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九月,經派委員履勘查估。除瀨南場并無消失外,據各場員估報,洲南場消失鹽二萬六千八百四十石,洲北場消失鹽五千七百零七石,瀨東場消失鹽一萬六千五百三十石,瀨北場消失鹽三千二百八十八石五斗,計共失鹽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五石五斗。查閱之下,殊深駭異。第念積年既久,屢易委員,澈底根查,恐亦莫由得實。向章如有消失,應著曬丁賠補,不給曬價;因即飭令各場于是年大〈日凡〉停曬后,補曬數日,以補前闕。其失數過多者,補曬二十日,仍不給發曬價,以符原案;各曬丁均已遵照辦理。其竹圍鹽倉,巳飭各場委員督飭曬丁趕緊修補,并各倉編列字號、曬丁姓名、注明每倉儲鹽若干,以便抽查根究。經此次整頓、補足失鹽后,嗣后抽查,倘有虧短,應即將委員、曬丁重加懲辦。
臺鹽
臺灣鹽務,場產不足,半由內地運售,名曰「唐鹽」。內地長泰、南靖等縣澳引額,定例撥歸臺灣代銷;所征正溢課厘,雖留臺撥充盤費,尚有抵押內地鹽務雜支之款。每屆奏銷,由福建鹽法道匯核造報。各省鹽務引地,多有推行外省;閩、臺鹽務分辦,殊多窒礙。現仍照舊章辦理。制鹽之法,有煎、有曬;閩皆曬鹽,臺灣亦然。初于鳳山縣屬濱海產鹽地,由民自曬、自賣,價每不平。雍正四年,議歸臺灣府經管,于臺灣、鳳山二縣設場四:曰瀨北,曰瀨南,曰洲南,曰洲北,共筑鹽埕二千七百余格。后因瀨南鹽質黑而不佳,移于瀨東。所出之鹽,盡數由官盤收入倉。倉即設于場所。每年二〈日凡〉,募雇哨丁晝夜巡邏,不準私鬻、并私添埕格。淡水所屬虎仔山,亦產鹽;惟所出不多,尚須臺南配運。
南北各設鹽館一所,各販戶莊民赴館繳課領單。每鹽一石,定繳課價、腳費若干,執單赴倉支鹽,運赴各廳縣售賣;年無定額。干隆二十四年,始定銷鹽十一萬石;嗣又加溢額鹽二萬石。道光初,又加代銷漳屬官辦滯銷引鹽一萬七千石,年共應銷鹽十四萬七千石。應征正溢課銀三萬八千五百余兩。至光緒二年,經夏道臺整頓,每年增銷三十六、七萬石,只得價銀四十余萬元。除津貼運費成本外,尚得洋十七萬元。自劉道臺抵任后,每年僅得十二、三萬元。
糧
查嘉屬各館,稱鹽云糧。于糧尾木架柱邊,雕刻三痕,謂之上中下三瓣名目。凡稱收場鹽,以糧尾高至極頂之痕為上瓣;系一百十八斤作一石;較之中瓣之糧,有一百二十四、五觔,計多六、七觔之譜。如遇卸辦移交,即以糧尾高至中間之痕為中瓣,亦以一百十八觔為一石;較之下瓣,有一百二十二、三觔,計多四、五觔之譜。門市銷售,每石以下瓣一百一十觔出售。又,應報繳公家溢鹽九觔、報收入冊糧頭、二觔,核計售鹽一石,應下瓣糧一百二十二觔,與移交中瓣之糧,數目相若;承辦者無甚沾潤。故移交之鹽,各館鮮肯發售,而于卸辦之時,皆圖多運場鹽入倉,以期移交可多六、七觔之長余。
墊報鹽
查墊報鹽石,系光緒十四年分瓜菜歉收、海魚不旺,又適嘉、彰土匪滋事,遂致各館銷數,大形短絀;因比較攸關,均墊報足額。而鹽雖墊報,仍屬在倉未售;故課欠無從解繳。自十五年正月分起,奉準將墊報鹽石,勻作二十個月帶銷,完繳舊課。
嗣至十六年八月底止,限期屆滿,各館僅顧按月比較額數,仍屬未能銷及墊報之鹽。因又議將墊報鹽石,自十七年正月起,由公家收回,作為新引銷售;所欠前年墊報之課,自十七年分起,勻作三年,于報銷冊內列報短征,彌補前欠。經詳奉準在案。核計十七年分起,收回墊報鹽石,每年應撥抵舊欠課銀一萬零兩。
。籌餉(厘金附)
經費
查臺灣辦理分治,遵照戶部奏案,以臺灣自有之財,供臺地之用。經于籌辦新設各郡縣城垣衙署工程案內,由前撫劉奏準:自光緒十六年起,就錢糧項下,分年提撥經費應用;已將光緒十六年分征存起運錢糧,分別奏銷提撥在案。自光緒十七年福建省、關兩處協餉均已停解,經費萬分支絀,不能不于司、局兩庫通籌挹注。所有光緒十六年七月以后百貨厘金征收銀兩,奏即解歸善后海防經費項下,列收造報。
京餉
部撥鐵路經費五萬兩,奉準在于百貨厘金項下撥解,已將光緒十六年分如數解經海軍衙門兌收。
嗣準北洋大臣李咨行奉辦關東鐵路一折,令將奉撥前項經費,徑解天津;又將十七年分應解銀兩,先解一半,均聲明照案支給補水匯費,先后奏報在案。旋準部咨,不準開支補水;飭將臺灣應解鐵路經費,改在起運地糧項下按年提解。其業經提解銀兩,亦在地糧項下提還歸款。遵即將已解光緒十六年分暨十七年一半共銀七萬五千兩,并應抵解銀二萬五千兩,連同匯費,一并在于光緒十七年分地糧項下提支,分別歸款起解,補水隨款核補。
厘金
臺南、安旗兩局,挑厘以糖貨為大宗。府城口并不產糖,向由南北來府城轉售出口。局設西壘,因各貨聚集之地,且為便商起見。
抽厘章程,與子口半稅無分軒輊。光緒十二年間,開辦稅厘,準各行郊興用報票,給發運照,外來土貨,由出口時完納厘金一次。先后(在)東石口、布袋嘴、港仔藔,添設分卡。就此產貨之區,一律按則抽收。嗣因各行郊具稟:㈠則以現錢不便攜帶,㈠則以運貨晉府完過厘金出口,又須完厘,一貨重抽,商民苦累。是以議給運單報票,準由府城出口完厘一次;濟餉之中,仍寓體恤之意也。
關稅
旗后、滬尾兩海關,向歸將軍管理。近年所征稅項,均撥充臺餉。現在臺灣改設行省,該兩關事隸臺屬,應援照浙江之制,改歸巡撫就近監督。于十三年,奏準所有收稅事宜,仍按外國三個月為一結;將結內收支稅數,繕單奏報。
三府津貼
臺灣府年支津貼一萬三千六百兩,臺北府年支津貼一萬兩,均在鹽余項下動支。光緒十四年,新設臺灣府,查照臺北府章程,先行年給銀一萬兩,俟省會移駐中路,再議酌增。其原有之臺灣府,改為臺南府,與臺北情形一律,將原定津貼裁減三千六百兩,亦按年支銀一萬兩。
竹費
查云林縣屬清、濁兩溪,向有私抽竹費。去年六月間,業經李令聯珪稟歸公收,改為官辦。估量每年可抽二千余串,內除局紳飯食等項約共六百余千文,又收埤工費約貼五百余千文,除外贏余千串征存款目,歸于廟宇書院工程撥用;稟準試辦在案。
現在,抽收竹費比較估量數目相符,全年不過贏余千串。該縣內山一帶種竹,為(?)出產甚多。向來載運大竹出口,一百二十枝為一溜,次者一百七十枝為一溜,小竹四、五百枝為一溜;全年核計,竹枝販運出口,實屬不少。現廖從九稟請:將竹費改為竹稅,歸于稅厘項下,頒給三聯完單,派員督司巡認真辦理,核實比較,則漏弊可除,而額征起色。如蒙俯準,估計該處販運竹枝出口者,全年約有六、七百溜,仍照現辦章程,每溜征完厘金銀六元三角三瓣六尖,每年計可征餉銀四千余元。內除局用并貼修埤工費外,尚可贏余三千余元之數。所征款目,遵照向章,逐旬造報,按月解繳。
茶厘
查臺北淡水地方,出產茶葉,由來已久。咸豐年間,由商船運往福州銷售,俱系未揀毛茶;就南臺大橋卡口完厘,系在省城茶葉包辦四卡口之內,每年不過數百石或數千余石,為數無多。自同治二年起,淡水滬尾、雞籠二口,與外國通商,就地買葉,從此鮮運福州。
查考滬尾海關冊,同治七年出口茶三千九百六十一石,八年出口茶五千九百六十九石,九年出口茶一萬零五百四十石,亦有由內地商船運往省、廈、廣東各處者,不知其數多寡。緣臺灣從無海關常稅厘金局,雖有商船厘,每百石定收洋銀一元四角,不問貨為何物,亦不問精粗貴賤,統名船貨厘金;每計石照完。以是,商船運茶出口,年有若干,并無稅厘冊案可稽。就民間訪詢大概情形,皆謂今年洋船出茶(原文有)約有一萬五千石左右,商船出茶約有三、兩千石,須視厘金辦過一年,方為準數。所出茶葉,大都皆寶順、怡記、德記三洋行收買居多。民商自運出口,本屬寥寥;且臺灣本地業茶商民,多系承領洋行資本入山采辦,并無重資自開茶行。
本年上中茶價,每百觔貴至洋銀四十八元。民商運往內地從何售此昂值?是以,本年內地商船運茶尤少。此近年淡屬出產茶葉之大較也。
至茶厘局原設在艋舺,另于大稻埕分設驗卡。嗣查內山出產茶葉,多系徑赴滬尾裝船出口,而大稻埕系往滬尾必由之路,業于本年七月二十日將茶厘局改移大稻埕,合局卡歸一;既可以杜偷越,又可以省糜費,較為便益。此外沿海各處,則于滬尾口、雞籠口、大溪口、新莊、竹塹、后壟、大安等處各(設)驗卡,凡有運茶過卡,無論中外商民,一律查驗。每百觔,不論茶之粗細,不折觔數,實收厘金洋銀五角。完清厘金后,由局卡給與憲頒單,照驗放行。
牛墟
臺南府安嘉大武壟,地方遼闊,貧民子弟無力讀書,長即習為桀驁,鮮知禮義。同治九年,經郭巡檢秀先稟準設立義塾。嗣因經費難籌,又稟請就灣里街牛墟每只納稅一百文,充為義塾經費。因所取無多,足以杜絕盜竊、私宰,有便鄉民,經劉前道批準照辦。
菠蘿麻厘金
光緒十八年,準全臺厘局移開:據臺南支應局呈稱:旗后厘局請將菠蘿麻減征一案,查菠蘿麻一項,每百觔征厘銀六角,合銀四錢三分二厘,系按向來厘金定章征收;海關向征菠蘿麻每百觔稅銀七錢。自光緒十六年三月間將菠蘿麻歸并入苧麻類一律征收,每百觔減為征銀三錢五分;是前本稅重而厘輕,今轉稅輕而厘重:此皆鋪戶所以吁求核減也。但據各鋪戶稟稱:凡有貨物出口,無不援照海關正稅減半抽收厘金。此則不盡然。茲查出口貨物如土茯苓,每百觔,洋關稅則征銀一錢三分,而厘金定章征銀一元;如牛皮膠,每百觔洋關稅則征銀一錢五分,而厘金定章征銀五角:此稅輕而厘重也。如芝麻,每百觔,洋關稅則征銀一錢三分五厘,而厘金定章征銀一角四瓣。如樟腦,每百觔,洋關稅則征銀七錢五分,而厘金定章征銀五角五瓣:此稅重而厘輕也。是關稅與厘金,原有參差不齊,不得謂百貨厘金俱照關稅減半征收。其子口半稅,原指洋商請領三聯票運貨到最后子口完半稅而言;若華商,則逢關納稅、遇卡抽厘,何得援子口半稅為例。但現據該鋪戶稟稱:近來市景蕭條,銷路尤滯,尚系實在情形;計旗后菠蘿麻出口,每年征厘銀約二、三百金,為數本屬無多,姑準原照厘金核減歸并苧麻章程,每百觔仍改征收厘銀四角二瓣,合銀三錢零二厘,以恤商艱。
。刑政
刑名
臺北詞訟,藉命圖詐者最多。往往有刁生劣監充當保家,意在噬肥。從中唆使,平空架害。檢閱卷案,有兇犯已經認供,而尸親指為頂替者;有尸身僅止一、二傷,而羅織多人,或誣以喝令、誣以幫兇;或病死、或自盡,而捏造威迫:種種诪張,不堪枚舉。
余蒞道司之任,曾通飭各屬,將在監、在押各犯,逐起清厘。何犯已結,何犯未結,或應發配,或應解勘,或應復訊,或應保釋,一律分別詳辦。其發澎監禁人犯,各屬相沿擅請,殊與部章不合,并詳定復有違例擅請者,每案記大過一次,已奉院批準行。十七年十一月,奉邵中丞札飭:臺灣盜案向系稟請就地正法,較之已規復舊例,應行解勘之內地省分,業已迅速;既非叛逆土著,更何必取速于電報。盜案以獲贓為據,以同伙先后獲案供詞為證。二者多不得兼,尤以事主報呈為憑;雖不無謊報,可以勘對贓冊分別準駁。不準,再行電請正法。仰見矜恤庶獄,慎重民命之至意。現經通飭,謹遵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