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口齒類要

  • 舌門
  • (清)陳夢雷
  • 2225字
  • 2015-12-25 11:18:20

論證

經(jīng)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臟皆有所屬;以證言之,五臟皆有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fā)熱作渴,為中氣虛熱;若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后益甚,為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干足熱,日哺益甚,為腎經(jīng)虛火;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為命門火衰;若發(fā)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脾胃實火;若發(fā)熱惡寒,口干口渴,食少體倦,為脾經(jīng)虛熱;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為脾經(jīng)濕熱;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為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為脾經(jīng)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為肝經(jīng)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dāng)因時制宜。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jīng),雖宜出血,亦當(dāng)禁針。

驗證舌法

白胎舌

見圖

舌見白胎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里之證也。宜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治之。

將瘟舌

見圖

舌見紅色,熱蓄于內(nèi)也。不問何經(jīng),宜用透頂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見圖

舌見純紅,內(nèi)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jié)于里也。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隔散、大柴胡湯下之。

生斑舌

見圖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fā)斑矣。宜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紅星舌

見圖

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fā)黃之候也。宜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見圖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葉石膏湯治之。

里圈舌

見圖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余毒遺于心絡(luò)之間,與邪火郁結(jié),二火亢極,故有是證也。以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fā)裂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者,乃熱毒熾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里黑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nèi)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毒熾甚,堅結(jié)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

厥陰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nèi)有黑紋者,乃陰毒厥于肝經(jīng)。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死現(xiàn)舌

見圖

舌見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

黃胎舌

見圖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也,須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許,以白滾湯調(diào)服。

黑心舌

見圖

舌見弦白心黑而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沉實者可下。始病即發(fā)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進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

十五舌

見圖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亦危證也。

十六舌

見圖

舌見白胎,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其病之來雖惡,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dāng)下之。下用調(diào)胃承氣湯。

十七舌

見圖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量加大黃酒浸泡。

十八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fā)讝語者,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十九舌

見圖

舌中見白胎,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里雙除,臨證審用之。

二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胎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里,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為惡證,為亢害鬼賊,邪氣深也,不治。宜用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

二十二舌

見圖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二十三舌

見圖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二十四舌

見圖

舌左見白胎滑,此臟結(jié)之證,邪并入臟,難治。

二十五舌

見圖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見圖

舌見黃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也。急服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見圖

舌見黃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涼膈散二服合進之;脈弦者,宜防風(fēng)通圣散。

二十八舌

見圖

舌見黃而濇有隔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fā)黃者,用茵陳湯;下血用抵當(dāng)湯;水在脅內(nèi)十棗湯;結(jié)胸甚者大陷智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二十九舌

見圖

舌見四邊微紅,中間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見圖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證必渴,讝語,脈實者生,脈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亦不治。下,宜大承氣湯。

三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dāng)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三十二舌

見圖

舌見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惡風(fēng)表未罷,用雙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jié)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非結(jié)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見圖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fēng)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fēng)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三四下之見糞黑,不治。

三十四舌

見圖

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當(dāng)養(yǎng)陰退陽。若惡風(fēng)寒者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證之捷法,臨證用心處之,百無一失。

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九

舌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元朗区| 汉源县| 深圳市| 库伦旗| 右玉县| 济南市| 门源| 吴旗县| 安仁县| 兰坪| 林周县| 高台县| 绩溪县| 巩义市| 潮州市| 铜梁县| 和硕县| 从江县| 东兰县| 株洲市| 余干县| 磴口县| 河池市| 陵水| 嘉禾县| 吉林省| 疏勒县| 乌拉特后旗| 舒兰市| 万山特区| 北碚区| 静乐县| 读书| 沂水县| 永和县| 惠安县| 若尔盖县| 上犹县| 元谋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