二百年故事也
萬歷已卯南京鄉試忽以中允高啟愚先而羅萬化
后知者謂江陵善高公故至為之易成法不五年而
高至禮侍以首題舜命禹為言官所論以江陵有不
軌謀而高媚之至奪官著役焚告身當時使用故事
羅居首必不出此題即出此題而高卻得無恙一抑
一揚禍福倚伏非人所能為也
詹事府詹事班在大理卿下累科試讀卷可考惟弘
治九年謝文正遷以內閣故班副都御史上近年吾
鄉申少傅以宮詹掌翰林亦班其上莫有與之爭者
自是遂為故事矣
故事吏部尚書體最重六卿以下投皆用雙折刺惟
翰林光學以單紅刺相往返至轉禮侍則如他九卿
禮彼此皆用雙帖而此故事廢矣萬歷初吾鄉王公
元馭以少詹事學士而仁和張公為吏部以一單紅
刺投之元馭拒不納必改正乃巳雖確然守故不如
次日亦以單紅刺報之尤為當也
翰林舊規凡入館而其人已拜學士者即不拜學士
而先登甲第七科者投刺皆稱晚生余不爾也予入
朝見分宜首揆而華亭次之其登第相去六科分宜
又不為學士華亭首揆而常熟新鄭次之科第相去
亦六科華亭又不為學士投刺俱稱晚生已小變矣
至江陵首揆而蒲囗次之相去僅二科而亦稱晚生
何也聞局體自是大變矣
翰林分考會試雖本經房而不系所取者不稱門生
入翰林則稱門生侍坐而至位三品以上不復敘嘉
靖甲辰吾鄉瞿文懿公景淳及第而太保嚴公訥同
考皆詩經瞿以齒長坐輒據其上亦不投門生刺也
此不可曉
快雪堂漫錄癸未四月初十日前輩吳復庵召復官
吳親兄為吳復庵檢討諱可行語及近例衙門入閣
者講讀以下不問科第深淺率用晚侍生帖吳云嘉
靖間想無此例對家兄言輒不信嘗云分宜當國時
有一檢討家居十九年既至與分宜公抗禮上坐用
侍生白單帖分宜公亦不為異蓋衙門稱晚生者惟
七科前輩不論入閣與否又新進者于掌院學士稱
晚生避馬余為庶吉士數月信陽何公以宮諭改讀
學掌院特請教閣師申公換晚生帖吳又云辛未散
館時申瑤老以宮允掌院未加學士申瑤老不肯受
晚生帖又途中相遇請公避馬瑤老亦下馬請作揖
形跡甚不妥后請教江陵公用晚侍生帖不避亦權
宜也
長安客話翰林院門左右各積有飛沙高三四尺若
短墻然微風一動則坌起出入者厭之世廟中掌院
某嘗令除去官僚罷謫幾空沙還積如故或以為形
勢宜爾
水南翰記翰林故事凡同寅皆尚齒與諸司不同然
必以類分學士自分一類侍講自一類修撰編修檢
討自一類等級截然不紊
丑莊日記國朝翰林學士不限員數天順初翰林缺
學士正員時林文等七人應轉學士上疑其多兵部
尚書陳汝言進曰唐有十八學士是不為多遂俱拜
焉然汝言之對亦率爾唐太宗天策府十八學士乃
世俗之稱此時未有翰林院亦未設學士官豈可對
君父前如此妄言無乃不讀霍光傳之過乎
雙溪雜記國朝升用六部堂上官不拘出身何衙門
如天順間以布政王晅為禮部尚書初無禮部必用
翰林出身之例又楊士奇以儒士由齊府審理副胡
儼由知縣李賢由吏部主事薛瑄由御史皆得入閣
亦無內閣必由翰林出身之拘成化弘治以來南京
吏部必須用翰林一人南北禮部非翰林出身者不
得升入由是翰林人多陟顯要而科道部屬不得齊
驅并駕矣
翰林學士專掌詞命代草然亦有預議朝政者如唐
憲宗時裴洎權德輿為相然軍國大事必與學士李
絳等謀之蓋學士備顧問則可若專委決大事則置
宰相于何地如學士陶囗出制草于袖中使宋太祖
受周禪以后世論之必以為有翊戴之功然宋太祖
未嘗寵任嘗曰陶谷代草依樣畫葫蘆耳終不登之
政府蓋以視草之人即為府相之托非帝王建立公
孤六卿之制也
蓉湖日纂唐秘書省壁有薛稷畫鶴郎余令畫鳳賀
知章草書宋初玉堂后廡二閣悉畫煙嵐曉景北壁
則董羽水巨然山屏風則燕肅山水易元吉畫猿及
狟迨南渡后學士院地迫皇城號為窄隘然紅蕉畫
壁山水嵌屏其中石渠石橋蓬巒鶴砌且有松坡菊
徑蘭畦橘洲藥洞無不雜植花果蓋著作之庭似宜
與尋常官舍稍別明之翰苑雖嘗鑿池引玉河橋水
蒔蓮而棠梨桃杏之屬末有一本亦異乎李肇之志
陳骙之錄矣
殿閣詞林記國初建官以本院為近侍衙門故公署
雖在外而僚屬相聚恒在館閣洪武初建翰林于皇
城內學士而下晚朝即宿其中扁之曰詞林永樂中
行在本院官仍在禁內供奉不別立公署正統七年
八月詔建于長安左門外玉河西岸而東岸則為詹
事府焉正堂三間中設大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公座左為史官堂右為講讀堂首領官房在儀門之
外之右嘉靖戊子始建御制五箴碑于敬一亭亭樹
于堂之南左則劉文定井井之外為蓮池右則柯竹
巖亭亭之前為土山
翰林記劉井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公署后堂之左柯
亭學士柯潛所建在公署后堂之右前后二間凡八
楹后堂有二柏亦潛所種
玉堂叢語柯潛既綜院章就詞林后圃結清風亭亭
下鑿池蒔蓮決渠引泉公退偃坐其中翛然若真登
瀛洲者
燕都游覽志瀛洲亭在翰林院內堂之右故有隙地
一區萬歷中甃為方池構亭中央額曰瀛洲地逼近
玉河堤聞先時亦常引河水一勺入池而今遂湮塞
無敢以上請者
寶善亭三楹在翰林院東偏軒虛豁旁臨玉河環
蔭喬木學士大夫靜觀之所也
瀛洲道古錄元時翰林院以金兀朮第為之歐陽楚
公詩翰林老屋勢深雄猶是金家兀朮宮是也
見聞錄余嘗見閣臣馬公自強行狀其子怡與慥所
譔有識遺數事其一云翰林官非四品者率用黃蓋
先公為侍讀時獨用青蓋而已近見數年以來翰林
諸公皆用黃蓋即郡縣亦以此撥送甚則有用銀瓜
者矣其究禮者以青蓋覆身以黃蓋居前俗諺謂之
青黃不接云
嘉靖時大學士方獻夫奏稱翰林春坊員缺欲令吏
部訪補并薦所知者二人大學士李時等奏稱欲令
部院寺等衙門堂上官并六科掌印官各薦僚屬照
依庶吉士例會同吏禮二部嚴加考補惜乎其終不
能舉行也
筆記衛宏漢儀注曰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
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司馬
遷死后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文書而已晉灼以
宏言為非是顏師古曰司馬談為太史令耳遷尊之
為公予謂遷與任安書自言仆之先人文史星歷近
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若其位在丞相上安得此言耶百官表不著其官信
其非矣
讀書鏡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者久之內侍王
繼思問其故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囗失史
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又一日后苑挾弓彈雀有
臣僚扣殿稱有急事請見上急出見之受所聞奏乃
常事太祖曰此事何急對曰亦急于彈雀上怒以鉞
斧柄撞口兩齒墜焉徐伏地取齒置懷中上怒曰汝
將此齒去訟我耶對曰臣豈敢訟陛下自有史官書
之上怒解賜金帛慰勞而去乃知宋初史書核實朝
廷尚知畏憚如此
銷夏宋時館職暑月許開角門于大慶殿廊納涼因
石曼卿被酒扣殿求對尋有約束自后不復開矣
珍珠船荷靜蓬池鲙冰寒郢水醪注學士初上賜食
皆會蓬萊池中鲙夏至后頒冰及燒香酒常和冰而
飲禁中有郢酒坊
春明夢余錄學士李東陽程敏政教庶吉士至院閱
會簿悉注病假而去乃賦一絕云回廊寂寂鎖齋居
白日都消病歷余竊食大官無寸補瀛洲亭上勘醫
書
館選授不拘內外如永樂乙未沈旸知縣戊戌莫
珪孔友諒知縣宣德癸丑傅綱知縣正德甲戌王邦
瑞知州嘉靖丙戌李元陽王格張鐸連囗知縣己丑
孫光輝推官楊佑安如山知州其為行人評事者不
可勝紀
正統間以學士一人在內閣端管誥囗后久不設弘
治七年復設至用尚書兼學士如石囗侍郎兼學士
如賈詠輩掌管至嘉靖六年以張璁議始停不補
翰林由別衙門改用者如王子沂以御史改左春坊
司直陳顥徐敬李賢劉子春周干韓守善皆以御史
升中允歐陽兼以御史改編修金囗以給事中改檢
討張袞胡經俱御史改編修儀智以右通政改右春
坊右中允許誥以南京尚寶卿改左庶子兼侍讀鄒
濟以吏部郎中改左庶子王道彭澤俱以文選司郎
中改右諭德任翰以考功司郎中改春坊司直兼檢
討鄒守益以南京考功郎中改洗馬李繼鼎以儀制
郎中改贊善劉球以儀制郎中劉鉉以兵部主事俱
改侍讀尹昌隆以刑部主事升中允王一寧兼河南
道御史己丑夏言以侍講學士兼吏科都給事中萬
歷己未徐光啟以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其實改科
道者永樂中孔諤以中允改御史洪武初侍讀李時
勉羅汝敬俱以言事改御史正統中金幼孜子檢達
改給事中成化中檢討李昊改南禮科給事中洪武
中編修馬亮任敬王漣王輝陳敏張惟俱改御史正
統己巳徐珵以侍讀改浙江道御史楊鼎以中允改
河南道御史檢討王玉改江西道御史崇禎中金聲
以編修改御史張縉彥以侍讀改兵科俱以知兵改
任
翰林改教授永樂乙未進士第二人李貞以編修改
高州府教授第三人陳景以編修改福州府教授
鼎甲不入翰林洪武四年狀元吳伯宗授禮部員外
郎第二郭翀第三吳公達授吏部主事丁丑狀元陳
謫戍第三劉諤補鴻寺賓署丞第二尹昌隆授禮
部主事嘉靖壬辰第二孔天引以王親授陜西按察
使僉事萬歷己未莊際昌廷試卷誤書醪字為膠言
者劾之請告歸
詞臣以諫諍著譽者如修撰羅倫疏爭李賢不宜奪
情起復貶福建市舶副使編修章懋黃仲昭檢討莊
昶疏言上元張燈賦詩非盛德事又時四方多故乞
將煙火一切停罷以省煩費充兵餉忤旨各廷杖調
外任時稱為翰林四諫其后疏爭張居正奪情有編
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杖革時許文穆國為庶子鑴
玉杯一曰班班者何卞生淚英英者何藺生氣追之
琢之永成器以贈中行鐫犀杯一曰文羊一角其理
沉黝不惜剖心寧辭碎首黃流在中為君子壽以贈
用賢又其后疏爭楊詞昌奪情為中允黃道周修撰
劉同升編修趙士春各降斥有差皆翰苑中之祥麟
威鳳也
成化間鄒公智幼貧居龍泉庵焚葉照讀或通宵不
寐丙午領四川鄉試第一郡人聚觀于會江門外公
馬上口占曰龍泉山上苦書生偶竊三巴第一名世
人尚多難了事鄉人何用太相驚時年方弱冠及入
庶常因星變抗章極斥宦官遂下詔獄其寫懷曰人
到白頭終是盡事垂青史定誰真夢中不識身猶系
又逐東風入紫宸其辭朝曰盡披肝囗知何日望見
衣裳只此時但愿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更何悲
舒公芬及第入翰林未幾以諫言出為福建提舉賦
詩曰金榜題名墨未干寸心耿耿向長安九重殿闕
金門鎖萬里江山赤子寒午后人爭搖狗尾一封誰
肯犯龍顏生來戇直懷孤憤不作盲聾喑啞官
洪武中諭侍讀張信等曰官翰林者雖以論思為職
然既列近侍旦夕左右凡國家政治得失生民利病
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贄崔群李絳之之徒在翰林皆
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顯聞后世爾等當以古人自
期又諭詹同曰古人為文明道德通世務如典謨皆
明白易知無怪異險僻之詞至出師表誠意溢出近
文士即過相如揚雄何裨實用今翰林但取通道理
明世務無事浮藻
日知錄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
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尚矣唐太宗通曉古典尤
重其事蘇冕言貞觀中每日朝退后太宗與宰相參
議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執簡記錄由是貞觀注記
政事稱為畢備及高宗朝會端拱無言有司惟奏辭
見二事其后許敬宗李義府用權多妄論奏恐史官
直書其短遂奏令隨仗便出不得備聞機務因為故
事
漢時天子所藏之書皆令人臣得觀之故劉歆謂外
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
府而司馬遷為太史令綢石室金匱之書劉向揚雄
校書天祿閣班斿進讀群書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
副東京則班固傅毅為蘭臺令史并典校書曹褒于
東觀撰次禮事而安帝永初中詔謁者劉珍及博士
議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詣東觀校定五經諸子傳
記竇章之被薦黃香之受詔亦得至焉晉宋以下此
典不廢左思王儉張纘之流咸讀秘書載之史傳而
柳世隆至借給二千卷唐則魏征虞世南岑文本褚
遂良顏師古皆為秘書監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
手書繕寫藏于內庫而元宗命弘文館學士元行沖
通撰古今書目名為群書四錄以陽城之好學至求
為集賢院吏乃得讀之宋有史館昭文館集賢院謂
之三館太宗別建崇文院中為秘閣藏三館真本書
籍萬余卷置直閣校理仁宗復命繕寫校勘以參知
政事一人領之書成藏于太清樓而范仲淹等嘗為
提舉且求書之詔無代不下故民間之書得上之天
子而天子之書亦往往傳之士大夫自洪武平元所
收多南宋以來舊本藏之秘府垂三百年無人得見
而昔時取士一史三史之科又皆停廢天下之士于
是乎不知古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干寶之晉
書柳芳之唐歷吳兢之唐春秋李燾之宋長編并以
當時流布至于會要日歷之類南渡以來士大夫家
亦多有之未嘗禁止今則實錄之進焚草于太液池
藏真于皇史宬在朝之臣非預纂修皆不得見而野
史家傳遂得以孤行于世天下之士于是乎不知今
是雖以夫子之圣起于今世學夏殷禮而無從學周
禮而又無從也況其下焉者乎豈非密于禁史而疏
于作人工于藏書而拙于敷教耶遂使帷囊同毀空
聞七略之名冢壁皆殘不睹六經之字嗚呼悕矣
唐書職官志曰翰林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備顧
問出入侍從因得參謀議納諫爭而翰林院者待詔
之所也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辭經學之士下至醫
卜伎術之流皆直于別院以備燕見而文書詔令則
中書舍人掌之太宗時名儒學士時時任以草制然
猶未有名號干封以后始號北門學士元宗之代張
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囗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
待詔掌中外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繼以詔敕文告悉
繇中書每多壅滯始選朝官有辭藝學識者入翰林
供奉然亦未定名制開元二十六年始改翰林供奉
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至德以后天下用兵
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置學士六人內擇年
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以獨當密命故也德宗好文
尤難其選貞元以后為學士承旨者多至宰相(
參取新舊
二志)
而其官不見于唐六典蓋書成于張九齡其時尚
未置也
舊書言翰林院有合練僧道卜祝藝術書奕各別院
以廩之
職
官志
陸贄與吳通元有隙乃言承平時工藝
書畫之徒待詔翰林比無學士請罷其官
通
元傳
其見
于史者天寶初嵩山道士吳筠干元中占星韓囗劉
烜貞元末奕囗王叔文侍書王伾元和末方士柳泌
浮屠大通寶歷初善奕王倚興唐觀道士孫準并待
詔翰林
又如黎干雖官至京兆尹而其初亦以占星待詔翰
林而貞元二十一年二月丙午罷翰林醫工相工占
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順
宗紀
寶歷二年十二月庚
申省教坊樂官翰林待詔伎術官并總監諸色職掌
內冗員共一千二百七十人
文
宗紀
此可知翰林不皆
文學之士矣趙璘因話錄云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
續有待詔欲先賜本司以名上上曰賜君子小人不
同日且待別日
成化三年以明年上元張燈命翰林院詞臣撰詩詞
編修章懋黃仲昭檢討莊昶上疏言翰林之官以論
思代言為職雖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經之詞豈宜
進于君上固不可曲引宋祁蘇軾之教坊致語以自
取侮慢不敬之罪臣等又嘗伏讀宣宗章皇帝制御
翰林箴有曰啟沃之言惟義與仁堯舜之道鄒孟以
陳今張燈之舉恐非堯舜之道應制之詩恐非仁義
之言臣等知陛下之心即祖宗之心故不敢以是妄
陳于上伏愿采芻蕘之言于此等事一切禁止上怒
命杖之謫懋昭武知縣仲昭湘潭知縣昶桂陽州判
官各調外用已而諫官為之申理乃改懋仲昭南京
大理寺評事昶南京行人司司副自此翰林之官重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