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謂之“同室”。《孔疏》云“大功有同室同財之義”,是也。今謂之“同堂”。)
為祖父母:《經》,齊衰期。《開元禮》、《家禮》、明并同。
【本傳】“父卒,然後為祖後者(謂孫,《家禮》謂之承重)服斬(亦三年)。”《開元禮》、《家禮》、明并同。
【小記】“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後者(《家禮》謂之為祖母承重)三年(亦齊衰。祖父在,則亦齊衰杖期)。”《開元禮》、《家禮》并同。明改祖在祖卒并斬衰三年。
孫承重與主喪
按:本傳稱“為祖後者服斬”,謂孫也。孫者何?長子所生之子,故稱為而使之承重也。近世不達此義,長子無子而以他人子為後者亦使之承重主喪,謬矣!吾鄉曹培真先生(諱養元,號松巖)嘗言“長子無子而眾子之子無可繼者,不得已而繼同祖或同曾祖兄弟之子,皆當仍以次子主喪為正”,可謂準情酌理,至當不易之論。余因其說推之,不但繼他人之子不當使之主喪,即繼次子之子,而其子亦不得主喪,仍當以其父主喪也。是故,孫承重,必長子所生之子乃可。若別立嗣子,自當仍擇其親者尊者主喪,而不得以疏間親,以卑逾尊。所謂“禮本乎人情”者,此也。又如長子之子尚幼,不能主喪盡禮,與其使人抱之而代之拜,則何如使次子主喪盡禮之為愈乎!凡若此類,考禮者皆當為論以明之,以補前人之所未及。余又嘗考古人立後之法本不拘於孫,故外丙以庶子繼成湯,仲康、仲壬以弟繼兄,文王舍伯邑考之子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盾而立微仲。春秋以降,始有立孫之說,然必長子所生之子乃可謂之孫,非取他人子強以繼長子,遂可冒名為孫也。大抵古人尚實而不尚名,貴真而不貴偽,故無孫則立季庶子,無庶子則立弟。是以庶子承祧,兄弟相為後者,多不可紀。自漢王莽貪立幼主以濟其惡,乃持兄弟不相為後之議;而曹操殺人綦多,遂以疏族承祀為常,由是後人為其所惑,漸至親疏顛倒而不之悟,強取他人之子,名曰孫,使之主喪承祀;而其人之親子親孫反不得與其數。悖禮傷教,於斯極矣!甚至陳留孝靜,以及來之度宗,皆以子臣其父。在廷豈無儒臣,而皆視為當然,恬不知怪;較之龐勛,亦何異焉!嗟夫,莽、操之人,駔儈之徒所羞稱也,而莽、操之禮,則衣冠之族莫不遵之,其亦可嘆矣夫!此五服之要義,而《開元禮》、《家禮》皆未言及此,豈當日此風尚未盛行乎?故今補而論之。
宋熙寧八年、元豐三年制:“無傳襲封爵者,嫡子死,庶子承重。無庶子,嫡孫始承重。無嫡孫則庶孫承重。曾孫以下準此。”
宋制許庶子承重之得失
按:子卒,則以孫為後,禮也。孫幼,或不賢,有國家者恐其不克負荷而立庶子,義也。無故而立庶子,非也。況無傳襲封爵,何為而必不使孫得承重乎?然較諸近世以他人子為長子後而承重主喪者,猶為彼善於此。故今附列於後。得失是非之數,必有能辨之者。
庶子之子為父之母:《經》、《開元禮》并省。《家禮》補齊衰期,而為祖後則無服。
宋寶元二年制:“庶子主子,父卒,為父之母齊衰三年。”
為世父母、叔父母:《經》,齊衰期。《開元禮》增“為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晉右仆射鄧攸,永嘉末,過氵四水,遇賊,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棄其子而去之。卒以無嗣。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為昆弟:《經》,齊衰期。《開元禮》增“為姊妹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眾子:(婦人為子孫服,惟長子與夫異,余并與此其夫同,故自為長子外俱不別出。)《經》,齊衰期。《開元禮》增“為女子子在室者”,服同。《家禮》(《圖注》別出“嫡母為眾子”)明井同。《家禮》、《圖注》別出“繼母為眾子齊衰期”。明同。
《開元禮》增姑姊妹等在室服之非
按:《經》為姑姊妹女子子服者,不別出在室之文。蓋古者二十而嫁,未及二十則為殤,是以《大功章》云:“侄丈夫婦人,報。”《小功章》云:“從母丈夫婦人,報”,言所為服者皆已嫁之女,未嫁者不在此數也。且女子未嫁者為伯叔父大功,而男子為姑未嫁者期,兩相比照,亦殊不倫。《開元禮》因《經》文《大功章》有“為姑姊妹女子子人”之文,遂疑別有在室之服而增之;恐於古禮未合。
妾為其子:《經》,士妾統於“為眾子”,省。公大夫妾不降,亦齊衰期。《開元禮》別出此文,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孫:(本傳云“有子者無孫”,然則此為之者,乃長子早亡者之父。)《經》:齊衰期。《開元禮》、《家禮》、明并同。
為姑姊妹女子子人者:《經》,大功九月。《開元禮》同。《家禮》,女人者為其私親皆降一等,私親之為之也亦然,則此服當亦同(以後概不復注,皆以此例推之)。明與《開元禮》同。
為姑姊妹女子子人無主者:《經》,齊衰期。《開元禮》、《家禮》并同。明缺。
為從父昆弟:《經》,大功。《開元禮》同。《家禮》增“為從父姊妹在室者”,服同。明同。
《家禮》增從父姊妹在室服之非
按:《經小功章從父姊妹條》,《孔疏》不連下文為義,謂“在室與人同服”,於義似長。《家禮》補之,恐未合。說已見前《為世叔父母》、《昆弟》、《眾子條》下。
為昆弟之子:《經》,齊衰期。《開元禮》、《家禮》并同。《家禮本宗圖》增“為昆弟之女子子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夫昆弟之子:《經》,齊衰期。《開元禮》、《家禮》并同。《家禮圖》增“為夫見弟之女子子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見弟之子服期之故
按:為從父昆弟大功,為庶孫大功,則為昆弟之子與為夫昆弟之予亦當大功矣。然而期者,因其為伯叔父母期,以旁尊故報之也。
《家禮圖》增昆弟之女之服之非
按:《經》,昆弟之女及夫昆弟之女,雖未嫁,為伯叔父母皆服大功;而《家禮圖》乃增伯叔父母為之服期;服之顛倒,莫甚於此。說并見前《為世叔父母》、《昆弟》、《眾子條》下。
為庶孫:《經》,大功。《開元禮》同。《家禮》增“為女孫在室者”,服同。明與《開元禮》同。
《家禮》增女孫在室服之非
《經》不別出“女孫在室”之文;《家禮》增之,恐未合。說已見前諸條下。
為從父姊妹人者:《經》,小功五月。《開元禮》、明并同。
為昆弟之婦人子人者:《經》無文。《開元禮》補,大功。明同。
為夫昆弟之婦人子人者:《經》,大功。《開元禮》、明并同。
《經》於昆弟子女之服疑有缺文
按:《經》,為昆弟之女人者無文,而為夫昆弟之女人者大功;為從祖昆弟之子緦,而為夫從祖昆弟之子無文。不知《經》有缺文與?抑以為男女各自為服,不必相為服與?但為族父母服同,女子子嫁者為伯叔父母服亦同,又似不應區別。《開元禮》以來補之,近是。
為孫人者:《經》,小功。《開元禮》、明并同。
明制之不稱
按:禮期於相稱。《禮》為長子三年,故為眾子期。明為長子期,則為眾子亦當大功。為昆弟之子與夫昆弟之子及孫,妾為其子,皆當服大功,不當服期矣。為庶孫,為昆弟及夫昆弟之女子子人者,皆當服小功,不當服大功矣。為孫人者,當服緦,不當服小功矣。且為昆弟期而為己之眾子僅大功,是親其兄弟甚於親其子,漢明帝所謂“我子安得與先帝子比”者也。以此教子,以此教友,寧不足以垂訓!不知明諸臣何以改於彼而不改於此也?
同族之服
為曾祖父母:《經》,齊衰無受者。《開元禮》改齊衰五月。《家禮》、明并同。
【家禮】為曾祖父承重,斬袞三年。明同。
【家禮】為曾祖母承重(曾祖父卒),齊襲三年(曾祖父在,缺)。明改不論曾祖父卒在,并斬衰三年。
為從祖祖父母:《經》,小功。《開元禮》增“為從祖祖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從祖父母:《經》,小功。《開元禮》增“為從祖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從祖昆弟:《經》,小功。《開元禮》增“為從祖姊妹在室者”與“從祖姊妹在室者報”,服并同。《家禮》、明并同(不言昆弟姊妹孰為之服;以例推之,蓋與《開元禮》同。下“為從父昆弟之子”,“為昆弟之孫”,并同,不復注)。
《開元禮》增從祖姑等在室服之非
按:《經緦麻章》云“父之姑”,不言在室與人者。氏“集說”云:“但據已人者言之,其意與姑為侄者同。”蓋謂屬疏,故在室時即逆降也。余按:古者二十而嫁,十九以下為殤,故但有為人者之服而無為在室者之服。然則“從祖姑”、“從祖姊妹”雖據人者言之,其實此外別無人之服也。《開元禮》增之,非是。大抵古人服少而實服,後人服多而實不服。實服,則勢不能多而亦不必多。實不服,則不難於多而究無取於多,勢必并其應服者而亦不服焉已耳。說并見前《為世叔父母》、《昆弟》、《眾子條》下。
為從父昆弟之子:《經》,“從祖父報”,小功。《開元禮》增“從祖姑報”,服同。《家禮》同(女在室者,俱無明文。以下四條并同)。《圖》增“為從父昆弟之女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夫之從父昆弟之子:《經》,“從祖母報”,小功。《開元禮》、《家禮》并同。《家禮圖》增“為夫之從父昆弟之女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昆弟之孫:《經》,“從祖祖父報”,小功。《開元禮》增“從祖祖姑報”,服同。《家禮》同。《圖》增“為昆弟之女孫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夫之昆弟之孫:《經》,“從祖祖母報”,小功。《開元禮》、《家禮》并同。《家禮圖》增“為犬之昆弟之女孫在室者”,服同。明同。
《家禮圖》增從父昆弟之女在室服之非
按《經》,女之父黨有為人者之服,而無為在室者之服──前於《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從祖昆弟》條下已言之矣,──況從父昆弟及夫從父昆弟之女子子,昆弟及夫昆弟之女孫,其情疏,其分卑,尤非諸祖姑之所可同日而語者乎!《家禮圖》增之,非是。
從祖姑等不應有在室報服
從祖祖姑,從祖姑不應別出在室之服,則亦不應別出在室之報服矣。說已見前《從祖祖父母》三條下。
為曾孫:《經》,緦。《開元禮》、《家禮》、明并同:《家禮》增“為曾孫”齊衰期。
為從祖祖姑:(《經》云“父之姑”)《經》,緦。《開元禮》,人者緦。明同。(《家禮本宗圖》祖姑嫁無服,蓋誤。)
為從祖姑人者:《經》,緦。《開元禮》、明并同。
為從祖姊妹人者:《經》,緦。《開元禮》、明并同。
為從父昆弟之婦人子人者:《經》無服。《開元禮》增,緦。明同。
為夫從父昆弟之婦人子人者:《經》無服。《開元禮》、明并同。(《家禮》無文,似為服緦。)
為昆弟之女孫人者:《經》無服。《開元禮》增,緦。明同。
為夫昆弟之女孫人者:《經》無服。《開元禮》、明并同。(《家禮》無文,似為服緦。)
《開元禮》增從父昆弟之女等服之非
按《經》,尊長為卑幼服緦者甚少,“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皆不報,惟“從祖昆弟之子”以屬疏而年相若報之,“曾孫”以己之後裔服之,則似為從父昆弟之女子子,昆弟之女孫人者原無服,非缺也。《開元禮》以來增之,非是。說詳後章《為從父昆弟之孫》四條下。
為高祖父母:《經》統於曾祖父母,省。《開元禮》別出此文,改齊衰三月。《家禮》、明并同。
【家禮】為高祖父承重,斬衰三年。明同。
【家禮】為高祖母承重(高祖父卒),齊衰三年(高祖父在,缺。)明改不論高祖父卒在,并斬衰三年。
為族曾祖父母:《經》,緦。《開元禮》增“為族曾祖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族祖父母:《經》,緦。《開元禮》增“為族祖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族父母:《經》,緦。《開元禮》增“為族姑在室者”,服同。《家禮》、明并同。
為族昆弟:《經》,緦。《開元禮》同。《家禮》增“為族姊妹在室者”,服同。明同。
族祖姑等不應有在室之服
族曾祖姑、族祖姑、族姑、族姊妹,不應別出在室者之服,說已詳前《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從祖昆弟》條下。
為從祖昆弟之子:《經》,緦。《開元禮》增“族姑在室者報”,服同。《家禮》同(女在室者俱無明文。以下六條并同)。《圖》增“為從祖昆弟之女在室者”,服同。明同。(《家禮》明并不言孰報,蓋與《開元禮》同。下“為從父昆弟之孫”、“為昆弟之曾孫”,并同,不復注。)
為夫從祖昆弟之子:《經》無文。《開元禮》補,緦。《家禮》同。《圖》增“為夫從祖見弟之女在室者”,服同。明,子同(女在室者缺)。
說已詳前篇《為昆弟之婦人子》兩條下。
為從父昆弟之孫:《經》無服。《開元禮》增,緦。又增“族祖姑在室者報”,服同。《家禮》同。《圖》增“為從父昆弟之女孫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夫從父昆弟之孫:《經》無服。《開元禮》增,緦。《家禮》同。《圖》增“為夫從父昆弟之女孫在室者”,服同。明同。
為昆弟之曾孫:《經》無服。《開元禮》增,緦。又增“族曾祖姑在室者報”,服同。《家禮》同。《圖》增“為昆弟之曾女孫在室者”,服同。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