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郡城東南隅 閩縣

  • 閩都記
  • 王應山
  • 5067字
  • 2015-12-24 17:17:57

自還珠門達宣政街,迤南為鳳池坊、人瑞坊、使旌坊巷、通賢境巷、嘉榮坊巷、福星坊街、安泰橋、朱紫坊巷、興賢坊街、南門。

還珠門 在布政司南。五代偽閩所筑,名鎮閩臺,又名龜頭門,俗呼雙門,會城之中也。唐子城門七:東曰康泰(今麗文坊、都督府前稍西之東。),西曰宜興(登云巷口),東南曰安定(今開元寺前),西南曰清泰(今大中寺門之東),正南曰虎節。虎節之外為重關,六門廢,重關尚存。宋大中祥符間,郡守嚴辟疆更名,取孟嘗合浦復還之義。國朝成化十三年火,十七年重建,仍舊名曰“鎮閩臺”。學士楊守陳為“記”。弘治甲寅至正德戊辰屢災;正德壬申,布政陳珂重建,復名還珠。尚書林瀚“記”。雙門之中,鑿巨石為獅子,壓制南面五虎山云。

宣政街 布政司前通衢。

鳳池坊 舊號“左通衢”。宋許將遷右丞,郡守葉棣建坊,并名其鄉為鳳池東、西鄉。國朝成化十三年重建,鳳池坊表里有注水石斛凡四。

人瑞坊 萬歷八年,為進階亞中大夫、程番知府林春澤百歲建。春澤《謝諸公建百歲坊》:“翠旗谷口萬松風,喘息猶存一老翁。詎意皋夔黃閣上,遙憐園綺白云中。擎天華表三山壯,醉日桑榆百歲紅。愿借末光垂遠照,康衢早晚頌堯封。”

使旌坊巷 宋李歡為漳郡守,鄉人榮之,故名。俗呼梅枝巷,又呼花巷,以內通百花務也。

通賢境巷 內有通賢里社,故名。

嘉榮坊巷 舊名南營口。宋政和間,李俯知婺州,其孫提舉浙東,鄉人榮之,故名。后改登瀛,今廢。

福星坊街 俗呼館前。閩五州諸侯館也。元宣慰使魏天佑寓宅,更旌隱坊為福星坊。國朝成化十七年重建,今毀。

安泰橋 古利涉門外。宋宣和七年,郡守陸藻創亭其上,舊有《重修津渠記》在利涉門,掌書記陶岳撰。亭久廢,“記”亦不存。宋曾鞏《出利涉門》詩:“紅紗籠竹過斜橋,復觀翬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堤明月一溪潮。”(曾鞏,南豐人,知福州。)

朱紫坊巷 地名新河,舊號三橋。宋通奉朱敏功兄弟四人居之,朱紫盈門,故名。內有國朝修撰羅倫一峰書院,今廢,更祀倫于兩賢書院。

南察院 舊貢院地也。國朝成化七年改,巡按御史居之。嘉靖二十七年改為公館,三十七年辟為都察院,巡撫都御史居之,后為提學道。萬歷四年,改為清軍察院。尚書林燫撰“記”。十一年,副使耿定力復修葺為提督學校公署。二十七年,礦稅太監至,居之。

興賢坊 在府學街口。初名進德坊。宋政和中,更興賢坊。國朝因之,屢圮屢修。萬歷七年,知府潘頤龍重修。

南門 宋時名寧越。重關東向,重樓巍堞,砌石屈曲皆水紋。

由鳳池坊折而東為東街、金華境、連桂坊巷、雙節坊、清泰坊巷、太平公輔坊、高行坊、朝仕坊、竹林境巷、閩縣世忠祠、忠順坊、秀實坊、壽寧坊、拱辰坊街、晝錦坊巷、達尊坊、普光塔寺、海晏坊、尚書里、去思橋、罾浦橋、善壽坊巷、石幢巷、湯門街、棣萼坊、溫泉坊、狀元坊、尊儒坊、東門。

東街 達于東門,通衢數里,為城中冠。

金華境 祀閩少師梁國公張睦。睦,固始人,唐季仕閩,領榷貨務,斂不加暴,閩人思而祀之。今為故里。

連桂坊巷 地名梳行。宋給舍黃唐傳居之,劉延康以其兄弟登科建坊,今廢。俗呼廠巷。

雙節坊 高明妻林氏、高孔文妻鄧氏立,今廢。

清泰坊巷 內通石井。宋大觀中,守李畸建坊,今廢。

太平公輔坊 俗名枋門。宋初以通太平寺名坊,紹興末,朱倬拜右丞相,尚書王師心為改太平公輔,后毀。國朝正德間,里人參政何顯以兄弟三人知府、州、縣,建三牧坊。萬歷間,徙經院前橋南。

高行坊巷 宋名鄉習營,以驍勇名。坊內有駐泊營。后趙伯尚以八行舉,更為高行。今廢。

朝士坊 地名小石井。宋朱敏元居之,故名。今廢。

竹林境巷 在仁慶坊,閩捉生營也。有竹林通應廟,相傳龍井,金鱗隱見其中。歲旱,禱之即雨。宋紹興中,里人弗戒于火,災及民居,望屋上有甲士,標竹林旗撲火者無數,火尋滅。淳熙間,廟前周氏火,亦然。雨、晹、疾、厄,隨禱輒應。嘉泰三年,縣請朝,賜額“永惠”,今封勅猶勒廟前。

閩縣凈業尼寺 故址也。先是宋、元間,縣治在閩都坊內。國朝洪武二年,知縣路圓玉移建今所。成化三年,知縣邵奎重建。

秀實坊 舊名升秀,國朝初徙縣治于此。署“八閩首縣”,屢毀屢建。

世忠祠 舊振文社學址。國朝萬歷十二年建,祀南京兵部尚書、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謚文安林瀚,子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懿庭,資德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僖庭機,子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恪熑。所司以春秋仲丁致祭。

壽寧坊 在秀實坊內。今廢。

忠順坊巷 舊名延慶,以慶城寺前延慶橋名。宋陳景彥更名。今廢。

拱辰坊街 閩王時號新路口,今呼新塔街。以內通安福塔院也。

晝錦坊巷 舊名華萼坊,閩王時號新市。國朝嘉靖初,里人林庭以都御史歸省,名晝錦。

普光塔寺 在甘棠坊內。熙寧五年建,有塔五級。國朝洪武間增為七級,宣德間徙建寺西,后塔毀,寺僅數楹。正統間,居士夏普明借居其中結壇。普明死,無子,仍復為寺。寺后有橋,曰馬站。

明徐詩:“門鄰阛阓久凋殘,法界重興得宰官。半笈白云經卷亂,數行青蚓篆煙寒。宋朝畫佛昏塵壁,蜀國流僧咒古壇。明月滿空涼似水,漸移海影上旗竿。”謝肇淛詩:“偶隨清磬接雞園,黃葉聲中佛火昏。古殿煙埋金碧相,空壇云濕寶花旗。庵因近市無間地,僧為休糧不出門。茆榻竹房相對語,也勝車馬日喧喧。”

達尊坊 在甘棠坊之東。國朝正德十三年,為大司馬林瀚建。

海晏坊巷 舊羅城海晏門之旁,俗名河浚。

尚書里 地名河西。舊有施政坊,后更美政。國朝嘉靖間,為里人林瀚、子庭、庭機,孫燫四尚書,更今名。

去思橋 在舊羅城大壕,俗呼澳橋。景德元年,郡守謝泌易木以石,去三年而橋始成。后泌卒官,州人相與縞素祠之。守嚴辟疆怪而問焉,民言謝公寬惠得人心。時嚴政尚操切,聞言感悟,更濟以寬。祥符七年改名通津。熙寧八年,郡守元積中感泌之政,乃更去思。陳烈為“記”。后陸藻守鄉郡,構亭其上。提刑俞向為“記”。其后祠亭俱毀,石刻八字:“宜戒前事,不可架屋。”

罾浦坊巷 地名河東。宋天圣中,李正登以郡中有讖:“罾浦坊中人挺生”,乃更今名。國朝嘉靖五年,為里人倪鏡、倪組、倪緝同登進士重建。

善壽坊巷 里人有卓推官者,其母陸藻之姊也,年八十馀,康強無恙。藻典鄉郡,因名其坊,今廢。俗名篦梳巷,一云秘書巷。因藻、蘊兄弟官秘書于此,故名。

湯門街 北達湯門。其地有溫泉焉,故名。

棣萼坊 地名湯巷。宋時,鄭杜兄弟三人俱中武舉,杜廷試第一,故名。今廢。

石幢巷 內有寧海神祠,封廣利王,元至元初建。國朝宣德五年重修。

溫泉坊 地名內湯井。宋嘉祐七年,守元絳。閱郡圖得其名,往觀之。浚其源,礱石為井,揭宇環之,疏濁流于垣外。宣和六年,陸侍郎藻命縣重修溫室四,中有振衣亭。澣日一啟,非衣冠不許游也。其后,郡人群浴于此,混雜頹廢。國朝萬歷十年重建。

狀元坊巷 舊名團練坊。宋嘉熙八年,許將舉進士第一,更今名,后廢。國朝成化八年重建。莆田侍講陳音為“記”。萬歷二十九年災。

尊儒坊 宋蔡伯晞宅此,今名蔡奇巷。伯晞,福清人,祥符中,四歲能詩,以神童舉,真宗賜詩美之,因以名坊。宋真宗賜蔡伯晞詩:“七閩山水多靈秀,四歲奇童出盛時。家世應傳清白訓,嬰兒自有老成姿。才當學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云萬里有前期。”

東門 宋行春門。立春前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于此。

由使旌坊折而東為石井、丁戊山、安福院、嵩岳觀、岳臨坊、聯榮坊。

石井 在左一坊。宋慶歷間,提刑蘇舜元鑿。

丁戊山 名嵩山,又名中山,在郡城之中。隱隆磅礴阛阓間。

安福院 在丁戊山上,唐咸通十三年建。梁乾化二年,王審知建木塔七級,俗呼新塔。元豐間院廢,官籍其地,售民以居,今稱塔崎云。

嵩岳觀 在丁戊山之南,稱中山嵩岳崇福行宮,今廢。里人飾其地,表以五岳中華。

岳臨坊 俗呼登龍巷。坊今廢。

聯榮坊 通小石井,舊名既富。宋樊仁遠、仁達兄弟登科,更今名。

由嘉榮坊折而東為南營、坐營司。

南營 古駐泊營也。有驍騎坊,今廢。宋時,將卒自他所調集者居此。又有橫沖、百勝、全勝、捉生諸營,環坊隅以居。鈐轄監押領之,或郡守、縣令兼領去。

坐營司 在南營之東。國朝初為巡海都指揮公署。嘉靖季年,倭寇軍興,添設總兵、參將、游擊、守備等官,以其署為游擊府,后以為坐營司,軍門坐營居之。

由福星坊折而東,為旌隱坊、憲臺、孝廉坊、釣鱸橋、雪峰庵、中山堂、南樓、都察院、東福星坊。

旌隱坊 為宋屯田郎中湛俞建,后廢,改為福星坊。(俞字仲謨,嘉祐進士,五十致仕,屢召不起。)

憲臺 舊為分巡武平道。萬歷中改今名。

孝廉坊 景泰間,為巡海都指揮王勝立。兵部尚書、鎮守福建孫原貞嘉勝孝友廉介,于鎮守府前建坊旌異之。后太監鎮守嫌其音為“孝簾”,令撤去。

釣鱸橋 俗呼為銚爐。今為平陸,其橋猶存。

雪峰庵 本雪峰寺廨,今廢。

中山堂 在臨清河邊。元時建,今廢。

南樓 在嵩山之陽。朱普祖宅,元黎伯韶卜也。三峰環宇,雙塔插空,兩河九陌,虹流鱗次。普字孔周,宋進士,儒林郎敏中之裔。

明王恭《南樓奇觀為朱孔周賦》:“飛樓軼浮埃,迴繞三峰翠。樓中十二曲欄干,下瞰蒼蒼似鱗次。七閩重鎮舊繁華,九陌三衢十萬家。連營國步軍容盛,法宇仙臺鳥道斜。遙空塔影廻孤雁,何限清暉卷虛幔。洗馬壕頭過雨香,釣鱸橋下春流滿。白云飛上越王山,憶昔豪華午夢間。城池百戰今誰在,草色千門幾度間。王章繪袞分秦土,琱弓白馬空陵樹。霸氣榮光共渺然,屠龍射蛟今何處。登臨懷古興悠悠,酌酒彈鉉醉不休。博陵才子(林敏、漢孟)能歌詠,靈武詞人(王偁、孟揚)解唱酬。門外金羈多上客,獨憐王粲未銷憂。”林敏詩:“炎荒苦溽暑,逸翮思層樓。主人啟華構,恍若登蓬丘。披云自地涌,飛鳥升天游。花雨翳雙塔,檉煙蔽南州。一水辨甌越,萬家臨女牛。當空列仙跡,入戶明河流。薰風引華筵,夏夜如涼秋。餐霞臥瑤簟,身世隨虛舟。下窺指塵境,生滅如浮蜉。愿同騎赤鯉,候子此焉休。”王偁詩:“何處登臨景最幽,羨君華構有層樓。筵開夏日留歌舞,門近長河宿斗牛。千里河山云外望,萬家煙火樹中浮。人間即此升天近,誰復乘槎賦遠游。”

都察院 在嵩山之麓。其地,閩五州諸侯館,宋尚書王祖道宅。國朝洪武初,辟為鎮閩府,駙馬都尉王恭居之。嘉靖中,僉事江以達改為道署,曰學憲,自為“記”。倭寇軍興,復設撫臺提督軍務,遂開府于此。隆慶四年火,都御史汪道昆重建。

東福星坊 舊名籌帥,宋王祖道宅也。元初,與南街福星坊通為一街。國朝成化十七年重建。

由興賢坊折而東為府學、花園、閩縣儒學。

府儒學 唐初學宮。在今布政司右,后移今所。宋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成孔廟。紹熙間,教授常濤于御書閣后建經史閣,朱文公“記”之。國朝洪武初,因宋、元舊制。四年火。七年,知府楊士英重建。圣殿在學宮之西,啟圣祠在其東北,敬一亭在明倫堂東南舊桂香亭址。常公祠在圣殿東南,祀唐常袞。(袞,京兆人。建中間,以前宰相出為福建觀察使。閩人未知學,袞設鄉校,躬臨勸講,課之為文。又延名士歐陽詹輩禮遇之。袞素以文章自名,由是閩士感勵,歲貢與內州等。袞卒,閩人思之,建祠學宮,春秋享祀不絕。)國朝成化間,有布政使麟,其苗裔也,至閩,大修祠宇,勒祭文于碑。名宦祠在廟門左翼之南,祀宋蔡襄、曾鞏而下,元董文炳而下,國朝湯和、陶垕仲等,凡十七人。勉齋祠在府學東偏。鄉賢祠在廟門右翼之南,祀林慎思,宋陳襄、鄭洙、周希孟、鄭穆、陳烈,而下元林泉生、林興祖,國朝處士吳海,參政鄭珞、諭德林誌,都御史洪英而下凡百三十人。射圃在明倫堂東偏。

花園 宋參知政事陳別館也。,北山先生孔碩子,有將帥材。嘗以南劍州兼招捕使,討平閩、廣、江、浙群盜,積功至參相、樞府。花園久廢,今籍于官。國朝有陳啟妻貞節坊,猶故居之址。

閩縣儒學 宋慶歷間建,屢經修拓。元至元間,學官丁堯新之。其后,縣尹吳鼎、張德,學官陳振、高子琳、蔣德詵屢修。國朝洪武初,因元之舊,拓而新之。

由新塔街(舊拱辰坊)折而南,為黃兼倉、高節坊、光澤坊、察院、柏衙前、津門樓、通津橋、鐵冶巷。

黃兼倉 晉時,黃、鄭二姓初入閩所居也。今署黃金里,非是。宋時,里人有陳尹者,由八行舉,為建舉廉坊。今廢。

高節坊 舊名嚴師。為提學林徵之建,后通判楊幹引年致仕,更名。今廢。

光澤坊 閩橫沖營在焉。巷有二井,義井也。建坊潤澤,后更名光澤,井存坊廢。

察院 其地舊織染局也。國朝成化間,改為市舶府。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陳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屢增拓,規制益宏。

柏衙前 在察院之南。元行省郎中柏帖穆爾居此。柏一門死事,宅廢已久,芳名猶存。國朝成化間,侍郎黃堯復、尚書黃鎬二人故宅在焉,今俱易主。

津門樓 古通津門城樓也,俗呼為青門樓。宋時拓城,諸門俱廢,所存惟此。上有樓以祀五顯。

通津橋 舊名兼濟。初,從清水閘開河通澳橋浦,引潮貫城,橫波兼濟,門蓋閩筑羅城所鑿也。宋咸平中,郡守陳象輿重浚之,更今名。俗呼新河。

鐵冶巷 古冶鐵之所。有坊曰化城,今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神池县| 金山区| 柳河县| 大邑县| 南丹县| 淳安县| 琼中| 鄱阳县| 汝城县| 南投市| 昭通市| 东至县| 晋城| 邹城市| 格尔木市| 海晏县| 彭山县| 伽师县| 新化县| 巴林左旗| 邯郸市| 泾源县| 靖安县| 宁远县| 黄平县| 通州市| 峨眉山市| 北宁市| 郑州市| 勐海县| 宾川县| 天峨县| 崇明县| 马鞍山市| 中江县| 固始县| 安阳市| 阿城市| 方山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