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知行合經世致用的從政寶典(3)

在王陽明的為官之路上,其實他一直都是在這種無意識的情況之下實踐著他“知行合一”的學說,直到遭到劉瑾的迫害,被貶至貴州龍場之后,王陽明才正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王陽明日后的仕途,可以說起著標桿性的作用,貴州龍場也成了王陽明仕途上的一座分水嶺。

走出貴州龍場的王陽明,在吉安府廬陵縣知縣的任上,再一次用實踐潤色著他的為官之道。因為吉安府自古文人輩出,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所以當地百姓但凡有個爭執不下的事便會一同來到衙門,讓當地的父母官來評理,久而久之,這竟然成了當地的一種風俗,只要是雙方有了糾紛,即便是聊天時拌起了嘴,也要到衙門去說理,這就在無形之中給當地衙門增添了許多麻煩。官府曾以發布告和抓去做勞役等辦法對當地居民施以責罰,結果不但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險些釀出一起禍端。從那以后,官府便制定了一條條的收稅科目,想以沉重的稅收壓力來壓垮這些刁民。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那些刁民不但沒有收斂,反倒更加猖獗了。如此一來,吉安府在眾多官員眼里就成了一塊燙手的山竽。王陽明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出任廬陵知縣的,但所有這些并難不倒他。在了解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后,王陽明很快拿出了當年給皇上上疏參奏劉瑾時的聰明才智,采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貼出了一份告示,一方面提出了很多的惠民政策,一方面又提出了整治人們惡意訴訟的辦法。與此同時,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也聯合了當地一些文人學子,講起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一面以自己的“學問”來拉攏當地小有名氣的讀書人,然后再讓這些讀書人去感化他們周圍的百姓,一面又以政策上的獎勵來促使當地百姓安心生活。在這種多管齊下的治理之下,王陽明又找到了吉安府的知府。這位知府對王陽明的事情略有耳聞,當時敢于和劉瑾對著干的官員大多數沒有得到好下場,而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例外。于是,王陽明為減輕當地農民負擔而提出的廢除一些苛捐雜稅的建議很快被這位知府呈送到了江西布政使那里。本來,王陽明是打算去面見這位江西布政使說明詳情的。不料,這位布政使大人在看了王陽明的《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的建議后,當下就批準了。因為這位布政使為官多年,他深知官場的游戲規則,王陽明雖說是受到了劉瑾的打壓,但如今劉瑾還沒下臺,王陽明就翻身做了個小小知縣,這些都不是憑空就能夠得來的。再看看王陽明的這份建議書,其理由之充分、言辭之懇切,若是此時不準,他日王陽明翻過身后一紙上疏將自己參到了金鑾殿上,豈是鬧著玩的?在這位布政使的順水人情之下,廬陵縣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江西布政使又以廬陵縣為榜樣,讓王陽明在整個吉安府推廣經驗。在王陽明的影響與帶動下,吉安府這種民擾官的現象很快便得到了根治。

在官場上,王陽明其實并沒有多少做官的“學問”,他之所以能夠對官場上的那些游戲規則了然于胸,主要還是得益于他對心學的研究。因為王陽明的主張是“心即是理”,所以從良知的角度出發,當他心里明白了做官的道理之后,自然而然就會用自己的實踐去履行了。這也正是王陽明針對朱熹的“先知后行”理念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的具體表現。作為這一理論的倡導者,王陽明并不是像那些空談家一樣,只是談談,而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實踐來檢驗和潤色著他心中悟到的“理”。可以說,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官場上,王陽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一個典范。

5.擔當,是為官者不可或缺的“良知”

古代的男性身上往往都有著很強的責任感,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上,這種責任感都成就了他們的個人魅力。而這種責任感表現在為官者身上,比較突出的就像唐朝的狄仁杰和宋朝的包拯,這些人不畏權貴一心為百姓謀福利的事跡讓他們在歷史上寫下了自己光輝的一筆,他們身上這種一心為民的思想主張,其實就是一種為官的責任。與家庭責任相比,這種一心為民的責任之心,可以說是一種大的擔當,而支撐他們如此做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良知”。其實,“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的主張,是他提出“知行合一”理論的根基。“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也就是說,“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

一個有擔當的人表現在家庭和社會上,就是一個有良知講道義的人,而表現在官場上,就是一個如狄仁杰和包拯一樣流芳百世的清官。與這些歷史上的人物相比,王陽明同樣是一個敢于擔當的人,但他的這種擔當方式與其他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狄仁杰和包拯,面對權貴他們表現得過于耿直,而王陽明則更講求策略。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王陽明對兵法的鉆研有關,以至于表露出來后,常常會給人一種詭異的感覺。其中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明武宗正德元年,當時朝廷上下均對劉瑾談虎色變、不敢上言,而王陽明居然冒著“朝中大臣之大不韙”,以兵部主事的一個卑微小吏身份向皇帝上了一道《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的奏折,其言辭表面委婉但內中卻暗藏著對劉瑾等弄權宦官的殺機,堪稱天下奇文。雖然劉瑾一眼就看穿了這奏折里的本意,彈劾沒能成功,但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陽明身上那種敢于擔當的精神。因為宦官當道,受傷害的只有百姓,而作為官員更是難免遭到迫害,像戴銑等數十人的遭遇便是很好的證明。作為一個卑微小吏,王陽明敢于只身站出來,就足以看出他為官的責任與良知。但作為對兵法有著很深造詣的王陽明,他還是采取了一個軍事策略,所以在當時,很多朝中大臣都說王陽明這個人不實在,用劉瑾的話講就是“陰險狡猾”。然而在劉瑾心里,他還是很佩服王陽明的,因為這種陰險狡猾是需要智慧的。

這一次失敗的上疏,雖然給王陽明帶來的幾乎是殺身之禍,但王陽明“致良知”的這種擔當不僅沒有被磨滅,反而隨著他仕途的一步步轉折和升遷變得越來越寬廣。在廬陵做知縣時,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扭轉當地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由來已久的“民擾官”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這種為官者的“擔當”在起作用。比如他那份《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的建議書,其中所列申請官府予以取締的條款,均從百姓的角度出發,考慮的并不是官府會因此而減輕因民擾官所帶來的麻煩,而是當地百姓如何能夠安定地生活。這就是當時身為一個小知縣的王陽明心里時刻擔當的責任,而有了這種擔當,百姓得到了切身的實惠,自然就會擁護官府的每一項決策。所以從策略上講,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百姓會因此而受益,執政的官員也會因此而為自己贏得口碑。

在廬陵任知縣時,王陽明僅僅做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結果在正德六年進京朝覲皇上時,在湛若水等人的幫助下被任命為了南京刑部的四川司主事。可是,當吏部看到王陽明的履歷后立刻就把他攔住了,于是他就留在京城做了吏部的驗封司主事。在驗封司和后來的文選司任上,王陽明敢于擔當的性格一直得到了吏部尚書的肯定,這也為他日后的進一步升遷埋下了伏筆。

王陽明的這種一心為民的擔當精神在后來平定南方起義時,更為突出地得到了顯現。其實,早在王陽明在南京任上得到了當時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的南贛巡撫的任命后,心里就開始盤算著入贛的事了,因他在廬陵待過,對南贛一帶的情況早就有所耳聞,所以所謂的農民起義其實多數都是當年劉瑾和他的余黨搜刮民財時留下的禍根,這才造成了官逼民反的事情。身在南京的王陽明想到這些后,他并沒有即刻去上任,而是向吏部遞交了一份辭呈。吏部的官員再一次領略到了王陽明文字的魅力,但欣賞歸欣賞,王瓊這一關王陽明就過不了。當時,王陽明依然想接著寫辭呈,結果他的弟子徐愛阻止了他。王陽明只得作罷,其實他之所以遞交辭呈不過是想向朝廷多要些權力,用以節制那些地方官員,因為他知道南贛地區百姓生活的實際情況。

在江西和福建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事實果然被王陽明猜中,這些地區本來就是山區,不遇天災時尚難吃飽肚子,何況經常出現澇災,再加上官府層層的稅收,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無奈之下,這些百姓只得糾集在一起落草為寇。面對這一實情,王陽明對這些山匪充滿了同情之心,在平叛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他都盡量避免了正面的沖突,還對這些山匪展開了心理戰術,以規勸、教化的手段讓他們主動放棄聚集的匪窩,只要回家安心過日子,官府就不再追究他們做土匪時所做的一切,只對那些犯罪行為確實嚴重的匪首予以嚴厲的懲治。這就是他后來向朝廷提出的《量刑法》的前身。

可以說,《量刑法》的提出,是王陽明在因地制宜戰略方針之下“致良知”的最直接的體現。在朝廷還沒有賦予他這種權力的情況之下,他就首先在南贛地區進行了試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對他的“知行合一”理念的大膽實踐,同時也表現了王陽明作為一位朝廷官員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那種勇于擔當的責任感。

當南贛的戰斗終于以詹師富的被擒而宣告結束之后,王陽明也終于為他身上的這種“擔當”的勇氣攢足了籌碼。這時,一向以“詭異”用兵而著稱的王陽明沒有再去行他兵法上的“詭道”,而是直接給朝廷寫了一份奏折。在奏折中他沒有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功勞,也沒有再提什么辭官的事情,而是直接講起了南贛地區的實際情況。王陽明簡單地談了談自己繼續平叛的方針與策略,然后便向皇帝申請予以他大權。南方多年的叛亂早已搞得滿朝上下人心惶惶,王陽明的捷報對朝廷而言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再加上兵部尚書王瓊的支持,王陽明這種伸手要權的做法竟然得到了內閣首輔楊廷和的贊同。

王陽明心中的“擔當”有了“便宜行事”的權力支撐后,他很快就把自己正在“暗箱操作”的“知與行”公開化了,其以群眾為基礎的伍、隊、哨、營、陣、軍的防賊編制的設立,對后世的曾國藩、袁世凱等人在治軍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對廣東匪首高仲仁進行圍剿時,王陽明干脆直接將其《量刑法》的規定寫成篇章,對他們進行游說,攻心之術也再次得到了驗證。而王陽明也確實遵守約定,在平定土匪的同時,用手中“便宜行事”的權力減免了南贛四省很多不合理的稅收項目,以百姓休養生息為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感召之下,很多由于被逼無奈而加入匪幫的老百姓都主動回到家中,不到兩年的時間,王陽明就成功地平定了困擾朝廷多年的南方叛亂。王陽明這種敢于為民擔當之舉,不僅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同時也帶來了國家的安定,這讓明世宗朱厚熜大悅,很快便將王陽明提升為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在“致良知”思想的支持下,王陽明在他的仕途上,雖然很多行為都表現得十分詭異,但他之所以做出這些行為,卻并非只是源于為官者的狡猾,而是時時處處都從大局出發,以百姓為根的“擔當”之舉。事實也進一步證明,王陽明這種借兵法之道行為官之事的做法,不但恩澤于百姓,同時也讓他的仕途越走越寬,成為很多后進官員所借鑒的從政寶典,比如與王陽明擦身而過的海瑞、張居正等人,他們不僅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且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實踐著“知行合一”的為官之道。

6.為官之道,唯求其是

在做事的方法上,王陽明十分注重策略性,往往給人以油滑的感覺。但在做官上,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實人”。因為“致良知”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凝聚,也是他一生不為做官只求成圣的高度體現,也正是在這種為人為官的“致良知”思想的指導之下,王陽明在他的為官之路上,時時刻刻都踐行著“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就像當年他在“格竹”失敗后所參悟到的道理一樣,與其去“格”一事一物的“理”,不如去求“心”。因為王陽明認為,只要在心里想明白了道理,就沒有必要非去“格”一事一物的理了。那么,在王陽明的心里,究竟什么才是他為官之道上的“理”呢?其實,答案只有四個字——“唯求其是”。

無論是在求學方面,還是在做官方面,王陽明始終都是以這種“唯求其是”的精神努力探索著,這種求是精神不僅是他追求真理的動力,也是他實踐自己“知行合一”理論的唯一準則。在王陽明還沒有踏入仕途之前,他“格竹”的過程其實就是這種“唯求其是”的表現,包括早年他遍尋朱熹遺書而研讀的事情,也是他為學而求其是的一種表現,到后來他做了官,更是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到體現在他身上的這種精神。比如,在工部督造王墓時他利用那些修墓工人而演練八陣圖的事情,就是對兵法研究的一種大膽求索。后來到了刑部,在到江蘇淮安會同地方官對一些重犯進行會審期間,王陽明這種“唯求其是”的精神再次得到了發揮,他不僅從那些看似板上釘釘的死刑犯身上審出了問題,推翻了很多冤假錯案,而且還從中挖出了幾名收受賄賂的貪官。這種“唯求其是”的直接結果,就是讓王陽明結束這項工作后不久便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升了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揭东县| 镇沅| 徐州市| 青浦区| 博乐市| 东至县| 綦江县| 平安县| 唐河县| 石渠县| 永仁县| 甘洛县| 团风县| 沅江市| 临武县| 鄂伦春自治旗| 鄂尔多斯市| 中阳县| 昂仁县| 孝感市| 都江堰市| 曲靖市| 龙山县| 南和县| 阳东县| 柯坪县| 万山特区| 仪陇县| 虞城县| 晋州市| 内乡县| 鹰潭市| 乐清市| 体育| 将乐县| 伊宁县| 卓资县| 富裕县| 确山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