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譜凡例
一、詞者,古樂府之遺也。前人按律以制調,后人按調以填詞。宋元以來,調名日多,舊譜未備。今廣搜博采,次第編輯,俾倚聲者知所考焉。
一、宋元人所撰詞譜,流傳者少,明《嘯余譜》,諸書不無舛誤。近刻《詞律》,時有發(fā)明,然亦得失并見。是譜翻閱群書,互相參訂,凡舊譜分調、分段及句讀音韻之誤,悉據(jù)唐、宋、元詞校定。
一、調以長短分先后。若同一調名,則長短匯列,以又一體別之,其添字、減字、攤破、偷聲、促拍、近拍以及慢詞,皆按字數(shù)分編。至唐人大曲如《涼州》、《水調歌》,宋人大曲如《九張機》、《薄媚》,字數(shù)不齊,各以類附輯為末卷。
一、唐人長短句,悉照《尊前》、《花間》、《花庵》諸選收入,其五、六、七言絕句亦各采一二首,以備其體;至元人小令,略效《詞林》、萬選之例,取其優(yōu)雅者,非以曲混詞也。
一、每調選用唐、宋、元詞一首,必以創(chuàng)始之人所作本詞為正體,如《憶秦娥》創(chuàng)自李白,四十六字,至五代馮延巳則三十八字,宋毛滂則三十七字,張先則四十一字,皆李詞之變格也。斷列李詞在前,諸詞附后,其無考者,以時代為先后。
一、引用之詞,皆宋、元選本及各人本集,其無名氏詞亦注明出某書,以便校勘。
一、圖譜專注備體,非選詞也。然間有俚俗不成句法,并無別首可錄者,雖系宋詞,仍不采入。
一、詞名原委及一調異名之故,散見群書者,悉為采注。
一、詞中句讀不可不辨,有四字句而上一下一中兩字相連者,有五字句而上一下四者,有六字句而上三下三者,有七字句而上三下四者,有八字句而上一下七或上五下三、上三下五者,有九字句而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上三下六者,此等句法,不可枚舉,譜內以整句為句,半句為讀;直截者為句,蟬聯(lián)不斷者為讀,逐一注明行間。至詞有拗句,尤關音律,如溫庭筠之“斷腸瀟湘春鷹飛”、“萬枝香雪開已偏”皆是;又有一句五字皆平聲者,如史達祖《壽樓春》詞之“夭桃花清晨”句;一句五字皆仄者者,如周邦彥《浣溪沙慢》之“水竹舊院落”句,俱一定不可易,譜內各為注出。
一、韻有三聲葉者,有間入仄韻于平韻中者,有換韻者,有疊韻者,有短韻藏于句中者,逐一注明。至宋人填詞,間遵古韻,不外禮部韻略所注通轉之法,或有從中原雅音者,俱照原本采錄。
一、每調一詞,旁列一圖,以虛實朱圈分別平仄,平用虛圈,仄用實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虛下實,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實下虛。至詞中句法,如詩中五言、七言者,其第一字、第三字類多可平可仄,似不必拘譜,內亦參校舊詞,始為作圖。至一定平仄,別譜有異同者,必引證其句,注明本詞之下又可平可仄,中遇去聲字,最為緊要,平聲可以入聲替上聲,不可以去聲替。沈伯時《樂府指迷》論之最詳,譜中凡用去聲字不可易者,悉為標出。
一、宋人集中,如柳永、姜夔詞,間存宮調,悉照原注備載。若夫四聲二十八調,或為鬲指之聲,或為三犯、四犯之曲,以至按律諧聲,所以被諸管弦者,在宋張炎已云“舊譜零落姑置勿論”云。
奉旨開列總閱、校對、纂修、分纂、校刊諸臣職名:
南書房總閱官
經(jīng)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臣陳廷敬
南書房校對官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四級臣蔣廷錫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二級 臣勵廷儀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 臣張廷玉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五級 臣陳邦彥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加一級 臣趙熊詔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加一級 臣王圖炳
纂修官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 臣王奕清
候補國子監(jiān)祭酒提督江南學正 臣余正健
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講 臣閻錫爵
分纂人員
翰林院編修加一級 臣儲在文
翰林院編修加一級 臣楊祖楫
翰林院編修加一級 臣王時鴻
翰林院檢討加一級 臣楊 湝
翰林院編修 臣吳 襄
教習進士 臣杜 詔
直隸順天府懷柔縣知縣 臣吳顥果
直隸順德府鉅鹿縣知縣 臣秦 培
湖廣荊州府公安縣知縣 臣沈 寅
廣東廣州府新寧縣知縣 臣鄔維新
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知縣 臣鄭 韻
廣西桂林府靈川縣知縣 臣樓 儼
候選州同知 臣錢元臺
校刊官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 臣王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