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
卜禱
管子
五人
久娠
一君二謚
優(yōu)孟
扁鵲
虢太子
倉公
韓非司馬相如
秦始皇
漢惠帝
漢文帝
任敖
田祿伯桓將軍
人豕人貓
清吏
漢唐二宣
嚴光李泌
樊曄馮異
漢書會稡
韓王晏寇
牛喘牛弱
世相
莾昭
三國
孔明
關(guān)侯
取蜀
華歆
荀陳王謝
懿說
房杜子孫
雪夜
書忍
汾陽
北門
段思平
新唐書五代史
宋金二太宗
論語
慎火
河清
北轅
世家孤寒
耶律
道統(tǒng)
取天下
如意
廟祀
惠陵金陵
陵名
裕陵遺詔
大禮
宰相
南北
神仙
蛇醫(yī)
縊蘇
讀一統(tǒng)志
讀述異記獨異志
虜
改元
武乙
獲麟
公羊傳、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史記葢本之公羊非子長筆也
卜禱
困學(xué)紀聞載孔子病子貢出卜孔子曰子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處若齋、食飲若祭、吾卜之久矣、論語載子疾病子路請禱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孔子之病、子貢請卜弗從、子路請禱弗從、今南方疾病專事卜禱豈可聞于仲尼之徒邪、
管子
管子曰整齊樽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此其言似儉矣。故或人有儉乎之疑。又曰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此其言似知禮矣。故或人有知禮之疑。而要之皆其言也。行實悖之。
五人
孟子曰孟獻子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及讀劉向新序云、魯孟獻子聘于晉宣子、宣子曰、子之家孰與我家富、獻子曰、吾家甚貧、惟有二士。曰顏回。茲無靈。惡知孟子所忘者。非顏回茲無靈邪。氏族大全、以樂正為一人、裘牧仲為一人、
久娠
李耳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股而生是為老子、李泌母周氏既娠、凡三年、方寢而生、泌生而發(fā)至于眉、堯十四月而生、漢昭帝亦十四月而生、故武帝命鉤弋夫人之門、曰堯母門、秦始皇十二月而生、秦符堅亦十二月而生、大凡生、而過十月者、皆貴征也。至三年與八十一年、則尤異矣。
一君二謚
魯閔公又稱愍公、魯僖公又稱厘公、漢獻帝蜀謚愍帝、
優(yōu)孟
史記滑稽傳優(yōu)孟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wù)Z歲余、像孫叔敖、莊王置酒優(yōu)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叔敖復(fù)生、謂優(yōu)孟即叔敖也、欲以為相欲以優(yōu)孟為相也故下文曰、優(yōu)孟請歸與婦計之、子玄乃謂莊王欲加以寵榮、復(fù)其爵位、是未詳全文。澷加抨擊。
扁鵲
扁鵲傳云夫子之為此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按郄即隙字、孔也、從隙孔、視天文也。故曰以郄視文、又云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按寫與瀉通、即鑒形也。
越人起虢太子始令弟子子陽厲針而太子蘇、即令弟子子豹為五分熨而太子起坐、后服湯二旬如故、則針與熨之功、神于湯也、世醫(yī)第知湯、不知針熨、何以起死人乎、
虢太子
史通云扁鵲醫(yī)療虢公、而云時當趙簡子之日、則不疑虢而疑趙矣、考劉向說苑、稱扁鵲過趙、趙太子暴疾而死、非虢太子也、
倉公
倉公傳云令人不得前后溲、按溲便溺也書曰牛溲馬勃小便曰小溲、大便曰大溲、又曰前后溲、左傳溺作旋、
韓非司馬相如
韓非著孤憤五蠹之書、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之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非自殺、司馬相如著子虛賦、漢武帝讀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狗監(jiān)楊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相如、相如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以為郎、秦皇漢武于韓馬之書、篤好之矣比至韓死獄中馬止為郎惡在其同時而與游也。第相如之賦。石田也。韓非之書未純王道。用之猶可以強國。稊稗也。此又韓馬之辨也。若李斯讒非。去狗監(jiān)遠矣。
秦始皇
一始皇也、紀稱莊襄子、不韋傳稱呂子、何矛盾耶、以常理論、大期而生、當是莊襄子、
皇帝非秦始也。書曰、皇帝清問下民。黔首非秦始也。孔子曰、明命鬼神以為黔首。
漢惠帝
漢惠帝七年不紀、而紀呂后、司馬子長之失也、孟堅漢書補惠紀為當、
漢文帝
漢文帝議論寬厚、化行天下、斷獄四百、民鮮告訐、宣帝元康時、斷獄二百二十二人、以數(shù)計之、似若優(yōu)于文、然史稱文帝刑措、魏相謂二百余人之獄、此非小變、史臣所稱天下無冤、民自不冤、諛詞耳、文帝察新垣平玉杯之詐、下吏誅乎。武帝識文帝牛帛之書、下吏誅成。此其明察、亦畧相當。然文帝誅平之后。益疏方士。武帝誅成之后。欒大封五利。尚公主。封太山。禪梁父。至欲自浮海。求蓬萊。末年雖有仙人妖妄之悔。晚矣。故武宣之于文帝。未可同日語也。
任敖
史記任敖傳后有以淮南相張蒼為御史大夫一段當入蒼傳后、不宜入敖傳、或恐是誤、
田祿伯桓將軍
兵聚則強、分則弱、田祿伯之說吳王濞。非完計也、其后魏延亦用此計伐魏、而武侯不從桓將軍之策、大是、宸濠攻安慶不下亦有說之疾據(jù)金陵者而濠不從、故與濞俱敗、
人豕人貓
呂后虐于戚姬號曰人豕、李義府柔而害物佐武后虐天下號曰人貓、
清吏
張湯、清而酷者也。惟酷故殺身。惟清故侍中七葉。楊震、清而激者也。惟激故殺身。惟清故四世三公。孔孟、清而不酷不激也。惟不激不酷故壽。惟清故廟祀萬世。
漢唐二宣
漢宣帝初立謁高廟大將軍光驂乘。上內(nèi)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后唐宣宗素惡李德裕之專、即位之日、德裕奉冊、既謂左右曰、太尉顧我、使我毛發(fā)灑淅、故霍氏赤族之禍。萌于驂乘。李氏崖州之貶。迫于奉冊。
嚴光李泌
嚴光加足于帝腹光忘帝之貴也。唐肅宗因李泌假寐、登床捧泌首、置于膝、良久方覺帝自忘其貴也。布衣之遇天子、至光泌極矣、桐江一絲。扶漢九鼎。歷佐四圣。而后脫屣。光泌所以報人主者。亦至矣哉。
樊曄馮異
南陽樊曄與光武少游舊、建武初征為侍御史、遷河?xùn)|都尉、引見云臺、初光武微時、嘗以事拘于新野、曄為市吏、饋餌一笥、帝德之不忘、仍賜曄御食。及乘輿服物。因戲之曰、一笥餌。得都尉。何如。曄頓首辭謝、馮異破赤眉、入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既罷、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異稽首謝光武于一笥之餌。倉卒之粥。貴不能忘而思一報。其恢弘大業(yè)固不偶矣。
漢書會稡
班固作西漢書凡百篇未成、明帝初、人有上書言固私改史記者、詔收固京兆獄、固弟超乃詣闕上書、且呈固著述意、會郡亦封上固所為漢書、天子甚奇之、除蘭臺令、使成前書、唐天寶初、鄭虔采集異聞、著書八十余卷、人有竊窺其稿、上書告虔私修國史、虔遽焚之、由是貶謫十余年、后從調(diào)選授廣文館博士、更纂錄猶成四十余卷、名曰會稡、班鄭皆史才、以未奉明旨、私纂史書、一下獄、一貶謫、則著述誠不可不慎也、近日私史褒貶時事、如吾學(xué)憲章之類豈未讀班鄭傳邪
韓王晏寇
韓淮陰信家貧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王益州浚、少有大志、嘗起宅開門、前路廣數(shù)十步、曰吾欲使容長戟旛旗。男兒貧賤故當如是晏平仲為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裘三十年。冠平仲、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一青幃二十年男兒富貴又當如是
牛喘牛弱
丙吉出逢群鬪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前逢人逐牛牛喘吐舌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吏謂前后失問吉曰民鬪殺傷京兆尹職當禁捕、宰相不親小事、非當于道路問也、方春牛喘此時氣失節(jié)、恐有所傷害、三公典調(diào)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掾吏乃服以吉為知大體、楊再思為丞相時水沴閉坊門以禳、再思入朝有車陷于濘、叱牛不前、恚曰、癡宰相不能和陰陽而閉坊門、令我艱于行、再思遣吏謂曰、爾牛自弱、不得獨責(zé)丞相牛一也丙問牛喘而自咎。楊怨牛弱而自恕。人之度量相懸。天淵如此。
世相
漢父子丞相韋賢子玄成、平當子晏四世三公楊震、子秉、孫賜、曾孫彪、袁安、子敞、孫湯、曾孫逢、唐五世拜相社如晦、五世孫元穎、元穎侄審權(quán)、審權(quán)子讓能、讓能子曉八代拜相蕭瑀嵩華復(fù)俛寘仿遘三世拜相、張嘉貞、子延賞孫弘靖父子丞相蘇環(huán)、子颋、俱許國公、李元纮父子、 【元纮父道廣】 戴冑、子至德、李吉甫子德裕祖孫丞相盧懷慎、孫杞一門三相岑文本中書令、從子長倩內(nèi)史、羲侍中、楊師道、兄恭仁、從孫執(zhí)柔、崔鉉、子沅、叔父元式兄弟拜相來恒來濟叔侄拜相鄭絪鄭余慶、宋三世拜相、呂文穆、從子文靖、從孫正獻、史越王浩、從子衛(wèi)王彌遠、孫嵩之、然史不如呂父子宰相王溥、子貽永、呂許公、申公、韓魏公琦、儀公彥徽、范文正公仲淹、子忠宣公純?nèi)省⒄论ü孟蟆⒆由旯碜鎸O宰相曾魯公、欽道兄弟宰相韓綘、韓縝、本朝不設(shè)丞相父子閣老南充陳文莊以勤、子少保于陛兄弟閣老安福彭文憲時、文思華、一狀元、一會元
莾昭
秦亡于嬰、而莾立嬰以嗣平、速漢之亡也。漢亡于陳留王、而昭立陳留王以繼髦、速魏之亡也。莾昭之奸神矣、
三國
曹丕之于獻帝、以臣奪君也、孫策之于王朗華歆、以客逐主也、先主之于劉璋、以兄陵弟也、其失一也、故祚俱不永、
孔明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先主失之璋矣蘇子瞻曰先主及劉璋兵意頗不義孔明古豪杰何以為此事
關(guān)侯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吳呂蒙以詭詐襲關(guān)云長蒙未膺爵而死。比傳首至洛陽不數(shù)日而曹操死。嗚呼異矣、
取蜀
自古取蜀將師不利漢岑彭來歙、討公孫述、遭刺客之禍、魏鄧艾鐘會、冠成都、 【本文討劉禪三、字玉成易之】 皆族滅、后唐郭崇韜康延孝魏王繼岌討王衍、皆死、宋王全赟崔彥遠討孟昶、皆坐廢、開禧間楊巨源李好義討吳犧、皆為李子父所殲、余玠為宣諭、凡十年、不令終、本 朝穎國公傅友德平蜀、后以暴卒、
華歆
華歆、漢室之賊也。守豫章。失豫章。臨陣不勇。臣獻帝。逐獻帝。事主不忠。
荀陳王謝
漢魏之間、荀陳族樊。典午之際、王謝門高。然荀文若娶張衡之女。陳太丘送張讓父之喪。未免委蛇中貴以全家族。王導(dǎo)謝安、俱有功東晉、然淮淝之捷。玄立奇勛。石頭之據(jù)。敦藏旤心。由是言之、王不如謝。至王導(dǎo)孫謐、授璽于桓玄。謝安孫澹、持冊于劉裕。其為不肖。一而巳矣。
懿說
死諸葛。走生仲達。知巾幗之懿可走也。懿而丈夫。即諸葛惡能走之。死姚崇。能筭生張說。知寶玩之說可賄也。說而廉士。即姚崇惡能算之。
房杜子孫
房玄齡治家有法、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fēng)、令諸子各取其一、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妻盧氏玄齡病甚、曾剔一日、以示信、矢不二適所以為子孫鵠者、至矣、遺愛之誅、公主誤之也、杜如晦、特子不肖耳、五世孫元穎、元穎侄審權(quán)、審權(quán)子讓能、讓能子曉、五代拜相、為唐名族、又不得與房并論者善乎孟子之言曰、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未可以此少房杜也李世績戒子孫曰、房杜辛勤立門戶、為不肖子蕩覆無余、而敬業(yè)之誅、更甚于房杜雖然亦未可以此少世績也。敬業(yè)討周。為臣死忠。非不肖也。
雪夜
唐代虜蘇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進、必休息士馬、亟追之可及、若緩之、彼遁逃浸遠、不可復(fù)追、省日兼功、在此時矣、乃蹋雪書夜兼行、所過收其部眾、李愬伐淮西、夜半乘雪克之、擒吳元濟、檻送京師、愬曰風(fēng)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zhàn)自倍矣、葢確論也、
書忍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帝問何以致此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光祿卿王守和嘗于幾案間書忍字、明皇問曰卿名守和、巳知不爭、好書忍字、尤見用心、守和奏曰臣聞堅而必斷、剛則必折、萬事之中、忍字為上。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諺曰一忍敵災(zāi)星。少陵詩曰忍過事堪喜。呂含人本中云、忍之一事、眾妙之問。忍之為用。大矣。
汾陽
汾陽擊吐蕃、單騎結(jié)回紇、回紇吐蕃、非黨乎。而卒破吐蕃者、回紇也。李抱真擊朱滔、直造王武俊、王朱非黨乎。而卒破朱滔者、王武俊也。仲淹制元昊、犒賞諸羗、為立條約、諸羗非元昊之卿導(dǎo)乎。而卒制元昊者、諸羗也。故善制寇者。以寇擊寇。善馭夷者。以夷攻夷。
北門
唐開成二年復(fù)以裴度節(jié)度河?xùn)|度牢辭老疾帝命吏部郎中盧弘宣諭意曰、為朕臥護北門可也、趣上道、度乃之鎮(zhèn)、宋大中符祥元年以寇凖知天雄軍契丹使嘗過大名、謂凖曰、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書、凖曰主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凖不可耳、度與凖皆宰相材也、度不平章而臥護北門。凖不中書而鎖鑰北門。唐文宋真、何愛北門、不如愛朝廷也。
段思平
唐時段思平生有異兆、楊于真忌而欲捕殺之、思平匿山中、得野桃、剖之、膚核有文曰、青昔、折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楊氏政亂吾當以是日舉義乎、遂以是日起兵、是夕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兵、軍師董迦羅曰、三夢皆吉逃也、公為大夫、去首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為王、王者兆也、鏡中有影、如人有敵、鏡破則無影、無影則無敵矣、思平乃決、遂逐楊氏而有蒙國、改號曰大理、
新唐書五代史
新唐書叛臣傳、有仆固懷恩。而亡吳元齊。逆臣傳、有朱泚。而亡朱滔。則亂賊何懼。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則忠義何勸。吾為歐陽子惜焉。
宋金二太宗
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論語
宋太祖勸趙普讀書遂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誦之竟日及卒家人發(fā)篋取書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嘗謂帝曰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李沆常讀論語或問之沆曰沆為宰相如論語中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尚來能行、圣人之言、終身誦之、可也乃知古人相業(yè)本之讀書讀書先讀論語今士大夫入官后浮誦百家塵土論語其媿趙李多矣
慎火
石林燕語載陳希夷將終密封一緘付其弟子候其死上之、既死弟子如其言入獻真宗發(fā)視無他言、但有慎火停水四字而巳、或者以為道家養(yǎng)生之言、而當時皆以為意在國事、無能解者、巳而祥符間禁中數(shù)火、遂以為先告之驗、上以軍營所聚、尤所當戒、乃命諸校、悉書之門、予謂貯水防火、此事甚淺、希夷臨終、豈以是告君哉、火者狄也。即金狄也。水者趙姓、天水也。言慎金狄。能停天水也。其后徽欽降金、金人封徽宗為天水郡公。欽宗為天水郡侯。此停水之驗也。特希夷不明言之耳。
河清
宋徽宗大觀元年宋政亂矣、黃河清而金主興。端宗景炎二年宋將亡矣、黃河清而元主興。元順帝至至二十一年元將亡矣、黃河清而我明太祖興。正德二年政亦亂矣、黃河清而世宗皇帝興。故河清之祥不偶然也、而金元二主以虜人亦應(yīng)之、乃知天之所興、無論夏夷、惟德可眷則眷之、故諸夏君臣。勤修吾德。以俟天可也。
北轅
宋昭云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存、指高宗也、又云舉于有北轅之釁、言太宗之孫盡北也、高宗無嗣、不得不立孝宗、孝宗、太祖孫也、及讀陸務(wù)觀筆記、金賊刼遷宗室、我之有司、不遺余力、然比其去、義士匿之、獲免者、猶七百人。人心可知。則太宗之后、猶存七百人。孝宗之立。擇賢也。非謂太宗無后。而立太祖后也。
世家孤寒
宋雍熙二年三月己未親試進士、梁顥以下賜及第、始唱名、內(nèi)有李宗諤、宰相昉之子、呂蒙亨、參政呂蒙止之弟、王囗〈糹夫〉、鹽鐵使明之子、許待問、度支仲宣之子、上曰、斯并世家。與孤寒爭路。縱以藝升。天下亦謂朕私。并下第、國朝楊新都公執(zhí)政、子及第、翟公鸞執(zhí)政、二子登第、張江陵公執(zhí)政、二子及第、一登第、其后俱削籍不敘、乃知世家孤寒爭路一語。宋太宗真是確論
耶律
耶律楚材、遼宗室子也。遼亡于金。而借元蹙金。其名曰報怨。張良之徒也。趙孟俯、宋宗室子也。宋滅于元。而忘祖臣虜。其名曰事讎。孫秀之類也。
道統(tǒng)
堯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此十六字、萬世道統(tǒng)之祖也、明太祖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xùn)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此二十四字、萬世道統(tǒng)之續(xù)也、何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巳矣。
取天下
漢高祖之取天下其在湯武之上乎以仁易暴也未聞以臣弒君也即子嬰猶全之也明太祖之取天下其在漢高之上乎以華逐夷也未聞以下犯上也即順帝孫猶遣之也
晉安帝改元元興、明年桓玄篡位、桓溫字符子。玄一稱元。似若為桓氏興起之讖。玄篡位、改元大亨、遠邇讙曰、二月了其后義師起。果以二月誅玄。
漢和帝改元元興、是年崩。孫皓改元元興、竟入洛。晉安帝改元元興、明年桓玄篡。元興之不利如此。
漢文帝以戊寅稱后元年甲申崩共七年景帝以戊戌稱后元年、庚子崩、共三年。武帝以癸巳稱后元元年、甲午崩、止二年、夫元者始也豈可稱后漢文為不經(jīng)矣
如意
滁陽王郭子興、以女妻高皇帝、即孝慈皇后、姓馬從本生姓也。王次夫人張氏生女、為高皇帝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則郭妃亦王女也。漢高帝有趙王如意、我高帝亦有如意王、漢高因之。動搖國本。我高帝傳位長孫為萬世法。去漢高遠矣。
廟祀
解大紳大庖西上封事曰孔子自天子達于庶人通祀以為先師而以顏曾子思孟子配、自閔子以下各祭于其鄉(xiāng)、而魯之闕里、仍建叔梁紇廟、贈以王爵、而以顏路曾晳孔鯉配、一洗歷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獻、豈不盛哉、宋濂溪孔子廟堂議曰、古者立學(xué)專以明人倫、子雖齊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窟、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今一切寘而不講、顏回曾參孔伋、子也、配享堂上。顏路曾點孔鯉、父也、列祀廡間。張載則二程之表叔也、乃坐其下、顛倒彛倫、莫此為甚、吾又不知其為何說也。至嘉靖初、始建啟圣祠、以顏路曾點孔鯉配啟圣公其禮始正。其議則始自解宋二公。
惠陵金陵
顧瞻先主之惠陵。而知安樂之必亡。環(huán)視金陵之宮闕。而知建文之不守。則武鄉(xiāng)誠意、不能無遺議焉、
陵名
本朝年號、俱從古未有者、惟永樂與方臘偽改元同、至陵名、則多與古同成祖長陵、與漢高帝同。仁廟獻陵、與唐高祖同。宋光宗亦名永獻陵。宣廟景陵、與唐順宗同。一云憲宗、英廟裕陵、憲廟茂陵、與漢武帝同。宋寧宗亦名永茂陵。孝廟泰陵、與唐玄宗同。后魏宣武后宋哲宗亦名永泰陵。武廟康陵、與漢平帝殤帝宋順祖同。世廟永陵、考宋陵皆名永。興獻帝顯陵、與漢明帝石晉高祖同。穆廟昭陵、與唐太宗同。宋仁宗亦名永昭陵。
裕陵遺詔
本朝帝崩、故事妃嬪、皆從葬、孝陵四十妃嬪、長陵十六妃、獻陵七妃、景陵八妃、裕陵遺詔。不許殉葬。圣子神孫。守為定制。嗚呼何其仁也。國祚萬年實培于此
大禮
大禮之議、重嗣者議雖非而心則忠。重統(tǒng)者議雖正而意則媚。
宰相
宋朝進士有一榜數(shù)宰相者、太平五年蘇易簡下、李沆、向敏中、寇凖、王旦、咸平五年王曾下、王隨、章德象、淳化三年孫何下丁謂、王欽若、張士遜、慶歷三年楊寘下、王珪韓絳、王安石、呂公著、韓縝、蘇頌、元豐八年焦蹈下、白時中、鄭居中、劉正夫、載懶真子、以為古無有也、然至慶歷三年、一榜六相。可謂極盛矣。我朝自開科以來一科數(shù)相者、亦代不乏人、建文庚辰胡文穆公廣、楊文敏公榮、金文靖公幼孜、楊文定公薄、四人、永樂乙未、陳少保公循、高文義公谷、張文僖公益、許襄敏公彬、四人、永樂辛丑、王毅愍公文、薛文清公瑄、二人、宣德丁未、馬襄敏公愉、蕭少師公镃二人、宣德癸丑、徐武功公有貞、李文達公賢、二人、正統(tǒng)戊辰、彭文憲公時、岳贊善公正、萬文康公安、劉文穆公吉、劉文和公珝、五人、正統(tǒng)丙辰、陳莊靖公文、劉文安公定之、二人、景泰甲戌、彭文思公華、尹文和公直、徐文靖公漙、丘文莊公浚、四人、天順甲申、李文正公東陽、焦少師公芳、二人、成化乙未、謝文正公遷、王文恪公鏊、曹少保公元、三人、成化戊戌、楊文忠公廷和劉文肅公忠、梁文康公儲、三人、成化丁未、費文憲公宏、蔣文定公冕、毛文簡公紀、石文介公珤、四人、弘治庚戌、靳文僖公貴、袁榮襄公宗皋、席文襄公書、三人弘治乙丑、翟少傅公鑾、方文襄公獻夫、嚴少師公嵩、顧文康公鼎臣、四人、弘治丙辰、賈文靖公詠、許文簡公贊、二人、正德辛未、桂文襄公萼、張文毅公治、二人。嘉靖辛丑、嚴少保公訥、高少傅公拱、陳文端 【作莊者誤】 公以勤、高少保公儀、四人、嘉靖乙未、郭少傅公樸、趙文肅公貞吉、二人、嘉靖丁未、李少傅公春芳、張?zhí)珟煿诱⒁筇9抠佟⑷恕⒐锍蟆ⅠR少傅公自強、張少師公四維、二人、壬戌、申少師公時行、王少保公錫爵、余少保公有丁、三人、乙丑、許少師公國、沈少保公鯉、二人、隆慶戊辰、趙文懿公志皋、張少師公位、王文端公家屏、陳文憲公于陛、沈少傅公一貫朱少保公賡、一科六相、足繼慶歷三年之盛、
本朝一科之盛。無如二戊辰。正統(tǒng)戊辰五相。隆慶戊辰六相。一甲之盛。無如嘉靖壬戌。三及第皆相。一府之盛。無如吾吉安十相。一縣之盛。無如吳縣與吾泰和皆四相。一家之盛。無如安福彭文憲文思公。兄弟二相。南充陳文端公父子二相。
南北
南北風(fēng)氣之說、始自孔子、子曰、南方之強、北方之強、而以不報無道居南、死而不厭居北孔子北人也。未嘗不君子南也。孟子曰、陳良楚產(chǎn)也、北學(xué)于中國、北方之學(xué)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北人也。未嘗不豪杰南也。二程倡道河南、楊中立受學(xué)、學(xué)成歸閩、程子曰、吾道、南矣、程子北人也。未嘗不以道統(tǒng)屬南也。王珪對唐太宗曰、孜孜奉國、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臣不如靖、恥君不堯舜、臣不如征珪僧辯孫南人也未嘗不推讓北諸君也。朱子綱目、改帝魏為帝漢、改孔明入寇、為伐魏、明是厘正通鑒、而其自序則曰、溫國司馬文正公、南陽胡文定公、述作之本意。有非區(qū)區(qū)所可及者。朱子南人也。未嘗不推高文正文定也。明仁宗皇帝、嘗言科舉多弊、楊文貞對曰、科舉須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學(xué)問、遠不逮南人、對曰、長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遂定南北中卷例文貞南人也。未嘗不大器北也。若南自南北自北非所望于士大夫矣
神仙
漢劉向列仙傳、豫章無、晉葛洪神仙傳、豫章一人、鄱陽王遙、字伯遼、唐沈汾續(xù)仙傳、豫章二人、洪州建昌葉千韶、字魯聰、南昌錢郎、字內(nèi)光、宋會慥集仙傳、豫章六人、九江施肩吾、字希圣、授其筌于洞賓臨川王安國、字平甫、神宗時、入崇文館、張繼先、貴溪人、漢天師道陵三十代孫也、祝大伯、不知何許人、嘗為傭于貴溪、周貫、不知何許人、治平熙寧間、往來南昌郡、曾志靜廬陵人、獨恠文許旌陽吳猛、以真仙而不列名王平甫以儒者而囗為仙。則其故未之解矣。
蛇醫(yī)
予讀酉陽雜俎王彥威在汴州、夏旱、時李玘因宴、王以旱為言、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醫(yī)四頭、水十石、甕二枚、每甕實以水、浮二蛇醫(yī)、以木葢、密泥之、分置鬧處、甕前后設(shè)席、燒香、選十歲以下兒十余、令執(zhí)小青竹、晝夜更擊甕、不得少輟、試之雨大注未審蛇醫(yī)為何及讀爾雅、蠑炎螈蜥蜴蝘蜓守宮四名、轉(zhuǎn)相解、至陶隱居、以為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色者、名蛇醫(yī)。其次似蛇醫(yī)而小形長尾、見人不動者名龍子。小而五色尾、青碧可愛者、名蜥蜴。形小而黑、喜緣墻壁者、名蝘蜒。按說文及字林及崔豹古今注、并以蠑螈為蛇醫(yī)未省醫(yī)義為何及讀爾雅翼、蛇醫(yī)或名蛇師。或云蛇舅母。舊說蛇體有傷。此蟲輒銜草傳之。故有醫(yī)號。或曰口常含雹、蛇若有病、則以電療之。今蛇遇冬入蟄、含土為圜、至春出蟄、土堅如鐵石、謂之蛇黃。蓋毒烈之氣、聚蓄所為蛇醫(yī)以雹治蛇病似恊于理乃知一物。三讀書而后明。書之不可不讀也如此。
縊蘇
左傳宣公八年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綘市、六日而蘇、夫人棄市、首身異處、六日而蘇、恐無是理、及讀子玄史通、秦諜從縊、六日而蘇、夫縊而蘇、容或有之、殺而蘇、吾未之見也、子玄博學(xué)、當另有據(jù)、
讀一統(tǒng)志
譙周降晉、施宜生仕金、劉整降元、而列之人物。則熏蕕同器。靖難死節(jié)諸臣、建言杖死諸臣、不一立傳。則中義落魄。尉遲迥、宇文忠臣也。不著其死義。而反以為作亂。洗氏高涼義婦也。不為之立傳。而堇見于祠廟。費孝先、皇甫坦、術(shù)士也。奈何與紀信魏了翁同傳。戶口尺籍、大政也奈何不與土產(chǎn)衛(wèi)所同編。諸如此類、不可枚舉、嗣有編者、似當厘正、
讀述異記獨異志
南海有鬼母能產(chǎn)鬼、一產(chǎn)十鬼、朝產(chǎn)之、暮食之、 【出述異記】 故今之不慈者應(yīng)號曰鬼姑。梟長而食母、獍長而食父、獍未睹、梟則在在有之、而蜀黔閩更甚故今之不孝者應(yīng)號曰梟獍。齊王后怨死、尸化為蟬、遂登庭樹、嚖唳而鳴、 【獨異志】 故世之不夫而棄妻者應(yīng)號曰冤蟬。南海有魚、其名曰鱟、行則雄雌雙雙并、囗囗魚人先得其雌、并收其雄、先得其雄、其雌遁而去故世之不婦而棄夫者應(yīng)號曰雌鱟。
虜
利金繒之虜、真虜也。故可以金繒籠之。利土地之虜、非真虜也。不可以金繒籠之金繒既不可籠土地又不可棄戰(zhàn)守又不可恃嗚呼殆矣
改元
王莾篡漢改元、始建國官曰、更始將軍卒應(yīng)圣公更始之讖。其鑄錢、初名曰錯刀、契刀、以為囗囗字、有金刀。遂罷二刀更名曰泉貸。又為光武白水真人之祥天欲興劉即王莾之詐不能奪也后主名劉禪、譙周以為有劉氏受禪之義。改元建興炎興。又為晉興之瑞天欲廢劉即武侯之忠不能留也 【晉司馬懿父字建公司馬武帝名炎】
劉后主禪始改元建興兆司馬建公之興也。 【建公懿父】 既改元景耀兆司馬景王之耀也。 【司馬師謚景王】 三改元炎興兆司馬炎之興也 【晉武帝名炎】 若此有數(shù)存焉。即孔明如之何哉
張成倩曰改元之兆巧合乃爾天實為之非人所能附會也
又 【見養(yǎng)草補入】
陳公洪謨繼世紀聞云、正德改元人謂前代有之、時內(nèi)閣大學(xué)士劉健李東陽謝遷未深考耳馬冡宰文升因考斗道、出題宰相須用讀書人指此予謂永樂天順正德。皆前代所有。當時宰臣未考。第永樂天順治。而正德亂。則治亂之機。未必盡由改元。
武乙
通鑒云殷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摶不勝而戮之為革囊血仰射之謂之射天獵于河渭之間暴雷震死、邵氏聞見錄載張蕓叟云嘗見唐野史言明皇為李輔國所弒、肅宗知其謀、不能制、不數(shù)日、雷震死、翻釋名義云夏赫連勃勃據(jù)有夏州、兇暴無厭、以殺為樂后為天震死、及葬、又震出之、一不敬。一不孝。一不仁。天之殛之不以人君貸也。宜哉。